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微小颗粒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j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兔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组织学、骨密度、生物力学等检测手段,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比较.结果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比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成骨效果优良,其中复合BMP组在8周即可使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在骨缺损修复各时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量均好于未复合BMP组.结论自体或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两种方法促进新骨形成无明显差异,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胶原BMP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伴有颈脊髓损伤的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和分析187例骨盆骨折患者中伴有颈脊髓损伤的48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征.结果按照损伤机制分型,以前后挤压型骨盆骨折中伴休克和颈髓损伤最多;颈髓损伤平面上移和程度加重以伴有休克者最明显;低钠血症是此类损伤早期常见的并发症.结论重视此类损伤的病史特点,详细的颈部检查,了解其损伤的机制分型,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尽早应用抗再灌注损伤的药物,严密监测低钠血症
期刊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术后脊柱迟发后凸畸形以及患椎楔变的发展规律.方法随访并回顾了 1975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访 5~ 26年,平均 8.2年.分成两组,第一组为椎弓根钉内固定组;第二组为保守治疗、棘突钢板内固定、哈氏 棒内固定等非椎弓根钉内固定组.分别测量受伤时、术后即刻、术后 1年、术后 2年、最近随 访时患椎的椎体楔变角,上下终板角.结果两组
目的 通过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对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卫星细胞再生的影响,探讨IGF-I在骨骼肌运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使用SD大鼠1周力竭模型,首次力竭后第1、3、5天给予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外源性IGn-I.300ng/ml(实验组)、生理盐水1ml(对照组),分别在首次力竭后7、9、11、17、24、30d取材,进行骨骼肌HE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增殖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复杂性拇指离断的再植术式和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缺损的复杂性拇指离断,采用单纯血管移植、静脉皮瓣移植、示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示指桡侧指动脉转位、示指桡侧指动脉蒂岛状皮瓣和静脉动脉化的再植方法及示指固有伸肌腱、环指屈指浅肌腱转位修复肌腱缺损方法.结果成活50例,失败6例,成活率89%.4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5个月.断指再植功能评定:优10例,良25例,差7例,优良
有一些证据表明外科治疗,包括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或经皮穿针固定(不包括Kapandji穿针),其功能结果优于保守治疗.不过,仍需要大规模的研究和更长的随访来证实这些结论。
目的 发展新的化学处理方法,清除灵长类周围神经中的细胞和髓鞘,降低其抗原性,萃取粗大和长段的去细胞神经移植物,并观察其同种异体移植的早期神经再生.方法以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化学处理猴长段正中神经和坐骨神经.萃取的去细胞神经行普通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其组织结构.以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猴正中神经3.Ocmm和胫神经5.Ocm缺损,术后3周和8周,通过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