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腑辨证论治汗证

来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汗证的治疗,应首先辨明病变所属脏腑,再辨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并责之于病理产物,如瘀、痰等.临床中常使用生脉饮、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玉屏风散等进行化裁,治疗汗证尤善用黄芪,因人因证施治,用药精简灵活,同病异治,疗效显著.
其他文献
痧证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至清代由于《痧胀玉衡》的问世,其才开始具有疫病的内涵.在痧证四大著作先后问世后,痧证之学进入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至清中期甚至到达“无人不痧,无症不痧”的程度.但到了清晚期,痧证却已无人问津.这样一种急盛速衰的现象,与其自身的局限性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探究其内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疫病学的发展.
白癜风是一种易诊难治的皮肤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疗法能有效阻止该病的复发.干细胞是一种具有潜在的无限分裂能力和分化为多种靶细胞能力的细胞,在白癜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毛囊中黑素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使其成为皮肤中黑素细胞的重要来源和储备.间充质干细胞(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抑制氧化应激和促组织修复等功能,可以作为自体黑素细胞移植的辅助治疗.干细胞为白癜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行性方案.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干细胞在多种皮肤疾病中临床应用的报道相对较多,但对干细胞在白癜风治疗方面
仝小林院士在传统“三焦”理论的基础上,将颅腔和脊髓腔定义为“顶焦”并将其增补进三焦系统,突出中医对神经及精神系统的认识与思考.“神系”作为顶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神明,司神志的生理功能,神机逆乱或神机失用是其主要发病特征.仝小林院士提出“神系”疾病临证时需以刚柔辨证为总纲,刚则泻之,柔则补之,临床验证卓有成效,为中医治疗神经及精神性疾病开拓思路.
在传统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仝小林院士将人之四腔(颅腔和脊髓腔、胸腔、腹腔、盆腔)与人之四焦(顶焦、上焦、中焦、下焦)一一对应,提出了“四焦八系”的辨治体系.文章着重对“四焦八系”中“顶焦髓系”的生理、病理特征,临床辨治纲领进行论述,以“刚柔”辨证为“顶焦髓系”的辨治总纲,初步阐释四焦八系之“顶焦髓系”的理论体系及其临床价值.
三仁汤源自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主要治疗湿温初起及湿痉.作为传世治疫名方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在时行疫病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也发挥了中医药治疗疫病的优势.在用法用量上有着严格的标准.清代至民国等24部医学著作中收载了三仁汤,本着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思维,以三仁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被应用于治疗中医疾病如夹食伤寒、痰饮、疫疟、隐疹、伏暑等,在现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眼科疾病、传染性疾病,现就三仁汤的方药、方证源流、古今演变、现代应用进行纵向回顾与剖析,以期为临床运用提供借鉴.
《扁鹊心书》载命关穴能“治三十六种脾病”,且“能保固不死”,然而考查历代针灸医籍发现,此穴名称及该应用仅见于《扁鹊心书》一书,故对“命关”一穴进行考证分析,并整理研究《扁鹊心书》中有关命关穴的内容,结合其他文献及现代研究应用,明确了命关穴即食窦穴、其证治颇广,尤效于脾胃病证,在水肿、情志病及危急重症的治疗上也能发挥作用.
满族说部作为满族民间的口头传承文学,记录了满族先民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生活,各氏族在说部当中除了歌颂前辈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建功立业的英雄事迹之外,还记载了大量关于满族医药文化类的知识和满族先民对生命及生育方面看法的相关内容,其中关于满族医药类方面的内容记载,为研究满族人民早期的生育观念提供了重要线索.满族先民历来崇尚力量,认为要想使种族生生不息并壮大起来,氏族成员就必须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因此,他们以强壮为荣,以力量为美.在提高生命质量方面,十分注重滋补养生与日常保健.与此同时,为了优生优育,在针对男性
徐灵胎,清代著名医家.业通经儒,博学多才,旁及杂学,尤精岐黄,一生著述颇多.现就徐灵胎主要医学著作《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兰台轨范》《医贯贬》《慎疾当言》的内容、版本及其真伪加以考证,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奠定文献学基础.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滑石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6~82.8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为0.015~10.65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利尿通淋治疗血尿、肾结石、水肿等,汤剂为6~30 g,丸、散剂为0.015~10.65 g;清热利湿治疗咳嗽、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汤剂为10~82.8 g,丸剂为2.34 g;清热解暑治疗外感发热、眩晕,汤剂为15~22.5 g;清热消肿治疗热痹肿胀,汤剂为15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鸡内金的用量具有以下特点:临床应用范围为7.5~300 g,汤剂常用剂量为7.5~3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健胃消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小儿厌食症)、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为7.5~30 g;化瘀消积治疗妇人症瘕(乳腺增生、子宫腺肌症),为20~30 g;化瘀通经治疗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崩漏、闭经),为7.5~15 g;通淋化石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尿石症、慢性前列腺炎),一般为9~30 g,因疾病严重程度用量可为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