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及”“以及”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句法上,连接项的句法成分、连接项的造句功能和共现搭配方面具有异同点。“及”和“以及”部分情况下能够自由替换,但是在音节长度、句法形式、语义关系和语用意图四个方面表现出部分替换限制。文章从韵律语法、距离象似原则、意象图示多个角度,探究替换限制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及 以及 句法 替换限制 原因
“和”“与”“跟”“及”“以及”等连词通常称为“和”类连词。其中,关于“及”“以及”的研究,学界主要从古代汉语材料入手,描写“及”“以及”的用法并探究其历时发展过程。而关于“及”“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朱德熙(1961)指出“及”连接的成分往往有主次和先后之别;黄伯荣,廖序东(1991)认为“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以及”还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
文章随机选取连词“及”和“以及”500例语料,以两者的比较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它们的句法异同、替换限制及其原因。
一.“及”“以及”句法比较
(一)连接项句法成分
“及”前后连接项可以是词、短语或小句,名词性成分最为常见。“以及”前后连接项也可以是短语、短语或小句,与“及”不同的是,“以及”不仅常连接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所占比重也较高。
“及”与“以及”连接项句法成分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连接项造句功能
“及”与其连接项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其中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是其重要的造句功能。“以及”与“及”不同的是,充当主语和宾语是其最主要的造句功能,充当定语的情况较少。
“及”“以及”连接项造句功能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与其他成分的共现搭配
“及”“以及”都可以与“其他”“等(等等)”共现,且共现时“及”“以及”必须置于它们之前,表明连接最后一项具有概括性或未尽性。
“及”“以及”还都能够与其他“和”类连词共现,表示不同结构层次中的并列关系。此外,“及”在句中可重复连用,构成“…及…及…”格式,而“以及”一般不能重复连用。
二.“及”“以及”替换限制
在许多情况下,“及”和“以及”能够自由替换,但有些替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主要体现在音节长度、句法形式、语义关系和语用意图四个方面。
音节长度上。当连接项同为双音节时,“及”和“以及”可进行替换;若连接后项为单音节时,只能使用“及”。当音节过长且连接项较多时,“以及”前常常用逗号隔开,而“及”无法用逗号隔开,因此,“以及”替换成“及”也会受限。
句法形式上。连接项结构层次复杂、连接项内部对举、连接后项含有多项并列成分,这三种句法形式倾向于使用“以及”,难以替换为“及”。
语义关系上。“以及”连接项前后不能是分指关系,而当连接项之间是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时,更倾向于使用“以及”。
语用意图上。会话时,交际双方都带有一定的语用意图并围绕语用意图组织话语。在不同的语用意图下,“及”“以及”的选择带有一定倾向。表“强调”意图时,“及”和“以及”连接的成分都是说话人试图传达的新信息,当说话人对某部分新信息进行强调时,倾向于在后项连接位置上选择“以及”连接各项;表“补充”意图时,信息的传达并非是完全连贯且完整的,存在许多修正、补充、调整等情况。“及”“以及”的连接项补充有时以补充的形式呈现,直接出现在连接前项后面的括号中,这时连接词明显倾向于选择“以及”。
总体来说,“以及”的使用范围大于“及”,能用“及”的地方常常可替换为“以及”,但是能用“以及”的地方替换为“及”受到限制。
三.替换限制的深层原因
文章试图从韵律语法、距离象似原则、意象图示三个角度探究替换限制的深层原因。
(一)韵律语法
韵律指的是语言的轻重、声调的高低、音节的长短和词语的大小等等。其中,音步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节奏单位,处于两个最小停顿之间,学界一般称这种不受语义和语法影响的节奏单位为“自然音步”。冯胜利(1998)推导出自然音步的派生规则:(1)单音节不成独立音步;(2)自然音步的实现方向从左到右,即右向音步;(3)自然音步的音节数目“小不低于二大不过于三”;(4)奇数字串最多只允许一个三音节音步。
自然音步的派生原则正影响着词语间的搭配。“以及”是“以”和“及”两个音节构成的韵律词,形成了一个双音节音步。当连接前项和连接后项均为双音节时,“连接前项 以及 连接后项”可构成三个音步,符合自然音步的派生原则。而当连接前项为双音节,连接后项为单音节时,为了保证“单音节不成独立音步”,那么“连接前项 及 连接后项”可构成两个音步,即连接前项为一个音步,“及”与单音节后项组合构成一个音步,这也符合“右向音步”派生规则。故当连接后项为单音节时,只能使用“及”,无法替换为“以及”。
(二)距離象似原则
距离象似性原则认为,两个概念之间的距离越近,越不容易有语音停顿或被其他的词隔开;相反,两个概念之间的距离越远,越容易有语音停顿或被其他词隔开。在语言使用中,“及”常用于连接现实世界中关系较为密切的语言成分。当前后连接项音节较短、句法形式简单时更倾向于使用“及”。反之使用“以及”。如:
距离象似原则也影响着语用和语法的动态互动。“以及”连接项中间可用逗号隔开,语音停顿后再表述连接后项,这样语音的短暂停顿可以起到提醒作用,突出强调表达重点。带有“补充”意图时,括号形式同时具有与逗号一样的语音停顿作用。因此,以上几种情况使用“以及”更为适合。
(三)意象图示
赵艳芳(2000)认为意象图示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及”“以及”在语言上所表现出的替换限制,跟二者意向图示的不同有关。 1.“及”的意象图示
“及”在句法中起到连接各项的作用,依据连接各项之间的关系和特点,我们可从静态和动态上的差异将“及”的意向图示分为静态范围意象图示和横向动态运动意象图示两种。
为静态范围意象图示时,“及”各连接项之间是静态的,共同构成静态平面上空间、时间、涉及对象、状态活动等范围,具有一定边界。为横向动态运动意象图示时,这种图示是横向动态上的运动,在时间上具有推移变化的特点,方向不可逆,但这种动态运动也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边界性。
2.“以及”的意象图示
“以及”的意象图示与“及”相比,除包含“及”所具备的静态范围意象图示和横向动态运动意象图示外,还具有纵向动态运动意象图示。为纵向动态运动意象图式时,连接项之间处于逻辑语义关系的序列中,连接项从左到右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方向不可逆,具有边界性。
“以及”的纵向动态运动意象图示正是造成“及”“以及”语义关系上存在替换限制的主要原因。当连接前项和连接后项构成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时,从前项到后项是纵向上的动态运动过程,体现出认识的逐步深化。因此,连词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使用“以及”,难以替换为“及”。
经过分析可知,黄伯荣,廖序东(1991)提出的“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观点存在偏颇,且“以及”不仅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还可以连接形容词性词语和短语、小句等。“及”和“以及”在替换上存在很多限制,这跟韵律语法、距离象似原则、意象图示等因素有关。
除此之外,用法遗留因素可能也会影响着二者的替换。因此考察“及”“以及”作为动词时的用法也许能够为分析替换限制产生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萧斧.《古代汉语中的“与”和“及”》[J].中国语文,1981(5):374-382.
[2]蒋宗许.《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质疑[J].中国语文,1990(2):141-144.
[3]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01):54-57.
[4]朱德熙.“和”“同”“与”“及”[J].新闻业务,1961(05):37-38.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7.
[6]冯胜利王丽娟《汉语韵律语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58.
[7]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1):40-47.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8.
(作者介绍:谢飘飘,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王雯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关键词:及 以及 句法 替换限制 原因
“和”“与”“跟”“及”“以及”等连词通常称为“和”类连词。其中,关于“及”“以及”的研究,学界主要从古代汉语材料入手,描写“及”“以及”的用法并探究其历时发展过程。而关于“及”“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朱德熙(1961)指出“及”连接的成分往往有主次和先后之别;黄伯荣,廖序东(1991)认为“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以及”还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
文章随机选取连词“及”和“以及”500例语料,以两者的比较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它们的句法异同、替换限制及其原因。
一.“及”“以及”句法比较
(一)连接项句法成分
“及”前后连接项可以是词、短语或小句,名词性成分最为常见。“以及”前后连接项也可以是短语、短语或小句,与“及”不同的是,“以及”不仅常连接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所占比重也较高。
“及”与“以及”连接项句法成分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连接项造句功能
“及”与其连接项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其中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是其重要的造句功能。“以及”与“及”不同的是,充当主语和宾语是其最主要的造句功能,充当定语的情况较少。
“及”“以及”连接项造句功能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与其他成分的共现搭配
“及”“以及”都可以与“其他”“等(等等)”共现,且共现时“及”“以及”必须置于它们之前,表明连接最后一项具有概括性或未尽性。
“及”“以及”还都能够与其他“和”类连词共现,表示不同结构层次中的并列关系。此外,“及”在句中可重复连用,构成“…及…及…”格式,而“以及”一般不能重复连用。
二.“及”“以及”替换限制
在许多情况下,“及”和“以及”能够自由替换,但有些替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主要体现在音节长度、句法形式、语义关系和语用意图四个方面。
音节长度上。当连接项同为双音节时,“及”和“以及”可进行替换;若连接后项为单音节时,只能使用“及”。当音节过长且连接项较多时,“以及”前常常用逗号隔开,而“及”无法用逗号隔开,因此,“以及”替换成“及”也会受限。
句法形式上。连接项结构层次复杂、连接项内部对举、连接后项含有多项并列成分,这三种句法形式倾向于使用“以及”,难以替换为“及”。
语义关系上。“以及”连接项前后不能是分指关系,而当连接项之间是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时,更倾向于使用“以及”。
语用意图上。会话时,交际双方都带有一定的语用意图并围绕语用意图组织话语。在不同的语用意图下,“及”“以及”的选择带有一定倾向。表“强调”意图时,“及”和“以及”连接的成分都是说话人试图传达的新信息,当说话人对某部分新信息进行强调时,倾向于在后项连接位置上选择“以及”连接各项;表“补充”意图时,信息的传达并非是完全连贯且完整的,存在许多修正、补充、调整等情况。“及”“以及”的连接项补充有时以补充的形式呈现,直接出现在连接前项后面的括号中,这时连接词明显倾向于选择“以及”。
总体来说,“以及”的使用范围大于“及”,能用“及”的地方常常可替换为“以及”,但是能用“以及”的地方替换为“及”受到限制。
三.替换限制的深层原因
文章试图从韵律语法、距离象似原则、意象图示三个角度探究替换限制的深层原因。
(一)韵律语法
韵律指的是语言的轻重、声调的高低、音节的长短和词语的大小等等。其中,音步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节奏单位,处于两个最小停顿之间,学界一般称这种不受语义和语法影响的节奏单位为“自然音步”。冯胜利(1998)推导出自然音步的派生规则:(1)单音节不成独立音步;(2)自然音步的实现方向从左到右,即右向音步;(3)自然音步的音节数目“小不低于二大不过于三”;(4)奇数字串最多只允许一个三音节音步。
自然音步的派生原则正影响着词语间的搭配。“以及”是“以”和“及”两个音节构成的韵律词,形成了一个双音节音步。当连接前项和连接后项均为双音节时,“连接前项 以及 连接后项”可构成三个音步,符合自然音步的派生原则。而当连接前项为双音节,连接后项为单音节时,为了保证“单音节不成独立音步”,那么“连接前项 及 连接后项”可构成两个音步,即连接前项为一个音步,“及”与单音节后项组合构成一个音步,这也符合“右向音步”派生规则。故当连接后项为单音节时,只能使用“及”,无法替换为“以及”。
(二)距離象似原则
距离象似性原则认为,两个概念之间的距离越近,越不容易有语音停顿或被其他的词隔开;相反,两个概念之间的距离越远,越容易有语音停顿或被其他词隔开。在语言使用中,“及”常用于连接现实世界中关系较为密切的语言成分。当前后连接项音节较短、句法形式简单时更倾向于使用“及”。反之使用“以及”。如:
距离象似原则也影响着语用和语法的动态互动。“以及”连接项中间可用逗号隔开,语音停顿后再表述连接后项,这样语音的短暂停顿可以起到提醒作用,突出强调表达重点。带有“补充”意图时,括号形式同时具有与逗号一样的语音停顿作用。因此,以上几种情况使用“以及”更为适合。
(三)意象图示
赵艳芳(2000)认为意象图示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及”“以及”在语言上所表现出的替换限制,跟二者意向图示的不同有关。 1.“及”的意象图示
“及”在句法中起到连接各项的作用,依据连接各项之间的关系和特点,我们可从静态和动态上的差异将“及”的意向图示分为静态范围意象图示和横向动态运动意象图示两种。
为静态范围意象图示时,“及”各连接项之间是静态的,共同构成静态平面上空间、时间、涉及对象、状态活动等范围,具有一定边界。为横向动态运动意象图示时,这种图示是横向动态上的运动,在时间上具有推移变化的特点,方向不可逆,但这种动态运动也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边界性。
2.“以及”的意象图示
“以及”的意象图示与“及”相比,除包含“及”所具备的静态范围意象图示和横向动态运动意象图示外,还具有纵向动态运动意象图示。为纵向动态运动意象图式时,连接项之间处于逻辑语义关系的序列中,连接项从左到右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方向不可逆,具有边界性。
“以及”的纵向动态运动意象图示正是造成“及”“以及”语义关系上存在替换限制的主要原因。当连接前项和连接后项构成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时,从前项到后项是纵向上的动态运动过程,体现出认识的逐步深化。因此,连词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使用“以及”,难以替换为“及”。
经过分析可知,黄伯荣,廖序东(1991)提出的“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观点存在偏颇,且“以及”不仅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还可以连接形容词性词语和短语、小句等。“及”和“以及”在替换上存在很多限制,这跟韵律语法、距离象似原则、意象图示等因素有关。
除此之外,用法遗留因素可能也会影响着二者的替换。因此考察“及”“以及”作为动词时的用法也许能够为分析替换限制产生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萧斧.《古代汉语中的“与”和“及”》[J].中国语文,1981(5):374-382.
[2]蒋宗许.《并列连词“与、及”用法辨析》质疑[J].中国语文,1990(2):141-144.
[3]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01):54-57.
[4]朱德熙.“和”“同”“与”“及”[J].新闻业务,1961(05):37-38.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7.
[6]冯胜利王丽娟《汉语韵律语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58.
[7]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1):40-47.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8.
(作者介绍:谢飘飘,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王雯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