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环境给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服务模式、馆员素质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在其发展中就必须更新传统藏书观念,改变图书馆服务模式,努力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发展 影响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浪潮的兴起,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逐步形成。所谓网络环境,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光纤技术、数字卫星技术为主要信息传输载体的社会基础设施的信息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网络可以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网络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记录,以多媒体形式表达,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及各类通讯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这样,在全世界范围内,众多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了网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特别是In-tem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后,通过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推进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进程。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时,图书馆也必然会受到影响。网络环境给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服务模式、馆员素质要求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藏书的影响
(一)对馆藏资源的影响。
1.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
以往图书馆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献。文献入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但是随着网络环境的形成,图书馆不能仅仅局限在建立一个有限的“物理实体”的馆藏,而是要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远程登录、文字传输等功能综合利用本馆、外馆藏量及网上其他一切可能资源,建立一个全新的集图、文、声并茂,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图书馆资源网,形成馆藏类型的多样化。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内联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信息机构,外联国际互联网,与全球范围的现代信息网络接轨。这就为图书馆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2.对馆藏资源结构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收集、整序、贮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也就是物理实体的馆藏。但是随着网络环境的出现,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的“虚拟馆藏”也应运而生了。这种虚拟馆藏并不具备“所有权”属性,但它如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并且因其具有冲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虚拟馆藏在图书馆的信息提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馆藏会取代现实的馆藏。网络中以全文存取的信息资源数量有限,而在一些社会科学中要使用抽象的分析方法,就需要阅读、浏览大量的图书馆馆藏文献;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缺陷和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决定了印刷型书刊仍是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总之,物理实体的馆藏和虚拟馆藏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3.对图书馆资源质量评价的影响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物理实体的馆藏建设,而对馆藏质量的评价,则主要围绕馆藏的数量、结构、重点、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象就是馆藏文献本身。而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能否提供更及时、更准确的信息服务,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图书馆还要重视其在网络上获得全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馆藏质量将被检索质量取代。
(二)对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影响。
网络环境的出现,给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和信息资源的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对其传统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在过去,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是自给自足,馆际之间的交流很少。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需要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通过大规模的网络互联,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要推进信息的共建共享还需要一定的法律、体制和技术保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個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法律保障;我国的图书馆大多结构松散,要推进资源共享,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合理体制,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治理体系,即体制保障;网络环境是伴随着现代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人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亦即技术保障。另外。如果各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重复,那么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各图书馆上网的文献资源具有各自的特色,互不雷同,才真正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所以,各图书馆要注重分工协调,如生物学方面的信息资源由哈佛大学负责,化学方面的信息资源由加州洛杉矶大学负责,等等。
(三)对馆藏经费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也将发生较大变化。随着知识总量不断增长,知识领域不断扩展,读者对图书馆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图书馆却存在着馆藏严重不足的现状,其中最重要也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购书经费的短缺。这种现象在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中更为明显。在全国地方社科院学科配置中,基本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应有尽有,有限购书经费与众多的学科设置使得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只能是“撒胡椒粉”,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在抱怨馆藏新书及所订报刊太少,难以满足科研的需要。而网络环境的出现,则使各图书馆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解决了馆藏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难题。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地摧毁了“田园式”的传统的图书馆模式,同时也给图书馆的自上而下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图书馆馆藏资源获取方式和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服务观念、服务重点、服务内容、服务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已经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 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发生了以下几点转变:
(一)从封闭型建设转向开放型服务。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受到限制,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馆际之间的交流甚少,各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致使某种外文期刊,在一个地区可能订购几十份,如此,既浪费资金,利用率又极低。而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开始跳出固定场所,主动面向整个社会,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和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辐射型的开放式服务系统。
(二)从公益型服务转向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
我国图书馆的公益性,是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形成的。这种做法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仅依靠国家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采取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而且可以促使图书馆拥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目前已得到社会和读者的普遍认可。
(三)从被动型服务转向主动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在“重藏轻用”的办馆思想影响下,所有的服务基本都以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的设施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出发点。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但是面对社会信息需求的扩大,传统的服务方式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大众的需要,图书馆的服务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馆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
(四)从单纯型服务转向多样型服务。
我国图书馆在历史上由于受到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楼的影响,长期以来可以说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并且各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读者:公共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高校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专业图书馆也有自己的读者群。这些群体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目前,现代图书馆已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即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摒弃单个、重复的手工服务,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
(五)劳动密集型管理转向知识密集型管理。
在以往的图书馆里,图书馆馆员的服务工作局限在对文献的“粗加工”上,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就一个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传统图书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即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馆员从事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由此产生的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人们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等。
(六)机关型机构转向产业型服务机构。
传统的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关。图书馆的办馆方向、业务发展、采编方针、读者对象、人员和经费均由上级机关确定,图书馆必须对上级机关负责。据此,图书馆办成了行政办事机关,往往与社会的需求、政治经济的发展脱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馆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转变,以满足知识经济下的社会需求。
三、网络环境对馆员素质要求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地引入到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传统图书馆正逐步实现向自动化乃至数字图书馆的演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将要取代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可否认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但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桥梁、导航的作用将被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多数信息服务人员是由传统的服务模式直接转型过来的,他们的观念可能依然停留在被动的借书、还书和期刊查阅上,只重视印刷型文献的收藏,忽视储存量大、传递速度快、检索途径多的电子型出版物。在这种现状下,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再教育。
(一)要让图书馆员意识到新的信息环境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
即从服务模式的角度讲,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已经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从服务范围上讲,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已不仅仅是来自物理实体的馆藏,而更多的来自于网络,已从传统的“1-n"变为“n-1”,即文献信息的传播从一个图书馆同时对应多个读者转为多个图书馆或信息资源集散的共同对应一个读者,进而意识到作为新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
(二)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补充,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强化。
应要求他们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原始信息进行深加工、提炼和重组,以及开发各类信息产品和数据库;努力做“T”型人才。“1”代表精深的专业知识,“一”代表宽广的知识面。
(三)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英语。
现在互联网上绝大多数是英文网站与搜索引擎,如果因为语言等障碍无法使用网站,网络化的优势将无从体现。图书馆员作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导航员,如果想利用互联网查询最新信息和国际动态,服务广大读者,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四)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在技术环境的变更给用户和馆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問题,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为了更快地推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使用户在隐私不受威胁的情况下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馆员必须懂得相应的法律知识。另外,馆员还必须了解与信息服务相关的法律知识,主要是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知识,注意保护电子版权,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做到依法合理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扩展,新的信息环境给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服务模式、馆员素质等方面带来了极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积极面对,科学应对,勇于探索,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敏.网络阅读与图书馆的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2).
[2]任南淑.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8,(6).
[3]杨姝.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J].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2008,(11).
[4]徐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协作与资源共享[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6).
[5]牛根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发展 影响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浪潮的兴起,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逐步形成。所谓网络环境,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光纤技术、数字卫星技术为主要信息传输载体的社会基础设施的信息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网络可以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网络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记录,以多媒体形式表达,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及各类通讯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这样,在全世界范围内,众多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了网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特别是In-tem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后,通过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推进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进程。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时,图书馆也必然会受到影响。网络环境给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服务模式、馆员素质要求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藏书的影响
(一)对馆藏资源的影响。
1.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
以往图书馆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献。文献入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但是随着网络环境的形成,图书馆不能仅仅局限在建立一个有限的“物理实体”的馆藏,而是要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远程登录、文字传输等功能综合利用本馆、外馆藏量及网上其他一切可能资源,建立一个全新的集图、文、声并茂,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图书馆资源网,形成馆藏类型的多样化。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内联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信息机构,外联国际互联网,与全球范围的现代信息网络接轨。这就为图书馆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2.对馆藏资源结构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收集、整序、贮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也就是物理实体的馆藏。但是随着网络环境的出现,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的“虚拟馆藏”也应运而生了。这种虚拟馆藏并不具备“所有权”属性,但它如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并且因其具有冲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虚拟馆藏在图书馆的信息提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馆藏会取代现实的馆藏。网络中以全文存取的信息资源数量有限,而在一些社会科学中要使用抽象的分析方法,就需要阅读、浏览大量的图书馆馆藏文献;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缺陷和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决定了印刷型书刊仍是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总之,物理实体的馆藏和虚拟馆藏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3.对图书馆资源质量评价的影响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物理实体的馆藏建设,而对馆藏质量的评价,则主要围绕馆藏的数量、结构、重点、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象就是馆藏文献本身。而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能否提供更及时、更准确的信息服务,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图书馆还要重视其在网络上获得全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馆藏质量将被检索质量取代。
(二)对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影响。
网络环境的出现,给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和信息资源的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对其传统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在过去,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是自给自足,馆际之间的交流很少。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需要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通过大规模的网络互联,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要推进信息的共建共享还需要一定的法律、体制和技术保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個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法律保障;我国的图书馆大多结构松散,要推进资源共享,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合理体制,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治理体系,即体制保障;网络环境是伴随着现代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人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亦即技术保障。另外。如果各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重复,那么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各图书馆上网的文献资源具有各自的特色,互不雷同,才真正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所以,各图书馆要注重分工协调,如生物学方面的信息资源由哈佛大学负责,化学方面的信息资源由加州洛杉矶大学负责,等等。
(三)对馆藏经费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也将发生较大变化。随着知识总量不断增长,知识领域不断扩展,读者对图书馆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图书馆却存在着馆藏严重不足的现状,其中最重要也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购书经费的短缺。这种现象在各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中更为明显。在全国地方社科院学科配置中,基本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应有尽有,有限购书经费与众多的学科设置使得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只能是“撒胡椒粉”,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在抱怨馆藏新书及所订报刊太少,难以满足科研的需要。而网络环境的出现,则使各图书馆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解决了馆藏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难题。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地摧毁了“田园式”的传统的图书馆模式,同时也给图书馆的自上而下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图书馆馆藏资源获取方式和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服务观念、服务重点、服务内容、服务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已经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 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发生了以下几点转变:
(一)从封闭型建设转向开放型服务。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受到限制,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馆际之间的交流甚少,各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致使某种外文期刊,在一个地区可能订购几十份,如此,既浪费资金,利用率又极低。而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开始跳出固定场所,主动面向整个社会,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和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辐射型的开放式服务系统。
(二)从公益型服务转向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
我国图书馆的公益性,是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形成的。这种做法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仅依靠国家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采取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而且可以促使图书馆拥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目前已得到社会和读者的普遍认可。
(三)从被动型服务转向主动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在“重藏轻用”的办馆思想影响下,所有的服务基本都以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的设施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出发点。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但是面对社会信息需求的扩大,传统的服务方式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大众的需要,图书馆的服务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馆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
(四)从单纯型服务转向多样型服务。
我国图书馆在历史上由于受到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楼的影响,长期以来可以说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并且各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读者:公共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高校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专业图书馆也有自己的读者群。这些群体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目前,现代图书馆已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即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摒弃单个、重复的手工服务,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
(五)劳动密集型管理转向知识密集型管理。
在以往的图书馆里,图书馆馆员的服务工作局限在对文献的“粗加工”上,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就一个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传统图书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在新的信息环境下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即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馆员从事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由此产生的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人们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等。
(六)机关型机构转向产业型服务机构。
传统的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关。图书馆的办馆方向、业务发展、采编方针、读者对象、人员和经费均由上级机关确定,图书馆必须对上级机关负责。据此,图书馆办成了行政办事机关,往往与社会的需求、政治经济的发展脱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馆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转变,以满足知识经济下的社会需求。
三、网络环境对馆员素质要求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地引入到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传统图书馆正逐步实现向自动化乃至数字图书馆的演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将要取代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可否认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但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桥梁、导航的作用将被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多数信息服务人员是由传统的服务模式直接转型过来的,他们的观念可能依然停留在被动的借书、还书和期刊查阅上,只重视印刷型文献的收藏,忽视储存量大、传递速度快、检索途径多的电子型出版物。在这种现状下,就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再教育。
(一)要让图书馆员意识到新的信息环境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
即从服务模式的角度讲,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已经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从服务范围上讲,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已不仅仅是来自物理实体的馆藏,而更多的来自于网络,已从传统的“1-n"变为“n-1”,即文献信息的传播从一个图书馆同时对应多个读者转为多个图书馆或信息资源集散的共同对应一个读者,进而意识到作为新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
(二)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补充,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强化。
应要求他们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原始信息进行深加工、提炼和重组,以及开发各类信息产品和数据库;努力做“T”型人才。“1”代表精深的专业知识,“一”代表宽广的知识面。
(三)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英语。
现在互联网上绝大多数是英文网站与搜索引擎,如果因为语言等障碍无法使用网站,网络化的优势将无从体现。图书馆员作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导航员,如果想利用互联网查询最新信息和国际动态,服务广大读者,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四)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在技术环境的变更给用户和馆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問题,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为了更快地推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使用户在隐私不受威胁的情况下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馆员必须懂得相应的法律知识。另外,馆员还必须了解与信息服务相关的法律知识,主要是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知识,注意保护电子版权,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做到依法合理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扩展,新的信息环境给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服务模式、馆员素质等方面带来了极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积极面对,科学应对,勇于探索,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敏.网络阅读与图书馆的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2).
[2]任南淑.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8,(6).
[3]杨姝.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J].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2008,(11).
[4]徐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协作与资源共享[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6).
[5]牛根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