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颂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朗诵是旗帜,宣传真理和正义,张扬真情和正气;它能展现人间的多彩生活;它可以剖析悲欢离合的历史,可以揭露假冒伪劣的丑行;它作为有声语言并不比文字语言逊色,它既有文本的文化传承血脉,又有当代人文精神的关怀,“口耳之学”在朗诵中得到了具体说明,“脍炙人口”在朗诵中显示出了形象内涵。凡是进入朗诵视域的文字作品,便增添了有声语言的魅力,凡是获得朗诵美感的在场观众,就领略了语言艺术的真谛。
一、对朗诵艺术的认识
近些年来,朗诵艺术备受人们关注。特别是《朗读者》这一节目播出以来,更是点燃了人们对朗诵的热爱。其实,在我国,自古就有吟诵的做法。先秦时期,一些私塾、官学就已经通过吟诵这一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讲授文章、背诵文章的目的。一些文人墨客,更是在创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吟诵相互沟通、切磋文字。从古时的吟诵到现代的朗诵,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口语表达得以传承和推广。它是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艺术,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扬和推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了我们国家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朗诵的艺术性,要求朗诵作品本身具有良好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如果说一篇文章毫无思想、语句不通,即便是再好的朗诵者也不能朗诵出好的效果。当然,有了好的朗诵作品,还需要朗诵者本身对于作品的理解感悟、朗诵技巧、朗诵者的体态,以及服饰、配乐、舞台表演力等等。好的朗诵,应该是接地气的,有代入感的,能引起观众共鸣的,而不是一味只会运用简单技巧的。这里提到了舞台表现力,就不得不提朗诵的分类。大多数人把朗诵分为了播音式朗诵和表演式朗诵。这两种不同的朗诵类,哪一种更好,却引发人们的争议。在我看来,到底应该用播音式朗诵还是表演式朗诵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不仅要看朗诵者,还要看场合等等。不过,要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少不了需要在朗诵中添加恰当的表演元素。
二、辅助手段的巧妙运用
1.恰当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作为朗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可以帮助朗诵者更好的表现朗诵作品,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同时对表达朗诵作品的内在情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既可以让观众更准确把握朗诵者的情感,同时让朗诵者更好地投入状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肢体语言表现在人的面部表情的运用、眼神的控制、手势的运用以及肢体动作的变化。朗诵者往往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调节气氛,与观众互动、传递情感。
濮存昕朗诵的作品《祝酒歌》,可谓是相当惊艳,画面感极强,富有感染力。他当他读到“雷对雷”时他用手指了指天,“锤对锤”用双手握拳相锤,“杯对杯”用手比作杯子的形状,好似要邀酒相碰。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就好像真的兴致高昂,要来个不醉不归。之后“舒心的酒,千杯不醉”他双手摊开表示内心的喜悦,“知心的话,万言不坠”他右手一挥表示知心的话永远都不嫌多,“瑞雪丰年祝捷的会”他双手展开,好似要邀请大家一起来庆祝。当他读到“浪荡鬼”时,用手向上前方指了指,读到“窝囊废”他则用手指快速下指表示不屑,而读到“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时”,他扭了扭脖子,张开双手,表示对社会主义新人的赞美。当他说到“财主”、“衙役”时,他眉头一皱,同样用手指干脆地下指表示蔑视,说到“生活的酒太浓太美”时,他闭眼陶醉,完全投入其中。通过一系列肢体动作,表达出一种对新中国和旧社会爱憎分明的态度。“咱林区的工人美在内”他立定站直,用手悬空拍了拍自己,表明处林区的工人心里美。“斟满酒,高举杯”他又用手比作酒杯的样子,接下来的“一杯酒”、“两杯酒”...直到“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他伸开雙臂,身体摇晃,把整首诗推向了高潮,紧接着,他晃了晃脑袋,用手扶着头,好似喝醉了,想要把内心的真心话一吐为快。最后他双臂大张,从内心里骄傲地说了一句“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他以有声语言为主,肢体语言为辅,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时代人民改变旧世界、建设新时代的壮志豪情。
2.合适的服装道具
朗诵,往往是面向众人,以热情洋溢的状态去表达的。对于舞台朗诵来说,朗诵者就是整个舞台的焦点,人们最先会关注的常常是朗诵者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场,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对朗诵是否成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服装,服装一直有着演员第二皮肤的称呼,我想对于朗诵者也是一样的。它能够帮助朗诵者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突出人物性格的展现能力,保证观众从不同的服装中认识朗诵的主题。曾看过很多古文的舞台朗诵,朗诵者出场往往是身着与自己角色相符的服装,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向大众展现了当时人物的形象,不但从听觉上满足了观众对有声语言的艺术追求,更是给了人们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是环境,舞台本身就像是一张未加工的白纸,可以添加很多元素来进行不同艺术的展现,如灯光。通过灯光的运用,对朗诵的气氛进行渲染,营造情节发展所需的环境,辅助对人物情节的塑造,烘托情感。朗诵不同于戏剧,只需要简单的布景,适当突出主题,能暗示出朗诵的基本基调就可以了,不能太花哨,太过于吸引受众注意力。
道具原本是在戏剧和舞台表演中运用的,而在朗诵中恰当运用一两个简单的道具,也有助于表达情感,烘托人物性格。例如朗诵李白的《将进酒》可以手拿一只酒杯,朗诵《秋天的怀念》可以在舞台上放置一台轮椅等等。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表达出真情为最终目的的。无论是从过去的吟诵还是现在的朗诵,从语言艺术到舞台艺术,朗诵艺术都离不开“真情”二字。如果舞台朗诵太过于重视外在的修饰,忽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实在是本末倒置,无法做到触动人心。
三、结语
朗诵,是一个接地气的表达形式,它不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专属。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内心很容易浮躁,我们可以通过朗诵来感受生活中、文学中的美,由此去欣赏美、创造美。全民朗诵、全民阅读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通过朗诵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让中华文化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诗歌朗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刘晓宇:《浅析朗诵艺术对中华文化的美育传承》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一、对朗诵艺术的认识
近些年来,朗诵艺术备受人们关注。特别是《朗读者》这一节目播出以来,更是点燃了人们对朗诵的热爱。其实,在我国,自古就有吟诵的做法。先秦时期,一些私塾、官学就已经通过吟诵这一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讲授文章、背诵文章的目的。一些文人墨客,更是在创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吟诵相互沟通、切磋文字。从古时的吟诵到现代的朗诵,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口语表达得以传承和推广。它是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艺术,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扬和推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了我们国家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朗诵的艺术性,要求朗诵作品本身具有良好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如果说一篇文章毫无思想、语句不通,即便是再好的朗诵者也不能朗诵出好的效果。当然,有了好的朗诵作品,还需要朗诵者本身对于作品的理解感悟、朗诵技巧、朗诵者的体态,以及服饰、配乐、舞台表演力等等。好的朗诵,应该是接地气的,有代入感的,能引起观众共鸣的,而不是一味只会运用简单技巧的。这里提到了舞台表现力,就不得不提朗诵的分类。大多数人把朗诵分为了播音式朗诵和表演式朗诵。这两种不同的朗诵类,哪一种更好,却引发人们的争议。在我看来,到底应该用播音式朗诵还是表演式朗诵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不仅要看朗诵者,还要看场合等等。不过,要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少不了需要在朗诵中添加恰当的表演元素。
二、辅助手段的巧妙运用
1.恰当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作为朗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可以帮助朗诵者更好的表现朗诵作品,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同时对表达朗诵作品的内在情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既可以让观众更准确把握朗诵者的情感,同时让朗诵者更好地投入状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肢体语言表现在人的面部表情的运用、眼神的控制、手势的运用以及肢体动作的变化。朗诵者往往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调节气氛,与观众互动、传递情感。
濮存昕朗诵的作品《祝酒歌》,可谓是相当惊艳,画面感极强,富有感染力。他当他读到“雷对雷”时他用手指了指天,“锤对锤”用双手握拳相锤,“杯对杯”用手比作杯子的形状,好似要邀酒相碰。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就好像真的兴致高昂,要来个不醉不归。之后“舒心的酒,千杯不醉”他双手摊开表示内心的喜悦,“知心的话,万言不坠”他右手一挥表示知心的话永远都不嫌多,“瑞雪丰年祝捷的会”他双手展开,好似要邀请大家一起来庆祝。当他读到“浪荡鬼”时,用手向上前方指了指,读到“窝囊废”他则用手指快速下指表示不屑,而读到“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时”,他扭了扭脖子,张开双手,表示对社会主义新人的赞美。当他说到“财主”、“衙役”时,他眉头一皱,同样用手指干脆地下指表示蔑视,说到“生活的酒太浓太美”时,他闭眼陶醉,完全投入其中。通过一系列肢体动作,表达出一种对新中国和旧社会爱憎分明的态度。“咱林区的工人美在内”他立定站直,用手悬空拍了拍自己,表明处林区的工人心里美。“斟满酒,高举杯”他又用手比作酒杯的样子,接下来的“一杯酒”、“两杯酒”...直到“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他伸开雙臂,身体摇晃,把整首诗推向了高潮,紧接着,他晃了晃脑袋,用手扶着头,好似喝醉了,想要把内心的真心话一吐为快。最后他双臂大张,从内心里骄傲地说了一句“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他以有声语言为主,肢体语言为辅,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时代人民改变旧世界、建设新时代的壮志豪情。
2.合适的服装道具
朗诵,往往是面向众人,以热情洋溢的状态去表达的。对于舞台朗诵来说,朗诵者就是整个舞台的焦点,人们最先会关注的常常是朗诵者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场,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对朗诵是否成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服装,服装一直有着演员第二皮肤的称呼,我想对于朗诵者也是一样的。它能够帮助朗诵者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突出人物性格的展现能力,保证观众从不同的服装中认识朗诵的主题。曾看过很多古文的舞台朗诵,朗诵者出场往往是身着与自己角色相符的服装,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向大众展现了当时人物的形象,不但从听觉上满足了观众对有声语言的艺术追求,更是给了人们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是环境,舞台本身就像是一张未加工的白纸,可以添加很多元素来进行不同艺术的展现,如灯光。通过灯光的运用,对朗诵的气氛进行渲染,营造情节发展所需的环境,辅助对人物情节的塑造,烘托情感。朗诵不同于戏剧,只需要简单的布景,适当突出主题,能暗示出朗诵的基本基调就可以了,不能太花哨,太过于吸引受众注意力。
道具原本是在戏剧和舞台表演中运用的,而在朗诵中恰当运用一两个简单的道具,也有助于表达情感,烘托人物性格。例如朗诵李白的《将进酒》可以手拿一只酒杯,朗诵《秋天的怀念》可以在舞台上放置一台轮椅等等。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表达出真情为最终目的的。无论是从过去的吟诵还是现在的朗诵,从语言艺术到舞台艺术,朗诵艺术都离不开“真情”二字。如果舞台朗诵太过于重视外在的修饰,忽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实在是本末倒置,无法做到触动人心。
三、结语
朗诵,是一个接地气的表达形式,它不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专属。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内心很容易浮躁,我们可以通过朗诵来感受生活中、文学中的美,由此去欣赏美、创造美。全民朗诵、全民阅读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通过朗诵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让中华文化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诗歌朗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刘晓宇:《浅析朗诵艺术对中华文化的美育传承》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