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chCon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实际上是一门发展比较久远的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它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能够以自身独特的性质和艺术来感染人们,演奏艺术属于音乐的范畴,在演奏艺术中并没有较为突出的像绘画、雕塑等艺术的确定性,在音符的不断跌宕起伏中展现着他特有的艺术,向人们传递着美的信息,对于演奏艺术而言,其中的审美特征实际上是是我们在了解和理解音乐时会影响到我们思维的条件。
  一.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实际上是被听觉赋予的审美
  人们在欣赏演奏艺术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听”而得到的,主要是因为演奏艺术通过声响来传递主要的情感,乐音是演奏艺术的重要素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配合多种音乐要素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显然,在整个过程中,“听”实际上是整个演奏活动传递的重要步骤,也是首要因素,因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了解演奏艺术的特性,我们必须要将听觉带给人们基本的外显以及表征尽心理解和把握,从而进一步由浅到深去了解高级的审美体验。
  1.听觉对于演奏艺术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等不同于人们的其他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人如果想要真正去得到艺术的享受以及审美的愉悦就要亲自参与到活动之中,只有人类自身的实践才能够从艺术中体验到美感。在演奏艺术中,人们参与其中的重要手段就是“听”,人们通过“听”这一活动去感受音乐旋律以及音符的跌宕起伏,人们通过“听”在大脑中产生反应,通过音调、音色等不同的要素进行对艺术的判断和再次组合,给人们带来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对于演奏艺术的审美体验,听觉是必要的,听觉能够帮助人们对音乐旋律进行判断体验,得到审美体验。
  2.听觉引发的内心的感知。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人们而言,只有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才会接触到,实际上对于演奏艺术审美真正的开始是从感知演奏作品开始,当一个人的听觉开始为人们的大脑带来演奏的认知和感受之后,人们才能够从大脑的一系列想象开始进行审美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对于演奏的感知,是需要通过大脑进行记忆、分析的,在演奏艺术在人们的内心进行更为深刻的心理活动时,就变为一种对于演奏艺术更加积极主动的审美的心理活动。演奏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必须要通过人们进行“听”的活动,然后进行深度的心理感知的活动。
  二.演奏节律带来的的审美知觉
  在演奏艺术中给人们带来审美知觉的重要因素就是演奏作品中的音乐的构成要素,实际上就是音调、音色、响度,人们通过对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程、音阶等对演奏进行美的体验,局部的特征是不能完全把握其中的审美的,只有在对个体了解的基础上对演奏作品的整体进行把握,才能够真正体验完整的音乐印象和总体的知觉。
  1.音响。演奏艺术不是简单的声响的组合,而是通过特定的规律和创作的手法进行组合排列的,音乐音响的构成具有特殊的组织规律,对演奏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和安排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同时也会直接作用于我们对演奏艺术的感受。
  2.变化的节奏。显而易见,节奏对于塑造演奏的主题形象来讲是重中之重,不断变化的节奏会直接影响演奏中的不同效果,相同的一首曲,在不同的演奏节奏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演奏者可以通过对音乐进行适时地改变主题形象的性格,增长音乐情趣。例如,广东汉乐筝曲《昭君怨》,如果利用重复和缓慢的节奏就能够将昭君的怨以及哀伤的情绪同时表达出来,是人么能够从中体验到两种不同的感受,使得人们心情能够随着演奏的激动起伏,感受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在演奏艺术中,节奏对于演奏的作用是其他要素不能够代替的,不同的节奏变化能够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三.情感带给演奏艺术的审美想象
  演奏艺术具有较大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在演奏艺术的熏陶下,人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断去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但是这些活动只有在演奏艺术的情感传达中实现,通过情感的共鸣,人们才能够从中体会到独特的美,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演奏艺术的抒情性。音乐的演奏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抒情的过程,演奏艺术就是被人们用来表达和传递情感的。相对而言一个人利用文字、绘画等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没有演奏音乐来表达的淋漓尽致,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整个思想以及情感的载体,在思想和情感在和他人分享的过程中,听众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情感的体验都是通过音乐来传达的。换句话说,演奏艺术是一个情感表达的过程,在演奏中如果没有情感,是不能够成为高级艺术的。
  2.旋律带来的联想。演奏艺术中的情感是需要受众去用心感知的,在对演奏艺术进行感受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也在不断利用想象和联想进行感受演奏艺术的美。在演奏艺术中,促进人们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演奏的旋律就是情感变化和表达的载体,通过旋律,我们才能够从音乐中体验到美的享受,才能够有一定的情感的载体。不同的旋律都有着演奏者不同的情感蕴含在中间,根据不同的心理体验,听众才能够有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综上所述,演奏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富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对于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音乐的真正价值,也不仅使我们充分认识了音乐艺术的价值,也从体会音乐对于人的意义。
  (作者单位:内蒙古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文化事业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密集书库是图书馆文献储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密集书库建设为例,论述高校图书馆建立密集书库的必要性,对密集书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能为高校密集书库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密集书库 文献储存 建设实践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源。那么图书馆的纸本文献利用率明显下降,低利用
不知不觉已经到春天,每每到这季节,脑海中萦绕的尽是才女林徽因的诗意缱绻——“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人间四月天”。走在这春天里,我仿佛看见,就是在这断瓦残桓的巷子尽头,一位身着乳白色素锦旗袍的女子伫立在暗香浮动的花树下久久不愿离去。  这春,映出了杜丽娘的性格,一定是像这枝头粉色中透着殷红色的桃花一样,在温婉柔和的背后潜藏着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是这股力量让她从层层的桎
内容摘要: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范型提倡创生一个真实的、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具象的世界中写作,在具体的运用中写作。这种写作教学范型,是解决目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效率低下,走出两难困境的的唯一正确途径。  关键词:交流语境 写作教学 改革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着写作教学的两难:—提到写作,学生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教师不愿教、没法教、不去教。尽管教师们竭力摆脱这种困境,然而最终只
數学大王·中高年级202001,因本刊是合刊(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2001.02合刊),所以内容在2期~
内容摘要: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其变传统被动为主动的史学观;注重史家修养的史学观;注重通史的史学观;注重西学的史学观,都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当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更是近代历史学方面的开拓,它所提供的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学观  一.梁启超与《中国历史研究法》
内容摘要:好的产品关注功能,优秀的产品关注情感。情感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可以提升产品价值,让产品与消费者直接交流。通过案例分析“情感化设计让产品有了灵魂”与日本产品设计比较“情感化设计的产品更好用”以及情感化设计未来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 趣味性  人是有情感的,听悲伤的歌会流泪,看笑话会令人愉悦,看新闻也会为受害者感到怜惜,对犯罪者感到生气,这些情绪反应都是因为有情感。而人通过对产品
教学目标:一、了解虚词概念的基本含义。二、初步感知虚词在古诗特定语境下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和盎然的情趣。三、养成关注古诗中虚词的重要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虚词对于整首诗的达意与诗脉顺畅的作用。二、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虚词在整首诗中具有的作用。三、学生初步掌握虚词与实词在古诗中的有机协调关系。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一句是这样
内容摘要:李翊云因斩获国际大奖而声名大噪,其小说凝练精悍,以描写小人物的琐碎生活来表达其对人性的探讨。《多余》为其典型的一幅短篇小说。文章拟从三个冲突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入手,以具体文本分析为方法,深入文本,对三种关系进行分析并以此进行文化反思。通过对《多余》的分析,以管窥豹,领悟李翊云小说的独特魅力,倾听她的“孤独之声”。  关键词:《多余》 孤独之声 小人物 冲突关系 文
内容摘要:小说《耻》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代表作。在作品中,有着含义深远的动物意象,而这些动物意象所指涉的文化和历史被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所忽略。本文旨在具体探讨作品中狗的意象。在殖民时期,白人与狗是加害者,帮助殖民者暴力征服殖民地。而在小说《耻》中,西方的狗及其主人成为了受害者。曾被暴力征服的动物化的黑人以暴力的方式对殖民话语进行强烈的反击并取得成功。这种身份的转换,反映的是后殖民时期的
内容摘要:阐述王希杰《修辞学导论》的三个方面学术价值:一是它的广度与深度,二是它新的突破,三是它清晰的思路与完整的体系。该书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又一座丰碑。  关键词:《修辞学导论》 学术价值  王希杰先生《修辞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2000年12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初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再版,这是修辞学界乃至整个语言学界少有的事。该书初版时,即在浙江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