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的发展上,打破旧的教育教学模式,架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教学 兴趣 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以传统的知识观来指导学生的学习,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高系统化、高结构化的教学,即使是近年来开展的素质教育,也没有一些系统的,比较完美能够代表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来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而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广大教育者掀起了一阵学《课标》、用《课标》的热潮。以《新课标》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策略,是战斗在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所势在必行的。
新课程改革的中心就在于教育教学重心的转变上,课堂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美术教学更是培养及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艺术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人的思维状况密切相关,思维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是人们智慧的集中体现,所以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转变美术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和探索。艺术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性,艺术教育在教学中主张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表现自我,为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人的各种思维中,发散思维与学生的创造能力联系最为密切。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能使人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从多种可能去设想,得到多种不同的答案,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能使我们的头脑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它是开放式的,有标新立异的特点。发散思维带有更多创造性的特征。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得到关于发散思维的有效指导和训练,会使学生逐渐培养起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寻找丰富的原型,包括民间图形元素、各种规则与不规则的图形、不同特性的材料等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逐渐摸索出一些有趣味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意识。
一、适合的原型是发散思维的灵感来源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适合的原型是激发创造灵感的前提。在创造的开始和准备阶段,人总会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即原型启发),绝大多数的创造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实现的。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我认为教学中使用的原型应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低年级的实验课《泥泥狗》中,我选用河南省淮阳县的民间泥玩具作为启发学生联想和创造的原型,这些巴掌大小的泥块捏成的各种动物和人形,通体黑色,上面用鲜艳的红、黄、白、绿等颜色装饰成花纹,让人想起儿童画中的用笔,使学生易于接受。特别是简洁的外形,给学生的联想带来灵感。适合的原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有意的观察。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也可以成为引发学生兴趣的原型,在《毛线粘贴画中》,毛线的柔软,可以拉直、弯曲的特点,便于使用和造型。在教学中,我用毛线拉直形成的笔直的线,弯曲形成的自由的曲线,为学生的联想提供了多变的素材,使学生作起来也易于操作,得心应手。其他各类纸材,像易于吸水的宣纸,深色柔韧的牛皮纸,另外果壳、曲别针等小物品如果抓住它们的特点,恰当的运用,都会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原型。
二、自由联想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度极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具有变化多端,不可重复,无法预测的特点。比如,当一条毛线被拉直成竖线时,学生会想到数字“1”、电线杆、筷子,还有的会想门缝、车轮留下的印迹,当毛线被拉成横线时,学生又会想到跳绳、晾衣绳、水平线、电线、尺子等等。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许多学生都会把自己想到的事物告诉大家,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会由一个图形想到各种不同的东西,一个学生的想法会直接或间接给别人的学生带来启发和灵感,即使个别学生的思维暂时没有活跃起来,别人的描述也会给他带来思维的锻炼。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规则的图形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灵感,在《剪纸贴画》一课中,我将几张彩纸同时剪成不规则的图形,问学生能想到什么?有的学生想到了一只靴子,有的想到了人的胃,还有人觉的像水池,我请学生继续剪一些点线,把刚才各自想到的东西剪得更形象些,可以加上情节,学生的作品在边想边做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趣了。我看到靴上摞着的小脚,胃里的长线,池中的水果……“这是爸爸让孩子踩在自己的脚上,正在逗他玩;一个人吃错了东西,医生把镜子伸到胃里给他检查;水池里放满了洗好的新鲜水果。”学生们解释给我听。
一形多义,没有任何限定,根据原型,你可以尽力把自己曾经见到的形象与之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得到具有趣味性的有效训练。
三、有意创造是发散思维能力的体现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学生对原型的自由联想,由少到多,由简单到丰富,通过思考给固定的形象赋予生动的解释,思考的过程即学生得到有效思维训练的过程,这种生动的解释就是学生创造过程的体现。创造体现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个人喜好自然的表现出来。
在执教的《单色剪纸》一课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一张单色彩纸剪出自由弯曲的线,在剪以前不去刻意的设计和安排,可以从彩纸边缘的任何一处开始,弯弯曲曲的剪到彩纸的中间或再深入一些,最好不要把纸剪断,然后再沿着剪进的线倒着剪出来。当随意剪出的线呈现在眼前时,仔细观察它像什么,专注的多看一会儿,可以自己旋转彩纸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时学生会同时想到好几个事物,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最有趣的想法,进一步剪成联想到的图案,形成了生动有趣的画面。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在做做想想、想想做做,他们的发散思维在多次思考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课后,我还请学生做了延伸练习。在一些工艺课上,通常剪下来的纸片被视为废纸扔掉,我请学生将自己剪下来的纸片全部收集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运用类似的方法再拼贴成画。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想象,将纸片拼贴起来,会得到一些新的形象,组成新的画面。这是同一种素材的第二次创作。由于是自己所剪纸片的重新组合,和第一幅放在一起,相映成趣。课中或课后请学生用语言描写自己一下的画面,有趣的解说使作品显得格外生动。也使我对学生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作品中充满童趣的丰富的联想使人感动。这些作品只是学生随堂作品中的极小一部分,虽然没有经过润饰,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学生活跃的思维和真挚的创造。
在艺术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他们参与创造,培养创造精神的良好开端,在这方面的努力和研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找到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摩擦出孩子心中创造的火花。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使我找到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途径和方法,如果想在这个方面研究的更有深度一些,还需要在各方面充实自己的教学,不断的进行积累,逐渐的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教学 兴趣 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以传统的知识观来指导学生的学习,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高系统化、高结构化的教学,即使是近年来开展的素质教育,也没有一些系统的,比较完美能够代表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来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而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广大教育者掀起了一阵学《课标》、用《课标》的热潮。以《新课标》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策略,是战斗在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所势在必行的。
新课程改革的中心就在于教育教学重心的转变上,课堂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美术教学更是培养及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艺术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人的思维状况密切相关,思维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是人们智慧的集中体现,所以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转变美术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和探索。艺术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过程中具有特性,艺术教育在教学中主张突出和强化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表现自我,为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人的各种思维中,发散思维与学生的创造能力联系最为密切。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能使人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从多种可能去设想,得到多种不同的答案,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能使我们的头脑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它是开放式的,有标新立异的特点。发散思维带有更多创造性的特征。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得到关于发散思维的有效指导和训练,会使学生逐渐培养起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寻找丰富的原型,包括民间图形元素、各种规则与不规则的图形、不同特性的材料等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逐渐摸索出一些有趣味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意识。
一、适合的原型是发散思维的灵感来源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寻找适合的原型是激发创造灵感的前提。在创造的开始和准备阶段,人总会受到一种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即原型启发),绝大多数的创造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实现的。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我认为教学中使用的原型应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低年级的实验课《泥泥狗》中,我选用河南省淮阳县的民间泥玩具作为启发学生联想和创造的原型,这些巴掌大小的泥块捏成的各种动物和人形,通体黑色,上面用鲜艳的红、黄、白、绿等颜色装饰成花纹,让人想起儿童画中的用笔,使学生易于接受。特别是简洁的外形,给学生的联想带来灵感。适合的原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有意的观察。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也可以成为引发学生兴趣的原型,在《毛线粘贴画中》,毛线的柔软,可以拉直、弯曲的特点,便于使用和造型。在教学中,我用毛线拉直形成的笔直的线,弯曲形成的自由的曲线,为学生的联想提供了多变的素材,使学生作起来也易于操作,得心应手。其他各类纸材,像易于吸水的宣纸,深色柔韧的牛皮纸,另外果壳、曲别针等小物品如果抓住它们的特点,恰当的运用,都会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原型。
二、自由联想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度极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具有变化多端,不可重复,无法预测的特点。比如,当一条毛线被拉直成竖线时,学生会想到数字“1”、电线杆、筷子,还有的会想门缝、车轮留下的印迹,当毛线被拉成横线时,学生又会想到跳绳、晾衣绳、水平线、电线、尺子等等。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许多学生都会把自己想到的事物告诉大家,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会由一个图形想到各种不同的东西,一个学生的想法会直接或间接给别人的学生带来启发和灵感,即使个别学生的思维暂时没有活跃起来,别人的描述也会给他带来思维的锻炼。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规则的图形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灵感,在《剪纸贴画》一课中,我将几张彩纸同时剪成不规则的图形,问学生能想到什么?有的学生想到了一只靴子,有的想到了人的胃,还有人觉的像水池,我请学生继续剪一些点线,把刚才各自想到的东西剪得更形象些,可以加上情节,学生的作品在边想边做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趣了。我看到靴上摞着的小脚,胃里的长线,池中的水果……“这是爸爸让孩子踩在自己的脚上,正在逗他玩;一个人吃错了东西,医生把镜子伸到胃里给他检查;水池里放满了洗好的新鲜水果。”学生们解释给我听。
一形多义,没有任何限定,根据原型,你可以尽力把自己曾经见到的形象与之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得到具有趣味性的有效训练。
三、有意创造是发散思维能力的体现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学生对原型的自由联想,由少到多,由简单到丰富,通过思考给固定的形象赋予生动的解释,思考的过程即学生得到有效思维训练的过程,这种生动的解释就是学生创造过程的体现。创造体现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个人喜好自然的表现出来。
在执教的《单色剪纸》一课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一张单色彩纸剪出自由弯曲的线,在剪以前不去刻意的设计和安排,可以从彩纸边缘的任何一处开始,弯弯曲曲的剪到彩纸的中间或再深入一些,最好不要把纸剪断,然后再沿着剪进的线倒着剪出来。当随意剪出的线呈现在眼前时,仔细观察它像什么,专注的多看一会儿,可以自己旋转彩纸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时学生会同时想到好几个事物,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最有趣的想法,进一步剪成联想到的图案,形成了生动有趣的画面。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在做做想想、想想做做,他们的发散思维在多次思考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课后,我还请学生做了延伸练习。在一些工艺课上,通常剪下来的纸片被视为废纸扔掉,我请学生将自己剪下来的纸片全部收集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运用类似的方法再拼贴成画。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想象,将纸片拼贴起来,会得到一些新的形象,组成新的画面。这是同一种素材的第二次创作。由于是自己所剪纸片的重新组合,和第一幅放在一起,相映成趣。课中或课后请学生用语言描写自己一下的画面,有趣的解说使作品显得格外生动。也使我对学生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作品中充满童趣的丰富的联想使人感动。这些作品只是学生随堂作品中的极小一部分,虽然没有经过润饰,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学生活跃的思维和真挚的创造。
在艺术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他们参与创造,培养创造精神的良好开端,在这方面的努力和研究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只有找到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摩擦出孩子心中创造的火花。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使我找到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途径和方法,如果想在这个方面研究的更有深度一些,还需要在各方面充实自己的教学,不断的进行积累,逐渐的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