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本预解读要有深度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p1012m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字之基本功能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也就意味着读懂作者说话的本意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离开这个基础,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但是,仅定位于读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读透。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预解读以及带领学生共同解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点。预解读的深度、广度和对文本潜在的准确度,往往影响着师生共同解读的生成。
  本学期刚开学,语文组举行了一次教学设计比赛,我抽到的语文课题是《那树》。这是一篇我从来没有领略过的文章,对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平时对课本解读的惰性,对教参盲目崇拜式的依赖,对网络分析鉴赏的无克制地复制,对既成性教学案例的无节制地模仿,造成了我对文本解读中的自我的缺失。所以,怎样准确解读这篇文章就成了首要的问题。
  几番苦思之后,我自信地断定,作者通过那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探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撞等问题。它表现在人与自然发展速度不一样: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甚缓,而人类文明“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极速。发展“权力”不一样:大树在众人眼中有益时,人类与其共同“发展”;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时,它只有“绿着死”。也就是说人类为自己的“发展”争夺自然的发展权。它还表现在现代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荫不再有用处。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那棵“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的树被“现代文明”无情地抛弃了。
  因此,如果仅把文章所表达主题解读为人类应有感恩之心,或环保问题,就会显得异常肤浅。这样的解读,不可能带领着学生深入文本,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和知识的达成也是很难的。教师解读的深度以及向文本核心思想的靠近程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程度。如果把此文的教学定位为一节阅读课,那么就首先要考虑学生通过此文本会得到什么。这是教学的最基本点。所以,教师就必须先解读文本,就必须深入探求本文意义,力求进入文本深层内核。的确,“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但如果学生连这一个例子都不能从总体上弄懂、弄通,那么又谈何“例子”之外的延伸呢?本人在教《那树》一文时,设计了一个环节:“随树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我想,这一环节比“你如何看待环保问题?”要有深度得多。
  教师解读的深度及准确性往往决定着课堂思维的精彩度。语文教师首先应是语言的能手、思维的“巧匠”,这些特性与优势理所应当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并成为学生学习的范例。一堂没有教师精彩讲授的语文课或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或许精彩迭出,但它一定有缺憾,一定缺少深度,一定没有内涵。当语文教师沦落为一名主持人时,语文课堂的魅力怎么不会沦丧呢?《那树》的“人应有感恩之心”“环保问题”是学生读完后的第一印象,我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就设计了一个问题:“曾经的‘福树’为何变成‘坏树’,是它做错了什么吗?”这样一来,学生就必须再去读文本。找到作者深刻焦虑与忧思的东西。那么,思雏就会往深处而去,精彩也就彰显了出来。
  教师的解读会影响学生知识的达成。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性的作用。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前者的认识机制是同化,这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后者的认知机制是顺应,它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总是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在此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文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读。从而赋予认知对象以心理意义。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它包括思想、智慧、意志、经验和技能等。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因为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又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无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是怎样得出来的,必须对症下药,推究、评论,以完善认知结构。
  因此,如果教师的解读是肤浅的,是不准确的,是不尊重作者和文本的,那么何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何来对学生的认知推究、评论,以完善认知结构?当学生的视界与文本产生矛盾时,教师怎么去解惑?对学生的观点或看法,不能作出及时的评价与判断,从而附和学生,以致课堂陷入教学的无政府状态,学生的思维也容易剑走偏锋,走火入魔。当形成个性解读与文本的差异时,这个差异学生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当他们求助于老师的时候,教师又如何引导呢?
  教师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素养的体现。所以,要想对一篇文本解读到位,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同时,教师要勇于正确对待教参和固定教案,真正把它们作为一个参考而存在,而且要能真正地沉静下来,多读几本书,不断提高自己的常识修养。
其他文献
1曲轴耗损特征曲轴主轴颈和连杆轴颈的磨损是不均匀的,且磨损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轴颈和连杆轴颈径向最大磨损部位相互对应,即各主轴颈的最大磨损部位靠近连杆轴颈一侧,而
分析了从塔板溢流装置、筛孔、工艺操作等方面造成液泛,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正】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持召开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学术讨论会,于10月中下旬在成都市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目的、以分析
到郑州市采访农产品加工业,当地会很热情地介绍这里的三全饺子、思念汤圆、白象方便面,末了会加上一句:"还有‘好想你’枣子。"饺子、汤圆、方便面属于粮食加工,吃的人多、市场
【正】 南开大学校长、兼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杨石先教授,是我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六十年来,他为我国的科研工作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
通过对氯气处理系统发生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管理。
【正】 郑樵(1104—1162)宇渔仲,兴化莆田(今福建莆田)人,虽自称“田家子”,“困穷之极”“厨无烟火”,其实他祖宗各代都是读书做官之人。①1126年汴京陷落,宋室偏安江左,便
【正】 我入大学在1922年,就听农山秉志先生讲授的普通动物学了。1922~1926年在大学四年期间,南京是在反动军阀的统治之下,教育经费拖欠。在难于长期支持的情况下,秉先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