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垃圾在田里搞艺术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rie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嘉怡17岁那年,对环保有了新的认识。
  她去参加一次游学,21天里,他们先在沙漠里露营,随后去原始雨林,再去深海浮潜。
  让她感到震撼的,正是那次深海浮潜。她看见了很多珊瑚,颜色浓烈而鲜艳。一开始,她单纯地觉得好看。后来,她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大量的珊瑚,已经布满了白霜,如同尸骨一般。船長用朴素的环保知识告诉她,全球在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导致珊瑚提前发育,提前死亡。珊瑚的尸骨,给了她强烈的震撼,留下让她久久无法释怀的压抑。
  环保,从一项遥远而宏大的议题,变成了一种切身的感受,叶嘉怡意识到紧迫性: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有所行动。
  去年3月,她在好友黄简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句话:“乡野疗愈人,人亦疗愈乡野。”她深受触动。黄简在一个关于乡野疗愈的公益组织当志愿者。不久前,这个组织刚策划了一场活动,帮助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承受巨大心理创伤的医护人员,在乡野中疗愈身心。
  5月底,叶嘉怡加入了黄简的行动,她们想要探索一些环保和疗愈相结合的可能性。思考和讨论多时,“自然”“营造”“实验室”,这些完全不同的词汇浮现出来。叶嘉怡觉得,这3个词,可以组合出无限的可能性。于是,“自然营造实验室”便诞生了。在叶嘉怡的愿景中,自然营造,营造的是一个关于环保的互动空间,让更多人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同时也打造一个青年社创平台,围绕环保,演变出多种多样的项目。
  项目第一期,定在了浙江湖州的莫干山。那里满坡的翠竹、清澈的山泉,烘托出一个怡人、清静的乡野世界。
  游客带来的大量塑料垃圾,是他们这次行动要处理的核心材料。几天下来,他们捡了近千个塑料瓶,然后用当地盛产的竹子打了桩,浇灌了水泥,并在竹竿上方套上一个“华夫格”形状的顶。塑料瓶清洗干净后,对半剪断,用绳子垂挂在华夫格上,变成可以盛水的小花盆。他们在瓶中种上诸如铜钱草这样的水培植物。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劳作,一个艺术装置便完成了,他们把它命名为《看山还是山》,对此的解释是:“很多时候,人类的社会活动过于复杂,其实自然永远秉持着‘看山还是山’的本质,我们希望可以用自然的简单给人们带来启发。”
  “自然营造实验室”就是希望打造一个共创平台,围绕健康生活、可持续生活方式,将环保主义融入乡村建造、文旅、艺术等。叶嘉怡表示,后续他们将与“捡拾中国”项目合作,将捡拾回来的垃圾进行艺术创作;把捡垃圾的人,捡拾的心路历程和垃圾背后的故事,做成一次垃圾艺术展览。
  对于叶嘉怡来说,她秉持的核心理念,依然是“乡野疗愈人,人亦疗愈乡野”。病毒、蝗灾、洪水,在一系列灾害面前,暴露出来的,是人类与自然走向失控的关系,需要疗愈的,不仅是人类,也不仅是自然,而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修复并重回正轨。
  (彩声摘自《南风窗》)
其他文献
电影《东京塔》里有这么一段:男主角与亲友正在家里哀悼刚过世的母亲,编辑打电话来催稿,他气得直发抖。男主角挂断电话,不想写了,然而他的脑海里响起母亲的声音——“去写吧,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去写吧,你答应人家今天交稿的啊,是你迟交了,不能不写啊。”于是,男主角坐下来,把稿子写完,并非因为答应了人家,“只是觉得如果不写,老妈会很在意”。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浓淡之别就在于有没有在意。感
期刊
1980年1月11日的晚上,刘仁俊接到一通电话。这通电话,把刘仁俊的后半輩子都跟淇淇联系在了一起。  淇淇是一只白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只生活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中下游,因为珍贵与稀缺,也被美誉为“长江女神”,与金丝猴、大熊猫并称为中国国宝级的保护动物。刘仁俊则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白豚专家。  电话里说在湖南城陵矶捕到了一只活的白豚。刘仁俊马上借了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动身赶往湖南。
期刊
李娟在戈壁滩上迷了路,开着“老解放”的黑车司机,给她们的油箱灌了些油,还送给她们半瓶水,并给她们指明了回家的路。而她没有回家的狂喜,反而在想:此后,再也寻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就像当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寻不到“世外桃源”一样,令人怅然若失。  从乌鲁木齐打工回家的她,给姥姥花了40元买了两只“袖珍兔”(特能吃,肥得跳不动,只能爬着走),给母亲花10元钱买了两只“金丝熊”(少了条
期刊
夏天,我曾来到新疆阿勒泰,在此之前,因为太过遥远,我竟然从不知道这片土地如此壮阔迷人,这边风景不似内地的单色,就连天空都有四五种颜色。这边有许多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但都和谐共处,在路上不认识的都会打招呼,遇到困难都会互相帮忙。  李娟不是一位专业的作家,但写出的文章又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她笔下鲜活的文字,透露出朴实与爽朗。  在她的书里,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那个天那么蓝,风那么
期刊
吃饭时,我们收到消息: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区域发生了6.6级地震。5分钟后,队里接到任务:奔赴300公里外的震中岷县禾驮乡参与救灾。  奔赴震区的军车上,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打开一看,是父亲发来的消息:“新闻说你那边地震了,你是不是要参与救援?”  我本想向父亲炫耀,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到了派上用场的时候,但想起上车时老兵们的教诲:在部队,对家里要报喜不报忧,别让家人再为你操心。  于是,我回复父亲:
期刊
星空与海水之间,  群山与飞鸟之间——  晨光中的鲸鱼,  游往约定之境;  暮晚中的小兽,  行过幽谧森林;  岛屿上的杉树,  杉树旁的灌木,  灌木丛中的野兔,  野兔上空的湛蓝夜色,  夜色中的弦月,  弦月下的一株四叶草,  与这世间  与奔涌而来的潮汐,  海草沙砾间的牡蛎,  小镇集市上的一棵青菜上的瓢虫,  与雨后的山风,  曾与窗前的你、我  呼吸在同一个刹那。  诗歌赏析  
期刊
艺术大师克洛德·莫奈,被誉为印象派之父。他出生在巴黎,早早便表现出绘画天赋,这让艺术家欧仁·布丹注意到他,并教授他画油画。在启蒙恩师的鼓励下,莫奈对户外写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与一些画家在外面画出草图再回到画室创作相比,他的创作过程全部都在户外进行,趁光线还没发生改变的时候快速将光影捕捉下来。  “我仅有的功绩便是直接从自然中取材作画,并努力重现脑海里那些极其短暂易逝又变化不定的印象。”莫奈对自己的评
期刊
11月20日,2020年布克奖揭晓。出生于苏格兰的作家道格拉斯·斯图尔特凭借其小说处女作《舒吉·贝恩》摘得奖项。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語小说界的最高奖项,本次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玛格丽特·巴斯比评价说,“《舒吉·贝恩》建立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社会世界,用沉浸而细微的人物肖像描述了那里的人民和动人的价值观。”  ●“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阅读体验”  《舒吉·贝恩》以1980年代的苏格兰城市格拉斯哥为背景,讲述一
期刊
“真以为我是来拿冠军的吗?我是来改命的。”  在《说唱新世代》总决赛的舞台上,来自北京的20岁小伙儿懒惰吼出了这句话。一个多小时后,他真的拿下了节目的总冠军。  懒惰的风格是愤怒的,在歌词里他诉说着去世的妈妈、辛劳的爸爸、不开心的童年,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境况。他从来不避讳揭开自己的伤疤,展现自己的窘迫与不甘。以下是他的自述。  七歲的时候,我妈生病了,是癌症。为了给我妈看病,我爸到处找亲戚借钱,
期刊
烧鹅店是满哥夫妻的第一个孩子刚满百天时开张的,小店一开十多年,如今二娃也年满5岁了。  排队等着斩烧鹅的老顾客,经常打趣满哥:“你俩来城里打拼,也可以把娃放老家嘛,你看这菜场里,有几个孩子不是小候鸟?寒暑假一结束,哗一下走了,自己带娃,这份辛苦,没几个人吃得消。”  满哥大乐,说:“小芹不愿意,说当了爹娘哪能光顾自己过逍遥日子,把娃留在孤苦中,也增加爷爷奶奶的负担。”  排队的人又问:“你就这样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