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斯大林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35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从1938年到1953年期间,一直统治着苏联的谍报组织,该组织曾有过一支数量多达100万人的秘密警察队伍。贝利亚死后,美国“百伦和基尔什”出版公司从苏联一个叛逃者手中得到一本《贝利亚日记》,经有关专家鉴定,找不出赝品的证据,于是以3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日记的版权。
  在《贝利亚日记》的三篇日记中,赫然记录了“毒杀斯大林”的过程,其中提到的“主人”“老头子”就是斯大林。
  1953年2月×日,莫斯科。
  昨天晚上接到去主人别墅参加星期六晚宴的邀请。没有任何原因,也许是主人恢复晚宴?或者这是告别宴会?如果这样,那是与谁告别——同他还是同我们?马林科夫对我说,老头子(指斯大林)身心都有病。
  我本想拒绝,但这只能是拖延结局。我惟一可做的防范,是带去两汽车自己人。
  计划已经制定,只委托给拉菲克一人(他会绝对保密)。拉菲克知道,在俄国惟一能救主人命的维诺格拉多夫己被捕。确实,大家都知道,格鲁吉亚人能够哄骗自然界,活到100岁。尽管主人的健康在恶化,可还没有根据表明他寿终临近。所以我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卢卡姆斯基身上。作为医学科学院院士,他没有被牵连到医生事件中,而逮捕他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我们决定早晨用非专车,把他直接送到我这里来,不是到鲁卡克或小尼克拉大街,而是阿尔巴特的拉菲克办公室。
  到了那里,他面色苍白得可怕,不停地发抖。岁数大了,看来身体不太好。我给他一杯法国白兰地,这使他提了神,可以像个男子汉一样谈话了。开始,我简短地介绍了主人的健康状况。
  “他病得很重”我说,“可他还能活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您能清楚在这段时间里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从卢卡姆斯基脸上看出,他不需要解释,所以我开门见山地说。
  “现在看看吧,教授同志!在您面前有个简单的选择,你与我一道工作,还是等主人把您与其他人一起抓起来除掉?您选择吧,您是心脏病专家。主人嗜好酒您是清楚的,让老头子的心脏停止跳动您也是能办到的。”
  他双手握着空杯坐着,汗从脸上流了下来,尽管天气很冷,而室内又不太热。我告诉他:“我手下有100多万警察部队,我是苏联第二个强有力的人。”好像这些话使他平静了下来,虽然他的脸上留着明显的恐惧和惊慌,可我自己也感到有点信心不足,这个老教授很可能获得主人和他朋友的许可,去告发我们的谈话。出于戒备,我对他说,我也能获得主人的支持,我的一句话就足以使他的头部挨一粒子弹。
  教授开始抱怨说是有人监视他,我向他说,这件事由拉菲克来办。那天3点钟他返回了拉菲克的办公室,给了我4片天蓝色药片。他说这是美国新产品,专供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止痛用,每4小时服一片,如果一次全服,会引起昏迷状态。它的最初病症是沉睡和呼吸困难,就像晚上狂饮之后的症状。药片无味,两小时之后开始发作。卢卡姆斯基又提示说,若是身体强壮,须再次服用,否则昏迷只会持续几天。我又用白兰地招待他,并再次向他说明,如果他的“知识”骗人,他要诅咒获医生文凭的那天,教授心情沉重地离开了。
  这几页日记的背景时间是1953年2月,而据史料记载,当年的2月28日,这天是星期六,是斯大林出席印度大使梅诺思的招待会的时间,这也是斯大林逝世前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的时间,日记中提到的卢卡姆斯基,是苏联著名的心脏病医生,斯大林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一直在场,据说他没有被牵连到“医生事件”中。
  1953年3月,莫斯科。
  昨天晚上5点,波斯科烈贝舍夫给拉菲克打电话说,要我们8点钟到克里姆林宫电影大厅,参加主人的聚会。
  到了之后,我遇到了熟人: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米高扬,甚至还有微不足道的莫洛托夫及小丑伏罗希洛夫。像原来一样,主人的身体看起来比我预料的还坏。确实,他的脸发灰,满是皱纹,走路缓慢,手似乎在发抖。他的个子变小了,一开始时,几乎使我大吃一惊。
  他亲热地迎接大家,甚至有些过分。当轮到欢迎我时,他用手指开玩笑地在我肋条上一推,说:“啊,我亲爱的检察官!看来,在抓女妖时你也没闲着!我见你的人把克里姆林宫占领了!”在我回答之后(“这是安全和警惕所必须的,主人!”),他眼里出现了冷漠的目光。他转向其他人,开始用笑话招待大家。主人转身对脸色苍白、满脸出汗的莫洛托夫说:“你,斯克里亚宾(这是斯大林对莫洛托夫的称呼),该换换新鲜空气!离开你的办公室,做点体育活动!”
  看来,晚宴进行得并不轻松。
  给我们放映了战前法国的强盗片,可我几乎没注意这个。后来大家又去了主人别墅。主人对纳多拉亚和我那装满格鲁吉亚人的两部汽车没说什么。到了那里,我注意到,他比以往喝得多。与预料的相反,他的情绪好极了,他继续开着玩笑。是这样,在让莫洛托夫坐下之前,让他喝光半瓶布尔岗酒。
  时间好像故意折磨人,走得很慢。我发现老头子的脸消瘦了。他目光冷漠,有些疲惫,谈话也不如开始时活跃。直到凌晨3点,当他和几个人去便所时,我才有了机会。他的酒杯还在桌子上,几乎是满的。我掏出卢卡姆斯基的药片,打开包,一下子都倒进杯里。药溶解了,没留下任何痕迹。
  老头子回来却抓起别人的酒杯,我笑着说,那是伏罗希洛夫的杯,老头子很随和地说了句笑话,但元帅的脸却白得可怕。
  大约一个小时后,主人说他累了,晚宴只好结束。应当承认,我看到街上汽车里等我的纳多拉亚和他的手下人,我从来没有感到那么高兴。
  多么残忍!自称是斯大林小兵的贝利亚,却把毒药亲自放到了自己统帅的酒杯中。下面是他同年3月的又一篇日记。
  1953年3月,莫斯科。
  第一个掀起恐慌的是马林科夫。这是发生在星期天的半夜之后。可能是他们把正在沉睡的老头子放了一天一夜——这是夜欢之后常有的事。第二天半夜,他的房间里还听不到任何声音,赫鲁斯达烈夫(斯大林私人卫队长)才发出不安警报。人们发现老头子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没有唤醒他,只是把他移到当床用的沙发上。后来他们心情很坏,于是马林科夫打电话告诉我说,主人健康情况不好,并叫我把卢卡姆斯基(我已不止一次说过,卢卡姆斯基是没被逮捕的医生中,惟一能在必要情况下帮助主人的人)找来。
  当我到达别墅时,他还处于昏迷状态。教授也在那里,他穿一身黑衣服,手里拿着黑提包,看起来很规矩。其他人也来了,其中包括主人的女儿,她那专注的目光含有诗一般的悲伤。何必这样?她爱和尊敬自己父亲的证据,比我们中任何一个人都少。
  早晨7点钟。卢卡姆斯基说,我们到别墅来没有什么意义。在离开之前我同他谈了几句话,他说昏迷可能持续两三天。我提醒他说,如果他改变主意,打算说出事件真相,就请小心:我的话比他的话更好使。我注意到他正确理解了我的话。
  两天之后,老头子的状况急剧恶化。我们都聚集在克里姆林宫的内室里。波斯科烈贝舍夫对我们说,老头子看来就要死了。自从他妻子出事之后,我是第一次从他的话里听到一种喜悦的声调。说心里话,连我也怀着一种奇怪的感情,仿佛听到一个残暴的被诅咒的父亲的噩耗。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都有的感觉。
  第二天他仍没知觉,对于我这是最困难的一刻。难道卢卡姆斯基骗了我?难道老头子那格鲁吉亚的体魄对美国的新药具有相当的抵抗力?
  他仍躺在办公楼下的一间小房里。有几次他微微睁开眼睛试图说话,可是听不清。呼吸嘶哑困难,像气喘病患者,他身体有些萎缩变小了,脸上粗糙的皮肤,像干了的面包皮。看着将被病魔夺走的他,谁能想像就是这个人以铁腕统治了苏联31年,战胜了狡猾的丘吉尔,并迫使罗斯福就范。
  我们轮流守在他床边。护士拿来吃的,他费劲地吞着。斯维特兰娜也坐在旁边。中午时,卢卡姆斯基面色惨白、全身发抖,像他本人要死似的,他说他未必能做什么了。还在屋里的波斯科烈贝舍夫提议,采用偏方——后脑热罨剂。他说这种方法,得到俄国农民多年的验证,为了救主人的命应当尽一切努力。
  这时主人的儿子瓦西里来了,像往常一样醉着、吼着、哭诉着和扮演着成了孤儿的哈姆莱特,只好把他从房间里弄走。
  围在床边的,除了卢卡姆斯基之外,还有其他的医生和护士,幸运的是,直到给他放罨布他也没恢复知觉。我再也呆不住了,走出房间,喝了杯酒。看来主人寿终临近了。
  晚上9点30分,他开始发出可怕的嘶哑声,脸色变暗,几乎是黑的,嘴里吐沫了,好像有人在窒息他。这样持续了20分钟左右。
  9点50分医生验证他已经死亡。
  ……
  “人类光辉的太阳”就这样落下去了。
  由于篇幅有限,这篇日记省略了一些文字,但有一个事实要交代的是,当斯大林死后,曾有人提出要解剖尸体,这时贝利亚有些惊慌,然而当他知悉负责验尸的医生就是卢卡姆斯基时,又松了一口气。
  以上的日记记叙了“斯大林之死”的全过程。从这里可以得知,斯大林的死虽然和年老多病有关,但真正杀死他的凶手是贝利亚和卢卡姆斯基。
  斯大林一生坎坷多难,德国纳粹分子曾出重金两次企图谋杀他,在《一个德国纳粹军官的日记》里,曾有这样一句话:“这场战争中的秘密太多了,我们现在干的就是其中的一件。”而他这里说的“秘密”就是“SS行动计划”,也就是“谋杀斯大林的两次阴谋”。
  斯大林没有死在敌人的枪弹下,却牺牲在自己所谓“战友”的蓝药片之下。天下事无独有偶,奇特的是这些“毒杀斯大林”的罪恶阴谋,都是在刽子手的“隐私日记”中泄露的。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苏军元帅朱可夫、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等人,以斯大林妻舅日丹诺夫被毒杀案等罪行,秘密逮捕了贝利亚。
  有关逮捕和处决贝利亚的文章和传说带有传奇色彩,在苏联解体以后,莫斯科防空军政治部主任伊万·格里戈里耶维奇·祖布上校透露了当时的一些内幕,因为他曾是逮捕贝利亚6人小组成员之一,参与了逮捕、拘捕贝利亚的全过程。祖布最近向《红星报》记者披露了一些内幕。
  1953年6月26日,也就是斯大林逝世后的3个月零21天,正在莫斯科郊外度假的祖布上校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
  “你带着武器立即去见国防部长!”
  祖布上校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带枪立即赶到国防部。
  这时部长办公室内只有布尔加宁一人。他神情坦然,亲切地向祖布寒暄了几句,然后便提出了几个问题。
  “精神怎样?”这是布尔加宁的第一问题。
  “谢谢,很正常。”祖布回答道。
  “总的说来,您是个勇敢者还是胆小鬼?”部长对他微微一笑。
  “从来没人说我是胆小鬼。”
  “带武器了吗?”
  “带了。”
  “我看看。”
  祖布递过去手枪,更加迷惑不解。
  “枪法怎样?”
  “一向优秀。”
  “愿意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任何任务?”
  “愿意。”
  “好,请到接待室稍候,我还会叫您的,不过请不要与任何人交谈,如果有人问,您就说是来参加会议。”
  接待室又出现几位祖布很熟悉的人:莫斯科防空军区司令莫斯卡连科上将、莫斯科军区第一副总司令巴季茨基中将、莫斯科防空军参谋长巴克索夫少将、莫斯卡连科上将的副官尤费列夫中校。他们都是刚刚从部长办公室出来,随便地说笑着。部长的第一副手苏军元帅朱可夫几次进出部长办公室。朱可夫的在场并且显然要参加他们尚不知晓的神秘行动,使祖布顿感十分镇静。
  此时,克里姆林宫正在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贝利亚问题。
  朱可夫元帅向莫斯卡连科等前面提到的6位莫斯科军区高级将领宣布:由你们6人组成逮捕小组。
  逮捕小组是乘布尔加宁和朱可夫的专车进入克里姆林宫的。莫斯卡连科、巴季茨基、祖布、尤费列夫乘前一辆,巴克索夫乘朱可夫的汽车。暗色的玻璃窗挡住了外面的窥视目光,却不影响车内向外观察。
  6位将领进入了政治局正在开会的办公室附近的一间休息室。除了朱可夫,当时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何任务。
  随后,从办公室内走出了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
  “知道为什么邀请你们来吗?”赫鲁晓夫先开腔说道,“是请你们逮捕贝利亚!”
  “准备好了吗?”布尔加宁问。
  “是的,准备完毕。”6人用低低的嗓音答道。
  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向他们讲述了行动方法,规定了行动暗号。最后赫鲁晓夫极为严厉地说:“要注意,如果行动失败,你们就会成为人民的敌人。”
  斯大林办公室有三个门。为了防止贝利亚逃跑,6人小组成员将根据会议主席马林科夫的信号冲进会议室。他们掏出了武器。莫斯卡连科手持一把镀镍勃朗宁手枪,压上子弹后,他脸上的肌肉急剧地抽搐起来……
  信号响了。
  巴季茨基和祖布从接待室,巴克索夫和尤费列夫从走廊,朱可夫和莫斯卡连科从休息室,同时破门而入会议室。
  一排长桌的主席位置上坐着马林科夫。在他的一侧依次坐着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及政治局其他成员。另一位列席者则是贝利亚,有一扇门恰好就在他的身后。
  6人小组已暗中靠近贝利亚。
  当全场镇定下来后,马林科夫说道:“同志们,我提议再研究一下贝利亚问题。其实在这之前已经讨论过这项内容。与会者多数表示同意。”接着马林科夫继续说道,“这个大奸贼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鬼才知道,他还会干出什么勾当来。因此我提议立即逮捕他。”
  “同意!”这是多数到会者的声音。
  马林科夫说完以后,朱可夫对贝利亚命令道:“站起来!跟我们走。”
  枪口下的贝利亚坐着一动不动。专横跋扈善施诡计的贝利亚似乎还没有明白这里发生的一切。不过,他很快就清醒了,知道自己已失去了一切实权。
  在6名军人的监押下,贝利亚走出马林科夫身后的那扇门,穿过一个到处是地图、各种图表和文件的房间,进入休息室。
  被押往休息室的途中,贝利亚恢复了镇定。进去以后,他就开始了第一次努力。
  “请坐,同志们。”他以主人的口气亲切地说道,想使大家惊慌失措,感到他仍然是秘密警察头子。
  “住嘴!”朱可夫立即命令道,“这里不是你发号施令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贝利亚要求去厕所。毫无疑问,他在努力找机会逃跑,或引诱别人向他开枪。因为这里不少卫兵还属于贝利亚的部队。
  为了防止贝利亚逃跑,他们把贝利亚的裤子上的钮扣全部取掉,这样贝利亚只得双手提着裤子走路。
  贝利亚被带出克里姆林宫时,门卫已被换成了防空军军官。
  后来的行动都是在夜幕下进行的。
  贝利亚表面上不惊慌。夜间出克里姆林宫时,朱可夫没有同行。他给6人小组的最后指示是如果贝利亚企图逃跑就开枪。
  贝利亚的死也一直是个谜。据官方消息,1953年12月,贝利亚在内部的诉讼之后被处决。据非官方的情报,贝利亚于1953年7月10日,在克里姆林宫的政治局会议之后就被枪决,葬地不详。
  最近海外报刊发表了贝利亚儿子谢尔戈回忆当年7月10日的事件的文章:
  突然,我的朋友,试飞飞行员苏尔坦打电话给我:“谢尔戈,你家所在地区被军队包围。有枪声。快出克里姆林宫,我给你派辆汽车,给你准备好飞机。”
  我跑到克里姆林宫门口,苏尔坦已经在车里等我了。他说:“快,好像你父亲已经给打死了。”
  我想,肯定是一场误会,我不想逃,又回到万尼科夫那儿。这时我们给马林科夫挂电话,没人接。给赫鲁晓夫打电话,他说道:“你是贝利亚的儿子吗?在哪里?没发生什么事,你回家吧!”
  我们几个人出了克里姆林宫,车开到我市内的家,房子周围全是军人,不让我们进院子。多亏万尼科夫上将在,才让我们进去了。我看到我父亲的那几个房间不知是砸开的还是炸开的。这时有个卫兵对我说:“看,担架上抬的是一个人。”
  我一看,担架上的人盖着布,我没来得及问卫兵,开枪时父亲是否在里面。但我觉得,担架上抬的是我父亲。
  朱可夫、莫斯卡连科和巴季茨基元帅等人的回忆里都说,贝利亚是在克里姆林官内,在政治局会议上被捕的。事后我试图了解真相,我问过我的好朋友,法官米哈伊洛夫,他说:“我不想骗你,我没有在法庭上见过你父亲,据我所知,他当天就被打死了。怎么打死的,我不知道。”
   (责编 李茹)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曾从茜草科植物绒毛钩藤(Uncaria tomentosa)中首次分离得到1个新的3,4-二氢-β-咔啉环系统的类单萜葡糖吲哚生物碱3,4-去氢-5(S)-5-羧基长春花碱(1)以及该植物中的主要生物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消融的雪花是带有遗憾的,然而它可以融入泥土滋润万物,孕育一个新的春天;折翅的百灵是带有遗憾的,然而它可以唱出美妙动人的音符;失聪的贝多芬是带有遗憾的,然而他的《第七交响乐》却令世人震撼;断臂的维纳斯是带有遗憾的,然而她的美让全世界惊叹。  造物主在创造世间万物的时候,并不想让世界都是完美的,因为这种完美并不是真正的完美。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  秋天来临,带来的不仅仅是丰收的美丽,还有一种残缺的美
高水平的师生音乐会冬令营最令人期待的内容是由柴亮老师领衔出演的师生音乐会。他不顾身体还未完全康复,坚持为孩子们演出。营员们早早就坐在演出大厅等待,气氛既安静又热烈
七国研究报告 :6个不同人群血压长期升高同样程度地升高 CHD的相对危险。危险的升高是连续的 :以前认为高血压的分界线为 16 0 /95 mm Hg,超过此点 ,危险明显升高 ,但研究中
目的观察肿节风防治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毒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经由病理活检确诊、初治的接受同期放化疗的Ⅲ~IVa期鼻咽癌患者100例,于放疗前3天开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