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探索市场化培训新路径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fory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风雨铸辉煌”,河南“雨露计划”实施十年来不仅富民效应日益凸显,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平台,而且有力推动了地区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为中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河南全省已建立省、市、县三级“雨露计划”培训基地260多所,涉及专业40多个,年培训能力30余万人,已形成遍布全省、覆盖城乡的培训网络。2004至2005年培训贫困农民3 4万人,从2006年以来,河南省每年安排20万人的培训任务,10年来累计投入培训资金10亿多元,培训贫困农民200多万人,转移就业近180万人,累计劳务输出创收400多亿元,辐射带动了近600万农民增收,贫困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年均收入、现金收入的50%和65%。


  依靠培训:扩大富民效应
  通过培训,学员们熟练地掌握一门务工技能,拿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可提高他们外出务工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增强自主致富和创业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据2012年底统计,全省5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劳务收入624.45亿元,其中通过培训转移创收156.1亿元。
  根据对去年河南辅读职业学校安置在苏州恒欣科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20位培训学员的跟踪调查显示,学员月工资收入高的达3700多元,低的有2000多元,年平均收入达到3万多元,以贫困家庭平均4口人计算,仅此一项,学员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就可达7500多元,一举摆脱贫困。再如信阳市浉河区贫困农民苏泽礼,参加了市电子学校电子专业培训后,先打工,后当老板,2010年在广东中山市开办了“中山新同益电子厂”,现有员工500多人,年收入300万元以上,不仅自己致了富,而且解决了许多乡亲的就业问题。据统计,经过培训的外出打工者比未培训的月收入高500元以上;在企业裁员的情况下,经过培训的大多都被保留下来,成了企业的骨干力量。
  随着“雨露计划”工作的不断深入,所产生的富民效应不断凸显。“雨露计划”通过技能培训带动劳务输出,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一批务工,全村脱贫”的良好效果。
  通过培训转移回乡创业,促进了贫困地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劳务人员通过在外打工实践,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长了才干,他们将在外打工学到的技术、了解的信息和获得的资金用到回乡办企业和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等方面,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对全省10243个贫困村不完全统计,打工致富后回乡创办的企业多达8600多个,成了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信阳市新县大力发展涉外劳务,近几年来组织3万多人到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打洋工”,赚外币,通过发展涉外劳务经济,使贫困落后的新县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返乡后纷纷建厂和发展第三产业,有的在县城和自己村庄建起了“小别墅”、“小洋楼”,开办了绿色“庄园”,成了当地最亮丽的一群人。
  严控基地质量:竞选+动态管理


  为确保培训质量和水平,切实让贫困地区农民学到技能,河南省把选好培训基地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制定培训基地准入条件及标准。省、市扶贫办分别制定了严格的省、市、县级“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准入条件及量化标准,不达标的培训学校不得参加培训基地的评选;二是公开竞争确定培训基地。打破行政、行业管理界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省、市、县级培训基地准入条件及标准,公开竞争评选培训基地,择优确定培训基地并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培训基地一年一评定,不搞终身制。对培训工作开展好的继续保留,并增加培训任务;对培训工作任务完成不好、有问题的,撤销培训基地称号,三年内不得参加基地评选。通过以上活动,保持了培训基地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雨露计划”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紧盯市场:探索改革试点新路径
  2008年以后,随着劳动力市场变化和贫困农民需求增加,河南省变过去单一短期劳务技能培训为职业教育助学工程、短期技能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提升工程和组织、引导社会企业开展就近就地培训就业工程,共同开展拓宽了工作面,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受到了贫困农民欢迎。
  在培训专业设置上,做到了“适应市场需要、服务二三产业”,针对贫困劳动力招收的专业均为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与市场对接,并制定了严谨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进度、课时、理论和实操课的比例都进行了合理安排;师资力量上,各学校都挑选了教学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任教,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打造了一批培训品牌,洛阳保健护理、周口科技学院模具与数控、长垣的烹饪、新县涉外劳务、濮阳家政服务、南阳玉雕工艺、三门峡旅游与服务等,已经成为全省扶贫培训的优势专业。
  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行定向、订单、冠名培训。要求各培训基地要围绕河南省大中型企业需求和产业聚集区发展需要,广泛开展“百校千企”、“ 千企万人”培训工程,努力达到学校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解决当前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其他文献
如何打好扶贫攻坚战?如何用好建档立卡系统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何落实好驻村扶贫工作?6月17日,当记者把一连串问题抛给辽宁抚顺市扶贫办主任高世海时,他略加思索后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好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抚顺市党政班子共同努力,不仅基本解决了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同时,进一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贫困乡村的基础设
期刊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广东对口帮扶广西的决定,此后,从2000年两广签署《2000年至2002年两广扶贫协作计划纲要》,到2004年合作进入全面深化的新时期;从2008年两广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省区合作的协议》,到2013年推出进一步加强粤桂全面合作,实现两广经济一体化……两省区从传统帮扶迈向全方位合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2014年是“十二五”时期粤桂扶贫协作的关键
期刊
扶贫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要求我们“要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南和重要遵循。  甘肃省和政
期刊
自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下发《关于开展“黔深雨露直通车”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贵州省毕节市扶贫办与深圳市对口支援办共同开展了“黔深雨露直通车”试点工作,先后从7个乌蒙山片区县招收1704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到深圳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培训。2014年6月,第一批招收的500名学生中有197名毕业并获得中技文凭和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行为举止及生活习惯有所转变,创业和就业能力显著增强。毕业后在深圳就业的学生月平
期刊
新闻背景  “雨露计划”,指扶贫部门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以提高扶贫对象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增收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是专项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  “雨露计划”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迄今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9年),以农村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短期转移培训为主,实行培训计划下达到培训基地,扶贫补贴经费拨付到培训基地,由基地减免培训费,贫困户间接获得扶贫培训补贴。第二阶段(
期刊
今年“两会”以来,关于扶贫攻坚的媒体声音中,“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格外响亮。  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大会议广西代表团,再次动情地谈起扶贫话题:“要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4月1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会议强调: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期刊
4月9日至10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一行赴湖南省湘西州花垣、泸溪、凤凰和怀化市麻阳县调研考察。  在花垣县十八洞村,刘永富先后走访慰问了施六斤、麻小春、施金发等农户,并与村组干部、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交流中,他强调,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到十八洞村调研时的重要指示,实事求是,精准扶贫,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产业扶贫有了新突破,特别是136户贫困户采用入股方
期刊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按照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部署,围绕培训转移到人,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坚持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加大补助力度,鼓励“两后生”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雨露计划”改革试点资助中高职贫困学生13130人次,争取宁夏燕宝基金会资助区内高职贫困学生3000人。  一是明确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试点县成立由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扶贫办主任任副组长,教育
期刊
山西省自2004年启动实施“雨露计划工作以来,紧紧瞄准贫困对象,规范程序,强化监督,组织全省各级扶贫系统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改革试点、教育扶贫、科技培训“四位一体”的“雨露计划”培训工作,基本覆盖了贫困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技能、不同领域的需求。  2004年以来,共投入54285.82万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2004-2014年共投入25900万元,使61万贫困农民接受了职业技能培
期刊
近年来,重庆市“雨露计划”工作紧紧瞄准贫困农村、贫困群众,着眼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就业需求,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创业一人、脱贫一片”、“资助一人、帮助一家”的思路,始终把资金监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方式、手段和机制,开展各类培训和资助,使10万名贫困家庭子女读中职、高职和上大学得到资助,成功注册了“重庆雨露技工”商标,为新阶段贫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索了路子。  一个瞄准: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