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新泻,最有名的莫过于大米和豪雪,
而现在还要加上一个名字,
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
从 2000 年开始,
大地艺术节每三年一次,
会在日本越后妻有广达 760 平方公里的山野间,
将日本农耕传统文化与各种形式的现代艺术作品
融合成一个神奇的自然体呈现在世人面前。
越后,物产丰厚的豪雪地带
“山头上罩满月色,这是原野尽头的惟一的景色,月色虽已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这段文字来自川端康成的《雪国》,故事描写的背景舞台正是新泻越后。位于日本本岛中北部的新泻,即使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并不那么醒目的地区。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新泻的南端、群山环绕之间的信浓川流域,距离东京大约两个小时的电车车程。从南面的日本海徐徐吹来的海风到达这里时,因为北面高山的阻挡而惠及越后,也让这里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豪雪地带,每年的累积降雪量平均可以达到十米以上,一年中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处于冰雪覆盖之中。不过也因为豪雪,清冽的雪水养育出了这片山野间美味的大米和蔬菜,也酿出了好喝的日本酒等值得夸耀的物产。因为富饶的物产和优越的地缘环境的影响,这里完好地保存着一千五百年以上历史的农耕传统生活方式,在越后妻有地区,人们仍旧以村庄群落的方式聚集居住,过着夏耕冬读的生活。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耕读习惯的地区,却也面临着时代的变迁带来的影响。近年来,日本受高龄化、少子化的影响,特别是在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越后妻有地区,青壮劳动力离家进城就业导致地区性人口大量流失,农耕从业人员普遍老龄化。大地艺术节就是以这一现状作为切入点,让艺术家通过驻地创作的方式跨越国界与职业的局限融入“大地”;观者通过游览观光的形式克服地域与时间的局限认识“大地”,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向往,进一步重视这片被高度经济成长的社会遗忘的土地。用大地艺术节综合总监北川弗兰先生撰文中所写的“人与自然、都市与地方、死者与他者欢聚、让人们回归原点的盛会”来概括大地艺术节与越后妻有的关系再为合适不过。
乘坐新干线再换乘普通电车,从东京出发到越后妻有,耗时不过两个多小时,却仿若隔空转世,视线所及之处皆是一眼望不尽的绿色。越后地区多为丘陵和山地,公共交通不甚便利,前来观展的人们或选择自驾和租车,或选择参加主办方统一组织的游览线路。伴着艺术的脚步在越后妻有走一遭,你便会明白这里如何以艺术之名做到了自我拯救。
艺术如何拯救空心化村落
大地艺术节最为吸引人、也是与其他艺术节最为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作品展出的地点和展览方式。主办方鼓励艺术家进入社区,融合当地环境,与农村里的老人家以及来自世界外地的年轻义工,创造出数百件与大自然及社区共生的艺术作品。与其他双年展和三年展不同的是,每届艺术祭都会留下一些优秀且易于保存的作品,成为当地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年艺术节的主题是“艺术是人类与自然、文明融合的产物”,废弃的校舍和民宅在艺术家们的妙手改造之下,成为了大地艺术节不可或缺的展览组成部分。
受人口流失及少子化导致生源骤减的影响,越后地区多所历史悠久的小学纷纷于近年废校。当这些早已失去往日活力的废校遇到了大地艺术节,一切都变得不一样起来。位于十日町地区的真田小学拥有150年历史,于2005年废校。日本绘本作家田岛征三将原本存在于二次元的绘本作品生动的搬到了现实的三维世界,现在这里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绘本”;建在半山腰的名山小学于2000年废校。自2012年的大地艺术节起,这里已更名为 “亚洲写真影像馆”,今年展出了北京独立摄影机构三影堂的摄影群展,及“东京综合专门写真学校”师生及优秀毕业生作品;旧东川小学里展出的是法国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 和Jean Kaiman合作的《最后的教室》,展览以“无人”为主题,在昏暗的小学校区里上至三楼下至地下一层,大面积铺设声光电设施及无影相框,似乎是对回忆的追溯及对死亡的探讨;还有今年新改建的奴奈川小学里的实验仪器背景墙、扭曲的学生桌椅。逝去的终不再回来,留住的也已物是人非。
除了有效利用废弃小学作为展览场所外,大地艺术节也与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合作,将普通的民宅改造成了艺术品。之所以选择改造民宅,是因为在以豪雪闻名的新泻,有太多的空宅子因为个人无力管理,在冬天被积雪压残甚至坍塌。为民宅除雪已经成为当地学生志愿者团体每年的必修课。即便如此,眼看着挨不过今冬的老宅仍屡见不鲜。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将民宅改为展区甚至将宅子本身直接改成艺术品的现象在大地艺术节上也是常态。
梦之家
大地艺术节的重要常设展“梦之家”便是由民宅改建而成的。知名行为艺术家Marina Abramovic曾于1974年做过著名的行为艺术表演《节奏0》。她本人亲临现场与观众互动,人们可以使用口红、刀、鞭子、甚至枪支等任何工具在她身上肆意发挥,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对于权利的探讨。而“梦之家”则记录了人与空间互动后留下的梦境。艺术家在一所传统的日式建筑中安置了四口棺材,并把入射光分别调整成红、紫、蓝、绿四种颜色。人们通过预约可以在其中一口棺材里过夜,醒来后需要将当晚所做的梦用文字记录下来。梦积攒多了就集结成册,名为《梦之书》。这一行为意在将人隔离至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异空间,让因忙碌而失去自我的人们可以沉下来感受自身存在的本真。
?
名山影像馆
距离“亚洲艺术影像馆”不远,还有一处名为“名山影像馆”的地方。同地处名山且均与摄影有关,这两处展场虽常被混淆,但二者开设的立意却截然不同。前者开放包容、后者含蓄感性。含蓄因其原本是一处普通民宅,感性是指在“大地艺术节”以外的时间,这里是一家专门为当地居民拍遗像的照相馆。“名山影像馆”在本届艺术节中展出的是青年摄影家仓谷拓朴的两个主题的作品——以积雪为背景所拍摄的当地居民肖像和使用兰晒摄影法表现的核污染致死的植物。室内的新式“枯山水”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名山影像馆”成立以来,摄影家仓谷拓朴常年居住于此。
脱皮之家
另一处曾经毫无特色的民宅现如今已成为一件艺术品,它就是“脱皮之家”。“脱皮之家”仅从外观看便足以震慑心脾。这座建筑是2006年第三届大地艺术节筹备期间,艺术家鞍挂纯一先后带领日本大学艺术学部雕刻系学生志愿者3000人、耗费两年半时间完成的作品。他们将这座拥有150年历史的木质民宅的内包结构全部拆除,又把室内的墙壁、地板、房梁等一切暴露在外的木质表面用刻刀进行了彻底的“脱皮”。对于这座民宅而言,“脱皮”既重生。
在越后妻有,艺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连当地用来保存食物的圆拱形仓库都可以成为艺术节上亮眼的风景线。台湾绘本作家几米首次携作品参与了本届艺术节。他的“Kiss & Goodbye”就被展出在了移动的仓库里。其作品以新泻县及JR(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饭山线为创作场景,描写了失去双亲的小主人公带着他的狗从都市去往乡下外公家途中,在电车上经历的奇妙旅程。作品不仅在仓库里展示,展出场地也选择了还原作品场景的饭田线土市站前和越后水泽站旁。结合当地人文特点及自然风光创作的作品又以如此贴近现实的方式展出,在感知作者寓意良多的同时,也再次体会到了大地艺术节所贯彻的,“通过艺术作品唤起人们对被现代化进程遗忘的、正在渐渐失去活力的农耕文明”的重视。
艺术可以让人开阔视野走出去,也可以呼吁远走的人们归来。来自台湾的艺术家林舜龙的装置作品尤为令人回味,人们也惊讶于并非日本原住艺术家的他,何以将这份“异乡愁”表达的如此贴切。林舜龙的作品《跨越国境·村》位于树林深处,从停车处走过去需要步行三五分钟,途中只见不少志愿者蹲在地上用夜光漆在新铺的水泥路上画脚印,脚印大大小小虽看不出排列章法却统一朝着一个方向,像是指引着什么。沿途走来,路边田间插着的“站”在竹竿上的小青蛙一个个张着嘴巴,也仿佛在召唤着什么。林子深处的树屋、树躺椅、树雕塑,仿佛构成了没有墙的“家”,来访的人们可以在粗壮的树墩上刻下身高的印记并写上名字和日期,下次“回来”的时候就能知道自己长高了多少。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躺椅上坐坐,去树屋里转转,甚至去敲响铜锣,让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
装置现场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流露着召唤背井离乡的人们“回家”的讯息。在日文中,“青蛙”和“回家”的发音都是“kaeru”(仅音调不同)。这也应了路两旁的“青蛙”形象为什么会出现。无论离开多久,都别忘“回家”。我想,这也正是大地艺术节褪去华丽修饰之后,最想说的话吧。
事实也果真如此。大地艺术节历时15年,成功举办六届。每三年一次的盛会吸引来了全日本乃至世界各地的大量观光客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这只是短暂的。当更多人认识了这片土地,也许会发觉远离都市的喧嚣,回归乡野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而确实有不少原本只是驻地合作的艺术家,如今已经在这里安家置业、潜心创作,这是片可以让人沉静的土地;当不愿务农而离家的青壮年意识到自己的家乡在大地艺术节的带动下,已由从前除了农业再无其他的单一化社会构成转变成了前瞻的、拥有无限可能的文化产业,谁还不愿意回来呢?艺术可以贴近生活,更可以改变生活。这便是大地艺术节向人们传达的讯息。
外来的艺术与在地的资源一起,赢得了游人
来到新泻,除了参观艺术展与欣赏自然风光,泡温泉也不容错过。越后妻有因温泉设施集中且源泉种类丰富而闻名。该地区拥有30多处温泉,其中10处的温泉水在日本全国来讲都难得一见。位于十日町市松代地区的芝峠温泉“云海”就是一处泡汤和赏景两者俱佳的好去处。“云海”地处山顶,若在傍晚来到这里,透过露天温泉,夕阳下的众山与山间环绕的云海尽收眼底,说不定这家店也是因此而得名的。如果你是泡温泉的资深爱好者,就一定要去体验下“植木屋”的百年老汤。家族经营的小型温泉旅馆传至现任女主人的手里已是第三代。室内设施百年以来未曾有过大的改动,汤池边缘厚厚的矿物质沉积足以证明其历史悠久。无论发展的车轮如何不顾一切的向前滚动,好的东西终究可以留住,比如这温泉,再比如这片“大地”。
“吃”作为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也被大地艺术节主办方成功与活动嫁接,既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又实现了当地民营餐饮业与艺术节的共赢。报名参加巴士游即可随团在午餐时间品尝到地道的荞麦面和其它传统日式美食。大型展区里设有餐厅和咖啡厅,提供的餐食使用的原材料都是当地农民自产的无公害农作物,不说不知道,这些“城里人”求之不得的健康食材在大地艺术节介入之前,因为交通不便或经济效益低等原因甚至找不到销路。在后厨忙碌的也是当地上了些年纪的农妇,一辈子务农的她们也许以前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活会跟艺术有什么联系。这就是所谓“大地艺术节模式”,大至世界级艺术展览企划,小到餐厅里的一盘菜,主办方将本土资源运用到了艺术节的每个细节。此般循环发展下来,大地艺术节在这里没有不持续下去的理由。
如果时间充裕,在越后妻有住上十天八天,每天的生活也不会重复和感到无聊。或者仅短暂停留两三天,也会对这片土地有新的定义。或长或短,你会发觉原来艺术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凭借艺术的力量可以改变生活。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在“大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融合,以艺术之名的回归之旅,不由让人心生敬畏。
而现在还要加上一个名字,
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
从 2000 年开始,
大地艺术节每三年一次,
会在日本越后妻有广达 760 平方公里的山野间,
将日本农耕传统文化与各种形式的现代艺术作品
融合成一个神奇的自然体呈现在世人面前。
越后,物产丰厚的豪雪地带
“山头上罩满月色,这是原野尽头的惟一的景色,月色虽已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这段文字来自川端康成的《雪国》,故事描写的背景舞台正是新泻越后。位于日本本岛中北部的新泻,即使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并不那么醒目的地区。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新泻的南端、群山环绕之间的信浓川流域,距离东京大约两个小时的电车车程。从南面的日本海徐徐吹来的海风到达这里时,因为北面高山的阻挡而惠及越后,也让这里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豪雪地带,每年的累积降雪量平均可以达到十米以上,一年中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处于冰雪覆盖之中。不过也因为豪雪,清冽的雪水养育出了这片山野间美味的大米和蔬菜,也酿出了好喝的日本酒等值得夸耀的物产。因为富饶的物产和优越的地缘环境的影响,这里完好地保存着一千五百年以上历史的农耕传统生活方式,在越后妻有地区,人们仍旧以村庄群落的方式聚集居住,过着夏耕冬读的生活。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耕读习惯的地区,却也面临着时代的变迁带来的影响。近年来,日本受高龄化、少子化的影响,特别是在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越后妻有地区,青壮劳动力离家进城就业导致地区性人口大量流失,农耕从业人员普遍老龄化。大地艺术节就是以这一现状作为切入点,让艺术家通过驻地创作的方式跨越国界与职业的局限融入“大地”;观者通过游览观光的形式克服地域与时间的局限认识“大地”,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向往,进一步重视这片被高度经济成长的社会遗忘的土地。用大地艺术节综合总监北川弗兰先生撰文中所写的“人与自然、都市与地方、死者与他者欢聚、让人们回归原点的盛会”来概括大地艺术节与越后妻有的关系再为合适不过。
乘坐新干线再换乘普通电车,从东京出发到越后妻有,耗时不过两个多小时,却仿若隔空转世,视线所及之处皆是一眼望不尽的绿色。越后地区多为丘陵和山地,公共交通不甚便利,前来观展的人们或选择自驾和租车,或选择参加主办方统一组织的游览线路。伴着艺术的脚步在越后妻有走一遭,你便会明白这里如何以艺术之名做到了自我拯救。
艺术如何拯救空心化村落
大地艺术节最为吸引人、也是与其他艺术节最为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作品展出的地点和展览方式。主办方鼓励艺术家进入社区,融合当地环境,与农村里的老人家以及来自世界外地的年轻义工,创造出数百件与大自然及社区共生的艺术作品。与其他双年展和三年展不同的是,每届艺术祭都会留下一些优秀且易于保存的作品,成为当地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年艺术节的主题是“艺术是人类与自然、文明融合的产物”,废弃的校舍和民宅在艺术家们的妙手改造之下,成为了大地艺术节不可或缺的展览组成部分。
受人口流失及少子化导致生源骤减的影响,越后地区多所历史悠久的小学纷纷于近年废校。当这些早已失去往日活力的废校遇到了大地艺术节,一切都变得不一样起来。位于十日町地区的真田小学拥有150年历史,于2005年废校。日本绘本作家田岛征三将原本存在于二次元的绘本作品生动的搬到了现实的三维世界,现在这里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绘本”;建在半山腰的名山小学于2000年废校。自2012年的大地艺术节起,这里已更名为 “亚洲写真影像馆”,今年展出了北京独立摄影机构三影堂的摄影群展,及“东京综合专门写真学校”师生及优秀毕业生作品;旧东川小学里展出的是法国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 和Jean Kaiman合作的《最后的教室》,展览以“无人”为主题,在昏暗的小学校区里上至三楼下至地下一层,大面积铺设声光电设施及无影相框,似乎是对回忆的追溯及对死亡的探讨;还有今年新改建的奴奈川小学里的实验仪器背景墙、扭曲的学生桌椅。逝去的终不再回来,留住的也已物是人非。
除了有效利用废弃小学作为展览场所外,大地艺术节也与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合作,将普通的民宅改造成了艺术品。之所以选择改造民宅,是因为在以豪雪闻名的新泻,有太多的空宅子因为个人无力管理,在冬天被积雪压残甚至坍塌。为民宅除雪已经成为当地学生志愿者团体每年的必修课。即便如此,眼看着挨不过今冬的老宅仍屡见不鲜。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将民宅改为展区甚至将宅子本身直接改成艺术品的现象在大地艺术节上也是常态。
梦之家
大地艺术节的重要常设展“梦之家”便是由民宅改建而成的。知名行为艺术家Marina Abramovic曾于1974年做过著名的行为艺术表演《节奏0》。她本人亲临现场与观众互动,人们可以使用口红、刀、鞭子、甚至枪支等任何工具在她身上肆意发挥,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对于权利的探讨。而“梦之家”则记录了人与空间互动后留下的梦境。艺术家在一所传统的日式建筑中安置了四口棺材,并把入射光分别调整成红、紫、蓝、绿四种颜色。人们通过预约可以在其中一口棺材里过夜,醒来后需要将当晚所做的梦用文字记录下来。梦积攒多了就集结成册,名为《梦之书》。这一行为意在将人隔离至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异空间,让因忙碌而失去自我的人们可以沉下来感受自身存在的本真。
?
名山影像馆
距离“亚洲艺术影像馆”不远,还有一处名为“名山影像馆”的地方。同地处名山且均与摄影有关,这两处展场虽常被混淆,但二者开设的立意却截然不同。前者开放包容、后者含蓄感性。含蓄因其原本是一处普通民宅,感性是指在“大地艺术节”以外的时间,这里是一家专门为当地居民拍遗像的照相馆。“名山影像馆”在本届艺术节中展出的是青年摄影家仓谷拓朴的两个主题的作品——以积雪为背景所拍摄的当地居民肖像和使用兰晒摄影法表现的核污染致死的植物。室内的新式“枯山水”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名山影像馆”成立以来,摄影家仓谷拓朴常年居住于此。
脱皮之家
另一处曾经毫无特色的民宅现如今已成为一件艺术品,它就是“脱皮之家”。“脱皮之家”仅从外观看便足以震慑心脾。这座建筑是2006年第三届大地艺术节筹备期间,艺术家鞍挂纯一先后带领日本大学艺术学部雕刻系学生志愿者3000人、耗费两年半时间完成的作品。他们将这座拥有150年历史的木质民宅的内包结构全部拆除,又把室内的墙壁、地板、房梁等一切暴露在外的木质表面用刻刀进行了彻底的“脱皮”。对于这座民宅而言,“脱皮”既重生。
在越后妻有,艺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连当地用来保存食物的圆拱形仓库都可以成为艺术节上亮眼的风景线。台湾绘本作家几米首次携作品参与了本届艺术节。他的“Kiss & Goodbye”就被展出在了移动的仓库里。其作品以新泻县及JR(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饭山线为创作场景,描写了失去双亲的小主人公带着他的狗从都市去往乡下外公家途中,在电车上经历的奇妙旅程。作品不仅在仓库里展示,展出场地也选择了还原作品场景的饭田线土市站前和越后水泽站旁。结合当地人文特点及自然风光创作的作品又以如此贴近现实的方式展出,在感知作者寓意良多的同时,也再次体会到了大地艺术节所贯彻的,“通过艺术作品唤起人们对被现代化进程遗忘的、正在渐渐失去活力的农耕文明”的重视。
艺术可以让人开阔视野走出去,也可以呼吁远走的人们归来。来自台湾的艺术家林舜龙的装置作品尤为令人回味,人们也惊讶于并非日本原住艺术家的他,何以将这份“异乡愁”表达的如此贴切。林舜龙的作品《跨越国境·村》位于树林深处,从停车处走过去需要步行三五分钟,途中只见不少志愿者蹲在地上用夜光漆在新铺的水泥路上画脚印,脚印大大小小虽看不出排列章法却统一朝着一个方向,像是指引着什么。沿途走来,路边田间插着的“站”在竹竿上的小青蛙一个个张着嘴巴,也仿佛在召唤着什么。林子深处的树屋、树躺椅、树雕塑,仿佛构成了没有墙的“家”,来访的人们可以在粗壮的树墩上刻下身高的印记并写上名字和日期,下次“回来”的时候就能知道自己长高了多少。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躺椅上坐坐,去树屋里转转,甚至去敲响铜锣,让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
装置现场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流露着召唤背井离乡的人们“回家”的讯息。在日文中,“青蛙”和“回家”的发音都是“kaeru”(仅音调不同)。这也应了路两旁的“青蛙”形象为什么会出现。无论离开多久,都别忘“回家”。我想,这也正是大地艺术节褪去华丽修饰之后,最想说的话吧。
事实也果真如此。大地艺术节历时15年,成功举办六届。每三年一次的盛会吸引来了全日本乃至世界各地的大量观光客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这只是短暂的。当更多人认识了这片土地,也许会发觉远离都市的喧嚣,回归乡野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而确实有不少原本只是驻地合作的艺术家,如今已经在这里安家置业、潜心创作,这是片可以让人沉静的土地;当不愿务农而离家的青壮年意识到自己的家乡在大地艺术节的带动下,已由从前除了农业再无其他的单一化社会构成转变成了前瞻的、拥有无限可能的文化产业,谁还不愿意回来呢?艺术可以贴近生活,更可以改变生活。这便是大地艺术节向人们传达的讯息。
外来的艺术与在地的资源一起,赢得了游人
来到新泻,除了参观艺术展与欣赏自然风光,泡温泉也不容错过。越后妻有因温泉设施集中且源泉种类丰富而闻名。该地区拥有30多处温泉,其中10处的温泉水在日本全国来讲都难得一见。位于十日町市松代地区的芝峠温泉“云海”就是一处泡汤和赏景两者俱佳的好去处。“云海”地处山顶,若在傍晚来到这里,透过露天温泉,夕阳下的众山与山间环绕的云海尽收眼底,说不定这家店也是因此而得名的。如果你是泡温泉的资深爱好者,就一定要去体验下“植木屋”的百年老汤。家族经营的小型温泉旅馆传至现任女主人的手里已是第三代。室内设施百年以来未曾有过大的改动,汤池边缘厚厚的矿物质沉积足以证明其历史悠久。无论发展的车轮如何不顾一切的向前滚动,好的东西终究可以留住,比如这温泉,再比如这片“大地”。
“吃”作为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也被大地艺术节主办方成功与活动嫁接,既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又实现了当地民营餐饮业与艺术节的共赢。报名参加巴士游即可随团在午餐时间品尝到地道的荞麦面和其它传统日式美食。大型展区里设有餐厅和咖啡厅,提供的餐食使用的原材料都是当地农民自产的无公害农作物,不说不知道,这些“城里人”求之不得的健康食材在大地艺术节介入之前,因为交通不便或经济效益低等原因甚至找不到销路。在后厨忙碌的也是当地上了些年纪的农妇,一辈子务农的她们也许以前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活会跟艺术有什么联系。这就是所谓“大地艺术节模式”,大至世界级艺术展览企划,小到餐厅里的一盘菜,主办方将本土资源运用到了艺术节的每个细节。此般循环发展下来,大地艺术节在这里没有不持续下去的理由。
如果时间充裕,在越后妻有住上十天八天,每天的生活也不会重复和感到无聊。或者仅短暂停留两三天,也会对这片土地有新的定义。或长或短,你会发觉原来艺术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凭借艺术的力量可以改变生活。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在“大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融合,以艺术之名的回归之旅,不由让人心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