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东部煤电化基地,是继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建设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产业集群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来优选产业项目,不仅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而且通过产业项目的选择,优化产业配置,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不仅包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区域GDP的增长,而且必须包括区域生态安全、资源优化与永续利用、人居生活环境美化等目标。
关键词: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生态安全;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8-0103-02
一
1.产业集群是当前我国经济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界定大多引用波特的定义,基本上是围绕地理特性、产业特性(或内部要素联结)两个方面展开。产业集群即在某一地理空间上具有产业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集群可纵向拓展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共同投入品的企业,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这些机构提供专门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
产业集群在追求目标、运行规律、资源利用、产业选择、功能结构、外部效应、集群景观和持续能力等方面,颠覆了传统产业的运营模式,革新了传统产业的经营思想,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传统产业的生态环境,恢复了传统产业的人性尊严,顺应了人类多层次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产业集群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来优选产业项目,不仅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而且通过产业项目的选择,优化产业配置,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不仅包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区域GDP的增长,而且必须包括区域生态安全、资源优化与永续利用、人居生活环境美化等目标。
2.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是指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城市相对密集、煤电化产业基础良好、农业较为发达、对俄开展合作前景广阔的东部经济区域,包括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六市,区域总面积、总人口和2007年累计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30.6%、27.5%和21.7%,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按照《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东部煤电化基地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方向,科学、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稳定煤炭产量,巩固煤电生产,调控焦炭产业,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拓展替代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东部煤电化基地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 200亿元,年均增长13%。
3.煤化工是高污染行业,建设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能否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克服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末端污染治理”的線性流程模式带来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等诸多弊端,从根源上缓解长期困扰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东部煤电化基地只有采纳产业集群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才可能在高起点上通过循环经济(物质与能量的梯次使用和闭合循环)实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才可能通过“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才可能有效避免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和资源开采环境负效应突出的弊端。
4.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于加快经济发展、赶超发达经济的需要,很难等待自发形成产业集群。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往往采用相应措施加快产业集群形成。如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引进相关企业入主各地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方式。没有政府的引导、协调与服务,集群的形成会遇到种种障碍而延缓。但政府规划的集群,也容易出现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设备大量闲置等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中,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循环经济模式:一是在企业内部循环的经济模式,以美国杜邦公司模式为代表。企业层面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二是在同行业之间或在区域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循环经济模式,以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为代表。区域层面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关键。三是在社会层面建立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体系,以德国双轨系统模式为代表。通过立法最终达到把整个社会建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以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为代表。社会、法治层面是发展产业集群的保障。
二
1.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背景和东部煤电化基地的企业运营、生态环境等特点,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要大力推动煤电化基地建设可持续化发展,要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融合,有效引导企业的投资决策,划清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边界。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工业的加工项目应在规划之初就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工业项目和环保项目要同时规划、实施、并投入使用。三是要处理好总体战略决策与具体项目选择的关系。
其对策思路:一是明确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托起工业化的规划思路,系统确定城市化的投资指向。二是按照企业微观、行业中观、社会宏观三个层次来设计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集群模式,分析借鉴产业集群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实践模式。建立促进产业集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在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完善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撑体系,创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三是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要合理设计城市产业布局,煤电化产业不宜超过城市经济总量的2/3。把煤炭资源产业和其它资源(森林、湿地、界江、粮仓)产业有机结合,搞好替代产业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城市。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培养当地有竞争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有四种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模式可借鉴。一是主副产业衍生模式。这种模式的产业集群是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产业,从中衍生出多种副产业,彼此配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就其内部的主副产业关系而言可视为主副产业衍生模式产业集群。我国上海宝钢集团以钢铁生产为主业,利用炼钢产生的高炉渣、钢渣、粉煤灰、污泥和粉尘等废弃物经工艺技术处理后生产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同时回收余热发电,使钢铁、建材、电力等产业配套发展,实现部分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形成主副衍生型产业集群。二是多种产业共生模式。一定区域范围内两个以上具有共生关系的产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三是动脉与静脉产业循环模式。动脉产业是指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废弃所形成的产业;静脉产业则是指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所形成的产业。这两类产业构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四是外部效应内部化模式。单一产业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配置某些具有特殊关联性的产业,相互吸收外部效应,从而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常州第一热电厂原来排放的烟气含有大量粉尘和硫化物,污染环境,属于负外部效应。附近一家印染厂则排放碱性废水,也产生负外部效应,每天要用5~6吨硫酸来处理这些废水。后来热电厂利用印染厂的废碱液对烟气进行脱硫,将碱性废水引入锅炉水膜除尘器,在对烟气除尘和脱硫的同时对印染厂的废水起到脱碱、脱色作用。结果发电厂烟气中50%的硫化物被脱出;印染厂废水的PH值降为中性,水变清得到再利用,原来两种外部效应均得到吸收。
3.煤电化产业具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混合特征,在“资源-产品-污染”的单向流动和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为主,低成本扩张的传统模式下,国内传统产业大多数尚未摆脱“高消耗、高产出和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这种产业内资源集中消耗和污染集中排放,也是产业所在地区难以承受的,更是未来制约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桎梏。
解决这一难题要把握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总体战略决策与具体项目选择的关系。产业集群的构建不仅涉及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分类选择和生态建设,还涉及政策法规、价值观念、科技水平、人口素质、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人文环境等的根本转变。构建产业集群需要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构建东部煤电化基地,是继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建设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集群;区域生态安全;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8-0103-02
一
1.产业集群是当前我国经济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界定大多引用波特的定义,基本上是围绕地理特性、产业特性(或内部要素联结)两个方面展开。产业集群即在某一地理空间上具有产业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集群可纵向拓展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共同投入品的企业,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这些机构提供专门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
产业集群在追求目标、运行规律、资源利用、产业选择、功能结构、外部效应、集群景观和持续能力等方面,颠覆了传统产业的运营模式,革新了传统产业的经营思想,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了传统产业的生态环境,恢复了传统产业的人性尊严,顺应了人类多层次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产业集群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来优选产业项目,不仅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而且通过产业项目的选择,优化产业配置,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不仅包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区域GDP的增长,而且必须包括区域生态安全、资源优化与永续利用、人居生活环境美化等目标。
2.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是指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城市相对密集、煤电化产业基础良好、农业较为发达、对俄开展合作前景广阔的东部经济区域,包括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六市,区域总面积、总人口和2007年累计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30.6%、27.5%和21.7%,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按照《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东部煤电化基地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方向,科学、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稳定煤炭产量,巩固煤电生产,调控焦炭产业,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拓展替代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东部煤电化基地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 200亿元,年均增长13%。
3.煤化工是高污染行业,建设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能否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克服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末端污染治理”的線性流程模式带来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等诸多弊端,从根源上缓解长期困扰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东部煤电化基地只有采纳产业集群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才可能在高起点上通过循环经济(物质与能量的梯次使用和闭合循环)实现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才可能通过“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才可能有效避免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和资源开采环境负效应突出的弊端。
4.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于加快经济发展、赶超发达经济的需要,很难等待自发形成产业集群。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往往采用相应措施加快产业集群形成。如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引进相关企业入主各地工业园区,已成为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方式。没有政府的引导、协调与服务,集群的形成会遇到种种障碍而延缓。但政府规划的集群,也容易出现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设备大量闲置等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中,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循环经济模式:一是在企业内部循环的经济模式,以美国杜邦公司模式为代表。企业层面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二是在同行业之间或在区域生态工业园区内的循环经济模式,以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为代表。区域层面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关键。三是在社会层面建立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体系,以德国双轨系统模式为代表。通过立法最终达到把整个社会建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以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为代表。社会、法治层面是发展产业集群的保障。
二
1.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背景和东部煤电化基地的企业运营、生态环境等特点,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要大力推动煤电化基地建设可持续化发展,要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融合,有效引导企业的投资决策,划清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边界。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工业的加工项目应在规划之初就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工业项目和环保项目要同时规划、实施、并投入使用。三是要处理好总体战略决策与具体项目选择的关系。
其对策思路:一是明确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托起工业化的规划思路,系统确定城市化的投资指向。二是按照企业微观、行业中观、社会宏观三个层次来设计东部煤电化基地产业集群模式,分析借鉴产业集群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实践模式。建立促进产业集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在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完善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撑体系,创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三是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要合理设计城市产业布局,煤电化产业不宜超过城市经济总量的2/3。把煤炭资源产业和其它资源(森林、湿地、界江、粮仓)产业有机结合,搞好替代产业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城市。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培养当地有竞争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有四种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模式可借鉴。一是主副产业衍生模式。这种模式的产业集群是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产业,从中衍生出多种副产业,彼此配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就其内部的主副产业关系而言可视为主副产业衍生模式产业集群。我国上海宝钢集团以钢铁生产为主业,利用炼钢产生的高炉渣、钢渣、粉煤灰、污泥和粉尘等废弃物经工艺技术处理后生产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同时回收余热发电,使钢铁、建材、电力等产业配套发展,实现部分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形成主副衍生型产业集群。二是多种产业共生模式。一定区域范围内两个以上具有共生关系的产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三是动脉与静脉产业循环模式。动脉产业是指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废弃所形成的产业;静脉产业则是指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所形成的产业。这两类产业构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四是外部效应内部化模式。单一产业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配置某些具有特殊关联性的产业,相互吸收外部效应,从而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常州第一热电厂原来排放的烟气含有大量粉尘和硫化物,污染环境,属于负外部效应。附近一家印染厂则排放碱性废水,也产生负外部效应,每天要用5~6吨硫酸来处理这些废水。后来热电厂利用印染厂的废碱液对烟气进行脱硫,将碱性废水引入锅炉水膜除尘器,在对烟气除尘和脱硫的同时对印染厂的废水起到脱碱、脱色作用。结果发电厂烟气中50%的硫化物被脱出;印染厂废水的PH值降为中性,水变清得到再利用,原来两种外部效应均得到吸收。
3.煤电化产业具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混合特征,在“资源-产品-污染”的单向流动和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为主,低成本扩张的传统模式下,国内传统产业大多数尚未摆脱“高消耗、高产出和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这种产业内资源集中消耗和污染集中排放,也是产业所在地区难以承受的,更是未来制约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桎梏。
解决这一难题要把握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总体战略决策与具体项目选择的关系。产业集群的构建不仅涉及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分类选择和生态建设,还涉及政策法规、价值观念、科技水平、人口素质、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人文环境等的根本转变。构建产业集群需要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构建东部煤电化基地,是继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建设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