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人:课程思政融入大学韩语课程路径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指导高校教育教学的关键。课程思政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文化作为价值观的基础,通过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识类外语课程面临的问题制约了其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以大学韩语课程为例,在分析影响其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围绕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面以文化润人方式形成协同效应,对标课程思政要求,思考改善方法,丰富课程思政研究。
  [关键词] 新时代;课程思政;文化润人;大学韩语课程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云南省高校课堂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大学生KAB创业基础”
  [作者简介] 谭礼玥(1989—),女,云南昆明人,硕士,昆明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韩语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易 琳(1987—),女,云南昆明人,硕士,昆明文理学院通识教育教学部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2-0053-04     [收稿日期] 2021-05-24
   一、引言
   为适应时代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提出要把“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成为指导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关键和人才培育的核心要求。课程思政就是要将社会主义的正确价值观通过教育有效地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心”“脑”“行”中,让这些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心理能认同,脑袋能判断,行为能践行,自觉地抵御意识形态风险,赓续民族复兴大业。具体来看,课程思政具有几个新特征:一是实施范围广,是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基础上的高等学校和专业的全覆盖。二是实施方法新,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润物无声地沁入。三是培育内容有针对性,价值观培育是核心,要将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优秀历史性和时代性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四是实施路径更加清晰,对课程思政的推进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提高实施效率。
   塑造何种以及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课程思政“三位一体”(即《纲要》中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推进的重要方面。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最高层次宣示,特定价值观是特定文化的核心要义,代表了历史进程某一时期群体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文化自信,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所以课程思政要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以文化润人的沁入方式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展开。语言是文化的表达、体现和象征,因此语言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日益受到重视。但外语类课程教学中面临多元文化相互裹挟的情况,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误解,处置不当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分辨能力,进而导致核心价值观模糊,影响课程思政效果。故本文以大学通识类韩语课程为个案,讨论如何通过文化润人提升课程思政效果,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二、高校大学韩语课程思政文化润人的研究情况概述
   目前课程思政已在各类课程中建设起来,而课程思政在外语类课程中的研究以英语课程为主,围绕教学管理顶层设计、课程教学效果、[1]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讨论[2],有关小语种课程思政融入研究偏少。将研究推进到外语课程中如何以文化润人后发现,已有部分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索外语类课程思政教学;从文化要素角度分析如何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要素融入外语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中;从开发策略角度探讨将优秀文化融入教材[3];从提升效果角度分析课程思政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等。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启示。
   故进一步以“韩语/朝鲜语”“课程思政”“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搭配检索后发现相关研究整体关注和存量不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专业韩语课为研究对象,对通识韩语课程缺乏必要的思考,研究对象局限。二是以具体的韩语类课程或教材为对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系统性跟进和理论分析不足。三是以文化为切入点分析韩语类课程的讨论极度欠缺,没有讨论文化润人融入大学韩语课程的研究。
   针對现有高校通识类大学韩语课程思政中对文化润人的研究不够充分的问题,尝试通过文化润人的方式,推进大学韩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弥补现有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际不足。
   三、大学韩语课程文化润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化润人是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但在推动过程中,大学韩语课程既有与其他课程面临的一致性问题,又有其特殊性,从固有层面、教师层面、课程体系层面以及课堂教学层面影响了大学韩语课程文化润人的有效性。
   (一)固有层面问题
   与专业类韩语课程不同,大学韩语课程属于大学通识类课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是学生方面。面向大一至大二两个年级的所有专业学生,人数多来源复杂,只能开展大班教学,影响课程思政效果。部分学生为了逃避英语选择该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受韩流影响深,对韩国文化盲目崇拜,已形成相对固化价值观,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二是教学体系方面。大学韩语课程课时少,需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对学生“三位一体”融合难度系数高,学生作为韩语初学者面临学业考核压力,知识获取优先价值塑造。三是文化结构方面。中韩同属东方文化圈,文化相似性高,大学韩语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既要培育辩证客观价值观,更需固本培元文化观。
   (二)教师层面问题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4],高等学校的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发挥最大效果的核心。但从事大学韩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在课程思政中发挥文化润人的作用。一是专业能力与政治素养匹配度不够。多数从事大学韩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海外留学背景,虽然专业强但长期受韩国文化影响,年纪轻又非党员,参加政治知识学习机会少,政治素养普遍不高。二是教学经验不足。大学韩语课程教师中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高,教学习惯单向度向学生输出,难以做到润物无声。三是课程思政意识薄弱。部分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专注学生韩语能力提高,甚至为了教学效果迎合学生文化偏好,对课程思政要求价值观融入理解不到位,韩国文化占据课程主流与课程思政要求相悖。    (三)课程体系层面问题
   大学韩语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建设是系统、全面、基础性工程,需要围绕多个方面夯实大学韩语课程思政的基础。但实际中的问题制约了课程体系建設成效,影响文化润人效果。一是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作用不明显。大学韩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育方案中,侧重学生知识获得,没有凸显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处于“待开发”状态。二是课程思政建设支持力度不够。大学韩语课程作为通识类外语课程在大学的课程中处于“边缘化”尴尬境地,受关注程度有限,校院系对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支持力度小,实际政策少,奖励和评价体制机制亦不健全。三是课程思政教材缺乏。大学韩语与其他有马工程可选的课程不同,作为非通用语课程国内可供选择教材少,主流教材多为翻译版,难以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
   (四)课堂教学层面问题
   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和示范窗口,是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技术展示、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接受情况的综合载体。但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制约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润人。一是教学模式单一。大学韩语课程的对象大部分没有韩语基础,又因课时少等问题,为了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往往采取“以教定位,以教促学”方式,重技巧,轻文化是典型特征。二是课堂问题和评价单一。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关心和解答学生韩语技术难题,较少关注跨文化交际和课程思政文化润人,在评价体系中以语言能力做出终结性评价,导致学生没有学习体验感。三是课堂教学资源单一。围绕固定教材教学,看重韩国文化对韩语能力学习行为的指导意义,偏好采用韩国文化要素作为教学补充资源。
   综上所述,现有大学韩语课程的课程思政面临文化润人缺失现象,重技能轻文化。新时代《纲要》已明确提出课程思政“三位一体”要求,明确课程中不能缺乏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韩语课程也应紧跟时代步伐,重新定义时代任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注重文化润人。
   四、推动课程思政融入大学韩语课程的路径
   新时代大学韩语课程要注重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要将重语言能力提升的单一型教学转化为“三位一体”复合型教学新范式,通过文化润人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是主宰课堂的关键,一言一行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7个要”,要求从事思想政治课的相关教师要学会从历史进程中发掘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因为这些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为“思想政治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5]目前韩语教师的政治思想普遍比较薄弱,中华文化知识缺乏,课堂教学习惯单向话语输出。课程思政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大学韩语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主动地深入学习课程思政,提高积极性,充实思想政治知识体量,强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二是要加强大学韩语课程教师文化润人技巧的培训力度,帮助教师学习如何运用优秀文化案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如依托校外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平台进行技能培训;校院系组织开展文化润人专题培训,培育大学韩语课程教师人文情怀;定期开展文化润人讲课比赛等,以赛促教;教学督导深入大学韩语课堂,检查文化润人开展情况,以督促教。三是提升大学韩语课程教师文化润人意识,通过培训学习和实际教学,让大学韩语课程教师意识到文化润人与价值观塑造之间的重要关联性,通过文化“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自觉、适当、准确地在课堂中辨析、宣传优秀的中国文化,形成文化润人潜意识。
   (二)完善课程体系
   《纲要》提出要“针对性地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国家教学高标准严要求,防止课程思政的标签化和“两张皮”。这对于现在的大学韩语课程中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完善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有效克服问题,就必然文化润人,对标课程思政要求,将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一是强化文化主流地位,引导塑造正确价值。优秀文化既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韩语课程中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文化决定感知,因此要在课程体系的总体性设计中注重将文化要素纳入大学韩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把塑造高校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放在首位,从体系“源头”做设计并贯穿到课程体系中。如在大纲中设计与每课主题相关的文化类元素,用韩语讲中国传统文化等,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做好评价体系设计。学校党委和行政要齐抓共管,不断增强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文化润人评价体系,引导督促文化润人进大学韩语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三是抓紧编写教材,做好供给保障。大学韩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急需编写符合时代的教材以弥补目前教材稀缺现状,鼓励教师编著“课程思政+外语学习”教材,保障课程质量。
   (三)丰富课堂教学
   《纲要》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这是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挑战,但更是课堂教学革新的重要契机。对大学韩语课堂来说,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入就是要克服课堂教学中的简单化,文化润人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主体、评价,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正确价值观阐释以及增加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厚度。一是教学方法、主体、评价要从一维转向多维。传统大学韩语课堂教师占主导以教促学,忽视了教法的多样性和课堂多元主体配合性以及评价的系统性。课堂思想政治背景下,大学韩语课堂教学要将文化融入其中,尝试用线下第二课堂等多种方法弥补课时不足;关注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度(善用中韩文化的多彩属性和动态变化)赋予学生参与感提升学习兴趣;将技能水平评价与价值观正确导向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二是课堂教学要关注跨文化交际。大学韩语课程要教授基本语言能力,更要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策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韩流文化及其背后的价值属性。对于一些中韩文化差异背后的逻辑给予合理、准确的解释,凸显中国优秀文化优势,培育正确的三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5]三是课堂教学要丰厚教学资源。大学韩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急需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作为教学资源引入其中。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韩文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新年贺词韩文翻译;人民日报韩文版手机App等。教师利用此类资源进行韩语教学,在锻炼学生的韩语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资源,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民族情怀、家国情怀,在寓教于文中增强文化自信。
其他文献
随着存储器的集成度不断提高,以及工艺偏差带来的单元间不均一性,传统存储器单元错误率持续提高。新型存储器,特别是相变存储器和阻变存储器,具有高集成度和非易失性等优势,使其成为下一代存储器的最佳候选技术。然而,由于写持久度的限制以及工艺偏差的影响,新型存储器的可靠性成为一大挑战,存储器频繁写入后部分单元容易过度磨损而失效,降低了存储器寿命。为了延长存储器寿命,纠错方法和磨损均衡方法作为两类主流方法被提出。纠错方法主要在存储器中出现硬错误后将其纠正,主流的纠错方法有纠错编码法、纠错指针法和分割翻转法,而磨损均衡
智能互联和万物互联技术研究不断深入,其应用不断扩展,不仅将对工农业发展、国防建设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开始逐步增强。其中,以人为中心的体域网是未来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用和军用方面日益得到重视。体域网设备必须具有小型化、便携、可穿戴等特点。因此,可穿戴天线是体域网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一方面,许多电子设备需要工作在多个频段上且动态可变,尤其是军事电子装备为如雷达、通信等,其天线不仅需要具有多频段动态可调能力,往往还要求具有隐身能力。液体天线不仅具有独特的可重构性、低雷达散射截
[摘 要] 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新媒体为了“涨粉丝”“圈流量”热衷炒作高校的负面新闻,对高校进行“污名化”,使高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声誉受损、形象蒙羞。长此以往,弱化了青年人报考大学的意愿,导致高校生源流失,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一流大学建设困难,进而影响立德树人目标实现,从长远看甚至会造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短缺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面对愈演愈烈的诋毁风潮,政府、公众、媒体和高校认真
期刊
通过融合布尔逻辑和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功能,逻辑存储融合技术可以消除计算过程中的数据移动,为实现存储器中计算,解决传统计算架构中的“冯·诺依曼瓶颈”提供技术支撑。忆阻器,这种以非易失性电阻代表信息的电子器件为实现紧凑的逻辑存储融合提供了可行方式。然而,当前对于忆阻器逻辑存储融合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基本逻辑电路单元构建、逻辑级联方法、阵列兼容性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本文基于实际忆阻器件的转变特性,针对当前忆阻器逻辑存储融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状态逻辑”和“序列逻辑”两个方面,设计并实现了两种完
忆阻器具有高集成度、高速度、低功耗等优势,基于交叉阵列结构的高密度忆阻器阵列在非易失存储、逻辑计算和神经形态计算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前景。然而,交叉阵列中存在的泄露电流限制了大规模阵列的实现,是忆阻器走向实用的主要瓶颈之一。为突破泄露电流的瓶颈,本文针对电流突变型选通器件展开器件原理、设计、制备和表征分析等研究,提供高性能的选通器件方案。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第2章对各种类型的选通器件原理与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分析对比各类器件的优缺点。本章节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忆阻器交叉阵列中的泄漏电
[摘 要] 辅导员队伍建设事关一所高校立德树人的质量和水平,是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的决胜关键,所以必须充分认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摆在高校推进立德树人实践的重要环节来抓。根据和总结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从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增强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力度、加强履职能力和专业素质建设、加强专业精神和思想作风建设等方面探索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
期刊
功率放大器是微波通信系统中T/R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输出功率直接决定发射机通信质量、传输距离和抗干扰能力。但是固态功率放大器受目前工艺限制,输出功率不能满足使用需求,严重制约了微波发射系统发展。因此需要采用功率合成的方式来提高发射机的输出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四种功率合成方式,芯片级功率合成、电路级功率合成、空间功率合成以及混合功率合成,详细阐述了功率合成相关理论和主要技术参数。
  第二章探究和对比了各类功率合成的技术特点,并对功率放大器的特性指标和合成效率进行了理
[摘 要] 实验室安全是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同时也关乎着国家财产及人民健康的安全。基于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现状,就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指标、安全检查、安全设备投入、安全教育、安全意识、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具体做法,提出了医学院校在实验室安全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相应措施,对进一步探讨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适应医学院校发展需求,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有
期刊
[摘 要] 高职在校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受教主体,评估其对创业的认知度和需求状况是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质量的基础工作,对规划“十四五”时期创业教育改革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选取12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研,发现在校生对创业课程、创业政策和创业信心认知不足,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实践参与度降低,毕业后有创业意愿的比例相对较低。提出针对学生不同需求需要,建立分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由受教育者转
期刊
[摘 要] 在我国医疗机构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转变成一种必然要求的大背景下,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构建良好的平台,坚持专业知识教学与科研并重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必然趋势。作为医学高等教育主阵地,医学院校通过校内宣传创新创业动态,鼓励有创新意识以及想法的医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且临床与科研并重的高素养医疗人才,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医学院校中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展露出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