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夫妻来到心理咨询室。中年男子说,他的妻子患抑郁症多年,让我给他妻子治治心病。他的妻子给我的印象是:面色红润,微笑可掬,精神正常,谈吐清晰,交流很好,不像是患抑郁症之人。
女士说,每次发病,她都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烦,着急,发脾气,发完脾气不说话,不理人,不干活,不出门,自己生闷气,每次都这样,时间有长有短。她每次发病,家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四处求医问药。小医院大医院,中医院西医院,本地的医院外地的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究竟跑过多少家医院,他们数也数不过来。“走投无路”之下,他们还找过巫婆大仙看病,结果依然是什么毛病也没检查出来。
有的医生说是抑郁症,按抑郁症治疗,结果十多年下来,病还是说犯就犯,时好时坏。有时候吃药就好了,可是再犯病,再吃药又不管用了。有时候在医院输液,并不是针对抑郁症的,可是抑郁症状反倒好了。对此,女士的丈夫很纳闷,有时候说好就好,可这次好长时间了怎么还不好,这到底是不是抑郁症?
心理诊断:抑郁状态不是抑郁症
说实话,从他们自述的症状中,我没看出抑郁症的症状。那么,女士的症状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一般抑郁状态、抑郁性神经症、抑郁症这三个概念。
一般抑郁状态,指的是人的一种短暂的消极情绪状态,如郁闷、忧伤、沮丧、缺少快乐、心情不佳等。所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一般抑郁状态就是这样的人之常情,只不过表现为消极情绪。与抑郁性神经症和抑郁症明显的区别在于,一般抑郁状态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就是说,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或情境引发了抑郁情绪,随着时过境迁,抑郁情绪就会淡化、消失。
抑郁性神经症,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中轻度抑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阻滞或精神病性症状,没有妄想和幻觉,不出现躁狂,工作、学习和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有自知力,有求治要求,也被称为“恶劣心境”。有时也会觉得活着没意思,却又害怕死亡。抑郁性神经症与生活事件和个性特征有直接关系。
抑郁症,指的是一种以情感持续性低落为基本特征的内源性精神病。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行为的减少和伴随的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也就是说,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范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阻滞,有自罪观念,有妄想和幻觉,自知力严重缺失,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有的患者有自杀倾向,但他们并不害怕死亡。
综上可见,一般抑郁状态、抑郁性神经症与抑郁症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除了程度上的不同外,一般抑郁状态和抑郁性神经症,都有引发抑郁的生活事件,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则不需要引发抑郁的生活事件,而且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进一步沟通发现,女士每次发病都有外在原因。最初的一次发病在婚前,那是应聘面试等通知的时候。女士说,那段时间真是度日如年,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烦躁不安。随后的几次发病,有的是怀孕的时候,有的是过年的时候。最近的一次发病,是过年回娘家,想去看姥姥,偏巧姥姥病逝了。
总之,女士每次情绪抑郁都是事出有因。仅此一点,就足以诊断女士没有得抑郁症,只不过是一般抑郁状态。
心理探究:消极人格特征与消极反应模式
为什么女士遇到负性事件就让自己久久地陷于抑郁状态呢?进一步沟通时发现,女士是个有点脾气也有点娇气的人。我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夫妻俩都点头肯定。
原来,女士在娘家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家里就她一个女孩,从小受到优待,像个高傲的公主,很会撒娇使性子发脾气,同时还养成了敢想敢做的性情。中学毕业她就一个人远离家乡闯北京,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而且还在北京站稳了脚跟,找到了对象,有了自己的家。人常常是脾气随着本事长。这番生活经历让女士的脾气确实见长,同时,夫妻之间的娇气也见长。所以每每遇到一些不如意的负性事件,女士就心急气躁,着急上火,发脾气,使性子,随后是不说话,不理人,不做事,不吃不喝。这样岂不是弄得自己郁闷,家人也跟着郁闷?
女士的丈夫似乎找到了诉苦的机会:“她就这样,只要心里不好受,就对人发脾气,说什么是什么,想什么是什么。有时候好不容易买来的药,说扔就扔了。耍起性子来,越哄越劝越不行。不定哪一天,也不定吃了哪个药,就又雨过天晴了。”
女士这样发脾气,这样当病人,很自然地结果是,自己成了家里的女王,丈夫小心伺候,孩子乖乖听话,全家人都得小心翼翼。同时,不如意事件导致的心理压力减轻了许多。于是,女士慢慢学会了这种消极反应模式,只要生活中遇到点麻烦事,就开始当病人,扮演“抑郁症患者”,断断续续扮演了10多年。
其实不用如此详尽的辨析,仅从女士的身心状态看,就可以排除抑郁症。因为,没有谁患了10多年的抑郁症还能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至于所谓的有时吃药就好了,其实并非药物的作用,只是女士阵发的娇气和脾气过劲了,情绪自行平复。
女士的问题不是抑郁症是什么?是人格问题,脾气是人格问题,娇气也是人格问题。这些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她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扮演病人,更具体地说,学会了扮演抑郁症病人。
心理对策:心病还须心药医
沟通至此,他们都面露笑容,轻松了许多。女士的丈夫对女士高兴地说:“咱演的不像就不演了,对吧?”说完,她们夫妻双双看着我。
我肯定了他们的领悟,并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停止盲目的药物治疗。
女士的当务之急是,不再盲目的求医问药,停止盲目的药物治疗。因为这种并不对症的药物治疗,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强化了女士的抑郁症病人角色。停止药物治疗,就会无形中产生一种积极心理暗示效应,有助于女士从抑郁症病人的角色中走出来,有助于女士不再扮演病人。
同时,开始积极的心理调节。
心病还须心药医。女士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心理调节。一是调节认知角度。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就会少一分抑郁,多一分平和。二是调节思维方式。学会积极思维,学会遇事往好处想,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化解抑郁情绪。为此,我们现场进行了积极思维练习和积极暗示练习。三是重塑良好人格。女士需要改改脾气,在家庭生活中少一些撒娇使性,就会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抑郁。当然,这些都需要丈夫的配合。
女士的丈夫立刻表示,一定会好好配合。我们都笑了,女士的笑容更加灿烂。大约3个月后,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再次传来他们的好消息:女士已经照常工作了,整个人的状态很好,虽然也有过抑郁情绪,但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很快就过去了。
(编辑:北北shinvan980324@163.com)
女士说,每次发病,她都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烦,着急,发脾气,发完脾气不说话,不理人,不干活,不出门,自己生闷气,每次都这样,时间有长有短。她每次发病,家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四处求医问药。小医院大医院,中医院西医院,本地的医院外地的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究竟跑过多少家医院,他们数也数不过来。“走投无路”之下,他们还找过巫婆大仙看病,结果依然是什么毛病也没检查出来。
有的医生说是抑郁症,按抑郁症治疗,结果十多年下来,病还是说犯就犯,时好时坏。有时候吃药就好了,可是再犯病,再吃药又不管用了。有时候在医院输液,并不是针对抑郁症的,可是抑郁症状反倒好了。对此,女士的丈夫很纳闷,有时候说好就好,可这次好长时间了怎么还不好,这到底是不是抑郁症?
心理诊断:抑郁状态不是抑郁症
说实话,从他们自述的症状中,我没看出抑郁症的症状。那么,女士的症状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一般抑郁状态、抑郁性神经症、抑郁症这三个概念。
一般抑郁状态,指的是人的一种短暂的消极情绪状态,如郁闷、忧伤、沮丧、缺少快乐、心情不佳等。所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一般抑郁状态就是这样的人之常情,只不过表现为消极情绪。与抑郁性神经症和抑郁症明显的区别在于,一般抑郁状态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就是说,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或情境引发了抑郁情绪,随着时过境迁,抑郁情绪就会淡化、消失。
抑郁性神经症,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中轻度抑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阻滞或精神病性症状,没有妄想和幻觉,不出现躁狂,工作、学习和社会功能无明显受损,有自知力,有求治要求,也被称为“恶劣心境”。有时也会觉得活着没意思,却又害怕死亡。抑郁性神经症与生活事件和个性特征有直接关系。
抑郁症,指的是一种以情感持续性低落为基本特征的内源性精神病。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行为的减少和伴随的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也就是说,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范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阻滞,有自罪观念,有妄想和幻觉,自知力严重缺失,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有的患者有自杀倾向,但他们并不害怕死亡。
综上可见,一般抑郁状态、抑郁性神经症与抑郁症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除了程度上的不同外,一般抑郁状态和抑郁性神经症,都有引发抑郁的生活事件,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则不需要引发抑郁的生活事件,而且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进一步沟通发现,女士每次发病都有外在原因。最初的一次发病在婚前,那是应聘面试等通知的时候。女士说,那段时间真是度日如年,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烦躁不安。随后的几次发病,有的是怀孕的时候,有的是过年的时候。最近的一次发病,是过年回娘家,想去看姥姥,偏巧姥姥病逝了。
总之,女士每次情绪抑郁都是事出有因。仅此一点,就足以诊断女士没有得抑郁症,只不过是一般抑郁状态。
心理探究:消极人格特征与消极反应模式
为什么女士遇到负性事件就让自己久久地陷于抑郁状态呢?进一步沟通时发现,女士是个有点脾气也有点娇气的人。我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夫妻俩都点头肯定。
原来,女士在娘家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家里就她一个女孩,从小受到优待,像个高傲的公主,很会撒娇使性子发脾气,同时还养成了敢想敢做的性情。中学毕业她就一个人远离家乡闯北京,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而且还在北京站稳了脚跟,找到了对象,有了自己的家。人常常是脾气随着本事长。这番生活经历让女士的脾气确实见长,同时,夫妻之间的娇气也见长。所以每每遇到一些不如意的负性事件,女士就心急气躁,着急上火,发脾气,使性子,随后是不说话,不理人,不做事,不吃不喝。这样岂不是弄得自己郁闷,家人也跟着郁闷?
女士的丈夫似乎找到了诉苦的机会:“她就这样,只要心里不好受,就对人发脾气,说什么是什么,想什么是什么。有时候好不容易买来的药,说扔就扔了。耍起性子来,越哄越劝越不行。不定哪一天,也不定吃了哪个药,就又雨过天晴了。”
女士这样发脾气,这样当病人,很自然地结果是,自己成了家里的女王,丈夫小心伺候,孩子乖乖听话,全家人都得小心翼翼。同时,不如意事件导致的心理压力减轻了许多。于是,女士慢慢学会了这种消极反应模式,只要生活中遇到点麻烦事,就开始当病人,扮演“抑郁症患者”,断断续续扮演了10多年。
其实不用如此详尽的辨析,仅从女士的身心状态看,就可以排除抑郁症。因为,没有谁患了10多年的抑郁症还能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至于所谓的有时吃药就好了,其实并非药物的作用,只是女士阵发的娇气和脾气过劲了,情绪自行平复。
女士的问题不是抑郁症是什么?是人格问题,脾气是人格问题,娇气也是人格问题。这些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她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扮演病人,更具体地说,学会了扮演抑郁症病人。
心理对策:心病还须心药医
沟通至此,他们都面露笑容,轻松了许多。女士的丈夫对女士高兴地说:“咱演的不像就不演了,对吧?”说完,她们夫妻双双看着我。
我肯定了他们的领悟,并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停止盲目的药物治疗。
女士的当务之急是,不再盲目的求医问药,停止盲目的药物治疗。因为这种并不对症的药物治疗,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强化了女士的抑郁症病人角色。停止药物治疗,就会无形中产生一种积极心理暗示效应,有助于女士从抑郁症病人的角色中走出来,有助于女士不再扮演病人。
同时,开始积极的心理调节。
心病还须心药医。女士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心理调节。一是调节认知角度。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就会少一分抑郁,多一分平和。二是调节思维方式。学会积极思维,学会遇事往好处想,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化解抑郁情绪。为此,我们现场进行了积极思维练习和积极暗示练习。三是重塑良好人格。女士需要改改脾气,在家庭生活中少一些撒娇使性,就会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抑郁。当然,这些都需要丈夫的配合。
女士的丈夫立刻表示,一定会好好配合。我们都笑了,女士的笑容更加灿烂。大约3个月后,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再次传来他们的好消息:女士已经照常工作了,整个人的状态很好,虽然也有过抑郁情绪,但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很快就过去了。
(编辑:北北shinvan9803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