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的抗日传奇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频频出现的“盒子炮”产自德国,它正式的名称叫“毛瑟军用手枪”。据《抗战机密档》一书载:“一直到1939年盒子炮停产为止,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正式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盒子炮的生产前后持续了40年,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100万支各式各样的盒子炮,其中估计有一半被卖到了中国。”
  中国成为“盒子炮之国”
  盒子炮是何时进入中国的?据史料来看,至少在1912年中国官方的交易记录中就出现了盒子炮,当年9月,北洋政府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签约,购买“自来得毛瑟手枪200杆”。当时每把盒子炮的卖价高达足银58两,可谓价格不菲。在当时的欧美,一支手枪的单价通常只在几美元左右,而一支毛瑟手枪的价格却高达25美元,价格过高是它始终无法被各国军队大量采用的主要原因。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富裕的列强因其买价太高而不予采购,而贫弱的中国反而成为其最大的买主呢?
  综合看来,盒子炮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如此流行,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它属于大型手枪,给人威力巨大的感觉;其次,当时的手枪、步枪的装弹量都在8发以内,而盒子炮一次可装10发子弹,加上威力比同类手枪大得多,将枪匣组合起来完全可以当成一把微型冲锋枪使用;盒子炮尺寸比普通手枪大得多,对于当时低级军官或地方豪强而言,挂一把在身上也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毛瑟廠未曾想到,当这款毛瑟军用手枪因价格过高而无法大批量销往欧美各国时,贫弱的中国却成了它最大的买家。之后在这片土地上爆发的各种战争中,盒子炮无一缺席,中国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盒子炮之国”。
  正面战场上的“微型冲锋枪”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阵亡率最高的便是中下级军官。因为这场战争是在中国尚未完成足够充分备战的情况下爆发的,许多士兵甚至连枪都不会使便被匆匆送上战场,作为军校出身或稍有实战经验的中下级军官必然要为新兵做出表率,提高部队士气,往往在战斗中带头冲锋,因而也最容易牺牲。
  不过这些冲锋陷阵的中下级军官们也让手中的盒子炮有了用武之地,盒子炮当时有“十响”和“二十响”两种弹夹,若与木盒组装,再装上“二十响”弹夹,在近战中的效果不亚于后来的远征军装备的卡宾枪。
  淞沪会战中,配属盒子炮的国民党军官兵组成“手枪队”,与日军展开逐街逐屋的巷战,给擅长拼刺肉搏的日军造成不少伤亡。1939年的桂南会战中,桂军的敢死队因无冲锋枪可用,也以具有装弹多、火力强等优点的盒子炮作为替代品,在冲锋中击毙了大量日军。
  游击战争中的克敌神器
  对于长期在敌后作战的八路军来说,盒子炮自然也是备受欢迎的宝贝。早在红军时期,朱德总司令就常佩戴一把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7.63毫米警用型毛瑟手枪,枪身上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抗战时期,八路军的盒子炮虽多,但大多是“国产山寨货”,因此原品的德制毛瑟军用手枪一旦出现就会被视作珍宝。
  如今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可能还清楚地记得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横握驳壳枪向日军射击的英姿。传统的观点认为,这种将驳壳枪横卧的握法并非电影为凸显角色的潇洒形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而是为了改善盒子炮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即由于盒子炮体积大,重量也远在一般手枪之上,加上其威力大、后坐力较强,导致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鉴于以上原因,我国的一些用枪高手便发明了横握射击法,这样一来,使用盒子炮连发射击时反而能借助其后坐力让子弹形成扇形攻击,对付群体敌人尤其适用。但也有军迷认为,横握打法不仅不能打准,并且也不能形成扫射,连续射击只会导致子弹斜着往天上飞,根本无法命中目标,横握更有可能是为了避免直握时弹壳朝后飞出打在脸上。当然,这并不影响盒子炮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这支被欧美国家视为鸡肋的军用手枪之功能被中国人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下不少可观的战果也是事实。
  选自《老年文汇报》2016.37
其他文献
雍正皇帝怎么解压?他喜欢将自己的虚拟形象置于各种情境之中,一会儿打虎、一会儿坐禅、一会儿钓鱼、一会儿戏猴。  雍正的形象五花八門  历史上的雍正,给后人留下“夙夜忧勤”的背影。批折子实在累了,雍正是不是也想去独钓寒江雪、探险林中虎、深山安坐禅、海上戏游龙呢?这些娱乐项目,虽然不能一一去实地操作,他却通过a虚拟世界的“角色扮演”实践了娱乐精神。  且看他的《打虎图》,雍正扮成一个猎户,拿着叉子,深入
期刊
这天中午,赵匡胤正在用膳,快马来报:南方下了一场透雨,持续半年的旱灾彻底解除。赵匡胤大喜,破例饮了酒,然后又叫来几位大臣,一起到汴京城外打猎。  到了猎场,好一会儿,君臣才发现一只兔子,于是急忙搭弓,拉箭,瞄准。与此同时,赵匡胤低声数道:“一……二……”众臣屏气息声,只等赵匡胤说出“三”就一齐放箭。可奇怪的是,那只明明已经发现了危险的兔子却异常胆大,不慌不忙地走着,还不时地翘首看向瞄准它的猎人,仿
期刊
小时候,老家有两个文人。20世纪60年代,农村的中年人能识字的很少,文人就更不必说了。很多村一千多口人,一个文人都没有。我们队几十号人,竟有两个,算是奇迹了。  我说的文人不是上过几天扫盲班识得几个字那种,是懂得古典诗词,可以吟诗作对,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的文人。  两个文人一个叫相府丞,一个叫欧治安,名字就很有文化味儿。不像其他的人,如李开财、向有田、欧开地之类的,不是一股钱味儿就是一股泥巴味儿,
期刊
据陶渊明所著的《搜神后记》载,晋朝升平年间,徐州太守索逊坐船到无锡办事,由于徐州在江苏北部,无锡在江苏南部,索逊此行要横穿整个江苏,所以他选择了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乌篷船。开船时正值黄昏,就在索逊沉醉在两岸的美景中时,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扰乱了他闲适的心情。  此人站在埠头,振臂高呼。从他的话语中索逊得知他要搭船前往“韩家坟”。韩家坟是个古怪的地方,常有鬼怪出没,往来的航船从不敢在那里停靠。但客人的
期刊
1901年,慈禧过66岁生日时,直隶总督袁世凯别出心裁地花重金从美国购进一辆汽车献给慈禧。那年头在工业发达的美国,汽车也是稀奇之物,遑论工业极其落后的大清国了。果然,慈禧对这个汽车很感兴趣,还专门雇了一位御用司机孙富龄。有不少守旧的大臣反感汽车这个“洋玩意儿”,集体劝说慈禧不要坐汽车。可慈禧不但拒谏,反将这些老臣狠狠训斥了一通。  一天,慈禧像往日一样在宫内坐汽车兜风,在汽车开到御膳房附近时,她赏
期刊
我之所以称她为李大奶奶,原因有两个:一是沿袭了祖上传下来的人们对她称呼的习惯;二是因为她的确是我的亲奶奶。至于族里人和当年的佣人们这样称呼她,我想那多半是出于尊敬的缘故。  那是1931年秋天的事了。  土匪头子王朝阳的队伍从拜泉县方向一路烧杀抢掠过来,把队伍扎在了离大梨窝棚屯以东八里远的乱葬岗子地界。数百响马隐蔽在老黑林子里,做着打响窖前的准备。  大梨窝棚屯很小,不过百余户人家,却住着三家大财
期刊
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只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黜了,但这并不影响他享受人间富贵,一千多年后,人们从这位昔日天子的墓中挖出了2万多件宝贝……  爷爷汉武帝“惹祸”  汉武帝是刘贺的祖父,刘贺的父亲刘髆,正是有“倾国倾城”之貌,深受汉武帝宠幸的李夫人所生。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刘贺被封为昌邑王(约在今山东巨野县境)。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继文景之后,开创了西汉王朝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然而在他
期刊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到底为什么前后反差如此之大?  从另一个人的事来看,倒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魏征死后六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中书令(相当
期刊
淮海战役结束后,虽然国民党军已抛弃淮河防线,退守长江,但为避免粮食供应困难,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都没有立即开往江边,而是先开赴徐州和海州进行休整,并分别进行改编,华野改称三野,中野改称二野,野战军下设兵团。  自1949年1月中旬起,三野举兵南下,越过淮河。解放军官兵大多是北方人,不习于水,渡河时必须经过跳板,有些人不敢抬腿迈步,上了船之后更是连站都站不住,看见水就要头晕。  好在国民党军在淮河
期刊
清宫剧中上朝的场景,往往是场面宏大、庄严肃穆,可是真实的历史上,清朝大臣上朝是什么样的?看完下面的几件事情,相信很多人会断了穿越去清朝当官的念头。  首先,清代上朝的时间极早。跟历朝历代比,清朝皇帝总体来讲是比较勤政的,这也是清代极端专制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皇帝不勤政,国家机器就难以运转。通常是凌晨三点,皇帝就要起来办公了。自雍正朝之后,皇帝召见的第一批大臣通常是军機大臣,之后再召见其他大臣。一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