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应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营造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良好健康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现代教育培养的人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互相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加之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的是积极的思考和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过程,理解过程。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与生思维同步,教与学融为一体。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思學生所想,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有句名言:“做教育其实就是讲故事”。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所想的需要出发,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在教学中随时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灵上的沟通,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要,这是每位学生都思考的问题,此时教师创设引例情境: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多媒体演示):相传古印度国王为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国王能否答应他的要求?
问题1:发明者向国王索要多少颗麦粒?也就是能否写出发明者要的总的麦粒数的表达式?
问题2:它是怎样的一个数学问题?为什么?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如何解决?
这样的开始,使学生立即明确学习这部内容很有必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去。
2 料学生之错,引导严谨思考
课堂教学如果追求的是学生“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效果,这种追求恐怕只是教师的自我安慰,也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最终导致学生逐步丧失求知欲和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选择恰当时机,从学生的思维入手,故意创设疑点让学生出错,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严谨思考问题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说课堂教学只有在学生“出错”和“纠错”的探究过程中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课堂教学才是最活的因子。
例如排列组合问题类型繁多、方法丰富、富于变化,稍不注意,极易出错。本文选择一些在教学中学生常见的错误进行正误解析,以飨读者。
例1从6台原装计算机和5台组装计算机中任意选取5台,其中至少有原装与组装计算机各两台,则不同的取法有 种。
【误解】因为可以取2台原装与3台组装计算机或是3台原装与2台组装计算机,所以只有2种取法.
【错因】误解的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选取2台原装与3台组装计算机或是3台原装与2台组装计算机”是完成任务的两“类”办法,每类办法中都还有不同的取法.
【正解】由分析,完成第一类办法还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在原装计算机中任意选取2台,有 种方法;第二步是在组装计算机任意选取3台,有 种方法,据乘法原理共有 种方法.同理,完成第二类办法中有 种方法.据加法原理完成全部的选取过程共有 种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查找问题根源的同时,教师可及时总结和归纳经验,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比我们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 乐学生之乐,形成情感共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也应是学生的舞台,如何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课堂“表演”中来,作为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找恰当的载体,作为施教的依托,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理念渗透在乐中求知之中。
例如在进行椭圆教学时可以把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和参与。具体步骤是首先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来获得感性认识,在课前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这时学生就会惊奇发现得到了一个椭圆。然后由教师马上提出问题: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指导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揭示出椭圆的本质,并给出他的定义。通过这样的学生参与过程,使他们在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实质就会有十分深刻的理解。这不仅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概念,也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成功愉悦中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想学生之遗,完善知识结构
有人说数学知识较容易搞懂,但又很难掌握。数学学科确有许多公式要记忆,而学生常有这样一种体会,在用到某一知识点或公式时,忽然间熟悉的知识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教师应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时,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回忆、联想、推导,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目的。
例: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且a1=2,a1+a2+a3=12。
5.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令bn= an乘以3的n次幂,求数列{bn}的前n项和。
这道题,学生往往出现遗漏的情况及项数的计算错误。
解决此类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分析、归纳、总结,这类情况产生的根源,牢牢抓住它是等比数列求和吗?是等比吗?公比可否为1?项数如何统计呢?引导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思考。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营造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沟通师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和学生一道在数学世界里遨游,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和谐、宽松、民主而又活跃的教学情景之中,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现代教育培养的人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互相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加之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的是积极的思考和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过程,理解过程。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与生思维同步,教与学融为一体。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思學生所想,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有句名言:“做教育其实就是讲故事”。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所想的需要出发,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在教学中随时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灵上的沟通,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没有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要,这是每位学生都思考的问题,此时教师创设引例情境: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多媒体演示):相传古印度国王为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国王能否答应他的要求?
问题1:发明者向国王索要多少颗麦粒?也就是能否写出发明者要的总的麦粒数的表达式?
问题2:它是怎样的一个数学问题?为什么?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如何解决?
这样的开始,使学生立即明确学习这部内容很有必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去。
2 料学生之错,引导严谨思考
课堂教学如果追求的是学生“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效果,这种追求恐怕只是教师的自我安慰,也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最终导致学生逐步丧失求知欲和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选择恰当时机,从学生的思维入手,故意创设疑点让学生出错,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严谨思考问题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说课堂教学只有在学生“出错”和“纠错”的探究过程中完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课堂教学才是最活的因子。
例如排列组合问题类型繁多、方法丰富、富于变化,稍不注意,极易出错。本文选择一些在教学中学生常见的错误进行正误解析,以飨读者。
例1从6台原装计算机和5台组装计算机中任意选取5台,其中至少有原装与组装计算机各两台,则不同的取法有 种。
【误解】因为可以取2台原装与3台组装计算机或是3台原装与2台组装计算机,所以只有2种取法.
【错因】误解的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选取2台原装与3台组装计算机或是3台原装与2台组装计算机”是完成任务的两“类”办法,每类办法中都还有不同的取法.
【正解】由分析,完成第一类办法还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在原装计算机中任意选取2台,有 种方法;第二步是在组装计算机任意选取3台,有 种方法,据乘法原理共有 种方法.同理,完成第二类办法中有 种方法.据加法原理完成全部的选取过程共有 种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查找问题根源的同时,教师可及时总结和归纳经验,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比我们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 乐学生之乐,形成情感共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也应是学生的舞台,如何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课堂“表演”中来,作为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找恰当的载体,作为施教的依托,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理念渗透在乐中求知之中。
例如在进行椭圆教学时可以把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和参与。具体步骤是首先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来获得感性认识,在课前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这时学生就会惊奇发现得到了一个椭圆。然后由教师马上提出问题: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指导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揭示出椭圆的本质,并给出他的定义。通过这样的学生参与过程,使他们在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实质就会有十分深刻的理解。这不仅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概念,也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成功愉悦中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想学生之遗,完善知识结构
有人说数学知识较容易搞懂,但又很难掌握。数学学科确有许多公式要记忆,而学生常有这样一种体会,在用到某一知识点或公式时,忽然间熟悉的知识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教师应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时,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回忆、联想、推导,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目的。
例: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且a1=2,a1+a2+a3=12。
5.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令bn= an乘以3的n次幂,求数列{bn}的前n项和。
这道题,学生往往出现遗漏的情况及项数的计算错误。
解决此类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分析、归纳、总结,这类情况产生的根源,牢牢抓住它是等比数列求和吗?是等比吗?公比可否为1?项数如何统计呢?引导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思考。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营造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沟通师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和学生一道在数学世界里遨游,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和谐、宽松、民主而又活跃的教学情景之中,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