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海胆的绿鳞鲀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合话题:
  生存;对手;
  软肋;方法
  海胆大多栖息于海底,身体呈圆球状,表面长满棘刺,如同一个带刺的仙人球,故又名“海刺猬”。另外,海胆的整个身体被关闭在上千片排列整齐的石灰质骨壳中,只有口部朝下,方便觅食海底的蠕虫或藻类。在海洋世界里,虽然海胆移动得非常缓慢,但似乎没有多少动物敢招惹这个“刺儿头”。不过,一种叫绿鳞鲀的鱼类却喜欢以海胆为食。
  绿鳞鲀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等海域,身体呈长椭圆形,除嘴巴外,全身布满骨质鳞片,可以抵御海胆的棘刺。这种鱼体长26厘米左右,虽然嘴巴很小,但是上下颌各有8个门齿状大牙,能够把软体动物的坚硬外壳咬碎,或者把稍大的猎物切成小块。绿鳞鲀在捕食时,首先用嘴叼着海胆的一根棘刺,然后把它从海底提起來,最后再扔向海底。海胆经绿鳞鲀这么一提一扔,身体很容易翻转过来,导致口部朝上,露出自己的软肋。绿鳞鲀则趁此良机,立即咬住海胆柔软的口部,由外向内慢慢地吃掉海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看似无懈可击的对手,只要找准软肋,并想方设法,就可以拿下。
其他文献
亲爱的孩子们:  我这样叫你,绝不是仗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而是因为小女恰与尔辈同龄同届。故而,今日所言,虽有好为人师之职业病,又不乏苦口婆心之父母情,愿你们读之莫生絮叨之嫌。  你已跨进高三的门槛,作为师长,我对你有太多的嘱咐和期许,在这里与你共勉——  关于高考  相对而言,高考是人生中遇到的最为公平的事。一则,于你自身而言,撇开天资禀赋不说,你努力的程度基本上与你的成绩成正比,这就
1948年出生于意大利的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是当代著名的登山家之一,也是全世界第一个登顶了14座8000米山峰的人。  受父亲的影响,梅斯纳尔5岁就开始登山,20岁的时候几乎爬遍了阿尔卑斯山所有最艰难的线路。有一次,梅斯纳尔一个人去登山,在爬过一个山崖的时候,脚突然卡在了山崖的窟窿里。更糟糕的是,往上是陡峭的高崖,根本就爬不上去,往下是铺满尖利大石的崖底,掉下去就是死。梅斯納尔本能地攀住双手,但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这座充满历史感的城市,又一次从史诗时间进入日常时间。在过去的76天里,900万武汉人用留守家中这一独特的战斗方式,为我们抵挡新冠病毒的凶狠袭击。如今春天来临,我们终于等来900万英雄的身影。还是熟悉的街道,还是熟悉的江景,还是熟悉的樱花,可是世界已经沧海桑田。全球疫情“震中”几度转移,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还在渐渐消化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时文选读  武汉归队,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当岁月悠扬的歌声婉转于耳畔,是谁,在绿叶换装的雨季,将一曲高山流水,吟唱在心底?是谁,在秋水长天的夜晚,将一阕花好月圆,写意成风景?采心香一瓣,安放在如水的流年里,那些最美的遇見,那些心心念念,拂过掌心的记忆,伴着日月流转。如同草尖上的清露,凝结着淡淡的暗香,在心底绽放成一朵朵饱满的莲。  将往事藏在一页诗中,写在一首词中,待到有一天于清风中读你,读一朵花开,读你浅淡的眸
纳粹是世人都无比痛恨的恶魔,然而在英国北诺福克海滨一个名叫斯德莱康司卜儿的村庄,教堂后面的墓地里卻有一块石碑用德文写着:“此处安葬着德国中校寇特·施坦因纳和13名德国伞兵,死亡时间为1943年11月6日。”甚至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村民仍旧会在每年的11月6日去拜祭这14个纳粹士兵。这些纳粹士兵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礼遇呢?  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成功登陆,在面临本土作战的巨大压力下,意大利国内发生
那天,我站在炽热的太阳下,静静地看着一排排新建的教学楼,湛蓝湛蓝的天,还有千姿百态的云,竟感觉不到一丝温暖。虽然耳边不断传来周围人开心打闹的声音,但我却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孤独到讲不出话,我才明白那种油然而生的挫败感是多么痛苦,我才深刻地体会到真的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你的感觉多让人难受。我就那么站着,眼睛眨几下便开始泛酸,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  我突然对
适合话题:  素质;人文;  礼让;教育  一次,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梁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漫长时间来诠释“人文”二字。  其间,梁晓声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一次在法国,梁晓声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飘着雨,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那两个女孩不断地从后窗看着她们的车轮揚起的尘土扑向梁晓声所乘汽车的门窗,加上雨滴,他们的车被弄得很脏。  梁晓声问司
2011年,我上了初中。那时候不懂事,也不爱学习,打着青春期叛逆的旗号无视老师,顶撞父母。我疯狂地学那些已经不上学的孩子,甚至认为他们是世上最自由的人,不用穿又肥又丑的校服,不用遵守那些让人头大的校纪班规,也不用回家听父母“唐僧”式的唠叨。但很久之后我才知道,放纵,从不是自由。  我是怎么发生转变的呢?我想我应该谢谢当时对语文课和写作产生了兴趣的自己,让我没有一烂到底。  初中时的班主任是一位语文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在抗战年代,通讯技术还不发达,家书是传递思念、喜报平安的主要方式。《重读抗战家书》一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赵一曼等32位抗战先辈的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  在国家危难面前,在民族存亡面前,他们毅然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不惜“捐躯赴国难”。他们写这些家书时,或在马背上,或在战壕里,或在囚牢中,很多都写得十分匆忙,只写下了寥寥数语,但信中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情,却感人肺腑。每一个
故事还得从陶行知先生说起。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将一只大公鸡带入课堂,然后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不吃。他又掰开鸡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灌,大公鸡拼力挣扎。后来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撒了一些米,自己向后退了几步。一会儿,大公鸡自己就啄起米来。  故事中的道理不言而喻。教孩子学任何一样本事不就跟喂鸡一样吗?越是强迫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越是达不到效果,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