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科建设对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指导作用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0927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平台,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涉及学科布局调整、重点学科建设、交叉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建设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是内涵及外延都非常丰富的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方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课程是教学之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单元。任何一个学科为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都要综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能力要求及社会需求等因素设置课程,因此课程体系的建立直接反映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
  由此看出,课程体系构建与学科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对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导向作用;课程体系体现了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专业培养目标又与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因此,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满足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要为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服务,对学科建设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提高学科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进而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前主要采取课程与论文并重的方式,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分析大部分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笔者认为,目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缺乏前沿性,课程内容滞后、层次较低。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是按需设课,而是因人设课,教学内容、教材陈旧落后,没有体现学科知识的前沿性,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
  第二,学科基础课程数目偏少,学生缺乏宽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中,除了英语、政治等必修课程外,学科基础课程授课时数大约为总课程时数的1/4,而在国外,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的课时数已达到一半以上。由于基础理论学习不足,课程设置上的专业化倾向太强,因此学生知识面较窄,后劲不足,这对学生将来承担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极为不利。
  第三,课程涉及范围窄、单一,课程设置体系缺乏共融性。除公共基础课外,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受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限制,专业课程设置纵向深化,过于系统、精深,缺乏横向联系和贯通,致使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欠佳,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第四,各学科开设的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不同学科课程设置内容相近,独立设课的现象突出,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调整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组织各类课程,使之相互补充,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逐步建设和形成体现学科发展主流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教育体系,是高校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
  
  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结合目前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笔者认为,必须注重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整合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构建各学科的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设置以大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为依托。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单个学科相对独立的发展水平上,而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在建设好各学科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联合,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构建大学科体系。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置原则是:坚持以二级学科为主,拓宽基础,尽量靠近一级学科,如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等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打通平台学科基础课,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第十次学科点申报中,我校被批准控制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几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今后学校应根据一级学科授权点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对一级学科下的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重构。
  2.课程体系构建要突出优势学科,强化特色学科。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优势、特色学科,使之富有鲜明的个性。如我校的化工、材料两大主干学科都具有相当的特色,某些优势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需充分体现出我校特色的研究方向,重视特色领域课程的开设和建设,增加反映学科发展主流的前沿课程。
   我校为满足研究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本着既要强调学科特色,又要注意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的原则,鼓励教师开设具有本学科特色、前沿性的新课程,以最具特色的教学内容把研究生最大限度地带入学科前沿,努力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3.课程体系构建要有利于学科交叉,鼓励新兴学科的发展。各个学科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又不是彼此孤立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同一门类的学科之间打破壁垒,进行交流与结合,而且需要不同门类的学科跨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以求在其结合点上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从而促进学科的拓展。
   我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中,把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提出了以理工结合、学科交叉为特色,积极探索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学科交叉与继承,培育若干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发展方向。我校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着重建设体现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和知识渗透的课程,增设反映科技前沿、富有启迪创新思想的高水平的课程和综合性的专题讲座。同时增加选修课程,允许研究生在更大范围跨学科门类自由选修课程,所修同层次课程都计入总学分。
  4.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满足社会需求,有利于国家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原则是学科建设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学校要发展,学科建设就必须满足现代社会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类。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加强研究生实验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基础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基础性、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又要强调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能力的需要,我校将研究生第一外语分成公共外语、专业外语两个部分。公共外语的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精读和听力改为口语和写作,强调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专业外语强调本学科专业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要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论文研究内容,查阅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后,用外文撰写类似文献综述的作业,此举有利于学生尽早进入课程,使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相互衔接。
  我校调整后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突出了一级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充分考虑了各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剔除了层次较低、内容陈旧的课程,对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消除了因人设课、重复设课的现象,同时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开设了一系列具有前沿性内容的课程,根据学科特色和建设指导思想,增加了基础课程和学科特色课程,既考虑了知识结构中的广与博,又顾及到研究生业务发展的精与深。由于突出强调专业课程要紧跟学科前沿,目前的课程设置保持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交叉性和先进性,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同时,新课程体系有意识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创业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多方面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研究生学科专业基础更扎实,适应能力更强,成为深受社会青睐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真正适应和满足了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张 敏]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为探讨HBx基因缺失型突变体HBx-d382和HBx-d431在临床上应用的价值,构建HBx基因缺失型突变体HBx-d382和HBx-d431原核表达载体。方法以pGM-T/HBx-d382和pGM-T/HBx-d431质
截至2003年底,已有10家跨国金融机构总计17亿美元的QFII资金被批准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其中,瑞士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的3亿美元初始投资成为首次申请获批的最高数额,而瑞士银行又
由于经济衰退、国家性突发事件以及反恐战争等原因,美国州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出现显著下降,而辖区安全、医疗补助等财政开支却难以削减。全国州长协会执行主任Ray S
文章概述了古动物题材“数字游戏”游乐方式现状,论述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古动物游戏在游乐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提出解决方法,希望能对中国古动物文创
芝士,又名奶酪、乳酪、起司。是牛奶经浓缩、发酵而成的奶制品。它基本上排除了牛奶中大量的水分,保留了其中营养价值极高的精华部分,被誉为乳品中“黄金”。芝士面包卷用料:
早听说圆明园的荷花好。一夏日,约数好友慕名一游。谁想,竟逢第十四届荷花节,自是游人如簇。荷花节虽说是人比往常多,但偌大的园子,仍有广大的地域和空间供如我等者好静之游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中国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很不透明的,你想尽一切办法也很难对他们的信用进行评级.但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却不吃这一套,他们愿意拿自己百年积累的信誉去冒险:对中国的公司进行
舞蹈与文化背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中西方舞蹈文化的价值导向方面存在较多的不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中西方舞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