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平泉县利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一座座整齐相连的菇棚,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一位位满面笑容的菇农,处处充满生机,人人收获希望。小蘑菇为平泉闯出了名气,也为众多的妇女实现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成就了万千妇女的致富增收梦,平泉县利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红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追梦人。
发展食用菌产业拔穷根
王红高中毕业后一直外出打工,期间不仅收入低,工作辛苦,而且艰苦的环境和在工作中对女性的诸多歧视和限制,使她感到深深的困惑和迷惘。面对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和满腔的梦想激情,她慢慢产生了自主创业的决心。王红的老家在卧龙镇安杖子村,本就是个连照明电费都交不起的穷山村,为了帮助村民脱贫,县委县政府县里决定在该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并专门派技术员手把手地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这一政策的出台实行,正好击中了王红创业的萌芽,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了食用菌栽培之路。
万事开头难。由于王红夫妻二人并无太多积蓄,创业资金严重不足,只能向亲戚朋友家借,好不容易凑够的6000元钱就成了夫妻俩的第一份创业资本。筹措到了购买菌种、原料的资金,两人又为选择什么品种、如何种植而发愁。于是,夫妻二人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像照顾孩子一样培育经营了2500袋香菇。很快,他们辛苦的付出有了回报,当年年底家庭就增加了2500元收入,而且两人还全面掌握了香菇栽培技术,这样的成就更加坚定了王红夫妻俩从事食用菌种植业的信念。
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和规模的逐步成熟和扩大,夫妻俩很快还清了所有的欠债,还成了村里的富裕户,父老乡亲们羡慕不已,也纷纷跟着搞起了食用菌栽培。
依托专业合作社增收快
随着食用菌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小作坊”经营的弊端逐步凸显出来:没有储藏条件,采摘的磨菇不能及时卖出去,很多腐烂变质被扔掉,不但影响了收入,还严重挫伤了菇农的生产积极性。王红夫妻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经过考察研究,夫妻俩建起了占地2500平方米、总容量280立方米的大、中、小冷库3座,还建立了200平方米的保鲜厂。“有了保鲜厂,食用菌生产加工链条得到了延伸,在原来简单挑选、分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香菇包装、滑子菇加工、储藏等环节,不但提高了食用菌的附加值,还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王红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蘑菇的储藏问题解决了,紧接着生产技术和销路的难题又成了“拦路虎”。经过深思熟虑,王红决定联合本村菇农成立平泉县利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全部承担合作社管理和发展的重任。平泉县利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使菇农的增收有了很大的保障,极大调动了周边农村妇女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带领姐妹共走致富路
很多农民看到种植食用菌致富了,也想加入园区一起发展,可是却面临没有资金的窘境。针对这种现实情况,王红探索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即“贫困户入住园区采用种植领养模式”,就是合作社统一建设棚室和生产菌棒,并进行发菌管理,入驻园区的生产户领取菌棒分棚,在技术人员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出菇管理,按照产品等级提取利润,如花菇每斤提1.5元,光面菇每斤提1.2元,大包装每斤提0.6元,菜菇每斤提0.4元。生产户自行组织人员和安排时间进行出菇管理,实行多劳多得、技术高多得、管理精细多得,这样就解决了想发展食用菌没有资金投入的难题,使更多农户不用投资也能生产食用菌。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不断壮大,由建社初期的101户社员发展到214户,其中以女性为主的达到110人。如今,合作社的女社员已经成为当地致富女能手,她们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对周围妇女产生了很大影响。“看到社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高兴的同时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有责任让他们过得更好。”理事长王红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小小磨菇闯出大世界
针对国内外食用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王红又开始考虑如何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市场空间,从而为菇农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多次考察,王红发现韩国食用菌销售潜力巨大,但都是通过贸易公司作为媒介将北方的鲜品食用菌销往国外,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影响了食用菌的食用品质,而且经过中间商的利润盘剥使得菇农的利润变得很小。
凭着不服输的干劲,2012年王红夫妻在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在韩国首尔投资1亿韩元成立了“首尔众鑫菇菜贸易有限公司”,直接对韩进行贸易。经过几年的发展,市场销售非常好,公司也逐渐打开了知名度。王红的“首尔众鑫菇菜贸易有限公司”成为平泉县食用菌在韩国市场销售的一个重要窗口,以出口拉动内需推动北方食用菌市场尤其是平泉县食用菌市场及食用菌产业链,真正的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活”起来。现在,合作社的各种食用菌产品不但畅销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大连等各大城市,还出口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
如今,利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已然成了社员们的家,理事长王红就是社员们的主心骨,她的付出赢得了社员们的信任与尊重,也为周边农村妇女铺就了创业就业、走上致富之路。
发展食用菌产业拔穷根
王红高中毕业后一直外出打工,期间不仅收入低,工作辛苦,而且艰苦的环境和在工作中对女性的诸多歧视和限制,使她感到深深的困惑和迷惘。面对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和满腔的梦想激情,她慢慢产生了自主创业的决心。王红的老家在卧龙镇安杖子村,本就是个连照明电费都交不起的穷山村,为了帮助村民脱贫,县委县政府县里决定在该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并专门派技术员手把手地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这一政策的出台实行,正好击中了王红创业的萌芽,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开始了食用菌栽培之路。
万事开头难。由于王红夫妻二人并无太多积蓄,创业资金严重不足,只能向亲戚朋友家借,好不容易凑够的6000元钱就成了夫妻俩的第一份创业资本。筹措到了购买菌种、原料的资金,两人又为选择什么品种、如何种植而发愁。于是,夫妻二人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像照顾孩子一样培育经营了2500袋香菇。很快,他们辛苦的付出有了回报,当年年底家庭就增加了2500元收入,而且两人还全面掌握了香菇栽培技术,这样的成就更加坚定了王红夫妻俩从事食用菌种植业的信念。
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和规模的逐步成熟和扩大,夫妻俩很快还清了所有的欠债,还成了村里的富裕户,父老乡亲们羡慕不已,也纷纷跟着搞起了食用菌栽培。
依托专业合作社增收快
随着食用菌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小作坊”经营的弊端逐步凸显出来:没有储藏条件,采摘的磨菇不能及时卖出去,很多腐烂变质被扔掉,不但影响了收入,还严重挫伤了菇农的生产积极性。王红夫妻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经过考察研究,夫妻俩建起了占地2500平方米、总容量280立方米的大、中、小冷库3座,还建立了200平方米的保鲜厂。“有了保鲜厂,食用菌生产加工链条得到了延伸,在原来简单挑选、分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香菇包装、滑子菇加工、储藏等环节,不但提高了食用菌的附加值,还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王红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蘑菇的储藏问题解决了,紧接着生产技术和销路的难题又成了“拦路虎”。经过深思熟虑,王红决定联合本村菇农成立平泉县利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全部承担合作社管理和发展的重任。平泉县利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使菇农的增收有了很大的保障,极大调动了周边农村妇女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带领姐妹共走致富路
很多农民看到种植食用菌致富了,也想加入园区一起发展,可是却面临没有资金的窘境。针对这种现实情况,王红探索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即“贫困户入住园区采用种植领养模式”,就是合作社统一建设棚室和生产菌棒,并进行发菌管理,入驻园区的生产户领取菌棒分棚,在技术人员的统一指导下进行出菇管理,按照产品等级提取利润,如花菇每斤提1.5元,光面菇每斤提1.2元,大包装每斤提0.6元,菜菇每斤提0.4元。生产户自行组织人员和安排时间进行出菇管理,实行多劳多得、技术高多得、管理精细多得,这样就解决了想发展食用菌没有资金投入的难题,使更多农户不用投资也能生产食用菌。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不断壮大,由建社初期的101户社员发展到214户,其中以女性为主的达到110人。如今,合作社的女社员已经成为当地致富女能手,她们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对周围妇女产生了很大影响。“看到社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高兴的同时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有责任让他们过得更好。”理事长王红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小小磨菇闯出大世界
针对国内外食用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王红又开始考虑如何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市场空间,从而为菇农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多次考察,王红发现韩国食用菌销售潜力巨大,但都是通过贸易公司作为媒介将北方的鲜品食用菌销往国外,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影响了食用菌的食用品质,而且经过中间商的利润盘剥使得菇农的利润变得很小。
凭着不服输的干劲,2012年王红夫妻在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在韩国首尔投资1亿韩元成立了“首尔众鑫菇菜贸易有限公司”,直接对韩进行贸易。经过几年的发展,市场销售非常好,公司也逐渐打开了知名度。王红的“首尔众鑫菇菜贸易有限公司”成为平泉县食用菌在韩国市场销售的一个重要窗口,以出口拉动内需推动北方食用菌市场尤其是平泉县食用菌市场及食用菌产业链,真正的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活”起来。现在,合作社的各种食用菌产品不但畅销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大连等各大城市,还出口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
如今,利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已然成了社员们的家,理事长王红就是社员们的主心骨,她的付出赢得了社员们的信任与尊重,也为周边农村妇女铺就了创业就业、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