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传统的“心理性”人物观着眼于人物的心理性特征,结构主义叙事学“功能性”人物观注重人物作为叙述参与者在情节中的作用。《西厢记》中的红娘具有突出的功能作用和心理特质。从“功能性”人物观来看,红娘成为“行动者”,在戏剧结构建构和情节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理性”人物观的角度来看,红娘具有独特个性,成为福斯特的“圆形人物”。
关键词:功能性;心理性;《西厢记》;红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3
“人物”在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描述为“行动者是结构上的一个状态,人物类似于人,又不是真实的人,是摹仿、想象与虚构的创造物。”[1]显然巴尔将“人物”和“行动元”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西方文论史上,主要有两种叙事学人物观:“心理性”人物观和“功能性”人物观。前者关注的是“作为叙述产品的人物是如何在叙述中生成的”,即“叙述为人物服务的”问题;后者强调“作为叙述的参与者是如何在叙述的生成中发挥自身作用”,即“人物为叙述服务”的问题。[2]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臂之一的《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与他成功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老夫人和红娘等不无关系,红娘被公认为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用叙事学的两种人物观来分析《西厢记》中的红娘,就会发现:红娘是一个网,剧中各个人物都是网上的一个结,他们因为红娘这个网而联结起来。因此,红娘在剧中至关重要。同时,红娘的性格是多维立体的,就如同生活中真实的人,属于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
一、“心理性”人物观视角下的红娘及解读的缺陷
“心理性”人物观与“功能性”人物观相对立。这一人物观强调:人物必须是独立于情节而存在的个性化人物;作家应集中塑造人,甚至忽视作品中的情节等成分,忽略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以及人物与其他叙事层面的关系。
红娘是《西厢记》中最活跃的人物。红娘的正义感,被张生称为“擎天柱”。她同情崔、张的处境,支持他们自主婚姻。张生为了表示对她的感激,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她听了很生气,觉得自己一片真心受到亵渎。她拒绝张生的重酬,并且严正宣称:“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她把老夫人、莺莺和张生的性格和心理都看得明明白白,凡事都处理得妥贴而又有分寸,是个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的乖巧的丫环。作者通过红娘伶牙俐齿,妙语连珠的语言,充分展示了红娘的聪明机智。
在剧中,红娘形象变化多端,既是消息传递者、撮合者,又是挑逗者,还是侠者和逾越者,是一个充满反叛和斗争精神的人物。在封建卫道者的眼中,红娘的形象是叛逆的,不光彩的,是个“罪魁祸首”,是辱没夫人家谱、败坏小姐闺范,张生行止的“蝥贼”。但从“愿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的角度看,红娘却是美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
马振方在《小说艺术论》中提到“人物形象的艺术成就,审美价值并不是由它所处的形态层次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3]因此,不同形态的叙事人物很难比较优劣高低。话虽如此,但在具体论述时,多少还是暴露出评价的倾向。所以,“心理性”人物观很难避免对人物的评价。
二、“功能性”人物观视野下的红娘及诠释的困境
徐岱在《小说叙事学》提到,约翰·盖利肖根据“人物在叙述中所处的关系”,将人物分为“操纵者”和“被操纵者”,“操纵者”指的是左右了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的行动角色,而事件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便构成为“被操纵者”[4]。红娘在整部剧中属于 “操纵者”之列,引导剧情向前发展,在全局中展现出举足轻重的行动功能。
红娘的支持与否是张生莺莺爱情成功的关键因素。封建社会贵族小姐受礼教束缚根本不可能直接接触意中人,爱情故事的发展必然需要身边的婢女传书递简,而《西厢记》中红娘的作用又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故事一开始,莺莺与张生在佛殿不期而遇,“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随着张生的一望,莺莺的“回顾觑”便拉开了序幕。不过,此时的红娘受老夫人之命“行监坐守”,以礼教的身份左右着小姐的行动方向:“那壁有人,咱家去来。” [5]因此,红娘的严守职责,使得张生有爱无法传达,莺莺有爱不敢传达。
“寺警”之后,故事发生了转折。红娘从老夫人一方转到了张生莺莺的阵营,决议做张莺二人的“撮合山”,这就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拉开了序幕:正是红娘的支持,传书递简,张生和莺莺才得以相会。从月下听琴到西厢相会,表面上参与者是张生和莺莺,其实背后的操纵者是红娘。第四本楔子,莺莺原本与张生约好晚上在西厢相会,由于她防备红娘,继“闹简”“赖简”后又试探红娘说“红娘收拾房来,我睡去。”聪明的红娘旋即意识到了莺莺的用意,机敏应对:“送了人性命不是耍处。你又要翻悔,我出首與夫人,你将我着简贴儿约下他来。”[6]这一番话给了莺莺一颗定心丸,得到红娘的鼓励莺莺得以突破相国小姐的礼教束缚,敢于与意中人见面。如此一来,也安抚了张生一颗备受打击的心,再次提高了他追求所爱之人的积极性。金圣叹评说红娘的批语最为精妙:“譬如药,则张生是病,双文是药,红娘是药指炮制。有许多炮制,便令药往就病,病来就药也。”[7]可见,红娘是崔张“一波三折”感情的直接影响着,她的存在使张生莺莺有了直接接触的桥梁。
面对“手执着棍儿摩挲着,粗线绳怎透着针关”的老夫人,红娘貌似弱小实则强大,她的行为活动决定着情节的潜在趋向。崔张事发之后,二人不知所措。仍是红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封建礼教反驳老夫人,使得全剧的冲突力量发生变化。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把叙事文本中的“行动元”分为三对: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帮助者/反对者。[8]由此,对《西厢记》简要做出如下叙事结构分析:
发送者(张生)→客体(爱情)→接受者(莺莺) 帮助者(红娘)→主体(张生莺莺)←反对者(老夫人、红娘、郑恒等)
红娘在整部剧中,处于格雷马斯六个“行动元”中由“反对者”向“帮助者”的转变。由上文分析得知,红娘在成就张生莺莺爱情婚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红娘的地位决定着她是剧情发展的积极联结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成为从属于情节的“行动者”。
三、红娘与福斯特的“圆形人物”分析
“心理性”人物观的代表人物是福斯特。他在《小说面面观》中将小说人物分为两大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指具有“某种单一思想或特质”的人物,“即无论故事情节进展到那个阶段,出现什么样的情形,這些人物在思想和行动方面都不会出现大的改变”。而“圆形人物”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经过对文本大量细节分析,尤其在红娘为张生莺莺牵线搭桥过程中的动机可以看出,红娘的性格中具有复杂性的一面,以多维视角重新审视人物发现,红娘不是扁平的,而是浑圆的。
可以将红娘与《红楼梦》中的紫鹃作对比,来解释为什么红娘的人物形象是浑圆的。紫鹃和红娘都具有聪慧、善良和忠心的性格特征,同时作为小姐的贴身婢女,都尽自己的智慧、能力去促成各自小姐的爱情婚姻大事,都那样至情热心。下面着重比较她们两人在促成小姐婚姻爱情的行为动机方面的差异。
紫鹃心中只有主人黛玉一人,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照料黛玉的饮食起居,温暖着黛玉那颗多愁善感、孤独无依的心。正因为紫鹃对黛玉的性情相当的了解,所以在在黛玉不确定宝玉是否真心时,她挺身而出,为小姐排忧解难。正如第五十七回她自己所说:“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偏她又和我极好,比她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由此得知,紫鹃促成黛玉宝玉爱情完全处于对小姐的忠心。
众所周知,崔张二人是在红娘的帮助下终成秦晋之好的,但在“寺警”之前红娘的态度是反对的,那么红娘为何由反对者变为帮助者呢?传统的看法是,红娘出于对于受封建迫害者的同情来为崔张奔走出力的。幺书仪在其《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第十二节“元剧与社会刍议”中指出,红娘也或多或少的为自己有所考虑。可见,红娘之所以热心成全崔张的好事不完全是利他主义义务感,也出于拖带自己的利。红娘“为自己”的动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爱慕张生,二是谋得前途婚姻。
红娘对张生有好感是很自然的。在《请宴》一折中,红娘更是大胆表露“据相貌,凭才性,我从来心硬,一见了也留情。”红娘在为崔张牵线搭桥的过程中,经历了月下吟诗、月下听琴,红娘更是看重张生的至诚、忠厚与才情。在第三本一折,红娘来看张生时没有直接敲门,而是润破窗纸,体现出一种调皮捉弄的情态。当张生央求红娘送信给莺莺时,曾许诺“以金帛拜酬小娘子”,遭到红娘的叱骂“是我爱你的金资?”这些细节或多或少的反映了她这个青春少女的特有心理和性格特征,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红娘的形象。
在成就别人姻缘的同时,能够规划自己的人生需要很大的智慧,而红娘就是一位极具智慧的人。在第一本三折,红娘说出莺莺的第三桩愿望:“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红娘与莺莺长期为伴,自然感情浓厚不忍离开。同时,红娘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她是一个被剥夺了爱情婚姻的少女,莺莺的的婚姻将是她一生幸福的关键。与郑恒相比较而言,张生是“君子清贤”,虽然没有家财万贯,但他对红娘毕恭毕敬,一见红娘就说:“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从良。”(一本二折)第四本一折,红娘引莺莺来到西厢,问张生:“张生,你怎么谢我?”红娘到底要张生如何表示感谢?在三本四折就已经有了暗示“不图你甚白壁黄金,则要你满头花,拖地锦”,“满头花,拖地锦”是金、元时代的结婚礼服。可见,红娘有嫁给张生的想法,在成全小姐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红娘的确是个性化的人物,具有复杂的性格特征,符合“心理性”人物观中“圆形人物”的标准。以这种人物观去分析不仅没有降低、诋毁红娘的形象,反而使得红娘的形象更丰满、充实。
综上而言,《西厢记》里的红娘,既是叙事学“功能性”人物,又是传统批评的“心理性”人物。红娘在剧情推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她作为生动的文学形象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分析其性格复杂性,更清楚的看到了红娘这个形象的意义和价值。当同时运用两种人物观分析叙事作品时,我们发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性”特质往往是其“功能性”的心理依据,而她的“功能性”又是“心理性”的活动体现。
注释:
[1]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谭君强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5年,第107页。
[2]卢普玲:《论人物在叙事学研究中的功能性意义》, 《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3]马振方,《小说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页。
[4]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59页。
[5]王实甫:《西厢记》,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5页。
[6]王实甫,《西厢记》, 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69页。
[7]金圣叹,《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张国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页。
[8]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吴泓渺译, 三联书店,1999年,第257页。
参考文献:
[1]米克·巴尔.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 谭君强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5.
[2]卢普玲. 论人物在叙事学研究中的功能性意义. 江西社会科学[J]. 2010.
[3]申丹. 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徐岱. 小说叙事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王实甫. 西厢记[M]. 合肥:黄山书社,2001.
[6]金圣叹.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M]. 张国光. 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格雷马斯. 结构语义学[M]. 吴泓渺译. 三联书店,1999.
[8]福斯特. 小说面面观[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10]幺书仪. 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季新. 红楼梦新评.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关键词:功能性;心理性;《西厢记》;红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3
“人物”在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描述为“行动者是结构上的一个状态,人物类似于人,又不是真实的人,是摹仿、想象与虚构的创造物。”[1]显然巴尔将“人物”和“行动元”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西方文论史上,主要有两种叙事学人物观:“心理性”人物观和“功能性”人物观。前者关注的是“作为叙述产品的人物是如何在叙述中生成的”,即“叙述为人物服务的”问题;后者强调“作为叙述的参与者是如何在叙述的生成中发挥自身作用”,即“人物为叙述服务”的问题。[2]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臂之一的《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与他成功塑造了张生、崔莺莺、老夫人和红娘等不无关系,红娘被公认为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用叙事学的两种人物观来分析《西厢记》中的红娘,就会发现:红娘是一个网,剧中各个人物都是网上的一个结,他们因为红娘这个网而联结起来。因此,红娘在剧中至关重要。同时,红娘的性格是多维立体的,就如同生活中真实的人,属于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
一、“心理性”人物观视角下的红娘及解读的缺陷
“心理性”人物观与“功能性”人物观相对立。这一人物观强调:人物必须是独立于情节而存在的个性化人物;作家应集中塑造人,甚至忽视作品中的情节等成分,忽略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以及人物与其他叙事层面的关系。
红娘是《西厢记》中最活跃的人物。红娘的正义感,被张生称为“擎天柱”。她同情崔、张的处境,支持他们自主婚姻。张生为了表示对她的感激,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她听了很生气,觉得自己一片真心受到亵渎。她拒绝张生的重酬,并且严正宣称:“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她把老夫人、莺莺和张生的性格和心理都看得明明白白,凡事都处理得妥贴而又有分寸,是个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的乖巧的丫环。作者通过红娘伶牙俐齿,妙语连珠的语言,充分展示了红娘的聪明机智。
在剧中,红娘形象变化多端,既是消息传递者、撮合者,又是挑逗者,还是侠者和逾越者,是一个充满反叛和斗争精神的人物。在封建卫道者的眼中,红娘的形象是叛逆的,不光彩的,是个“罪魁祸首”,是辱没夫人家谱、败坏小姐闺范,张生行止的“蝥贼”。但从“愿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的角度看,红娘却是美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
马振方在《小说艺术论》中提到“人物形象的艺术成就,审美价值并不是由它所处的形态层次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3]因此,不同形态的叙事人物很难比较优劣高低。话虽如此,但在具体论述时,多少还是暴露出评价的倾向。所以,“心理性”人物观很难避免对人物的评价。
二、“功能性”人物观视野下的红娘及诠释的困境
徐岱在《小说叙事学》提到,约翰·盖利肖根据“人物在叙述中所处的关系”,将人物分为“操纵者”和“被操纵者”,“操纵者”指的是左右了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的行动角色,而事件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便构成为“被操纵者”[4]。红娘在整部剧中属于 “操纵者”之列,引导剧情向前发展,在全局中展现出举足轻重的行动功能。
红娘的支持与否是张生莺莺爱情成功的关键因素。封建社会贵族小姐受礼教束缚根本不可能直接接触意中人,爱情故事的发展必然需要身边的婢女传书递简,而《西厢记》中红娘的作用又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故事一开始,莺莺与张生在佛殿不期而遇,“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随着张生的一望,莺莺的“回顾觑”便拉开了序幕。不过,此时的红娘受老夫人之命“行监坐守”,以礼教的身份左右着小姐的行动方向:“那壁有人,咱家去来。” [5]因此,红娘的严守职责,使得张生有爱无法传达,莺莺有爱不敢传达。
“寺警”之后,故事发生了转折。红娘从老夫人一方转到了张生莺莺的阵营,决议做张莺二人的“撮合山”,这就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拉开了序幕:正是红娘的支持,传书递简,张生和莺莺才得以相会。从月下听琴到西厢相会,表面上参与者是张生和莺莺,其实背后的操纵者是红娘。第四本楔子,莺莺原本与张生约好晚上在西厢相会,由于她防备红娘,继“闹简”“赖简”后又试探红娘说“红娘收拾房来,我睡去。”聪明的红娘旋即意识到了莺莺的用意,机敏应对:“送了人性命不是耍处。你又要翻悔,我出首與夫人,你将我着简贴儿约下他来。”[6]这一番话给了莺莺一颗定心丸,得到红娘的鼓励莺莺得以突破相国小姐的礼教束缚,敢于与意中人见面。如此一来,也安抚了张生一颗备受打击的心,再次提高了他追求所爱之人的积极性。金圣叹评说红娘的批语最为精妙:“譬如药,则张生是病,双文是药,红娘是药指炮制。有许多炮制,便令药往就病,病来就药也。”[7]可见,红娘是崔张“一波三折”感情的直接影响着,她的存在使张生莺莺有了直接接触的桥梁。
面对“手执着棍儿摩挲着,粗线绳怎透着针关”的老夫人,红娘貌似弱小实则强大,她的行为活动决定着情节的潜在趋向。崔张事发之后,二人不知所措。仍是红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封建礼教反驳老夫人,使得全剧的冲突力量发生变化。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把叙事文本中的“行动元”分为三对: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帮助者/反对者。[8]由此,对《西厢记》简要做出如下叙事结构分析:
发送者(张生)→客体(爱情)→接受者(莺莺) 帮助者(红娘)→主体(张生莺莺)←反对者(老夫人、红娘、郑恒等)
红娘在整部剧中,处于格雷马斯六个“行动元”中由“反对者”向“帮助者”的转变。由上文分析得知,红娘在成就张生莺莺爱情婚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红娘的地位决定着她是剧情发展的积极联结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成为从属于情节的“行动者”。
三、红娘与福斯特的“圆形人物”分析
“心理性”人物观的代表人物是福斯特。他在《小说面面观》中将小说人物分为两大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指具有“某种单一思想或特质”的人物,“即无论故事情节进展到那个阶段,出现什么样的情形,這些人物在思想和行动方面都不会出现大的改变”。而“圆形人物”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经过对文本大量细节分析,尤其在红娘为张生莺莺牵线搭桥过程中的动机可以看出,红娘的性格中具有复杂性的一面,以多维视角重新审视人物发现,红娘不是扁平的,而是浑圆的。
可以将红娘与《红楼梦》中的紫鹃作对比,来解释为什么红娘的人物形象是浑圆的。紫鹃和红娘都具有聪慧、善良和忠心的性格特征,同时作为小姐的贴身婢女,都尽自己的智慧、能力去促成各自小姐的爱情婚姻大事,都那样至情热心。下面着重比较她们两人在促成小姐婚姻爱情的行为动机方面的差异。
紫鹃心中只有主人黛玉一人,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照料黛玉的饮食起居,温暖着黛玉那颗多愁善感、孤独无依的心。正因为紫鹃对黛玉的性情相当的了解,所以在在黛玉不确定宝玉是否真心时,她挺身而出,为小姐排忧解难。正如第五十七回她自己所说:“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偏她又和我极好,比她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由此得知,紫鹃促成黛玉宝玉爱情完全处于对小姐的忠心。
众所周知,崔张二人是在红娘的帮助下终成秦晋之好的,但在“寺警”之前红娘的态度是反对的,那么红娘为何由反对者变为帮助者呢?传统的看法是,红娘出于对于受封建迫害者的同情来为崔张奔走出力的。幺书仪在其《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第十二节“元剧与社会刍议”中指出,红娘也或多或少的为自己有所考虑。可见,红娘之所以热心成全崔张的好事不完全是利他主义义务感,也出于拖带自己的利。红娘“为自己”的动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爱慕张生,二是谋得前途婚姻。
红娘对张生有好感是很自然的。在《请宴》一折中,红娘更是大胆表露“据相貌,凭才性,我从来心硬,一见了也留情。”红娘在为崔张牵线搭桥的过程中,经历了月下吟诗、月下听琴,红娘更是看重张生的至诚、忠厚与才情。在第三本一折,红娘来看张生时没有直接敲门,而是润破窗纸,体现出一种调皮捉弄的情态。当张生央求红娘送信给莺莺时,曾许诺“以金帛拜酬小娘子”,遭到红娘的叱骂“是我爱你的金资?”这些细节或多或少的反映了她这个青春少女的特有心理和性格特征,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红娘的形象。
在成就别人姻缘的同时,能够规划自己的人生需要很大的智慧,而红娘就是一位极具智慧的人。在第一本三折,红娘说出莺莺的第三桩愿望:“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红娘与莺莺长期为伴,自然感情浓厚不忍离开。同时,红娘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她是一个被剥夺了爱情婚姻的少女,莺莺的的婚姻将是她一生幸福的关键。与郑恒相比较而言,张生是“君子清贤”,虽然没有家财万贯,但他对红娘毕恭毕敬,一见红娘就说:“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从良。”(一本二折)第四本一折,红娘引莺莺来到西厢,问张生:“张生,你怎么谢我?”红娘到底要张生如何表示感谢?在三本四折就已经有了暗示“不图你甚白壁黄金,则要你满头花,拖地锦”,“满头花,拖地锦”是金、元时代的结婚礼服。可见,红娘有嫁给张生的想法,在成全小姐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红娘的确是个性化的人物,具有复杂的性格特征,符合“心理性”人物观中“圆形人物”的标准。以这种人物观去分析不仅没有降低、诋毁红娘的形象,反而使得红娘的形象更丰满、充实。
综上而言,《西厢记》里的红娘,既是叙事学“功能性”人物,又是传统批评的“心理性”人物。红娘在剧情推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她作为生动的文学形象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分析其性格复杂性,更清楚的看到了红娘这个形象的意义和价值。当同时运用两种人物观分析叙事作品时,我们发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性”特质往往是其“功能性”的心理依据,而她的“功能性”又是“心理性”的活动体现。
注释:
[1]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谭君强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5年,第107页。
[2]卢普玲:《论人物在叙事学研究中的功能性意义》, 《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3]马振方,《小说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页。
[4]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59页。
[5]王实甫:《西厢记》,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5页。
[6]王实甫,《西厢记》, 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69页。
[7]金圣叹,《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张国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页。
[8]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吴泓渺译, 三联书店,1999年,第257页。
参考文献:
[1]米克·巴尔.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 谭君强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5.
[2]卢普玲. 论人物在叙事学研究中的功能性意义. 江西社会科学[J]. 2010.
[3]申丹. 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徐岱. 小说叙事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王实甫. 西厢记[M]. 合肥:黄山书社,2001.
[6]金圣叹.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M]. 张国光. 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格雷马斯. 结构语义学[M]. 吴泓渺译. 三联书店,1999.
[8]福斯特. 小说面面观[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10]幺书仪. 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季新. 红楼梦新评.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北京: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