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潜在功能

来源 :清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u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科学素养,即个人经由训练及实践所获取的知识、技能、情感、意识以及能力等的综合反映,既可内化为隐性素质,又可表现为具体的显性行为。中学地理学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学习领域,基本理念之一便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科学素养。
  模拟实验情境,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模拟实验情境教学是近年来临床应用颇广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围绕教学主题创设针对性情境,以鲜明、生动、丰富的课堂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意义。
  以《海陆的变迁》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解时,为避免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及认识而感到索然无味,可将“沧海桑田”的成语释义以模拟实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新课导入情境,使学生对本课内容充满期待,激发其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具体场景为:教师将玻璃烧杯中装入8厘米厚度的沙土以及12厘米的水,将露出水面的沙土视为陆地,将水视为海洋,随后在烧杯中部垂直插入一支玻璃棒,并向玻璃棒附近不断倒入沙土,引导学生思考“插玻璃棒的位置,它的‘海陆’情况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令玻璃棒位置变为海洋,随后引申问题,让学生试着思考这个实验是人为模拟的,在自然界中是否会发生陆地变海洋的情况。经此方式,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得以生动展现,教师通过对简单道具的应用,突破自然条件限制,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之感,并引导其层层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对模拟实验的仔细观察,体验“自然界”变化,探索得出海陆变迁成因,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以环境问题为媒介,引导科学道德及伦理观养成
  与科学有关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地理课程中并未有过多涉及,但是教师可通过对环境伦理问题的分析来促进学生增强对科学道德及伦理等問题的关注。初中地理课程中所涉及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于土地的退化、森林的锐减以及酸雨、温室效应、淡水匮乏等。在进行此类内容的讲述时,教师可合理渗透环境伦理教育。环境伦理归属于科学伦理,因此初中地理课程在对学生展开科学伦理教育方面存在巨大潜能。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升至人际关系、代际关系,这对教师自身所具备素养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本身应先具备可从哲学层面理解环境问题的能力,进而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环境中的伦理关系,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渗透,比如讲解人类在面临资源、发展、环境等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所反映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内部关系等进行阐述,在进行我国土地国策等内容的讲解时,可对其所反映出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引申,以更深入地从伦理层面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助力学生科学道德与伦理观的建立。
  以地理空间技术为基础,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知
  初中地理课程中并未对技术教育加以强调,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开展地理空间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科学技术认知。为此,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方面,教师应在有关科学、环境、社会等内容中对技术要素予以添加,以使其重要作用得以体现。
  比如在讲解气候特点对当地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影响时,教师可适当加入不同气候对地理技术选择的相应影响的内容,在讲述西部开发地理条件及保护环境重要性时,对地理空间技术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和价值予以延伸,增加学生对地理空间技术的认知,提升其科学素养。此外,在讲授“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天文仪器模型,对太阳、地球及月球的运行轨迹进行模拟,帮助学生建立宇宙观的同时,激发其对科学的热情。
  在基础教育初中阶段,学校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的光荣使命,而科学素养作为公民素质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地理教师应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发展态势,对学生科学素养予以培养,通过实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以环境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科学道德及伦理观念养成,并以地理空间技术为基础,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促使其形成思考能力及科学意识,努力成长为有能力、有责任感、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小学各科目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习知识,而是更趋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音乐这项科目也是如此。小学音乐作为对学生的乐理启蒙,对学生的音乐潜能的发掘和培养具有很大意义。新课标对小学音乐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乐理知识,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还要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理念和价值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讲究方法,引入情感教育模式,进而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小学音乐
期刊
音乐能影响人的大脑,让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创新思维。每个音符都像是文字,每支乐曲像是在诉说自己的情感和故事。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工作组织者和理论践行者,笔者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念,从小学音乐教学出发,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方法总结和实践,立志将音乐课堂变得有趣、实用且具有创造性,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得快乐、成就自我,从而塑造全面的音乐艺术素养。  行是知之始
期刊
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推进都要求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全面提升。在小学教学中,美术教学作为课程改革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学生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现代绘画艺术突出的特征—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阐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提
期刊
智慧课堂指将科学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将师生的智慧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智慧课堂与美术教学有效融合,有助于实现日常教学的开放性和自由化,对提高学生的情境感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智慧课堂的含义及表现特征  智慧课堂属于新型概念,具体指将信息技术引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辅以教师的引导作用,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人智慧在历史变迁后的沉淀,当代年轻人需要对其继承和发扬。初中美术教学凭借丰富多样的艺术呈现形式,十分适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本文将探究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被
期刊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实以及我国教学水平的进步和发展,现阶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理念培养和综合素质强化。新课改要求教師“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不但要完成“教书”的任务,更要落实“育人”的思想。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作为一门富有社会性和人文感的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一些具有文学讨论价值的文章,让学生学会表达技巧、明白语文思想,从而塑造学生的文学素养
期刊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各界愈发重视小学生的品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提升德育内容的渗透效果,强化学生的德育素养与数学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将小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人。为保障德育工作质量,教师可将德育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充分展现小学数学的智育与德育优势,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其德育素养。基于此,围绕新形势下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深入探究具
期刊
当代高中生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德,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高中美术是一门涉猎范围较广、相对容易接触到学生内心的学科,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是比较有效的。本文将从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活情感、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更好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生
期刊
对小学生而言,拥有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当下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而且对其未来发展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班主任,应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班主任
期刊
德育教育并不是脱离任何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它始终贯穿于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找游戏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小学数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又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近年来,素质教育和游戏化教学逐渐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让教学更加人性化。在新课标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