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首创精神评析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ling0699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尊重、发扬和维护亿万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我国三十年来农村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回顾农民创新实践的主要成就,分析其主要特点,结合深化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充分发挥群众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首创精神;群众路线;展望;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064-02
  
  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我国三十年来农村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正是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推动农村改革破浪前行。在深化农村社会经济改革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等新任务的顺利完成,仍需尊重、发扬和维护亿万农民的首创精神。
  一、农民首创精神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创新实践成果有几十项,涉及到农村改革的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形成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的创新实践。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杀头坐牢的危险率先进行“包产到户”实践,随后,小岗村所在县的其他一些乡村、肥西县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一些地区也先后搞起了名称各异的承包责任制。与此同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解放思想的春风吹遍祖国各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从此,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我国农村迅速发展。1982年的“一号文件”肯定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的“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生产经营模式很快推向全国,使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经过三十年改革,我国粮食总产量连上3 500亿公斤、4 000亿公斤、5 000亿公斤三个台阶,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可耕地面积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世界奇迹。2.发展与壮大集体经济。在全国基本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有些地方如华西村、永联村等就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它们不是原封不动保持原有的集体经济的体制和做法,而是加以必要的改进和改革,是在走邓小平所说的“高水平的集体化”。在保持集体“共同拥有”的性质的前提下,实现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创新:1)产权制度从传统“共同共有”改变为“按分共有”,解决传统集体产权的主体抽象化问题,实现产权明晰。2)同一产业的生产者自愿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开始打破传统行政地域与行业界限的跨区跨行业组建。3)引入股份公司的组织制度和治理结构,责、权、利更加明确。这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3.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户也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只有联合起来,农业生产者才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为此,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开始形成新的专业合作社,到九十年代,在山东、浙江等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颇具规模。这些合作社多数由养殖大户或村干部发起组织,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销售供应、加工等方面的服务,是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大创造。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新阶段。4.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998年,福建省三明市洪田村村民均分山地,全村800多人人均分得602亩山地,并规定,原有山林材积的七成归承包户,三成上缴集体,新增按八二开分配。洪田村的做法在福建和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被广泛借鉴。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要求在坚持集体林权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林改极大地调动亿万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以江西武宁县为例,通过林改,林农“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每户年收入都在五万元以上,“不当老板当山民”成为当地林农的共同心声,目前,全国已完成承包的集体林地约8.78亿亩,占总面积的34.5%。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四省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商品经济的逐渐繁荣,农民开始思考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首先是一部分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到附近乡镇务工经商,推动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但发展在当时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就地生产与销售。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一批有胆识的农民开始走出本地,到外面闯世界,历经千难万苦,使一大批社队企业逐渐成长壮大。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社队企业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并肯定它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 000万,产值4 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更多的农民开始在农业之外寻找新的就业渠道,如河南林县“十万农民建筑大军出太行”,促进了数以亿计的民工潮。如今进城农民工人数已达2.1亿,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国家正在逐步解决他们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户籍等问题,使他们和城市居民享有同样权利。重庆和成都都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来农民工不仅能进城,也可以变成市民扎根城市。最后,小城镇战略。龙港镇“农民城”的崛起,则使小城镇成为一个大战略。这些创新实践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村民自治。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民个体劳动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但原先生产队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逐渐减弱,农村偷盗等违法乱纪现象开始增加,群众要求加强管理。在这一要求下,广西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村的85户农民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订立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明显提高。合寨村的实践为此后乡村治理提供宝贵经验,获得党中央高度重视与肯定。1982年宪法明确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合法地位。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通过,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村民自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到四大政治制度之一的新高度。目前,村民委员会选举已经成为常态。据民政部不完全统计,2005—2007年,全国31个省份应参选村委会626 655个,占村委会总数的98.4%,其中623 690个村已完成选举,全国平均选举完成率达99.53%。
  二、农民首创精神的总体评价与展望
  (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农村改革中的具体运用,是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体现了尊重实践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思想。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具有巨大的创造能力。只要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维护他们的广大权益,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就会激活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一个创新的长效机制。为此,我国始终坚持尊重、维护和发扬农民首创精神,始终把发挥广大农民积极性与创造性放在农村改革的首位,不断把农村改革推向深入。为了更好地尊重、维护和发扬农民首创精神,邓小平还确立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即制定农村政策要从当地条件与群众意愿出发,允许人们观看比较,不搞强制,不搞争论,大胆尝试,大胆地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更是强调指出,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的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农民群众改革创新的自主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群众改革创新的自主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与政府合理引导积极推进密切相关农民的创新源于农民保障自身生产经营和生活的需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方式。农民创新的目标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农民创新的目标和国家制度创新的目标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创新措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能够得到政府的认可和社会广泛的支持,并将农民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公共政策在全国推行。每一次创新,都经过了农民群众的创造、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是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才逐步推广开来,并最终成为了政府的方针政策。例如,家庭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各种农产品的产量,而在当时全国粮食紧张的形势下和中央大力推行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对于农民的这种创新精神并没有制止,而是观察和审视,最后形成了公共政策。正如邓小平指出那样:“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三)农民创新实践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而逐渐深化农民创新实践始终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主线,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合理有序转移为重点,形式多样,因地制宜。遵从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向,并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而逐渐深化。如为解决温饱问题,小岗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成为创新的焦点,又探索出用“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务工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又探索出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林业特产税的取消和木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他们又把耕地家庭承包经营经验向林业延伸等。这些创新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局面的逐步形成。
  (四)目前农民首创精神的展望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群众改革创新的自主能动性:首先,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坚持市场化取向,因地制宜,立足于破解三农难题,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注重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农民创新实践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保证农民创新的质量。其次,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农民创新的主要方向。“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先进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种形式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
  最后,创新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农业科技、土地流转有效形式、农业经营管理结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壮大集体经济、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统一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公司加农户的双赢模式构建等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陈锡文.指导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J].求是,2008,(20).
  [3]陈占安,孟志中.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及其现实启迪[J].行政学院学报,2005,(2).
其他文献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到2030年,我国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作为指导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纲领性
目前,部分综采工作面为了尽可能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在进行工作面设计时采用不等长布置,这种布置导致回采过程出现了小型化工作面。小型化工作面运巷较短、截面小、设备列车铺设
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业公司于1988年12月份建成投产,2015年核定生产能力为570万t/a,有6个可采煤层,可采煤量6.38亿t。该公司是开滦集团主力矿井,也是河北省第一大矿。煤种属稀缺肥煤,素
通过对近3年的数据对比分析,认为2013年煤炭进口的增加量及其增速显著放缓,进口炼焦煤增量显著,进口动力煤的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印尼和澳大利亚煤炭占我国进口动力煤的比重持续提
适时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置于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进行研究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软
按语:本规范由体系岗位专家王金政研究员负责起草。束怀瑞院士和体系有关专家提供了修改建议,体系执行专家组进行了认真讨论修订,东部综合试验站站长集体讨论通过。方案起草参考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明确,出让新设矿业权的,矿业权人应按《办法》缴纳矿业权出让收益,之前
目的对于卵巢囊肿的治疗采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卵巢囊肿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
通过对煤炭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划分初级标准的讨论与定性分析,将其划分为规划转型区、生产维持区、储备资源区和其他功能区4种类型,并以区域结构解析的视角,阐述了四种类型划分之
【目的】研究铝胁迫对两个耐铝油菜品种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揭示耐铝机制和耐性品种的鉴定、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方式,对两个耐铝性不同的油菜品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