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闽南话的特殊句式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zs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闽南话是闽方言的分支,是我国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主要在:1.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2.台湾;3.东南亚地区,如菲律宾、新加坡。在众多方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在语音学上的研究价值,是研究古汉语的主要载体。更因为它在语法学上也有可探讨之处,与普通话既有相同也有相异。所以说,闽南话的在语言学上的学术价值,甚至是文化价值,都不容小觑。不少学者对其语音特点有深入的研究,也有学者对其语法特点进行挖掘,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主要以台湾地区的闽南话为例,选取较有特点的“有”字句、“无”字句,从语义和语法角度,通过举例、比较等方法,简要分析闽南话“有”字句和“无”字句在不同句中位置时,与不同的词组合的特点,并加入与普通话的对比。本论文旨在使读者了解闽南话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为此类调查研究提供积极的尝试,保护我国的方言。另据笔者考证,现台湾地区,并没有一套像广东话一样的文字,来表示方言,闽南语在台湾地区,主要以口头沟通为主,故此篇文章用字采用方言俗字,均为白读。
  关键词:闽南话;“有”字句;“无”字句
  作者简介:于舒满(1994.9-),女,汉族,河南信阳人,上海师范大学2016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藏语。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2
  一、闽南话“有”字句和“无”字句在古代汉语中的渊源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會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发展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在西晋末年,汉人大规模迁徙入闽,成为了闽地居民的主体,这次的迁徙,给闽语注入了上古汉语的成分,外加闽地相对闭塞的地理、社会环境,这种古代的语言成分被保留了下来。分析如下:
  在闽南话中,“有”字后不仅可以用体词性短语,而且可以用谓词性短语,这里用“VP”来表示,其构成的句式为“有 VP”,进入这个句式的动词,依旧保持动词词性,还可以带宾语、补语等。
  这样的特殊句式,是否来源于上古汉语呢?经过查阅于比较,笔者发现,从结构上看,上古汉语有两种“有 VP”句式,一种是“有 VP 者”,“有所 VP 者”,另一种“有 VP”句式则与闽南话中的此句式相似,例如:
  1.一般的动词可以作“有”的宾语,构成:“有 V”式。
  例①: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君陈》)
  例②: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
  上述例①“忍”是“含忍”,“容”是“包容”。例②“作”是“(暴虐的)行为”。三者都是动词作“有”的宾语。
  2.动词作“有”的宾语后,还可以在动词前带状语,构成:“有 状V”式。
  例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例②:有渐见矣,而君不诛。(《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上述例①“不战”是“不发动战争”,例②“渐见”是“逐渐有苗头显现”。两者中的状语都在动词前。
  3.动词作“有”的宾语后,还可以在动词后面带宾语,构成:“有 V宾”式。
  例①:郑、息有违言,隐侯伐郑。(《春秋左氏传·隐公十一年》)
  例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上述例①“违言”是“言语不和”,例②“杀身”是“舍弃生命”。两者都是动词带宾语。
  再者,从语法意义上看,“有”的语法意义是表示肯定动作、事件的发生或者性状的客观存在。即使把“有”字去掉,对于句子意思的表达,并不会有影响。所以说,“有”字句的来源是上古汉语。
  “无”字也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找到渊源。例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这句话的意思是:“看样子晚上将要下雪,能否留下来与我共饮一杯?”。“无”在这句诗的末尾出现,意思相当于问句里的“吗”。现代歌曲《酒干倘卖无》也延续了此用法,意思是“酒喝干了,酒瓶子卖吗?”由此可见,“无”字句的来源是古代汉语。
  二、从与词的组合和句中的位置分析闽南话“有”、“无”字句
  闽南话“有”,读u22音,主要表示领有、具有、存在或性状、数量的程度。它的否定式是“无”,读bo24,在某些说法里,闽南话的“有”、“无”和普通话并无多大差别,但是它们也具有自己的方言特色。
  1.主 动 有(无) 宾
  闽南话的“有”和“无”可以放在动词后面、宾语前面,它们与句末的宾语一起充当动词的补语。
  例①:我小弟仔读有册。(我弟弟学习有进步。)
  例②:伊拿有批。(他拿到了信。)
  例③:许间厝趁无多少钱。(那个房子赚不了多少钱。)
  例④:你做无多少代志。(你做不了多少活儿。)
  上述例句,“有”、“无”作动词的补语,分别表示“读”、“拿”、“卖”、“做”的结果如何或程度多少。因此,动词后可以加上修饰语,上面四个句子可以说成:
  例①:我小弟仔读真有册。(我弟弟学习进步很大。)
  例②:伊有拿很多批。(他拿到很多信。)
  例③:许间厝趁无钱。(那个房子赚很少钱。)
  例④:你无做多少代志。(你做了很少的活儿。)
  在普通话中,“留有……(的余地)”、“带有……(的情感)”等词语,类似此句式的结构,其实并不是,这里的“有”是词素,与前面的动词构成动补关系,意思与“着”差不多,一般不单独作谓语,其后需要带宾语。且“有”不能用“无”来替代,“留无”、“带无”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主 动 有(无) 补   闽南话的“有”和“无”可以放在带补语的动词前,如2.,也可以放在动词后补语前,作用是说明补语。
  例①:蚊仔打有着。(蚊子打到了。)
  例②:牛排煎有熟。(牛排煎熟了。)
  例③:哇听无着。(我听不见。)
  例④:哇看无。(我看不懂/看不见。)
  在动词和补语之间,插入“有”或“无”,表示的是强调对结果的肯定或否定,前两个例句是强调“蚊子确实打到了”和“煎牛排,而且煎熟了”,例③是“我听不见”。有时候闽南话的动词不止一个语义,比如,例④“看无”有“看不懂”、“看不见”两个意思,若翻译成“我看没有”,则是不对的,实际语义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不能简单地与普通话的语义对等起来。
  3.主 有 动 勿会 补
  在闽南话中,为了表达动作或行为发生,且要说明结果时,会在动词前加上“有”,动词后加上“勿会”。
  例①:台语有讲勿会准。(台语说的不准确。)
  例②:饭有食勿会饱。(饭吃不饱。)
  例③:水有饮勿会完。(水喝不完。)
  例④:树枝有凹勿会断。(树枝折不断。)
  上述例句表达的否定意味较弱,比如例①,意思是“会说台语,但说的个别地方不准确”。如果是“台语讲勿会准”,意思是“台语讲的大部分不准。”否定意味增强。“勿会”后,补语前,还可以加上修饰语。
  例①:台语有讲勿会彼呢难。(台语说的不那么准。)
  例②:饭有食勿会太饱。(饭吃不太饱。)
  例③:树枝有凹勿会全断。(树枝折了没有全断。)
  以上例句,首先肯定了动作或行为的发生,但是这个发生并没有结束,在此句式中,“有”和“勿会”使句子的表意更准确、清晰。
  4.“(有)……无”(句末“无”读作bo。)
  闽南话中,常用“有……无?”来表示疑问,这种疑问句用的很广泛,前面谈及的句式,如果要表疑问,大都可以转换成这个句式。虽然在闽南话中还有其他表疑问的方式,但是这一种是较具有普遍性的。笔者将1-5中相关的句子,归纳为以下几种:
  A.有 谓词性词语 无
  例①:伊有听到无?(他听到了吗?)
  例②:哇有看到无?(我看到了吗?)
  例③:衫有湿无?(衣服湿了吗?)
  例④:伊面有红无?(他脸红了吗?)
  上述四个例句,“有”、“无”中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是谓词性词组。
  B.有 谓词性词组 无
  例①:因有饮红酒无?(他们喝红酒了吗?)
  例②:小王有在北京出差无?(小王在北京出差吗?)
  例③:饭有食完了无?(米饭吃完了吗?)
  例④:后日有各回去无?(后天有再回去吗?)
  闽南话中的“无”在一般疑问句中,意义会改变,不再表示普通话中的“没有”,而变成助词“吗”。
  上述四个例句,“无”都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变成了助词“吗”,表示一般疑问。若这四个句子为“他们喝红酒没有?”、“小王在北京出差没有?”、“饭吃完了没有?”和“后天再回去没有?”,则闽南语应该是“啊因有饮红酒无?”、“啊小王有在北京出差无?”、“啊饭有食完了无?”和“啊后日有各回去无”,需要在句首加上语气词“啊”,来表示责怪、不满、反问的语气。
  C.主 能愿动词 无
  虽然“(有)……无?”句式中间可以用谓词性词語、谓词性词组,需要注意的是,闽南话“无”在回答含有能愿动词的问句时,不可以单独使用。若要在回答里单独使用,只能是回答“有没有……?”这类的问题。
  例①:表示意愿:汝要无?汝愿意无?(你要吗?你愿意吗?)
  例②:表示估价:这值得无?(这值得吗?)
  例③:表示可能:这会使无?(这可以吗?)
  例④:表示必要:这应该无?(这应该吗?)
  例⑤:单独使用:--汝有明天的机票无?--无。(--你有没有明天的机票?--没有。)
  例①到例④这类带有能愿动词的问题,回答时必须是“无要”、“无愿意”、“无值得”、“无可以”、“无应该”。但在回答“有没有”时,可以直接用“无”,意思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没有”。
  三、总结
  通过对闽南话的特殊句式“有”、“无”字句的探析,可以发现,这种句式的来源是古代汉语,经过社会历史的变迁,在现代的闽南话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句式。它们的用途广泛,用法多样,可以与不同的词结合,可以处于句中不同的位置。“有”、“无字句”与与其对应的普通话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别之处。笔者认为,不能机械地把这些句式,翻译成普通话的某一种意思,尽管有些情况是可以直接理解为某一种语义的,也要结合其他因素来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光宇.论闽方言的形成[J].中国语文,1996,(01).
  [2]张文国,张文强.论先秦汉语的“有(无) VP”结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02).
  [4]汤廷池.闽南语语法研究试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06).
  [5]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10).
  [6]周长楫.略论闽南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主要差异[J].语言文字应用,1992,(03).
其他文献
摘 要: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耽美派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以《刺青》和《麒麟》为开端,正式登上日本文坛。谷崎润一郎以擅长描写扭曲的爱欲,独树一帜的题材,以及对于颓废美的追求而广为人知,极大地发挥了日本耽美派文学的特色,被称作“恶魔主义”。大正时代发表的《痴人之爱》描写了对于美丽女性的官能崇拜,其中关于美意识的认识、对有关嗜虐与受虐以及从中获取的快感的描写极具特色,可以说是恶魔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谷崎润一郎在后
摘 要:樋口一叶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是近代女流作家的先驱者。一叶的文学承载着时代的矛盾与苦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在现实社会中无奈挣扎的庶民的内心世界。她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从女性角度出发,富于批判性与社会性。本论文围绕《青梅竹马》,首先对作品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之后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及现实状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樋口一叶;《青梅竹马》;现实批判  作者简介
摘 要:在《左传》层现叠出的风云人物画卷中,晋文公以其曲折离奇的逃亡经历以及复国称霸的功业给人们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本文拟以晋文公这一人物形象为例,进而探析《左传》作为一部史学权威的同时所投射出的小说叙述模式锋芒。笔者期冀对《左传》的文学属性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  关键词:晋文公;人物形象;小说;叙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
摘 要: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传奇作家,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进行浪漫、传奇、唯美的爱情小说写作,有一套属于他自身独特的爱情哲学。本文拟从爱与性、爱与时空以及爱与人性这三部分来探究徐訏小说的独特爱情哲学。  关键词:爱情;时空;人性  作者简介:樊蕾(1991-),女,南昌大学2016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多数作品中都倾注了他对英国历史和族裔问题,特别是黑人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和强烈关注。本文通过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中家园政治的相关理论,试对卡里尔·菲利普斯《异乡客:三个英国人的生活》中英国社会黑人的无家感进行分析,尤其族裔黑人“家园”的缺失,即既融不入“英国”,又回不去“故土”。借以引起关注和反思英国当前社会价值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族裔融合、社会和谐谋出路。  关键词:卡里尔
摘 要: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彻底诠释的时代文学。他的深邃,他的丰富,他的明朗,他的朦胧,都使他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永远流淌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二是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每当有酒,有泪的时候,便是中国古代文学最美丽,最动情,最真实的时候。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出身行伍,有着战地记者工作经历的罗洪忠先生,作为一位战地记者,呈现了大量军旅生活题材的纪实作品。他还通过深入地调查、记录,写作了大量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民俗文化作品。体现了一位军事记者、军旅作家的深厚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纪实文学;罗洪忠;人文情怀  作者简介:刘妍(1990.10-),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主人公孙光林的视角回忆了其童年时期及少年时期的家庭、学校经历,叙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纠结复杂的感情、朋友间单纯诚挚的友情、异性间朦胧却不了了之的爱情,有着百感交集的温暖叙述。但是其间又以性为发射点夹杂了许多暴力、残酷、血腥、可耻的经历,一如余华此前一贯的叙述作风。本文通过对文本细读来研究本部作品回忆与叙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回忆;叙述话语;叙述者;作者  作者简
摘 要:莱辛的“顷刻”与卡尔维诺的“零时间”,可以说是一种关于文学艺术边界问题的跨时空对话。莱辛试图使诗与画的界限清晰,而卡尔维诺则意欲模糊语图界限。二者在试图定义与打破定义之间,丰富了文学与艺术的内涵,给予我们以深刻启示。  关键词:顷刻;零时间;莱辛;卡尔维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1  一、莱辛与卡尔维诺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课题名称: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研究;项目号:WY2016131-C。  摘 要:卡勒德·胡赛尼第三本小说《群山回唱》被称为是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弦的小说,自2013年出版以来就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家的关注。《群山回唱》讲述了三代人在60年间因贫穷和战争而铸成的故事。胡塞尼用及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一位人物,讲述人物之间的爱与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