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网络课程缘何不给力?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4月19日《中国教育报》报道:近来,来自哈佛、耶鲁、牛津、斯坦福等国外名校的网络课程风靡网上,哈佛教授“公平正义”课、耶鲁教授“哲学与死亡”课的视频点击率极高。
  中国高校也相继推出网络课程,从4月开始,复旦大学的部分课程和讲座内容陆续在网上开放,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一些课程,也都被录制成视频放到网络上,但影响力却远不如国外名校的开放课程。
  从2003年始,中国高校开始精品课建设,一些课程录像开始上网运行,但开放的效果、影响的范围有限,有些在线精品课网站不能24小时服务网民,有的课程录像效果不佳,有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多为制式等,诸多问题不能吸引国内民众。还有些优质课,上网实行收费制,虽然保护了知识产权,但限制了课程的广泛迅速传播,如超星的大讲堂。
  而国外名校的网络课程点播下载极其火爆,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并受到世界各地学习者的追捧,这种现象值得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者深入思考。笔者认为个中有以下几点:
  其一,国外网络课程多出自名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院校,大多为世界一流名校,其优质教育资源为世界所公认,所以受到追捧。足不出户就可免费聆听世界顶尖人才的课程,幸甚至哉。
  其二,传播渠道的畅通和语言障碍的消除为网络课程快速传播扫清了道路。国外名校的网络课程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启动,如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开端发布开放课程,其他一些名校课程也曾散落在一些小型网站和论坛上,但都由于语言问题,乏人问津,直到目前,这些课程经收集字幕组的翻译,才得以在国内大范围传播,受到众多国内学子的追捧、宣扬。
  此外,国外名校课程随时可在线免费收看,其下载频率和速度不逊于大片,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哲学与死亡》课程的点击量甚至超过了《百家讲坛》,难怪有人说,以后“在家里就可以上耶鲁”,而这些网客痴迷的人被称为一“网”情深的“网课一族”。由此可见,课程语言障碍和网络传播限制的消除,加快了网络课程的迅速传播。而国内的一些网络课程由于受到语言和自身利益的限制,很难得到外国学习者的接受。
  仅仅是传播语言和途径限制才导致网络课程不能得到大面积传播吗?不是,明显的例子是:国内的网络课程在国内影响的力度就不如国外名校的课程,显而易见,我们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们需要好好地反思我们网络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其三,国外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突出,围绕某个主题展开,选取多个角度,一层层地深入展开,如《哲学与死亡》,选取人的本质、灵魂存在与否、人格的统一性、生命的价值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究,授课方式以讲为主,还有课堂问答环节,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师的知识面较为宽厚,且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从而使课程的讲授游刃有余,导课切点小,但授课知识量大,挖掘逐层深入,课程丰富有深度;教师激情四射,思维活跃,围绕观点结合实例逐一反复论证,有理有力,鲜活不烦琐。
  这些国外网络课程并不像国内很多课程多追逐多媒体教学,花大量时间在做课件上,多以教师按照课程需要自定,很多不用多媒体课件,许多经典课程教师只在黑板上书写要点,使学生随老师的粉笔舞动加深思考,一定层面上切合思维的认知过程。而国内有的学校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教学督导组加大评课的标准中多媒体分数的分值,有的甚至超过10%。两相对比,值得国内教育者深思。
  国外网络课程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影响不可小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文化入侵的一种方式,而应积极吸取世界名校开放课程的优点,改善我们不良的授课内容、方式和学术风气,真正提高我国的网络课程质量。
  
其他文献
创新教育对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就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加以阐述,以期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快速、健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智育的双重任务,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在对教学各种界定分析的基础上,主张从“教学生学”的意义上来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并对“教学生学”进行了新的解读,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内涵;对新课改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生学”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新课改教学生学   [作者简介]陈小红(1976- ),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
[摘要]文章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特点,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基本功能研究出发,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类型和特点,阐述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艺术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  [作者简介]程伟(1979- ),男,河南博爱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河南焦作454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
有什么样的岗位,就会有什么的人;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岗位设置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员安排和资源配置。很显然,从一所学校的岗位配置中,能够清晰地看出该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状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理应以此为中心进行岗位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  然而,受限于现有体制机制,从2009年开始启动的高职院校岗位设置却呈现出“三多”现象, 制约了高职院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