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伴随着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实施,广大教师都在想方设法突出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作为一名从教近三十年的语文老师,愿就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涉及到我国教育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等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认为:千改万改,课堂教学理当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它应当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最能体现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连续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许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倾注于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上课时,往往只注重好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故而更无心顾及如何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殊不知,这是有悖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的,课堂45分钟的质量自然也就无法保证了。多年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一向坚持自己做到课前精心备课,对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目的,重难点以及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需说明什么样的道理,采用什么教法等等问题都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在讲课时,我的精力基本上集中在如何组织教学的过程之中了。课堂上学生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眸尽收眼底。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节教学进程和难易程度,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广大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上课时,我特别注意用眼神去观察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感到老师时刻在注意他们的听课情绪,感受到老师不但没有因为他们的基础差而嫌弃他们,反而在时刻关心和爱护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听不懂,不想学,逐步过渡到听一点,努力学。有时候,我还有意提问一些简单的基本问题,如课文导读中涉及到的作家简介,课文提要,课文生字词的注释,甚至于照本宣读的问题让他们作答,好使学生从成功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全体学生仔细读书的好习惯和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好习惯。
相反,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善于组织教学,胸怀全体学生,即使再有渊博的知识,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久而久之,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无法付诸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
二、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语文教学的灵活多样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方法选择运用得当,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法恰当的主要标志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思维既活跃又紧张,从而保证课堂活而不乱,使上课能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方法恰当的根本前提自然是教师的精心备课,胸中有数。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及编排体系的难易连贯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的可行性。例如,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可采用问答、释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除教师有重点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外,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质疑。学生质疑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应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即使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也没有关系。学生的提问如果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就要热情鼓励,教师的解答如果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也允许学生保留或进一步展开讨论,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有些问题,可以求同存异,不必强求学生接受他没有想通的结论。对于自读和少量容易的课文,可采用导读测试式教学法。由教师设计一些阅读步骤,要求或题目,让学生自读完成,教师可在检查自读时,适当予以点拨和纠正。
笔者在实践上述两种类型文章的不同教法时,惯用的做法是采用“小组抢答,争夺锦旗”的方法。即所有的问题均交付学生质疑,思索,讨论,然后交由学生回答,辩驳,抢答,再由教师,全班同学裁夺是否给予奖旗。难度稍大的问题,教师还采取悬赏多面奖旗的方法,某些问题只要被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答出,就给予增发奖旗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许多学生非常感兴趣,大概是符合初中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吧。笔者有这样的体验,我所带的学生,在七年级时往往只能按部就班,到了八、九年级则就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指点江山”了,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势头。每每这时,笔者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因为这不正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吗?
另外,对于古文,小说,特别是中外文学名著的教学,可采用讲读式的教学方法,但务必坚持做到精讲。精讲,方能突出体现科学性的知识点;精讲,才能挤出实践练习的时间。为了把精讲落到实处,我的做法是:其一,时间上“限讲”,一般讲读课,最多用五分之三的时间讲述,绝不搞“满堂灌”。其二,内容上要有选择地完成要点,只讲最需要讲的内容。有2至3个要点的课文,一般只选一个。
总之,语文老师要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具有驾驭教学艺术的能力,从而保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轻车熟路,帮助学生迅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要加强语文课外活动指导,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造就培养社会需要的语文人才
如今,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客观上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小的教室里。在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打好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应积极鼓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发挥特长,增长才干,以巩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这种指导思想也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便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语文教师必须明白: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乃是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学生通过对这一交际性工具的认识和掌握,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就表明,语文训练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联系生活进行语文训练,有利于学生活跃,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为此,对于语文活动的开展,必须高度重视。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从事语文课内外学习活动意义的认识,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活动的具体内容,步骤,方式,要求等,以避免活动开展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增加活动的导向性,以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各项要求,循序渐进,逐步落实,学有所得,增长才干。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曾尝试做了如下一些活动:①设置建立班级图书角。每接收一届新生,要求他们每人凑集两本课外书,交付班委干部专人负责,每两月更换一次。这样,每个学生每学期只要准备四本新书。学生乐意,家长也满意。②创办文学社。我们城关中学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学校,已经成立了一个名叫“心语”的文学社。经过该社编辑部的层层选拔,我班学生被吸收的人数较之其他班级多了不少。我把这些学生分成了“采访组”、“编辑组”、“板报组”等小组。“采访组”及时采访、报道校园内外新鲜事宜,然后将稿件递交“编辑组”。由他们负责审定,修改,再交付“板报组”。由他们负责安排稿件的发表方式,或安排在班级“作文园地”,或安排在班级“黑板报”上,或递交学校“心语”编辑部,或决定向报社投稿。此举一出,学生们兴致很高,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期我校《心语》杂志选中我班同学的文章均较多,极大地调动了我班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去年,我班学生参加全国“感恩”书信大赛,有好几位还入围了安徽省二、三等奖的好成绩。③剪报,辑报,学做知识卡片,自编手抄报,板报。此方法,老师从七年级始便有意识地加以指导,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做,到了八年级便开始加以评比了。上学期,笔者结合单元测验要求,决定让学生举办一次手抄报评比竞赛。结果120多名学生都成了“小记者”、“小编辑”、“小评论员”,他们人人动手,阅读报纸,采访家庭,社会,学校,编辑,设计,排版,抄写,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星期内,优秀手抄报便展出了。这不仅培养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了校园文化。④钢笔字,毛笔字书法指导。我们城关中学响应合肥市教育局的号召,成立了艺术体育“2 1”活动领导小组。为配合学校各社团活动的开展,我们首先在班级进行思想宣传发动,鼓励大家继承祖国文化传统,努力写得一手好字。我们在班级成立了钢笔字、毛笔字书法兴趣小组,利用学校课外活动时间,专门下载了庞中华书法知识讲座视频,组织学生学习,并购买了有关字帖模仿临摹。效果十分明显。⑤小片段,小作文,小日记训练,口语训练,故事会,演讲会比赛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通过上述各项活动的开展,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要不断改变自身知识结构,迎接未来社会对教师的挑战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基本素质的教育。它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后两项内容都是后天培养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强化它,培养它。教师们要更好地做好工作,就必须自觉地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如需学会运用电化教学,学会掌握电脑,计算机运用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还必须深入研究语文素质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教学艺术。只有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再者还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语文教师不能孤陋寡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孩子们身上智慧的火花燃烧得越来越旺。有人说:“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总之,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心理能力和必备的知识基础等方面综合考虑。不断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辩证施教,使学生成为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而又能学会的人,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城关中学)
一、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涉及到我国教育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等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认为:千改万改,课堂教学理当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它应当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最能体现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连续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许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倾注于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上课时,往往只注重好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故而更无心顾及如何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殊不知,这是有悖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的,课堂45分钟的质量自然也就无法保证了。多年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一向坚持自己做到课前精心备课,对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目的,重难点以及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需说明什么样的道理,采用什么教法等等问题都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在讲课时,我的精力基本上集中在如何组织教学的过程之中了。课堂上学生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眸尽收眼底。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节教学进程和难易程度,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广大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上课时,我特别注意用眼神去观察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感到老师时刻在注意他们的听课情绪,感受到老师不但没有因为他们的基础差而嫌弃他们,反而在时刻关心和爱护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听不懂,不想学,逐步过渡到听一点,努力学。有时候,我还有意提问一些简单的基本问题,如课文导读中涉及到的作家简介,课文提要,课文生字词的注释,甚至于照本宣读的问题让他们作答,好使学生从成功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全体学生仔细读书的好习惯和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好习惯。
相反,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善于组织教学,胸怀全体学生,即使再有渊博的知识,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久而久之,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无法付诸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
二、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语文教学的灵活多样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方法选择运用得当,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法恰当的主要标志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思维既活跃又紧张,从而保证课堂活而不乱,使上课能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方法恰当的根本前提自然是教师的精心备课,胸中有数。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及编排体系的难易连贯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的可行性。例如,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可采用问答、释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除教师有重点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外,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质疑。学生质疑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应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即使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也没有关系。学生的提问如果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就要热情鼓励,教师的解答如果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也允许学生保留或进一步展开讨论,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有些问题,可以求同存异,不必强求学生接受他没有想通的结论。对于自读和少量容易的课文,可采用导读测试式教学法。由教师设计一些阅读步骤,要求或题目,让学生自读完成,教师可在检查自读时,适当予以点拨和纠正。
笔者在实践上述两种类型文章的不同教法时,惯用的做法是采用“小组抢答,争夺锦旗”的方法。即所有的问题均交付学生质疑,思索,讨论,然后交由学生回答,辩驳,抢答,再由教师,全班同学裁夺是否给予奖旗。难度稍大的问题,教师还采取悬赏多面奖旗的方法,某些问题只要被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答出,就给予增发奖旗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许多学生非常感兴趣,大概是符合初中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吧。笔者有这样的体验,我所带的学生,在七年级时往往只能按部就班,到了八、九年级则就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指点江山”了,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势头。每每这时,笔者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因为这不正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表现吗?
另外,对于古文,小说,特别是中外文学名著的教学,可采用讲读式的教学方法,但务必坚持做到精讲。精讲,方能突出体现科学性的知识点;精讲,才能挤出实践练习的时间。为了把精讲落到实处,我的做法是:其一,时间上“限讲”,一般讲读课,最多用五分之三的时间讲述,绝不搞“满堂灌”。其二,内容上要有选择地完成要点,只讲最需要讲的内容。有2至3个要点的课文,一般只选一个。
总之,语文老师要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具有驾驭教学艺术的能力,从而保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轻车熟路,帮助学生迅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要加强语文课外活动指导,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造就培养社会需要的语文人才
如今,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客观上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小的教室里。在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打好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应积极鼓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发挥特长,增长才干,以巩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这种指导思想也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便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语文教师必须明白: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乃是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学生通过对这一交际性工具的认识和掌握,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就表明,语文训练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联系生活进行语文训练,有利于学生活跃,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为此,对于语文活动的开展,必须高度重视。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从事语文课内外学习活动意义的认识,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活动的具体内容,步骤,方式,要求等,以避免活动开展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增加活动的导向性,以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各项要求,循序渐进,逐步落实,学有所得,增长才干。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曾尝试做了如下一些活动:①设置建立班级图书角。每接收一届新生,要求他们每人凑集两本课外书,交付班委干部专人负责,每两月更换一次。这样,每个学生每学期只要准备四本新书。学生乐意,家长也满意。②创办文学社。我们城关中学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学校,已经成立了一个名叫“心语”的文学社。经过该社编辑部的层层选拔,我班学生被吸收的人数较之其他班级多了不少。我把这些学生分成了“采访组”、“编辑组”、“板报组”等小组。“采访组”及时采访、报道校园内外新鲜事宜,然后将稿件递交“编辑组”。由他们负责审定,修改,再交付“板报组”。由他们负责安排稿件的发表方式,或安排在班级“作文园地”,或安排在班级“黑板报”上,或递交学校“心语”编辑部,或决定向报社投稿。此举一出,学生们兴致很高,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期我校《心语》杂志选中我班同学的文章均较多,极大地调动了我班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去年,我班学生参加全国“感恩”书信大赛,有好几位还入围了安徽省二、三等奖的好成绩。③剪报,辑报,学做知识卡片,自编手抄报,板报。此方法,老师从七年级始便有意识地加以指导,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做,到了八年级便开始加以评比了。上学期,笔者结合单元测验要求,决定让学生举办一次手抄报评比竞赛。结果120多名学生都成了“小记者”、“小编辑”、“小评论员”,他们人人动手,阅读报纸,采访家庭,社会,学校,编辑,设计,排版,抄写,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星期内,优秀手抄报便展出了。这不仅培养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了校园文化。④钢笔字,毛笔字书法指导。我们城关中学响应合肥市教育局的号召,成立了艺术体育“2 1”活动领导小组。为配合学校各社团活动的开展,我们首先在班级进行思想宣传发动,鼓励大家继承祖国文化传统,努力写得一手好字。我们在班级成立了钢笔字、毛笔字书法兴趣小组,利用学校课外活动时间,专门下载了庞中华书法知识讲座视频,组织学生学习,并购买了有关字帖模仿临摹。效果十分明显。⑤小片段,小作文,小日记训练,口语训练,故事会,演讲会比赛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通过上述各项活动的开展,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四、要不断改变自身知识结构,迎接未来社会对教师的挑战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基本素质的教育。它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后两项内容都是后天培养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强化它,培养它。教师们要更好地做好工作,就必须自觉地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如需学会运用电化教学,学会掌握电脑,计算机运用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还必须深入研究语文素质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教学艺术。只有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再者还要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语文教师不能孤陋寡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孩子们身上智慧的火花燃烧得越来越旺。有人说:“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总之,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心理能力和必备的知识基础等方面综合考虑。不断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辩证施教,使学生成为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而又能学会的人,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