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失业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如何影响银行的信用规模,进而对国内就业产生影响,得出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影响国内贷款规模,国内贷款的变动可以滞后两期对就业产生冲击的结论。笔者认为,只要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就可以积极促进就业。
关键词: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就业;奥肯定律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5-0008-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5.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都使我国未来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遭受重创,金融市场急剧恶化,股市连连受挫,我国也同样面临着经济贸易下滑,大量企业倒闭,致使失业人口不断攀升的局面,因此我国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2008年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在促进就业和缓解失业压力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和任务,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失业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庸俗经济学的代表萨伊(Jean Baptiste Say)把货币仅仅认为是流通工具,其把货币和货物的流通速度等同起来。[1]托马斯·孟(Thomas Mun)认为货币和商品有密切关系,当货币数量丰富时商品的价格将上涨,当货币数量缺乏时则商品价格将将下降。[2]洛克(John Locks)认为货品的价值分为固有价值和市场价值两种,固有价值起因于其所满足的欲望,市场价值则为供求关系所决定,而货币的价值只是由供给数量决定。[3]休谟(David Hume)认为任何物品的价格都是由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比例所决定,任何一方发生变动均会引起物价的涨落。[4]奥地利学派的魏克赛尔货币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货币价值理论,他认为物价的变动是货币数量和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货币价值理论应该是动态的,要考虑时间因素。[5]林达尔(Erik Lindahl)是魏克赛尔的学生,他认为货币管理当局影响物价水平的重要手段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降低利率使所有资本价值增加,而提高利率则可降低所有资本价值同时影响投资,造成物价的降落导致失业。[6]新古典综合学派是由萨缪尔森(Samuelson)创立,在他们看来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金融中介信贷的可获性发挥作用,它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但不适应控制通货膨胀。[7]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费雪(Irving Fisher)、约翰·穆勒(John Mill)、庇古(Arthur C.Pigou)、弗里德曼(Friedman)等,他们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固定的规则避免过多的干预自由市场。[4]
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论和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论在货币政策研究方面最具影响。“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指在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反之,在经济过热时采取收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有效需求,限制投资和消费的增长。而“单一规则”则认为不管经济形势怎样变化,都要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国外经济学家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货币政策很有帮助,目前我国就业压力急剧增加,如何正确使用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货币政策促进就业的传导机制分析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①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再贴现业务、公开市场操作和准备金制度三大政策工具。由于在我国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起步较晚,并且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结构的要求条件较高,不便于本文分析,因此本文以法定准备金制度为研究对象。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通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产生极大影响,用公式表示为:D=C×。其中,C为基础货币;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c为现金漏损率;h为财政性存款比率;D是货币供给量。
通过上述公式可看出,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来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具体而言,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派生乘数提高,有利于银行扩张信贷,引起贷款和投资的扩大,增加货币供给量;反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则使派生乘数下降,贷款与投资紧缩,从而产生相反的效果,降低货币供给量。
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引起贷款和投资的增加,扩大生产能力来刺激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奥肯定律②可知,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也就是说GDP的增长能够降低失业率,因此可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就业。它的传导途径如下图所示:
三、我国失业人口变动与银行贷款的关系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失业这一概念,失业问题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才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因此,本文在分析货币政策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时选取的时间是自1978年起。
从图2看出,城镇失业人口增长趋势成倒S型,1984年失业人口最少,此后呈增长趋势,1992年出现短暂拐点,失业人口有所减少,但总的趋势一直在增加;在改革开放初期,失业率曾高达5%以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回落,1996年以前失业率一直低于3%,但自2002年起便一直高于4%。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投资、吸纳就业人口的主体。企业投资的资金来自银行信用的扩张,其的变化代表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文就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内贷款为研究点,探讨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改变如何影响就业。
从图3可看出国内贷款的变化率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变化率大致呈反比例关系变现,当国内贷款增长迅速、增长率增大时,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增长率便呈现出下降,甚至是负增长趋势;反之,当国内贷款增加率降低或是负增长时,失业人口变化率便呈增长趋势,但它们不是同步发生,失业人口变化率总是滞后于国内贷款变化率几年才能表现出来。
同时图3也反映出我国的失业人口出现了几次大的波动分别在1984、1990、1998和2003年,这几次失业人口的变动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1982年,由于我国实行宽松性货币政策,加大了对企业的贷款力度,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失业人口大幅度降低,1984年失业人口仅为235.7万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国家为抑制信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1987-1988年两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由10%提高至13%,大力紧缩银根,减少银行的信用扩张,抑制了通货膨胀,但也阻碍了经济发展,我国经济陷入衰退期,致使我国的失业人口节节攀升,1990达到了383.2万人。1998年,为了降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危害,中央银行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降低至8%,并在1999年再次下调至6%,大力放松银根并加大对企业的贷款额以求促进经济增长,受到了明显的效果,尽管当时我国正进行国有企业的改制,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大量职工下岗失业,但由于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又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我国的失业人口比较稳定,没有大幅度的增长,直到2002年都控制在800万人以内。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2003-2007年5年间,中央银行又6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由6%提高至13.5%,再次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信贷总量的增长速度,虽然稳定了物价,但使经济发展放缓,使我国的失业人口2008年再次创历史新高达到886万人。
四、货币政策与失业人数波动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以1983-2007年年度数据,通过研究失业人口增长率为国内贷款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说明货币政策与失业人口的相关性。其中失业人口变化率和国内贷款变化率都是以T年为基准,T+1对T年的增长率作为数据。
2.实证分析
根据AIC和SC最小的准则,选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4期,利用VAR(2)模型对失业人口增长率及贷款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其中SY为失业人口增长率,DK为国内贷款增长率,得出矩阵为:
SYDY=0.610.310.280.36SY(-1)DK(-1)+-0.76-0.10.790.04SY(-2)DK(-2)+-0.15-0.060.51-0.21SY(-3)DK(-3)+-0.090.24-0.3-0.24SY(-4)DK(-4)+-0.0010.188
图4可知,VAR模型的全部特征值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里面,说明此模型是稳定的,因此可做脉冲响应图。
下面给贷款增长率一个冲击(乔利斯基分解)得到关于贷款变化率的脉冲响应函数图(见图5)。
从图5可看出,对本期给国内贷款增长率一个正标准差新息冲击后,失业人口增长率在第二期开始降低,到第四期达到最小,以后各期上下小幅波动并逐步减少,表明国内贷款增长率从第二期就可以对失业人口增长率产生影响,这与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时间与失业人口的变化情况基本相符,因此可认定只要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有效的促进就业。
五、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出几点结论:一是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数量在总趋势方面是不断增加的,这是由我国的人口基数、就业结构、制度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城镇人口失业率可有一个变化范围,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的失业率都可以认为是自然失业率。我国登记的城镇失业率一般大约4%,根据历史数字,可把它认为我国的自然失业率。二是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能够有效影响国内贷款额,而国内贷款额的增加能够有效刺激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根据奥肯定律,其可以减少城镇失业人口的数量。三是国内贷款的变化对失业人口有明显的影响,当国内贷款快速增加时使失业人口增长率降低甚至为负增长,当国内贷款增加缓慢或为负增长时,失业人口便呈现增长趋势。国内贷款变化率对失业人口变化率的冲击有滞后性,当期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从第二期开始起作用,第四期达到最小。四是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只要适度运用货币政策就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就业。
参考文献:
[1]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中,1961.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3]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
[4]陈岱孙,尚德文.近现代货币与金融研究-主要流派理论比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5]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
[6]林达尔.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
[7]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关键词: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就业;奥肯定律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5-0008-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5.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都使我国未来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遭受重创,金融市场急剧恶化,股市连连受挫,我国也同样面临着经济贸易下滑,大量企业倒闭,致使失业人口不断攀升的局面,因此我国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2008年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在促进就业和缓解失业压力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和任务,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失业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庸俗经济学的代表萨伊(Jean Baptiste Say)把货币仅仅认为是流通工具,其把货币和货物的流通速度等同起来。[1]托马斯·孟(Thomas Mun)认为货币和商品有密切关系,当货币数量丰富时商品的价格将上涨,当货币数量缺乏时则商品价格将将下降。[2]洛克(John Locks)认为货品的价值分为固有价值和市场价值两种,固有价值起因于其所满足的欲望,市场价值则为供求关系所决定,而货币的价值只是由供给数量决定。[3]休谟(David Hume)认为任何物品的价格都是由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比例所决定,任何一方发生变动均会引起物价的涨落。[4]奥地利学派的魏克赛尔货币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货币价值理论,他认为物价的变动是货币数量和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货币价值理论应该是动态的,要考虑时间因素。[5]林达尔(Erik Lindahl)是魏克赛尔的学生,他认为货币管理当局影响物价水平的重要手段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降低利率使所有资本价值增加,而提高利率则可降低所有资本价值同时影响投资,造成物价的降落导致失业。[6]新古典综合学派是由萨缪尔森(Samuelson)创立,在他们看来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金融中介信贷的可获性发挥作用,它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但不适应控制通货膨胀。[7]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费雪(Irving Fisher)、约翰·穆勒(John Mill)、庇古(Arthur C.Pigou)、弗里德曼(Friedman)等,他们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固定的规则避免过多的干预自由市场。[4]
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论和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论在货币政策研究方面最具影响。“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指在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反之,在经济过热时采取收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有效需求,限制投资和消费的增长。而“单一规则”则认为不管经济形势怎样变化,都要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国外经济学家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货币政策很有帮助,目前我国就业压力急剧增加,如何正确使用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货币政策促进就业的传导机制分析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①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再贴现业务、公开市场操作和准备金制度三大政策工具。由于在我国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起步较晚,并且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结构的要求条件较高,不便于本文分析,因此本文以法定准备金制度为研究对象。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通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产生极大影响,用公式表示为:D=C×。其中,C为基础货币;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c为现金漏损率;h为财政性存款比率;D是货币供给量。
通过上述公式可看出,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来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具体而言,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派生乘数提高,有利于银行扩张信贷,引起贷款和投资的扩大,增加货币供给量;反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则使派生乘数下降,贷款与投资紧缩,从而产生相反的效果,降低货币供给量。
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引起贷款和投资的增加,扩大生产能力来刺激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奥肯定律②可知,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也就是说GDP的增长能够降低失业率,因此可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就业。它的传导途径如下图所示:
三、我国失业人口变动与银行贷款的关系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失业这一概念,失业问题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才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因此,本文在分析货币政策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时选取的时间是自1978年起。
从图2看出,城镇失业人口增长趋势成倒S型,1984年失业人口最少,此后呈增长趋势,1992年出现短暂拐点,失业人口有所减少,但总的趋势一直在增加;在改革开放初期,失业率曾高达5%以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回落,1996年以前失业率一直低于3%,但自2002年起便一直高于4%。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投资、吸纳就业人口的主体。企业投资的资金来自银行信用的扩张,其的变化代表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文就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内贷款为研究点,探讨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改变如何影响就业。
从图3可看出国内贷款的变化率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变化率大致呈反比例关系变现,当国内贷款增长迅速、增长率增大时,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增长率便呈现出下降,甚至是负增长趋势;反之,当国内贷款增加率降低或是负增长时,失业人口变化率便呈增长趋势,但它们不是同步发生,失业人口变化率总是滞后于国内贷款变化率几年才能表现出来。
同时图3也反映出我国的失业人口出现了几次大的波动分别在1984、1990、1998和2003年,这几次失业人口的变动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1982年,由于我国实行宽松性货币政策,加大了对企业的贷款力度,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失业人口大幅度降低,1984年失业人口仅为235.7万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国家为抑制信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1987-1988年两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由10%提高至13%,大力紧缩银根,减少银行的信用扩张,抑制了通货膨胀,但也阻碍了经济发展,我国经济陷入衰退期,致使我国的失业人口节节攀升,1990达到了383.2万人。1998年,为了降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危害,中央银行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降低至8%,并在1999年再次下调至6%,大力放松银根并加大对企业的贷款额以求促进经济增长,受到了明显的效果,尽管当时我国正进行国有企业的改制,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大量职工下岗失业,但由于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又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我国的失业人口比较稳定,没有大幅度的增长,直到2002年都控制在800万人以内。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2003-2007年5年间,中央银行又6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由6%提高至13.5%,再次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信贷总量的增长速度,虽然稳定了物价,但使经济发展放缓,使我国的失业人口2008年再次创历史新高达到886万人。
四、货币政策与失业人数波动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以1983-2007年年度数据,通过研究失业人口增长率为国内贷款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说明货币政策与失业人口的相关性。其中失业人口变化率和国内贷款变化率都是以T年为基准,T+1对T年的增长率作为数据。
2.实证分析
根据AIC和SC最小的准则,选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4期,利用VAR(2)模型对失业人口增长率及贷款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其中SY为失业人口增长率,DK为国内贷款增长率,得出矩阵为:
SYDY=0.610.310.280.36SY(-1)DK(-1)+-0.76-0.10.790.04SY(-2)DK(-2)+-0.15-0.060.51-0.21SY(-3)DK(-3)+-0.090.24-0.3-0.24SY(-4)DK(-4)+-0.0010.188
图4可知,VAR模型的全部特征值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里面,说明此模型是稳定的,因此可做脉冲响应图。
下面给贷款增长率一个冲击(乔利斯基分解)得到关于贷款变化率的脉冲响应函数图(见图5)。
从图5可看出,对本期给国内贷款增长率一个正标准差新息冲击后,失业人口增长率在第二期开始降低,到第四期达到最小,以后各期上下小幅波动并逐步减少,表明国内贷款增长率从第二期就可以对失业人口增长率产生影响,这与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时间与失业人口的变化情况基本相符,因此可认定只要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有效的促进就业。
五、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出几点结论:一是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数量在总趋势方面是不断增加的,这是由我国的人口基数、就业结构、制度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城镇人口失业率可有一个变化范围,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的失业率都可以认为是自然失业率。我国登记的城镇失业率一般大约4%,根据历史数字,可把它认为我国的自然失业率。二是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能够有效影响国内贷款额,而国内贷款额的增加能够有效刺激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根据奥肯定律,其可以减少城镇失业人口的数量。三是国内贷款的变化对失业人口有明显的影响,当国内贷款快速增加时使失业人口增长率降低甚至为负增长,当国内贷款增加缓慢或为负增长时,失业人口便呈现增长趋势。国内贷款变化率对失业人口变化率的冲击有滞后性,当期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从第二期开始起作用,第四期达到最小。四是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只要适度运用货币政策就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就业。
参考文献:
[1]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中,1961.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3]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
[4]陈岱孙,尚德文.近现代货币与金融研究-主要流派理论比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5]魏克塞尔.利息与价格[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
[6]林达尔.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
[7]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