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对事情有了兴趣,他就有做好它的动力和激情。作文,对学生、家长、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特别是小学生作文。笔者在教学过程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感悟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之根本。
一、教学案例
案例一:秋季的某一天下午第一节课,上课铃刚停,笔者宣布:老师请同学们到校外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看看秋天我们农村田野里是个什么样的,希望你们仔细看、用心想,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然后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写作。
下面是小杰的习作《秋天的田野》。
今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田野里玩,发现那里很美,路边种了许多棵香樟树,香樟树的叶子很绿,果实像一串串葡萄的迷你版……
菜地里,油菜都像睡着了一样,但是,只要浇过水,过几天油菜们都会站起来的。菜地里还有好多萝卜,有的在土里,你只能看见它(们)的叶子,看不到它(们)的果实(根),只有两三棵露出了一点儿头,白白胖胖的,很可爱。
田野里,一进田就听到风吹大豆的声音,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我想起了“大豆摇铃千里金”的诗句。再向那里一看(远处一看),哇!遍地金黄,而且,还一眼看不到边的稻田。稻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个个都笑弯了腰。回到教室的时候,我看到一棵不认识的植物,它的种子跟蒲公英一样,毛茸茸的,像小降落伞,(可爱极了)。
(括号里为笔者修改之处)
这是一篇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字里行间虽然稚嫩,但充满着快乐、充满着生气。小作者能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特别是能将从课文里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作文里,确实了不起。
案例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的作文教学公开课,笔者设计了一个“持球比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都觉得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案例三:在教学应用文“留言条”时,笔者先让学生表演:星期天几位学生去看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接着,大家帮他们写了留言条。最后,老师因为看到了留言条,她们第二次去终于看到了老师。
二、理论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新课标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二是一到四年级要从写话入手,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三是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四是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五是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约束,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以新课标为理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几点感悟
(一)观察自然,产生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那些具体的形象、色彩、音响,像一幅幅图画会永远地保留在儿童的记忆里。从儿童的思维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语言的特点来看,观察自然,会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是儿童是以表象思维为主要特点,他们对大自然中鲜艳的、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二是儿童的阅历浅,他们经历的事情不多,所看到的天地就那么大。因此,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又是新奇的。作为教师,带领孩子去观察世界,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他们会满腔热情地跟着教师去认识这个世界,这就为儿童的写作奠定了兴趣基础。
(二)进入情境,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里指出:“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里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可以说这“两种倾向”,正是诱发儿童写作欲望的基本途径。而对初学作文的儿童来说,尤其要引导他们“鸣发内心的感兴”为主,因为“内心的感兴”正是儿童从生活中、从周围世界中获得的真切感受,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所谓“感兴”,便是感受与情致。把儿童带入大自然,带入社会生活观察情境,周围世界的新奇、美感都会激起儿童这种“内心的感兴”。在感兴之际,教师顺势引导他们把所见、所闻、所感即时表达出来,其“内心感兴”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学生的作文兴趣浓了,写好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为作文服务的意识,要有“教为作文去,去为作文教”的思想。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唤起儿童的有意注意,促使儿童观察细致、持久,获得较为具体、丰富的映像,为写作动机的形成打下物质基础;同时要教给儿童观察的顺序、观察的方法,这样使儿童的观察活动进入有序状态。
总之,只有在情绪高涨,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条件下,学生才会产生出那些积极的思想和感情,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责编 韦雄)
一、教学案例
案例一:秋季的某一天下午第一节课,上课铃刚停,笔者宣布:老师请同学们到校外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看看秋天我们农村田野里是个什么样的,希望你们仔细看、用心想,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然后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写作。
下面是小杰的习作《秋天的田野》。
今天,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田野里玩,发现那里很美,路边种了许多棵香樟树,香樟树的叶子很绿,果实像一串串葡萄的迷你版……
菜地里,油菜都像睡着了一样,但是,只要浇过水,过几天油菜们都会站起来的。菜地里还有好多萝卜,有的在土里,你只能看见它(们)的叶子,看不到它(们)的果实(根),只有两三棵露出了一点儿头,白白胖胖的,很可爱。
田野里,一进田就听到风吹大豆的声音,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我想起了“大豆摇铃千里金”的诗句。再向那里一看(远处一看),哇!遍地金黄,而且,还一眼看不到边的稻田。稻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个个都笑弯了腰。回到教室的时候,我看到一棵不认识的植物,它的种子跟蒲公英一样,毛茸茸的,像小降落伞,(可爱极了)。
(括号里为笔者修改之处)
这是一篇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字里行间虽然稚嫩,但充满着快乐、充满着生气。小作者能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特别是能将从课文里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作文里,确实了不起。
案例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的作文教学公开课,笔者设计了一个“持球比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都觉得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案例三:在教学应用文“留言条”时,笔者先让学生表演:星期天几位学生去看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接着,大家帮他们写了留言条。最后,老师因为看到了留言条,她们第二次去终于看到了老师。
二、理论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新课标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二是一到四年级要从写话入手,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三是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四是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五是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约束,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以新课标为理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几点感悟
(一)观察自然,产生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那些具体的形象、色彩、音响,像一幅幅图画会永远地保留在儿童的记忆里。从儿童的思维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语言的特点来看,观察自然,会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是儿童是以表象思维为主要特点,他们对大自然中鲜艳的、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二是儿童的阅历浅,他们经历的事情不多,所看到的天地就那么大。因此,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又是新奇的。作为教师,带领孩子去观察世界,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他们会满腔热情地跟着教师去认识这个世界,这就为儿童的写作奠定了兴趣基础。
(二)进入情境,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里指出:“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里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可以说这“两种倾向”,正是诱发儿童写作欲望的基本途径。而对初学作文的儿童来说,尤其要引导他们“鸣发内心的感兴”为主,因为“内心的感兴”正是儿童从生活中、从周围世界中获得的真切感受,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所谓“感兴”,便是感受与情致。把儿童带入大自然,带入社会生活观察情境,周围世界的新奇、美感都会激起儿童这种“内心的感兴”。在感兴之际,教师顺势引导他们把所见、所闻、所感即时表达出来,其“内心感兴”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学生的作文兴趣浓了,写好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为作文服务的意识,要有“教为作文去,去为作文教”的思想。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唤起儿童的有意注意,促使儿童观察细致、持久,获得较为具体、丰富的映像,为写作动机的形成打下物质基础;同时要教给儿童观察的顺序、观察的方法,这样使儿童的观察活动进入有序状态。
总之,只有在情绪高涨,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条件下,学生才会产生出那些积极的思想和感情,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