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这些国外的“他山之石”可看出,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民间智慧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工业遗产获得持续关注,实现华丽转身
作为联合国所认证的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业遗产正逐渐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因为工业化起步较晚,中国对工业遗产的理解和保护利用,还需要深入。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上领先于中国的发达国家,在保护和研究工业遗产上所作出的努力,或许可以给中国未来的工业遗产保护道路一些启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西方国家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成立工业考古组织。
尽管如此,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名单中,虽然包含了部分与工业和技术相关的文化遗产,但是没有明确“工业遗产”的概念,也没有出现任何与工业技术相关的术语。
经过工业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工业遗产”和“工业考古”的概念得以延伸,工业遗产保护逐渐成为国际共识。1978年在瑞典成立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标志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走上全球化的道路。
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最初发端于对旧工业技术的传承。无论是专业的工业研究者,还是民间的业余爱好者,都希望通过工业考古记录和传承旧工业技术。同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挖掘出工业遗产的政治意义,也能够唤起民众对国家发展的记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运输业、钢铁业、纺织业等传统产业的衰落,以这些行业为主的城市面临了如何处理大量工业遗产的窘境。上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在工业遗产上的工作重点,从研究工业遗产的价值,转向通过再利用完成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实现。
以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为例,为了重新利用这个已经废弃的码头使利物浦重新焕发港口城市的光彩,英国政府于1981年成立了梅西河发展公司。通过有计划和有引导的再开发,阿尔伯特码头一举成为多功能的城市休闲中心,以新的姿态焕发了往日活力。2011年,码头还新增了利物浦博物馆,展示码头的历史功绩。
除此之外,谢菲尔德火车站的改造和扩建、由原火力发电站改建而成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都是英国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上的成功案例。
博物馆常常作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除了可以保存工业遗产之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利用馆藏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活动,传播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
位于美国底特律市郊的鹿生市“绿野村庄”及汽车博物馆,是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亲自规划建设的。处于福特汽车公司诞生地的“绿野村庄”,不仅包含了福特汽车公司最老的厂房,还包括了莱特兄弟、爱迪生等科学家的实验室和故居,保存了工业史上伟大发明家的工作场景。汽车博物馆则收藏了福特公司历史上最著名的车型。
工业遗产也给西方国家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对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成为工业考古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形式。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最早的国家,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铁桥峡谷。从16世纪晚期开始,铁桥峡谷因为蓬勃发展的煤炭开采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9世纪下半叶,峡谷的工业开始衰退,工厂逐渐关门。
1986年,铁桥峡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为世界遗产的工业遗产。目前的铁桥峡谷已经形成一个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旅游区,包括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 每年接客量可达30万。
同样得到改造的还有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原本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重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二战后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鲁尔工业区逐渐荒废。1989年,鲁尔工业区的复兴计划正式实施,旨在通过景观再设计手段让它重现生机。
如今的鲁尔工业区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全新的科学公园,不仅保留了炼钢厂、煤渣山等生产旧址,还留出了空旷的大片绿地和湖泊,大大增加了旅游观赏性。工业区内第一家铁器铸造厂的废弃地还建立了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美食街、各类游乐设施和娱乐中心等。
在鲁尔工业区奥伯豪森城内随处可见的瓦斯槽,原本是为了储存炼钢燃料而建,这些超大容量的瓦斯槽完成内部改造后,形成了独特的展览空间,使其成为全欧洲最大的展览场。根据每个年度不同的主题需求,大瓦斯槽会在每年夏季举办特定的主题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游人,也成为奥伯豪森城的文化地标。
工业区的第12号矿区,在改造过程中则被规划为一个博物馆。博物馆保留了最主要的设备和厂房,馆内所有的采矿机械设备都可以正常运转,为游客还原了真实的生产过程。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康琦在评价鲁尔工业区改造的借鉴意义时说:“对于工业遗产地的景观再生,充分尊重原有场地的基址条件并且挖掘其潜在可能性,用一种对自然保有含蓄的态度却强有力的手段显得更有智慧。”
日本作为东亚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先行者,也在工业考古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从2007年到2015年,战国晚期、江户前期日本最大的银矿——岛根县石见银山、群马县富冈制丝场及近代绢丝产业遗迹群、明治产业革命遗址群三处工業遗产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这也表明日本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和利用走在了亚洲前列。
群马县富冈制丝场原本是明治维新时期引进法国技术和培训人员后设立的一所示范性机器制丝工场,后属于片仓工业株式会社。由于产业调整,制丝场于1987年停止运营,但保留了完整的工业建筑和设备。然而,每年2000万日元的固定资产税和1亿日元的维护费用,成为了片仓工业的沉重负担。
从1995年开始,富冈市长开始与片仓工业进行交涉。2003年,群马县知事建议制丝场申报世界遗产。2005年,片仓工业将富冈制丝场捐赠给地方政府,此举既帮助企业卸下了重担,也给了政府重新利用和开发制丝场的机会。从此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富冈制丝场利用的主导力量。
富冈市充分认识到制丝场的历史文化价值,希望可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为此,富冈市还引入了各类社会团体,如产业观光学习馆、富冈制丝场同好会、富冈制丝场世界遗产传道师协会等,组织举办了世界遗产讲演会、学习会、科普和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富冈制丝场充分发挥了其教育功能和观光功能。
在富冈市的努力下,富冈制丝场还整合了周围的地域遗址,组成了近代绢丝产业遗迹群,完成了核心产业和地域及其周边的整体性保护。
政府的加入,让原本苟延残喘的老工业区在新的社会背景里获得了新身份,实现了新价值。这种转变单靠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从企业管理到政府主导,完成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工业遗产能得到更高效率的利用和开发。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些国外的“他山之石”可看出,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民间智慧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其获得持续关注,实现华丽转身。
作为联合国所认证的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业遗产正逐渐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因为工业化起步较晚,中国对工业遗产的理解和保护利用,还需要深入。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上领先于中国的发达国家,在保护和研究工业遗产上所作出的努力,或许可以给中国未来的工业遗产保护道路一些启示。
从价值发现到再利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西方国家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成立工业考古组织。
尽管如此,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名单中,虽然包含了部分与工业和技术相关的文化遗产,但是没有明确“工业遗产”的概念,也没有出现任何与工业技术相关的术语。
经过工业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工业遗产”和“工业考古”的概念得以延伸,工业遗产保护逐渐成为国际共识。1978年在瑞典成立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标志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走上全球化的道路。
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最初发端于对旧工业技术的传承。无论是专业的工业研究者,还是民间的业余爱好者,都希望通过工业考古记录和传承旧工业技术。同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挖掘出工业遗产的政治意义,也能够唤起民众对国家发展的记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运输业、钢铁业、纺织业等传统产业的衰落,以这些行业为主的城市面临了如何处理大量工业遗产的窘境。上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在工业遗产上的工作重点,从研究工业遗产的价值,转向通过再利用完成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实现。
以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为例,为了重新利用这个已经废弃的码头使利物浦重新焕发港口城市的光彩,英国政府于1981年成立了梅西河发展公司。通过有计划和有引导的再开发,阿尔伯特码头一举成为多功能的城市休闲中心,以新的姿态焕发了往日活力。2011年,码头还新增了利物浦博物馆,展示码头的历史功绩。
除此之外,谢菲尔德火车站的改造和扩建、由原火力发电站改建而成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都是英国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上的成功案例。
博物馆常常作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除了可以保存工业遗产之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利用馆藏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活动,传播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
位于美国底特律市郊的鹿生市“绿野村庄”及汽车博物馆,是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亲自规划建设的。处于福特汽车公司诞生地的“绿野村庄”,不仅包含了福特汽车公司最老的厂房,还包括了莱特兄弟、爱迪生等科学家的实验室和故居,保存了工业史上伟大发明家的工作场景。汽车博物馆则收藏了福特公司历史上最著名的车型。
变为旅游胜地与文化地标
工业遗产也给西方国家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对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成为工业考古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形式。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最早的国家,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铁桥峡谷。从16世纪晚期开始,铁桥峡谷因为蓬勃发展的煤炭开采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9世纪下半叶,峡谷的工业开始衰退,工厂逐渐关门。
1986年,铁桥峡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为世界遗产的工业遗产。目前的铁桥峡谷已经形成一个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旅游区,包括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 每年接客量可达30万。
同样得到改造的还有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原本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重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二战后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鲁尔工业区逐渐荒废。1989年,鲁尔工业区的复兴计划正式实施,旨在通过景观再设计手段让它重现生机。
如今的鲁尔工业区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全新的科学公园,不仅保留了炼钢厂、煤渣山等生产旧址,还留出了空旷的大片绿地和湖泊,大大增加了旅游观赏性。工业区内第一家铁器铸造厂的废弃地还建立了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美食街、各类游乐设施和娱乐中心等。
在鲁尔工业区奥伯豪森城内随处可见的瓦斯槽,原本是为了储存炼钢燃料而建,这些超大容量的瓦斯槽完成内部改造后,形成了独特的展览空间,使其成为全欧洲最大的展览场。根据每个年度不同的主题需求,大瓦斯槽会在每年夏季举办特定的主题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游人,也成为奥伯豪森城的文化地标。
工业区的第12号矿区,在改造过程中则被规划为一个博物馆。博物馆保留了最主要的设备和厂房,馆内所有的采矿机械设备都可以正常运转,为游客还原了真实的生产过程。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康琦在评价鲁尔工业区改造的借鉴意义时说:“对于工业遗产地的景观再生,充分尊重原有场地的基址条件并且挖掘其潜在可能性,用一种对自然保有含蓄的态度却强有力的手段显得更有智慧。”
政府引导是关键
日本作为东亚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先行者,也在工业考古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从2007年到2015年,战国晚期、江户前期日本最大的银矿——岛根县石见银山、群马县富冈制丝场及近代绢丝产业遗迹群、明治产业革命遗址群三处工業遗产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这也表明日本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和利用走在了亚洲前列。
群马县富冈制丝场原本是明治维新时期引进法国技术和培训人员后设立的一所示范性机器制丝工场,后属于片仓工业株式会社。由于产业调整,制丝场于1987年停止运营,但保留了完整的工业建筑和设备。然而,每年2000万日元的固定资产税和1亿日元的维护费用,成为了片仓工业的沉重负担。
从1995年开始,富冈市长开始与片仓工业进行交涉。2003年,群马县知事建议制丝场申报世界遗产。2005年,片仓工业将富冈制丝场捐赠给地方政府,此举既帮助企业卸下了重担,也给了政府重新利用和开发制丝场的机会。从此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富冈制丝场利用的主导力量。
富冈市充分认识到制丝场的历史文化价值,希望可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为此,富冈市还引入了各类社会团体,如产业观光学习馆、富冈制丝场同好会、富冈制丝场世界遗产传道师协会等,组织举办了世界遗产讲演会、学习会、科普和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富冈制丝场充分发挥了其教育功能和观光功能。
在富冈市的努力下,富冈制丝场还整合了周围的地域遗址,组成了近代绢丝产业遗迹群,完成了核心产业和地域及其周边的整体性保护。
政府的加入,让原本苟延残喘的老工业区在新的社会背景里获得了新身份,实现了新价值。这种转变单靠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从企业管理到政府主导,完成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工业遗产能得到更高效率的利用和开发。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些国外的“他山之石”可看出,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民间智慧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其获得持续关注,实现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