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企业里,
有身体残疾的员工比例过半。
作为企业领军人,
他为何要将150多个岗位安排给残疾人呢?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刘常松用这句话总结自己的时候,不少人觉得这并不贴切。
这位曾经与袁隆平一起被提名参评“和谐中国、2006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的爱心人士,所做的并非一些小事。
他所领军创办的湖南裕华化工集团,其主要产品小苏打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中国生产的服装,其中有近一半的都含有“裕华”小苏打,因为“裕华”为占据全国染料行业7成市场的企业提供了70%左右的小苏打。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家企业中有150人是残疾人士,这些人占“裕华”生产工人的比例达到了55%。
一家企业安置如此多的残疾人上岗,这在湖南和全国都不多见。
招收残疾人
2002年4月,刘常松与别人合资在湖南衡阳市珠晖区办起了衡阳市裕华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湖南裕华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裕华”)。
创业之初,“裕华”曾遭遇技术不成熟带来的挫折,2003年8月,企业一度陷入停产边缘。
历经风霜、真诚务实的刘常松,此时展现出异常的魄力与毅力,带领股东们在风雨中前行,最终闯过了难关。
2003年年底,企业开始步入正轨。刘常松决定“扩军”。而就在“裕华”开始谋划人才招聘时,衡阳市珠晖区的领导找到了刘常松,谈到了区里有许多残疾人无法就业,家庭困难,希望“裕华”能为政府排忧解难,招收一些残疾职工。
回到厂里,刘常松开了班子会。时任副总经理的党支部书记刘建军追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当董事长把这个特殊使命宣布后,班子成员都很吃惊。因为企业刚刚走上正轨,正需要负重前行,此时缺的是人才。如果招残疾人当职工,能行吗?弄不好,刚刚起步的企业,又会步入困境……大家顾虑很大,鲜有人支持这一做法。”
刘常松之前就考虑到,这是大家合力办起的企业,自然倍加呵护。刘常松理解他们对残疾人进入的担心,但更想到了自己办企业既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也是为了回报社会。因此他说:“残疾人的智力、体力等虽然有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因人而异,适当拿些岗位出来,既能给他们以工作的机会,为他们解决生计问题,又为政府排忧解难,服务社会本来就是我们办企业的初衷之一……”
刘建军回忆:“董事长这番情真意切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班子成员,大家思想统一了,决定先试试看。”
2004年7月,珠晖区残联与民政局向“裕华”推荐了24位残疾人。
刘常松、刘建军亲自驾车从区政府将他们接到了厂里。
到了厂里,一问有8个聋哑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50多岁。
上岗要进行安全培训,聋哑人怎么办?刘建军听说其中有个叫何亮亮的小伙子会哑语,于是让技术人员讲,何亮亮在一边当起了翻译。考虑到这群特殊工人,厂里特意将培训延长了一段时间。 在培训中,刘常松、刘建军和总经理谢超群及人事部门的同志一个一个详细了解这些人的残疾情况、身体情况,然后按人分岗。
那段时间,刘常松经常到车间去了解情况,看看他们是否适合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且每周还坚持与他们共进一次中餐,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在与他们的沟通中,刘常松发现几乎每一位残疾人都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而且家庭条件普遍都很差。
当刘常松建议将更多的机会让给残疾人时,这一次竟然得到了班子成员的集体拥护。
2004年9月,“裕华”在珠晖区人才劳动力市场,举办了一次残疾人专场招聘会。
这在当时开了湖南乃至全国的先河,招聘会专聘残疾人,而且家庭贫困者优先。
刘常松、刘建军亲自带队招聘,一天招收了40多人。
随着残疾职工的增加,刘常松对残疾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深的感情。因此,特别留意残疾人的困境。
2004年10月,刘常松从衡阳媒体看到有关残疾人肖建凡家庭生活困难、女儿到龄却未上学的报道后,当天上午就找到肖建凡家,不仅送上了1000元钱,而且决定招聘肖建凡到厂里去工作。目睹这一切,年过80的肖父,泪如雨下。
如今,肖建凡在“裕华”当起了机修工,工资能拿到每月1000多元,女儿在刘常松的关心下已入学。
刘常松对残疾人的关心,在衡阳已经有了知名度。因此,就有不少人向他“举荐”残疾人。
2006年7月26日,衡阳都市频道一位记者告诉刘常松一个信息:衡阳市蒸湘区呆鹰岭镇有一位残疾人叫肖高水,生活很困难,经常两天吃一顿饭,几次自杀未遂。刘常松听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开车前往呆鹰岭镇,找到肖高水。40岁的肖高水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平时拄双拐才能行走,一个人住在一个破旧的厂房里。
刘常松立即从口袋中拿出全部的1000元钱, 让他去买些基本生活用品,并告诉他会安排车来接他到厂里上班。
肖高水激动之下,当即扔掉双拐,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地上,泪如泉涌。
刘常松将他扶起时,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2006年8月1日,刘常松将肖高水接到厂里。
肖高水虽双腿残疾,但手很灵活,刘常松便将他安排到包装车间工作。
刘常松又考虑到肖高水拄双拐,到食堂里就餐不便,便特别嘱咐食堂管理员,在食堂的侧门为肖高水单独开了一个窗口。
残疾人的“特区”
真挚的爱,是建筑在尊敬上面的。企业的残疾职工不断增多后,在刘常松的带领下,厂里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一群体。
“‘裕华’是残疾人的‘特区’”!刘建军的感慨恰如其分。
为了让这一群体在“裕华”享受到爱,厂里专门设立了一个残疾人管理办公室,食堂开设了残疾人就餐专用窗口。工作人员学会了哑语,还经常与他们沟通。
在工资福利待遇上,“裕华”制订了残疾职工优于他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制度。如果残疾职工因病住院,每天还有相应的补贴。每年免费为他们体检一次,职工宿舍优先给他们住。还为他们缴纳了“四金”。
厂里还特别规定,其他职工不仅要爱护帮助残疾人,而且要给他们以尊重。
2005年12月的一天,一位残疾职工在食堂就餐时,与食堂一位职工发生了小摩擦,残疾职工向公司反映了这位职工态度不好,总经理谢超群了解了情况,与刘常松、刘建军等商量后,决定辞退食堂那位员工。刘常松还就此事,倾心与其他职工谈心:残疾职工生活本就很不容易,我们更要多给他们以关怀和尊重。
刘常松在这方面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2006年4月,包装车间一位残疾职工杨衡东在与刘常松谈心时,无意间讲到了自己在建的新房。刘常松想到建房是一件大事,特别是乡下更为看重,他便留了心。不久,得知杨衡东的新房要竣工时,他亲自开车,带着夫人几经问路,来到了杨衡东家,还拿出1000元表示庆贺。刘常松夫妇的到来,让杨家上下喜出望外。当刘常松夫妇离开杨家时,杨衡东送了一程又一程。
在生活上关怀之外,“裕华”给予残疾职工以政治上的关怀,让他们感到工作上有奔头,有前途。左脚因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的胡义强,到过不少地方打工,都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2004年7月,胡义强被推荐到“裕华”后,刘常松就注意到这个小伙子。2006年4月,仓库要实行微机管理,在许多关系户盯着这个岗位时,刘常松想到了胡义强,将他调到这个管理岗位。
在刘常松看来,胡义强的调动,是一种信号,是引领残疾职工好学上进的示范。
胡义强也不负期望,利用扎实的功底,很快就学会了电脑知识,迅速适应了这个岗位。
胡义强说,如今他的工资已有1000多元了,这是他几次打工中工资最高的,而更重要的是,他感到有了归属感,有了奔头。
让残疾职工有了奔头和归属感后,这一群体迅速融入“裕华”,也开始回报企业。
2006年1月,毕业于郴州师范的谭小峰,因身体残疾一直未能找到工作。在一次慈善活动中,刘常松得知了这一情况后,将他接到“裕华”,安排进入微机房工作。谭小峰在工作中十分敬业,2007年3月,他针对工资分配,提出了一项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交给了刘常松。
刘常松激动地说:“接过这份建议,就像捧着一颗火热的心。因此,我们决定专门设立一个合理化建议奖。第一个奖,就奖给谭小峰。”
尽管奖金只有200元,谭小峰却从中感受到了厂里对自己成果的重视和对自己的尊重。
随后,肖高水又向刘常松提出了一个每月可节约上万元的实用建议。
共享成果
残疾职工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出力献策,使刘常松感动了,也使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
如今“裕华”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同行业的第二大企业。
企业发展了,刘常松开始更大幅度地回报员工,与大家共享成果和喜悦。
投巨资改建食堂;考虑到残疾职工大都住在厂里,为了让他们有一个休闲的场所,投入近百万元,将厂区东面一片荒地,改建成花园。业余爱好盆景艺术,身兼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盆景赏石协会副会长的刘常松,亲自设计花园。
如今,这一花园成了员工的休闲之地。
“残疾不是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一位职工的感慨,再一次催化了刘常松的一个想法。
刘常松拟再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启动新一轮扩建规划。
“这次扩建后,将要招收上百名职工,这些职位,更多的要留给残疾人。”刘常松说。(本文谢绝转载)
有身体残疾的员工比例过半。
作为企业领军人,
他为何要将150多个岗位安排给残疾人呢?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刘常松用这句话总结自己的时候,不少人觉得这并不贴切。
这位曾经与袁隆平一起被提名参评“和谐中国、2006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的爱心人士,所做的并非一些小事。
他所领军创办的湖南裕华化工集团,其主要产品小苏打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中国生产的服装,其中有近一半的都含有“裕华”小苏打,因为“裕华”为占据全国染料行业7成市场的企业提供了70%左右的小苏打。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家企业中有150人是残疾人士,这些人占“裕华”生产工人的比例达到了55%。
一家企业安置如此多的残疾人上岗,这在湖南和全国都不多见。
招收残疾人
2002年4月,刘常松与别人合资在湖南衡阳市珠晖区办起了衡阳市裕华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湖南裕华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裕华”)。
创业之初,“裕华”曾遭遇技术不成熟带来的挫折,2003年8月,企业一度陷入停产边缘。
历经风霜、真诚务实的刘常松,此时展现出异常的魄力与毅力,带领股东们在风雨中前行,最终闯过了难关。
2003年年底,企业开始步入正轨。刘常松决定“扩军”。而就在“裕华”开始谋划人才招聘时,衡阳市珠晖区的领导找到了刘常松,谈到了区里有许多残疾人无法就业,家庭困难,希望“裕华”能为政府排忧解难,招收一些残疾职工。
回到厂里,刘常松开了班子会。时任副总经理的党支部书记刘建军追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当董事长把这个特殊使命宣布后,班子成员都很吃惊。因为企业刚刚走上正轨,正需要负重前行,此时缺的是人才。如果招残疾人当职工,能行吗?弄不好,刚刚起步的企业,又会步入困境……大家顾虑很大,鲜有人支持这一做法。”
刘常松之前就考虑到,这是大家合力办起的企业,自然倍加呵护。刘常松理解他们对残疾人进入的担心,但更想到了自己办企业既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也是为了回报社会。因此他说:“残疾人的智力、体力等虽然有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因人而异,适当拿些岗位出来,既能给他们以工作的机会,为他们解决生计问题,又为政府排忧解难,服务社会本来就是我们办企业的初衷之一……”
刘建军回忆:“董事长这番情真意切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班子成员,大家思想统一了,决定先试试看。”
2004年7月,珠晖区残联与民政局向“裕华”推荐了24位残疾人。
刘常松、刘建军亲自驾车从区政府将他们接到了厂里。
到了厂里,一问有8个聋哑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50多岁。
上岗要进行安全培训,聋哑人怎么办?刘建军听说其中有个叫何亮亮的小伙子会哑语,于是让技术人员讲,何亮亮在一边当起了翻译。考虑到这群特殊工人,厂里特意将培训延长了一段时间。 在培训中,刘常松、刘建军和总经理谢超群及人事部门的同志一个一个详细了解这些人的残疾情况、身体情况,然后按人分岗。
那段时间,刘常松经常到车间去了解情况,看看他们是否适合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且每周还坚持与他们共进一次中餐,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在与他们的沟通中,刘常松发现几乎每一位残疾人都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而且家庭条件普遍都很差。
当刘常松建议将更多的机会让给残疾人时,这一次竟然得到了班子成员的集体拥护。
2004年9月,“裕华”在珠晖区人才劳动力市场,举办了一次残疾人专场招聘会。
这在当时开了湖南乃至全国的先河,招聘会专聘残疾人,而且家庭贫困者优先。
刘常松、刘建军亲自带队招聘,一天招收了40多人。
随着残疾职工的增加,刘常松对残疾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深的感情。因此,特别留意残疾人的困境。
2004年10月,刘常松从衡阳媒体看到有关残疾人肖建凡家庭生活困难、女儿到龄却未上学的报道后,当天上午就找到肖建凡家,不仅送上了1000元钱,而且决定招聘肖建凡到厂里去工作。目睹这一切,年过80的肖父,泪如雨下。
如今,肖建凡在“裕华”当起了机修工,工资能拿到每月1000多元,女儿在刘常松的关心下已入学。
刘常松对残疾人的关心,在衡阳已经有了知名度。因此,就有不少人向他“举荐”残疾人。
2006年7月26日,衡阳都市频道一位记者告诉刘常松一个信息:衡阳市蒸湘区呆鹰岭镇有一位残疾人叫肖高水,生活很困难,经常两天吃一顿饭,几次自杀未遂。刘常松听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开车前往呆鹰岭镇,找到肖高水。40岁的肖高水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平时拄双拐才能行走,一个人住在一个破旧的厂房里。
刘常松立即从口袋中拿出全部的1000元钱, 让他去买些基本生活用品,并告诉他会安排车来接他到厂里上班。
肖高水激动之下,当即扔掉双拐,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地上,泪如泉涌。
刘常松将他扶起时,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2006年8月1日,刘常松将肖高水接到厂里。
肖高水虽双腿残疾,但手很灵活,刘常松便将他安排到包装车间工作。
刘常松又考虑到肖高水拄双拐,到食堂里就餐不便,便特别嘱咐食堂管理员,在食堂的侧门为肖高水单独开了一个窗口。
残疾人的“特区”
真挚的爱,是建筑在尊敬上面的。企业的残疾职工不断增多后,在刘常松的带领下,厂里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一群体。
“‘裕华’是残疾人的‘特区’”!刘建军的感慨恰如其分。
为了让这一群体在“裕华”享受到爱,厂里专门设立了一个残疾人管理办公室,食堂开设了残疾人就餐专用窗口。工作人员学会了哑语,还经常与他们沟通。
在工资福利待遇上,“裕华”制订了残疾职工优于他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制度。如果残疾职工因病住院,每天还有相应的补贴。每年免费为他们体检一次,职工宿舍优先给他们住。还为他们缴纳了“四金”。
厂里还特别规定,其他职工不仅要爱护帮助残疾人,而且要给他们以尊重。
2005年12月的一天,一位残疾职工在食堂就餐时,与食堂一位职工发生了小摩擦,残疾职工向公司反映了这位职工态度不好,总经理谢超群了解了情况,与刘常松、刘建军等商量后,决定辞退食堂那位员工。刘常松还就此事,倾心与其他职工谈心:残疾职工生活本就很不容易,我们更要多给他们以关怀和尊重。
刘常松在这方面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2006年4月,包装车间一位残疾职工杨衡东在与刘常松谈心时,无意间讲到了自己在建的新房。刘常松想到建房是一件大事,特别是乡下更为看重,他便留了心。不久,得知杨衡东的新房要竣工时,他亲自开车,带着夫人几经问路,来到了杨衡东家,还拿出1000元表示庆贺。刘常松夫妇的到来,让杨家上下喜出望外。当刘常松夫妇离开杨家时,杨衡东送了一程又一程。
在生活上关怀之外,“裕华”给予残疾职工以政治上的关怀,让他们感到工作上有奔头,有前途。左脚因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的胡义强,到过不少地方打工,都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2004年7月,胡义强被推荐到“裕华”后,刘常松就注意到这个小伙子。2006年4月,仓库要实行微机管理,在许多关系户盯着这个岗位时,刘常松想到了胡义强,将他调到这个管理岗位。
在刘常松看来,胡义强的调动,是一种信号,是引领残疾职工好学上进的示范。
胡义强也不负期望,利用扎实的功底,很快就学会了电脑知识,迅速适应了这个岗位。
胡义强说,如今他的工资已有1000多元了,这是他几次打工中工资最高的,而更重要的是,他感到有了归属感,有了奔头。
让残疾职工有了奔头和归属感后,这一群体迅速融入“裕华”,也开始回报企业。
2006年1月,毕业于郴州师范的谭小峰,因身体残疾一直未能找到工作。在一次慈善活动中,刘常松得知了这一情况后,将他接到“裕华”,安排进入微机房工作。谭小峰在工作中十分敬业,2007年3月,他针对工资分配,提出了一项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交给了刘常松。
刘常松激动地说:“接过这份建议,就像捧着一颗火热的心。因此,我们决定专门设立一个合理化建议奖。第一个奖,就奖给谭小峰。”
尽管奖金只有200元,谭小峰却从中感受到了厂里对自己成果的重视和对自己的尊重。
随后,肖高水又向刘常松提出了一个每月可节约上万元的实用建议。
共享成果
残疾职工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出力献策,使刘常松感动了,也使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
如今“裕华”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同行业的第二大企业。
企业发展了,刘常松开始更大幅度地回报员工,与大家共享成果和喜悦。
投巨资改建食堂;考虑到残疾职工大都住在厂里,为了让他们有一个休闲的场所,投入近百万元,将厂区东面一片荒地,改建成花园。业余爱好盆景艺术,身兼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盆景赏石协会副会长的刘常松,亲自设计花园。
如今,这一花园成了员工的休闲之地。
“残疾不是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一位职工的感慨,再一次催化了刘常松的一个想法。
刘常松拟再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启动新一轮扩建规划。
“这次扩建后,将要招收上百名职工,这些职位,更多的要留给残疾人。”刘常松说。(本文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