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的危机预案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发当天下午,我接到了学区负责人和学校校长发来的E-mail,首先对事件表示哀悼,接着强调学区和学校都有强有力的措施,应付紧急突发事件,承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市警局会加强对学区每个学校的巡逻,目标就是让孩子在一个感觉安全、被保护的环境中学习;信中特地要求家长:不要过多渲染事件细节,只做客观陈述,然后细致观察孩子的心理反应。信件的最后的一句话是:“Hold your children close when they get home today(今天孩子回家的时候,请抱紧他们)。”
  我相信,类似这样的信,不仅是我,全美的小学生家长应该都收到了。校方反应如此迅速,我并不意外;平日里,美国所有学校都制定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以书面文件记录在案,并且每年进行常规的突发事件演习。
  突发事件包括火警、地震、气体和化学物质泄露、恶劣天气(如飓风)、炸弹威胁和枪击事件等等。像我和多多所在的加州,主要就是地震和火警演习,不仅老师要非常熟悉这些紧急程序,孩子们也必须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训练。
  火警预警:
  一个也不能少

  说起火警演习,多多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目睹过。那天我去接多多,在停车场就听见警铃响。走进幼儿园,孩子们都已经不在教室和大厅,而是集合到了院子里,各个班的老师带着孩子排好了队,手里拿着签名册正点名。清点后,发现少了两个孩子,老师紧张得立刻逐个班搜寻,直到后来由园长把那两个孩子送过来了,大家才松一口气。
  直到这时,我都以为只是演习。跟老师打了声招呼,她同意我带多多离开。谁知走的时候,居然看到消防车鸣着长笛赶来,这才意识到不是演习!原来,是多多班的孩子在做艺术作品时,空气中有些灰尘触发了报警器。美国学校的火警应对程序一般是马上撤离,然后在预选指定的安全地点集合(一般是操场的某个地方),每个老师必须带花名册点名,确保每个孩子都在;当火警解除后,大家回到各自教室,老师还要再次点名,如果有孩子不在,要马上上报。
  地震演习:
  不主张瞎跑

  地震演习也是生活在加州的孩子每年都要经历的。遇到地震警报的时候,一般建议马上趴下来,躲在桌子或者坚固的东西下面,用手护住头和脖子。等到警报解除后,老师同样要点名确保所有孩子都安全。
  我本人经历过大大小小数次地震,感觉地震来临的时候太突然,除非在门边,否则都是跑不出去的;经常等你反应过来地震了,摇晃也差不多停止了。所以在美国,地震演习不主张往外跑。
  闯入学校的枪击:
  不哭不闹躲起来

  这类特殊事件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难想象,但每个学校也有应对措施。有次我去接多多,奇怪为什么孩子不在外面玩。结果老师告诉我说,学校接到警察的电话,告知附近发生枪击案,因为凶手仍然在逃,所以她们赶紧把孩子带进室内以保证安全。
  这次康州小学的枪击案,也让我知道了学校都有专门的针对闯校开枪事件的戒备措施,包括:把学生转移到室内,拨打911,锁上教室门,窗户要拿东西挡上,关灯,带着孩子们躲到教室相对安全的地方(远离门窗),保持安静等。
  在新闻上看到记者采访一位Sandy Hook小学的老师,她说关好门窗后,为了稳定孩子们的情绪,她选择不停地低声给他们讲故事,拥抱每个孩子——都是5岁左右的幼儿,枪手还在外面逡巡,这种危急关头,让他们保持不哭不闹至关重要。
  新闻中还看到,一些治疗犬也被带到了当地,给需要心理安慰的家庭使用;同时,鲜花、蜡烛、玩具熊等等都覆盖着小镇,以悼念那些逝去的天使。从这些善后工作里,我们能看到对生命的尊重和暖暖的人情味。
  我知道,这些也属于美国学校应急体制的一部分,也是平时就有预案的。不过我真希望这样的预案永远都用不着,这样的悲剧都不再重演,愿天下的孩子都健康平安。
其他文献
女儿稍微懂事之后,常指着她身上的疤痕问我:“妈妈,我这里怎么了?”我总是耐心地说:“这是伤疤啊,现在成了你的记号了呢!”女儿撅着小嘴不开心:“我怎么这么多疤呢?”我爱怜地摸摸她的头:“你应该感谢它们,因为正是这些伤疤,让你学会了成长。”  看女儿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开始与她一起回忆身上疤痕的来历,同时希望我“感谢疤痕”理论可以让女儿接受。额头上那道疤痕最深,那是女儿一岁半的时候落下的。那时她走路还不
天气一变,女儿便抵抗不住病倒了,我无奈地摇摇头,恐怕又要打针了。打针是女儿的死穴,从小到大几乎没试过不哭。我施过软来过硬,女儿兵来将挡全然不受,我几乎快要绝望了。  在女儿哭哭啼啼地挂上第二瓶液体时,进来了一个比她还小的女孩儿,整个扎针过程中,女孩一直安安静静的。我忍不住夸她:“小朋友真乖,不怕疼吗?”女孩说:“怕,但哭了也会疼啊。”我的心蓦地一柔,多懂事的孩子啊!  那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
这个夏天,一则“抱冬瓜入睡好凉快”的微博在网上疯传,博主称,将大冬瓜洗干净放在床上,晚上热得睡不着时就摸一下,或者干脆抱着睡觉,体温一小时能降3℃,比空调风扇环保多了。  有电视台记者做了实验,买来一个20斤重的冬瓜,将其洗净后抱着睡觉。睡前他在左侧手臂测试体温为35.4℃,1小时后再次测试为32.4℃,相比起来真的降了3℃。  “抱冬瓜”降温的做法在广东并不稀奇,在许多老广东的记忆里,睡觉前都会
天天小朋友不爱吃饭,偶尔吃多了就会喊着肚子不舒服,妈妈看到电视宣传后,开始购买消食片给他吃。酸酸甜甜的消食片天天很爱吃,而且吃完后饭量确实增长了。但时间一长,效果就不明显,现在不吃消食片,天天就更不愿意吃饭了……  类似的家长不少:孩子胃口不好,大人就着急,自行到药店购买大山楂丸、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来提高孩子的食欲,认为这些药物不仅口感好,孩子乐于接受,而且有消食开胃的作用。有的家长甚至把它们当
斗鸡眼,又名“对眼”,学名“内斜视”,指两眼视线不一致:一只眼向前看时,另一只眼却偏向一边;或需要歪着脑袋才能看清东西。  宝宝“斗鸡眼”是生理特征  4个月内的婴儿,调节眼球活动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双眼的协调能力较差,由于视力所限,宝宝习惯用目不转睛的凝视来观察周围近距离的事物或与人对视,这样就容易引起两眼内聚,出现间歇性内斜视。不过半岁后,眼睛调节功能逐渐完善,假性内斜视多可以自行消失。  另
我们固执地认为, 不让孩子玩得脏兮兮,是对他们最好的一种保护。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尽情去看、去摸、去闻、去探索。  吃成大花脸不是问题  国内小孩吃饭,妈妈手里常拿着一块毛巾,随时给宝宝擦嘴擦脸,就怕吃成个大花脸,而国外的妈妈更愿意放手让幼儿自己吃,并不介意他们吃得满嘴满地都是。在美国,宝宝刚会坐时,就被放在餐椅里,没什么特殊的训练,依着自己
超市,对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地方,喜的是孩子喜欢,去多少次也不嫌烦;忧的是超市里的诱惑太多,孩子站在某件商品前又哭又闹的情形常发生。  桐桐在超市里的表现比较好,我想,这跟我从小就带她去超市有关。  多去,诱惑反而少  桐桐几个月大时,我们便开始带她逛超市,在她面前讨论商品的包装与价格,比较哪个划算哪个不划算。有时兴致来了,也会在超市里对桐桐进行“识物启蒙”,告诉她不同水果、蔬菜的名
在和一些妈妈聊天时,我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我们孩子对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他听故事没两分钟就跑了”等等。他们习惯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却不知道不专注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一个不专注的家长——  你是否在孩子玩得正欢的时候,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强行拉他回家?  你是否在孩子专心搭积木的时候,嚷嚷说“快点,把玩具收起来,饭吃好再来玩”?  你是否在孩子试图接触一个新玩具的时候
儿子童一和他的妹妹甜妞睡觉前,一直是听我读故事书。上次去度假,由于没带够绘本,后面几天睡前时光就变成了我来编故事。度假回来后,绘本有了,可孩子们对我的“故事会”上了瘾,要求我继续。  从那以后,即使爸爸给他们刚读了书,我也得应两位小看官要求,加演一段故事。  我借用的是连续剧的手法,讲一个超长的故事,是一只蝴蝶和一匹小白马的冒险旅程,里面穿插的场景基本都是童一去过、看过、读过的,为了增加他的亲切感
妈妈总是在说“快点儿”,孩子总是在说“等会儿”。在这样的催促声中,矛盾升级,鸡飞狗跳,亲子之间火药味儿十足,大战一触即发……  这场景就是我和小米以前关系的写照。不过如今,我们已经解决了对峙。  向日葵在说话  许多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5分钟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从1数到5,也有可能是“等一会儿……再等一会儿”。没有一个量化的概念,孩子做事自然没有计划,快不起来。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