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公办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探索,提出要加快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宽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改革发展。
【关键词】公办高职院校 混合所有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90-02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而作为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共同体。《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将“混合所有制”引入职业教育领域的表述引起了职业教育届的关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领域改革的一项重点改革内容,而职业教育发展是紧跟着经济发展的脉搏而跳动,把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是实现办学形式的创新。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指由政府、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经济中的两个或以上的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共同办学的职业院校,其本质特征是不同的产权主体和治理机构的混合,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更有利于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利益团体。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认识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性,推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
一、加快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渠道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正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目标。目前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偏低呈持续下降趋,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购置实训设备、实训基地建设及引入企业名师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生均培养成本是普通本科院校2-3倍,学校经费全部靠政府投入已经非常不现实。因此,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政府更希望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但一直以来,由于投资主体的权益无法得到明确保障,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的比率一直很低,比如2013年“在全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经费来源中,来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事业收入占到了93.8%,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其他收入分别只占1.37%、0.27%、4.57%”。发展混合所有制,形成一种吸引社会、企业、行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投资的职业教育机制,能大幅度增加高职教育的办学投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因经费不足引起的发展困境,而且可以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快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真实生产情景训练、企业师傅传帮带、专业技能服务市场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多年来,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校企合作不够广泛和深入的问题,致使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十分重视校企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现代学徒制,其目的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整合区域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与企业产业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部分区域建立了非法人的职教集团,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保障,企业在资金、设备、人员等办学资源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投入,集团的构成又比较松散、随意,致使集团下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取得实效;由于缺乏资产纽带连接,现代学徒制改革推进举步维艰,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只能用感情维系,使得现有的校企合作表面化。同时,校企合作质量不高是制约专业调整、真实项目设置及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可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依托产权、股份和收益来维系校企关系,当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成为办学的主体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当企业凭借所有权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参与主体之一,企业自然会关心学校教学活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真正建立起来,从而解决一直困扰职业教育的市场信号混乱、真实生产及最新设备展示困难等一系列难题。
三、加快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办得较成功的专业一般其校企合作是很有成效的。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的规格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获得社会认可,校企合作效果不好,最重要原因是现有的政策下,企业在利益不确定的情况下不可能进行人力物力的最大投资,而由学校出资建设的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配置、教学方法均来自教学课程标准的需要,其课程标准又是在校专任教师制订,与行业一线结合度低,因而培养的学生在企业的认可度不高。同时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往往都是长期在校专任教师,并非企业技术能手,实训内容与行业或行业升级脱轨,因此,单纯以职业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培养出行业与企业岗位需要的优质人才。发展混合所有制,在企业成为办学重要主体之后,能促进更多的企业资源进入高职院校,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同时,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按用人单位提出的用人标准进行专业设置、设计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等,高职院校师生全程参与企业生产,使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规格相对接,学生的培训的技能接与市场对接,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市场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
四、加快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鼓励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混合所有制的目的是以市场机制和经营理念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在目前投资体制下,政府是公办院校唯一的出资方,学校与政府是上下级关系,公办职业院校在政府的领导和管理下,存在着一切按上级要求办学和管理,影响着企业真正参与校办学;学校办学质量如何与广大教职工的权益关系不大;由于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养成了对政府资源“等”“靠”“要”的依赖心态,办学积极性、市场开拓能力、服务意识和水平等方面均显不足,极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一些公办院校已经面临生源危机,要破解这些难题有必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形式,是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中的创新尝试。随着多家资本的引入,重新构建新的产权配置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运行体系,公办学校结合民营企业管理优势融合,使得职业院校的治理结构更加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及内部管理运行体系进入新常态,从而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探索和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促进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带头开展混合所有制的探索,促进社会、个人、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以不同的产权参与混合办学,提高办学效益,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安兴.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吴益群,范可旭.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述评[J].教育与职业,2016(9)
【作者简介】王 川(1991— ),男,重庆江津人,助教,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干事;凌 丁(1965— ),男,广西南宁人,副教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主任。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公办高职院校 混合所有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90-02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而作为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共同体。《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将“混合所有制”引入职业教育领域的表述引起了职业教育届的关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领域改革的一项重点改革内容,而职业教育发展是紧跟着经济发展的脉搏而跳动,把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是实现办学形式的创新。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指由政府、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经济中的两个或以上的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共同办学的职业院校,其本质特征是不同的产权主体和治理机构的混合,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更有利于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利益团体。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认识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性,推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
一、加快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渠道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正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目标。目前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偏低呈持续下降趋,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购置实训设备、实训基地建设及引入企业名师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生均培养成本是普通本科院校2-3倍,学校经费全部靠政府投入已经非常不现实。因此,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政府更希望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但一直以来,由于投资主体的权益无法得到明确保障,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的比率一直很低,比如2013年“在全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经费来源中,来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事业收入占到了93.8%,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其他收入分别只占1.37%、0.27%、4.57%”。发展混合所有制,形成一种吸引社会、企业、行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投资的职业教育机制,能大幅度增加高职教育的办学投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因经费不足引起的发展困境,而且可以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快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真实生产情景训练、企业师傅传帮带、专业技能服务市场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多年来,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校企合作不够广泛和深入的问题,致使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十分重视校企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现代学徒制,其目的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整合区域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与企业产业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部分区域建立了非法人的职教集团,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保障,企业在资金、设备、人员等办学资源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投入,集团的构成又比较松散、随意,致使集团下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取得实效;由于缺乏资产纽带连接,现代学徒制改革推进举步维艰,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只能用感情维系,使得现有的校企合作表面化。同时,校企合作质量不高是制约专业调整、真实项目设置及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可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依托产权、股份和收益来维系校企关系,当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成为办学的主体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当企业凭借所有权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参与主体之一,企业自然会关心学校教学活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真正建立起来,从而解决一直困扰职业教育的市场信号混乱、真实生产及最新设备展示困难等一系列难题。
三、加快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办得较成功的专业一般其校企合作是很有成效的。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的规格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获得社会认可,校企合作效果不好,最重要原因是现有的政策下,企业在利益不确定的情况下不可能进行人力物力的最大投资,而由学校出资建设的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配置、教学方法均来自教学课程标准的需要,其课程标准又是在校专任教师制订,与行业一线结合度低,因而培养的学生在企业的认可度不高。同时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往往都是长期在校专任教师,并非企业技术能手,实训内容与行业或行业升级脱轨,因此,单纯以职业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培养出行业与企业岗位需要的优质人才。发展混合所有制,在企业成为办学重要主体之后,能促进更多的企业资源进入高职院校,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同时,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按用人单位提出的用人标准进行专业设置、设计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等,高职院校师生全程参与企业生产,使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规格相对接,学生的培训的技能接与市场对接,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市场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
四、加快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鼓励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混合所有制的目的是以市场机制和经营理念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在目前投资体制下,政府是公办院校唯一的出资方,学校与政府是上下级关系,公办职业院校在政府的领导和管理下,存在着一切按上级要求办学和管理,影响着企业真正参与校办学;学校办学质量如何与广大教职工的权益关系不大;由于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养成了对政府资源“等”“靠”“要”的依赖心态,办学积极性、市场开拓能力、服务意识和水平等方面均显不足,极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一些公办院校已经面临生源危机,要破解这些难题有必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形式,是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中的创新尝试。随着多家资本的引入,重新构建新的产权配置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运行体系,公办学校结合民营企业管理优势融合,使得职业院校的治理结构更加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及内部管理运行体系进入新常态,从而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探索和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促进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带头开展混合所有制的探索,促进社会、个人、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以不同的产权参与混合办学,提高办学效益,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安兴.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吴益群,范可旭.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述评[J].教育与职业,2016(9)
【作者简介】王 川(1991— ),男,重庆江津人,助教,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干事;凌 丁(1965— ),男,广西南宁人,副教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主任。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