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如何对学生动之以情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t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情是引发情感主体的积极的情感反应,这种方法贯穿在其他各种方法之中,是教育学生时必不可少的。对学生“动之以情”既是形成教育效果的条件,又是一种催化剂。情感是人们普遍共有的,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它可以使后进者急起上进,失望者燃起信心,冷漠者出现热情,敌视者转为友善,悲观者勇气倍增,常常都是情感的转变,都是受到感染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人们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动情”的基础,没有师生之间的爱,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爱,情感教育就很难进行,因此,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以温馨的爱感动学生,感染学生,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
  一、情从诚挚中来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否诚挚,是与学生能否建立情感的基本因素。所谓诚挚,就是要诚心诚意地对待学生,一丝不苟地对待学生,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教师的诚心诚意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成长的投入上,在他们面前毫无私心和假意,苦心孤诣地设计和创造教育条件,使学生顺利成长。教师对学生的诚挚也表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是出自内心的,不矫揉造作,使学生随时都感到老师在关心自己。誠挚还表现在对学生极端的负责,对他们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绝不马虎和放纵,也绝不过分和专横。学生从教师的这些表现中,会产生很深的感情,这不仅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而且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和自然。与这样的老师长期相处,学生会受到良好的感染,也会对他人诚挚和友爱。
  二、情从公正中来
  学生的表现不相同,其基本素质、举止行为、学习好坏都有差异。有些学生甚至表现较差,问题很多,这就使有些教师有意无意之中对他们表现出不公平,不一视同仁,不给一样的爱。这就能使一些学生与老师的情感疏远,并且由此也许会使老师对他们更加厌烦,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形成师生之间的交恶。有些学生最后到了不好教育的地步,往往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他们感到老师不公平、有偏心,因此,他们就不会拿出真的情感对待老师。有些学生特别敏感,特别留心老师态度并常常按自己的思路去品味。教师的任何不公平的行为,都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他们的不满情绪。他们会认为老师瞧不起他们,不关心他们,于是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丧失信心,对老师和集体失去感情:一是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兼而有之。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公正,当学生感到老师心地不公,不偏不倚,他们就会有一种平等感和尊严感,容易接受老师的要求和教育:他们还会从老师的公正处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并进一步对老师产生尊敬之情,亲切之情。情从公正中来,教师对待学生,处理事情,任何情况下都要公平公正,坚持原则。
  三、情从实事求是中来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会碰上各种各样的矛盾,会遇到各种特点的学生,在对待他们和他们的问题上,要坚持一条那就是实事求是。人容易产生主观,教师也不例外,在处理自己比较熟悉的学生的问题时,更容易主观。比如:对常犯错误的学生,就会认为一切错都是他(她)的;对常迟到的学生,会认为他(她)们每次迟到都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对后进生进步或好的表现,总持怀疑态度;对学生中的争议,总以为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有理……出现这类情况,应该说是不奇怪的,但必须力求避免。教师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最伤害学生的感情的,会使学生对老师疏远,有的甚至会耿耿于怀,对老师的意见很大。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很难与学生建立很深厚的感情,要使学生“动情”就更难以实现了,所以教师一定要支持实事求是,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论多么“了解”,不论事情多么“简单”,都要想一想会不会是另外的情况,都要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冷静处理。
  四、情从师生和谐友爱中来
  学生到学校读书是受他律约束的,他们的学习由被迫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他们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友爱,是使学生产生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教师付出多少爱,就会得到学生多少“情”。师生关系的建立,还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既尊重教师又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更要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管”学生的,所以不苟言笑,处处显示出高学生一等,动辄训斥、教训或滔滔不绝地“教育”,这会使学生反感,起码不会产生亲近感,更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心底真正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靠“威严”和教训是不会取得真正的威信的,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说教是不会让学生信服用的。
  总之,动之以情教育是教师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学生的情感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必须具有真挚和丰富的情感,必须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如果仅仅是为了工作而表现出来的“情感”,或者为了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情感”,都是不足取的,不能持久的,也不为学生所欢迎。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了解两条直线所形成的位置关系,掌握平行线、互相平行的概念,掌握垂线、互相垂直、垂足的概念。  2.通过画图、观察、讨论、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体会分类思想,发展空间想象力。  3.经历探索交流的过程,愿意了解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
期刊
时光飞逝,回望来路,感慨萬千。作为一名乡村教师,22年来,我一直工作在偏远的农村学校,其乐融融,优哉游哉,过着属于我的幸福生活。  现在的网络流传着这 样一段老师死法的话“上告教委整死你;笨蛋学生气死你;不涨工资穷死你;竟聘上岗玩死你;教育改革累死你;光辉职业哄死你;公务员待遇想死你;混蛋家长搞死你”还有的是网上的为教育班上孩子而被家长打骂,逼老师下跪,甚至被学生杀害的事件到处都是。在如此种类繁多
期刊
一、精准定位,明确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的。”略读课文放在每个单元的精读课文之后,旨在通过精读课文的主体阅读,掌握读书方法,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和方法,进而在略读课上进行读书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略读课的学习既是精读课学习的延伸,又是精读课学习的补充。因此,教学略读课文,不能等同于精读课,要把
期刊
一、个案介绍  姓名:A同学; 性别:男; 年龄:12岁;  二、问题行为概述  1.据我的观察:他上课时喜欢抱着书包玩纸,检查他的语文书时全是乱涂乱画较多,而真正的学习内容却记录很少。  2.课堂观察。其他老师反映他上课时总是自言自语有时向窗外看,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都回答不出来,甚至都不知道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内容。  3.他的作业不规范,不会抄题并且没有行距,因此他作业基本都是重做、订正
期刊
我们每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周围的环境,自身的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我们山区农村小学来说,这样的学生每班不少于八、九个,他们面对一次一次的考试不及格,使他们无法面对父母,面对老师,面对同学。面对责怪使他们失去童真、童趣,失去学习信心。但不管怎样,他们还要天天上课,一次一次地参加各种测试,还要成人,将来还要面对社会,面对生活。作为老师该做些什么?通过自己十多年来积累
期刊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伟大的共同目标。崇高的思想品德是首个必要具备的条件。当今教育教学改革都聚集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成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核心素养蕴含大量德育因素,体现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增强立德树人系统性,综合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提供了基本依据。在立德树人、学生素养培养过程中,小学阶段是道德核心素养发展的“种子期”。怎样让思想品德素养的“种
期刊
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课本剧的展示,说出苏武典型的形象特点和精神核心;  2.能够结合古今不同的时代背景发表对苏武做法的看法,提高思辨能力。  学习重点苏武的精神核心、思辨性  学习难点思辨性  教学方法点拨法、评价法教学准备 学案、检测、PPT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知识,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期刊
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過教育才能培养优秀 人才,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生产等多方面发展。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正在形成的时期。小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培养小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怀、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品德与社会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是前提  核心素养中包括知识能力,知识
期刊
在班级的苗圃里,花开得灿烂当然令人赏心悦目,但不是每朵花都如园丁所愿而开得鲜艳, 他们或许缺少阳光的照耀,或许缺少雨露的滋润。处在“金字塔”底部的所谓的“后进生”,正如花圃中那迟迟未开的花儿,园丁如果过早将它弃置甚至折断,那它的“后来”可想而知。相反,如果用自己的爱心给予呵护,用耐心期待它的开放,那或许就是一朵让你最引以为豪的花儿。  一个孩子就是一朵花,只不过有的花儿开得早,开得艳丽;有的花儿开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學习从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等角度去判断、理解和解决问题。  2.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尝试多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3.学会积极乐观地思考和对待事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做一个快乐的儿童。  二、教学重点  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同学间的各种现象。  三、教学难点  学会用他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用图片引入  老师觉得同学们一向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