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我永远的楷模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母亲季桂芳1923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启东正诗乡。受外公季国庆的教诲和影响,抗战时期母亲在苏中四分区启东二区最早参加了革命工作,并于1941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当地第一批农村女干部、女党员。
   年轻时的母亲是一名机智勇敢的女战士。1942年1月,年仅19岁的她在敌人眼皮底下为海启中心县委书记陈国权收尸而被当年新四军《江海报》马力、颜辉作了报道。
  县委书记为掩护群众撤退壮烈牺牲
   1941年的初春,建立不久的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遭受了日伪残酷的大扫荡,那时我军处于敌后游击状态。1942年初我军主力开始进行反击,在新四军一师三旅旅长陶勇率领下的主力部队五团、县团发动了攻打海门县三阳镇敌伪据点的行动,并一举获胜,收复了三阳镇要地,离三阳镇不远的久隆镇敌人闻风而逃。这一仗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和百姓。海启县委决定趁此形势开辟新区工作,新区工作组由县委书记陈国权亲自率领,当时领导层还有民主人士副县长沈维岳,县委委员、民运部长、农抗会主任石坚,县委委员、社会部长王正平,敌工部干部阮庭庚,启东二区书记王蕴石等10多名干部。1942年1月4日上午11点,县区乡干部们及我的母亲,正在久隆镇附近的二厂地区召开预备会共商大事,突然外面传来“敌人来了”的呼喊声,只见群众四处奔跑,场面十分混乱。此时主力五团与县团已撤离该地区。情况万分危急之际,陈国权镇静指挥,当即命令石坚率领干部北撤。这时枪炮声四起,陈国权率王正平、阮庭庚、警卫员陆志杰在原地组织疏散群众,坚持战斗,然而敌人已经从三面包围了这一地区。陈国权被来犯伪军中的叛徒指认出卖,当即遭到日伪军的枪杀,王正平、阮庭庚同时牺牲,警卫员陆志杰幸存。
  母親冒着生命危险运送烈士遗体
   我母亲参加了县区召开的预备会后,分散在群众中撤离。事发后,她组织群众调查了解干部群众遭遇的情况,发现了陈国权的尸体。当天夜晚,在敌占区内她冒着生命危险,动员农民兄弟借了一辆独轮小车,趁着夜晚天黑之际,避开敌人的岗哨,将陈国权的尸体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土布袋里,摆在小车的左边,她自己坐在小车的右边,一直护着烈士的尸体,然后两位农民兄弟一前一后,一推一拉,在敌人的封锁线内绕小路行走数十里。为了不让独轮车发出声音,她用肥皂、煤油浇在车轮的轴部,解决了车轮转动时发出的响声。独轮车经过敌人封锁线时,探照灯的强烈光束在必经公路上不停地移动,母亲坐在独轮车上看到光束刚移开,让农民兄弟以最快速通过这段公路,终于在黎明前将陈国权的遗体送到了县委。母亲这一壮举,惊动了根据地机关全体同志,大家看到为掩护群众而牺牲、共同战斗的县委书记遗体被从敌战区抢运出来,悲痛万分,同时都十分敬佩这个才入党一年年仅19岁的小姑娘。当年的地委机关报《江海报》专题报道了这一事迹。母亲还为3位烈士制办了3套新衣服为他们送别,表现出对牺牲战友深厚的阶级感情。
  反清乡前期母亲赴如东工作
   县委为确保我母亲安全,于1943年春反清乡前夕安排她和一批女同志去如东掘东区工作,母亲在如东工作期间改李姓。当时,10岁的小姨娘季蕴芳和7岁的小舅季渭滨抱着母亲的腿哭着不让她离开家。但为了如东根据地的工作,她毅然舍去小家,哄着弟妹说一个月后就回来。可这一走,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母亲才从如东掘东返回家乡启东,后来在母亲的影响带领下,她的弟弟妹妹都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
  “文革”伴随父亲在南通
   1970年初,父亲赵一德受到“文革”冲击被“罢官”,母亲为此受牵连近10年时间。在父亲最艰难的那10年里,母亲伴随他左右,给予父亲精神上极大的安慰,他们选择了南通这片热土安下了家,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南通抗战的情结。南通有他们战争年代的老乡和朋友,母亲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精神生活是充实的。他们每天招待着来自南通地区四面八方来看望他们的战友和老乡,几乎用光了他们的工资和积蓄。他们保持战争年代中那种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共同关心老区群众的疾苦,用节省下来的工资接济老部下,看望慰问军烈属,报答曾救过父亲性命的乡亲,他们在南通的10年里做了许多关心群众的好事。
   我母亲是一名优秀的妇女干部,她有着妇女工作和群众工作丰富经验,战争年代她担任妇委会主任期间,积极动员所在地区妇女开展“送郎送子当兵光荣”的活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时补充兵员做出了贡献。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她发动妇女将制作布鞋的任务落实到每户农家,按期将军鞋送往淮海前线。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
   母亲长年为革命奔波,我们对她的经历和事迹知之甚少。印象中,母亲虽不善言辞,但她的宽厚慈祥、真诚博爱、勤俭节约和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深深影响着我们,子女为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母亲病故后,为寻觅她在战争年代的故事,更多地了解她,前几年我走访了母亲的战友陆秀如、石坚、陈英、胡翠华几位阿姨,听她们回忆和讲述了母亲的故事。石阿姨对我说,你母亲了不起,生前做人低调为人谦和,从不争名争利,有着工农干部优秀的品质,你一定要将她的故事写出来!
   亲爱的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已21个年头,但是无论她走得有多远,也抹不去子女对母亲永远的思念,母亲的精神将永存人间。
   (责任编辑 姚定范)
其他文献
黎明(100岁)  人们熟悉的36个伤病员已离开了我们,而新四军“江抗”后方医院护士还有健在。原上海电报局党委书记黎明,今年恰逢百歲,她曾是这个医院的护士。当年日军扫荡,部分医护人员和伤病员被捕,黎明保释出狱后,在新四军部队剧团、电台、报社任团员、报务员、新闻抄写员。晚年写过《印痕和思念》一文,阳澄湖畔“沙家浜”故事,成为黎明最难忘记忆。
期刊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学”,10多年来,柳堡镇老促会一直致力于老区贫困学生助学工作,成效显著。  为使助学扶贫成长效机制,镇老促会先后多次向镇党委、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被党委、政府采纳,镇财政拨专款20万元成立柳堡扶贫基会,每年基金的利息作为助学专用经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同时镇老促会还向有志扶贫事业的企业老板、能人志士募捐,通过自愿捐款扶贫助学。  镇老促会先后助资特别困难家庭没能就读高中的学生
期刊
本刊综合信息 4月23日,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长征18號艇、大连舰、海南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集中交接入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交接入列活动并登上舰艇视察。这次集中入列创下三个“首次”:国家最高统帅首次同时为三艘大型主战舰艇入列授旗;海军首次同一天一次性入列三艘主战舰艇;一支舰队首次同天接收三艘水面、水下大型主战装备。   军事专家认为,这三艘舰艇都是大国重器,同一天部署
期刊
南京紫金山麓、玄武湖畔有座军营,其中央地带的原大礼堂(现南京军区军史馆)门前有两棵白榆,据南京市绿化园林局2015年颁发的“古树名木”标牌显示,这两棵树栽种于1915年,算起来,已有106岁了。我在这座军营工作生活近30年,与老榆树经常见面,今年因组织召唤又来到大院工作,巧的是,办公室与老榆树相邻,隔窗便可看到它们苍劲挺拔的雄姿。   望着眼前的老榆树,心中总有一些感慨。人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
期刊
新四军纪念馆周振华报道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打退反共势力和投降逆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成为新四军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转折点。2021年1月20日,新四军重建军军部80周年纪念会在江苏盐城举行。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在会上指出,江苏是新四军坚持抗战的主要地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江苏儿
期刊
阳春三月,我们再次与雷锋相遇。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雷锋以他22岁的青春,开出了人生绚丽的花朵。   习主席说过:“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的永不过时,是和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等传统美德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的今天,仰望和追寻、提倡并践行雷锋精神——爱岗、敬业、奉献、乐于助人等等,有着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雷锋精神是一面永
期刊
俞宜桐(101岁)   俞宜桐,原名俞仪凤,籍贯常州,1920年9月生于北京。1940年,经中共地下组织联系,她和妹妹来到盐城参加新四军,在抗大五分校文工团做战地服务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时任冶金部北京鋼铁设计研究院教育处顾问。  (责任编辑 黄朱清)
期刊
大舅是通如一带远近闻名的抗战老英雄,他17岁那年参加革命,曾担任过区武工队的队长,后来又正式入伍,加入新四军第一支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敌人进行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留下的传说众多,而抗战时期与日军的数次战斗是大舅一生中最骄傲的经历。我小时候经常听他给我们讲抗战的故事,听起来荡气回肠,惊心动魄。   1943年深秋的一天傍晚,大舅带领区武工队配合县警卫团执行任务凯旋,他们走到车蓬街附近时
期刊
特约信息员葛逊报道 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共同主办,省音协、省演艺集团承办的纪念沈亚威诞辰100周年作品音乐会,最近在南京江苏大剧院隆重举行。   沈亚威,抗战时期是新四军的著名音乐家。在小学和初中求学时,受到民间戏曲、滩簧的陶冶,1938年5月考入江西省青年服务团,同年8月赴皖南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担任歌咏指挥。抗战时期,他创作了《打个胜仗哈哈哈》等一批优秀歌曲
期刊
《青山绿水红土地》出版发行   特约信息员邹来强、林妙春报道 由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浙江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共同编写的《青山绿水红土地》一书,由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程渭山为本书作序,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生动纪录了浙江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有32个老区县。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冒着风雪,来到余姚横坎头考察调研,看望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他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