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教育,是当前物理教学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就物理课堂如何渗透人文知识的教学作些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
人文教育
方法
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物理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1.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环境则是学习的土壤,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在心理上的障碍是概念多、定义繁,不好记忆。在教学中,笔者把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公式等编写为顺口溜,有规律地贴于教室的墙壁上或者以知识趣味题通过卡片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学生就轻松记住定律的适用条件。学生还可以相互提问,相互抽问,通过小组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处于知识的海洋中,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概念难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也增强,通过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掌握知识,融合知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2.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物理需要创新思维。用科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教育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和主人翁意识,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学习动力源问题。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自主意识增强了,他们就会从更高的层次上来对待学习,从而形成一种持久的学习情趣。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去探视,重新欣赏没有感情的物理定律,冷冰冰的数学公式,让他们重新体验学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生活趣闻,多举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学习和游戏中遇到的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巩固物理概念。并培养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3.实践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脱离了实验与观察就不可能学好物理。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从学习物理的第一天,就要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以及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在实验中,应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实验,从制定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到正确地使用仪器和进行测量,都应要求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特别要尊重客观事实,绝不拼凑数据。课后,我还要求学生做出书面证明。同学们通过实验取得了收获,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只有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尚人文素养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八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发展了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了内心的潜能。
2.发挥教材的关联作用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會群体具有稳定性所必须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的完善,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3.注重科学知识的运用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短(间接测量)等。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了磁和能,回答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某处江边、湖边、池塘边的岩石中有“救命”之声发出等。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品的使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素养。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营造人文教学环境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对此,教师宜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坚持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称谓“双主体”。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和形象思维、想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而是轻松活泼的;学习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定会得以健康迅猛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
人文教育
方法
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物理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1.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环境则是学习的土壤,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在心理上的障碍是概念多、定义繁,不好记忆。在教学中,笔者把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公式等编写为顺口溜,有规律地贴于教室的墙壁上或者以知识趣味题通过卡片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学生就轻松记住定律的适用条件。学生还可以相互提问,相互抽问,通过小组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处于知识的海洋中,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概念难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也增强,通过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掌握知识,融合知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2.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物理需要创新思维。用科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教育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和主人翁意识,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学习动力源问题。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自主意识增强了,他们就会从更高的层次上来对待学习,从而形成一种持久的学习情趣。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去探视,重新欣赏没有感情的物理定律,冷冰冰的数学公式,让他们重新体验学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生活趣闻,多举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学习和游戏中遇到的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巩固物理概念。并培养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3.实践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脱离了实验与观察就不可能学好物理。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从学习物理的第一天,就要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以及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在实验中,应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实验,从制定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到正确地使用仪器和进行测量,都应要求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特别要尊重客观事实,绝不拼凑数据。课后,我还要求学生做出书面证明。同学们通过实验取得了收获,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只有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尚人文素养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八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发展了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了内心的潜能。
2.发挥教材的关联作用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會群体具有稳定性所必须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的完善,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3.注重科学知识的运用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做一做”。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光的反射)、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惯性),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短(间接测量)等。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了磁和能,回答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某处江边、湖边、池塘边的岩石中有“救命”之声发出等。并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物品的使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生活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素养。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营造人文教学环境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对此,教师宜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坚持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称谓“双主体”。课堂上,教师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和形象思维、想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而是轻松活泼的;学习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定会得以健康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