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与阿Q谁更痛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2009s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
  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有姓和名的,所以祥林嫂只能叫“祥林嫂”,而阿Q也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鲁迅先生在小说中用了寂寞而愤激的笔墨书写了两个“奴隶”的尊严的被撕毁,无论祥林嫂还是阿Q都只是作为“被看”的“玩偶”(物)存在着,他(她)们的唯一价值是他(她)们所有的痛苦和灾难都成为别人的“赏心悦目的对象和体验”。
  无家的“奴才”。祥林嫂靠帮佣过活,她曾经有过“家”,嫁过两次,但每次都是家破人亡;而阿Q以打短工为生,三十多岁了,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更不用说家,有一次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向吴妈“求爱”,却被斥为调戏“良家妇女”,连唯一的一条棉被也被敲诈走了。两个人既是没有地位的“奴才”,也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死亡的结局。《祝福》和《阿Q正传》里都笼罩着令人窒息的死亡的气息,两个人物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人们忙着“祝福”的新年里“穷死”了;而在最后的“大团圆”中,稀里糊涂参加“革命”的阿Q也被稀里糊涂地砍了头。
  他(她)确实有太多的理由应该痛苦。但细想起来,祥林嫂与阿Q的痛苦似乎又有不同。
  祥林嫂的身上浓缩着旧社会劳动妇女几乎所有的不幸,在四大绳索“夫权”、“父权”、“族权”、“神权”及“自然的法则”(如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压迫下,祥林嫂走完了她悲惨的一生,但在这所有的悲剧因素里,鲁迅先生更为强调的是“神权”。一般人评价祥林嫂都认为她是一个不觉悟的愚昧的妇女,因为她安于做“奴隶”,因为她把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都拿去“捐门槛”,以赎她两次嫁人的“罪过”,但我以为,与其说是祥林嫂迷信,还不如说这其实就是祥林嫂的最深的痛苦与困惑。小说里有一个场面特别意味深长,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一再追问“我”(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祥林嫂虽然并不十分清醒,但她分明已有朦胧的怀疑了,可惜作为知识者(启蒙者)的“我”并没有给她一个明确的答案。可以看出,祥林嫂的痛苦并不是贫穷和物质造成的,相反,她是容易满足的,在鲁四老爷家打工时她是那么的勤劳,“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而祭祀时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犹如一把尖刀封杀了她最后的幻想,而对“我”的寻问未果也使她最终心灵崩溃,祥林嫂实在不是“穷死”的,她害怕死后被阎王锯开身体分给“两个死鬼的男人”,她其实是死于精神折磨,她那最后“仿佛是木刻似的”的著名肖像正是“哀莫大于心死”的最好写照。而这些也正说明封建文化杀人于无形的残忍性。
  而在阿Q那里,面对一无所有的生存困境,面对现实的失败与痛苦,阿Q会用他的“精神胜利法”去达到内心的平衡,从而完成他想象的胜利。虽然穷,但阿Q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或者会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被人打时,想的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于是心满意足了;受了屈辱转而去调戏小尼姑,于是在众人的笑声中“飘飘然”……阿Q就是这样,总有办法去忘记他现实的痛苦,自欺欺人、自轻自贱或欺弱怕强。与祥林嫂不同,阿Q在现实中的苦恼似乎主要来自物质,比如生计问题、比如女人问题,虽然后来他因为饥饿和贫困也被逼得想闹“革命”了,但那并不是他的真正觉醒,在他的“革命幻想曲”中,“革命”就是物质和女人,就是狭隘的复仇,当他最后被作为“革命”的牺牲品画押时,他羞愧的却是将圆圈画成“瓜子模样”,可以说,阿Q至死都是不觉悟的。
  痛苦缘于思想,缘于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祥林嫂比阿Q更痛苦。因为阿Q懒于思想,习惯于做奴才,他用幻想和精神的胜利去掩盖他现实中的种种失败与不幸,说到底,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也是一种病态的人格,阿Q用精神的麻醉去化解生活中的一切,他是“痛并快乐着”。而祥林嫂虽然最终并没有真正觉悟,也没有去参加什么“革命”,但她毕竟“直面”过,毕竟对诸如“灵魂”、“地狱”等问题产生了“疑惑”,因为缺乏精神领袖的指导(她的指导者是柳妈之流),她最终陷于了精神的的崩溃与恐惧之中,她是“痛并困惑着”。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他在包括《祝福》、《阿Q正传》在内的几乎所有作品中都传达出启蒙的主题,同时又都表现出对于启蒙的悲哀和近乎绝望,这是先生的矛盾,也是智慧者的痛苦。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阿Q是“常在梦中不醒”,祥林嫂是“在半梦半醒之间”,谁更痛苦?也许这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命题了。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沟通课堂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些都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破单纯的本本主义,进行延伸和拓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呢?  (一)知识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作为语文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是语文教材和语文学习拓展与开放的重要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界与汉语的文学批评界所认可的小说作家”。因此,邹建军教授选择她作为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选题,就美国的华裔作家而言,可以说是慧眼独具。关于谭恩美的研究,我国已经有学者作了这方面的先期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这不仅是对他的考验,也是对他的期望。他果然不负众望。
文章是表现生活、交流思想的载体,别人读了你写的文章,总希望从中感知一些新的东西,领悟一些新的见解。没有新意,老炒“现饭”,别人当然不爱看。因此,作文必须翻创新意。从创新涉及的对象来看,主要是指立意、选材、构思、语言四大方面。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作文具有个性。为了表现这种个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突破选材的框子,追寻选材的个性。选材要创新,一是要认识生活的“多元”。生活是广阔的、多元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初中实验教材主编。著作有《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怎样写小说》《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幽默学全书》《幽默逻辑探秘》《你会幽默吗?》等。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
在美丽的巢湖之畔,在庐州的包河一隅,六年前的6月28日,一所备受瞩目的学校开始启动,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9月1日这所学校正式开学,省教育厅程艺厅长等领导为学校成立揭牌,合肥市教育局正式命名其为“合肥市阳光中学”。  阳光中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可是这个年轻的生命却以蓬勃的干劲,饱满的热情在短短六年的时间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成绩位列合肥市前列。2009年学校被评为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重要法则。老子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若稍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即便在作文中也广泛地存在着这种对立统一的法则。因此,指导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认识问题,学会从问题的对立中找到统一,把握双方的变化,由此及彼,相辅相成,这不仅有助于作文时顺利地打开思路,而且有助于把文章写得充实饱满深刻透彻。笔者以为作文中有以下四组重要对立关系的意义及作用,值得认真把握
《初中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了吴明老师的《中考阅读题“命题出错”现象批评》(下文简称《批评》),文章对2012年某省的《青春》一文的中考命题提出了批评。读后很有同感,但仍感觉《批评》一文分析不够透彻,于是查找试题出处,对整份试卷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做了思考。  现将试题呈现如下: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1题(13分)  青 春  塞缪尔·厄尔曼  ①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态;青春
阅读教学是常规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一般说来,为达成预设目标,教师往往以问题为切口,通过艺术化的导答,指点迷津。以期学生觉解并收获幸福。教程的预设多为静态的,我们所期待的是在师生互动的生成中酿出语文味。我们认为,最紧要的是。教师要有灵敏的“嗅觉”,善于捕捉互动中出现的话头,以此为“味料”,拈住不放,穷追尽索。巧妙酝酿,彰显语文味。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其手法,援例浅谈一二。  一、形象点染。在导答对话中
在瑰丽天河之滨,在福地天宝山之麓,有一群追梦人谱下了自己的辉煌。在那里他们曾因鸡立鹤群而苦闷彷徨;在那里,他们为冲出阴霾而奔跑不止;在那里,他们创造了三中语文人的传奇。  十年前,十堰市郧西县第三中学可谓“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到高考放榜时,其它学科捷报频传,唯独语文寂然无声,似乎“鸡立鹤群”, 黯然失色,其他学科老师不解,满怀期待的领导不快,我们语文组饮泣吞声……  怎么办?  痛定思痛后,我们语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新课改中表达交流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要上比较理想的分数,作文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如何写好作文呢?笔者觉得从“三气”入手,或许对我们能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首先,好作文可以讲究小气。  这里的“小气”,一指注重细节。文章,尤其是记叙文,要打动人,在有真情实感之外,必须依靠细节取胜。  好的文章,都是靠细节打动人的。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站在老家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