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形潜艇旧事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叫032潜艇?先说03,03是从6603来的,根据中苏两国在1953年签定的六·四协定,苏联有偿向我国转让海军舰艇制造技术。潜艇的引进代号是6603(即03)。其它的6601是护卫舰,6602是鱼雷快艇,6604是猎潜艇,6605是扫雷艇。032就是03型潜艇的另一个型号,而032-1则是032潜艇的试验艇。
  1958年初,我是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一名教师,正准备到苏联留学,一边在置装(做西服)一边在学习俄语。我的俄语水平较差,口语更差。我提出申请不学俄语,可校方却为我找了一个俄罗斯老太太,考察我的会话能力。我结结巴巴“对付”了半天,满以为老太太会说不行,我也就有理由不去留学了。说句良心话,当时我并不热衷出国,主要是我所在的教研室人手太紧,连带应届毕业生到舰队实习的老师都没有。令人意外的是,那个俄国老太太却说我的口语还马马虎虎,这么一来我只好继续做出国准备。
  
  2
  
  有一天,海军工程系科主任冯捷来到单身宿舍,把午休的我推醒,急切地说:“海军有任务,你来主抓,出国的事以后再说吧!”我一听很高兴地就答应了,为什么呢?这表示组织信任我(在那个年代是很宝贵的),用陈赓院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还看得起兄弟!”。陈院长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本意是自谦,我当时是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舰艇设计教研室主任,上尉军衔,根正苗红的共产党员,能接受这样一个任务自然也是深感自豪。
  当时全国正处在“大跃进”时期,“一天等于二十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高等院校自然也不例外。那年,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抛弃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在全国工科高校影响很大,而032正是一次真刀真枪的设计。
  不过,我一直没有看到海军下达的正式书面命令,而只是一个意图,要我们搞一种近海鱼雷攻击小型潜艇,性能要最先进的。
  当时咱们国家的潜艇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根据六·四协定从苏联全套引进零件在上海江南造船厂组装的03型潜艇,已有一艘于1957年下水了,后续同型号艇也在建造中,该型艇的排水量为1050吨。其次是1954年苏联海军从旅顺基地回撤时,有偿转让给我国的8艘二战老潜艇。其中4条为S型,俄文字母s的发音与英文c是一样的,所以也叫c型,又称斯大林型,排水量为860吨。4条M型是小潜艇,排水量为260吨,M是俄文“玛留特卡”(婴儿)的第一个字母。那型艇太小,个子高的人只能在中央舱里才能站直了。
  而海军要求的是排水量在c型与M型之间,大约四五百吨吧!二战时的潜艇艇形都是水面舰艇艇形。之所以这样做是由当时潜艇的作战任务方式所决定的。那时,潜艇大部分都在水面航行,发现敌舰,再迅速潜入水下,实施鱼雷攻击。而且潜艇前甲板上还装有一门火炮,直接用于水面作战。那时的潜艇不能长时间在水下航行,直到德国人发明了通气管才得以改变。另外这种艇形水下行驶阻力较大,稳定性也不太好,二战以后,潜艇不再需要进行水面作战了,技术也有了进步。所以艇形改革变得必需和可能了。1956年,美国率先搞成了“大青花鱼”水滴形潜艇。但这种艇形的各种性能究竟怎么样,我国一点也不知道。
  当时我指导舰艇设计第二期学员的4个组进行毕业设计,其中第4组搞的就是水滴形的。做好设计草图后,我就到北京向海军报喜去了。当时全国工农商学兵到处都在“放卫星”,“报喜”。
  [702所的季克勤老先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我是第4组的,搞的就是水滴形的,我们是从外文资料上看到该艇形的,就照着做了。邓老师进京汇报时,我没有同去,后来又叫我去的。我是陪着院长陈赓大将、邓老师和其它几个人到国防部大楼二楼向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汇报的,当时我只是个小学员,哪见过两个大将呀,吓得我连大气也没敢出。]
  
  3
  
  海军司令部修造部副部长薛宗华(部长是林真)代表海军听取了我关于032设计的汇报。对于薛副部长,我感慨良多,他人高马大相貌堂堂,从来都是戎装齐整,令人起敬。战场上也是功勋卓著,在朝鲜战场的我方停战谈判代表团里他是参谋处长,化名张春山上校,八面威风,连老美见了他都伸大拇指。薛部长不仅人长得英武,而且坚持原则爱护人才。
  032汇报会休息期间,我们俩都到卫生间,他“恶狠狠”地对我讲:“邓三瑞,你太幼稚了!”听了薛部长的指责,我是无话可说,因为我知道他说的是我在汇报中讲的根本做不到“不靠谱”的032!但那是在“大跃进”时代,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笼罩在唯心主义的颠狂和动辄无限上纲的极左思潮之中,谁不吹牛,谁就是右倾机会主义!谁敢讲真话呢?不过,薛部长虽然在会下批评我,但在会上也只好“郑重其事”地布置任务,相信他的内心一定是很痛苦的。
  1962年,在制定十二年全国科学发展规划时,我是潜艇发展方面的主要起草人。当我实事求是地指出在潜艇技术方面敌(美国和西方国家)强我弱时,遭到些人的批评,指责我“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还是薛部长一句“邓三瑞讲的是事实”为我解了围。总之,他是我从心里佩服的一位真正的好领导,他“看得起我这个兄弟”!
  
  4
  
  我进京之后,我的同事俞鸿森教授就开始带着毕业班夜以继目地搞了一个水滴形的小试验艇,也就是032-1艇。该艇长约14米,高约4米(含指挥舱),排水量大约有32吨,没有柴油机,采用蓄电池带动电动机和螺旋桨(可能是5叶桨)驱动,艇上只有操控潜艇升降运动的装置和供布放测试仪器的空间。
  由于江南造船厂的大力支持,032-1试验潜艇在1958年11月底就造成了,拉到旅顺口附近试验。为什么在上海造的潜艇不在东海试而要到旅顺试呢?因为那里海域最深处不过70多米,一旦出了事还可以救,更主要的是当时我军唯一的潜艇部队驻在旅顺,有方便条件。具体试验情况我不太清楚,因为我留在江南厂搞那个“不靠谱”的032了。有关032-1的试验情况你可以去问一下天津大学造船系的王旭教授,他可能知道,因为这张照片极有可能是他在旅顺口照的(邓院长拿出一张很清晰的黑白照片,上面就是032-1)。
  [回到北京之后,记者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天津,拜访了王旭教授:032型潜艇开始论证时,我参加了一段时间工作,后来就离开了去搞教学。当时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水滴形艇形,美国人抢了先。日本、苏联、东欧也都在搞,这方面我们起步还是不晚的。1958年11月底,我突然接到命令,让我到上海执行紧急任务。我到了上海衡山路10号海军造船技术组后才知道,让我担任032-1试验组组长,组员有陈吉林、荆聿封等人,他们都 是经验丰富的老潜艇兵,还有一位哈军工学员,他胆子小,听说要试验吓得哭了,我请他看电影,好说歹说才稳定情绪。我们于当年12月底的一个晚上,在江南造船厂把032-1装上驳船,沿黄浦江拉到上海北站,把小艇装到一个临时改装的用两节平板车拼装起来的铁路车皮上,固定好。上面还用木材搭了个棚子,那是我们的临时住所。火车走了大约三天多的时间到了旅顺口,032-1被安置在军港码头上的一个支架上。
  虽说032-1要海试,但其实只是一个空艇壳子,螺旋桨、前水平舵、压气瓶、电动机、通信装置、潜望镜等等都没有,蓄电池质量不过关,输出功率不稳定,根本不能使。试验的相关技术文件也没有。1959年4月初,我肺部感染,住进了404医院,试验工作由陈厚泰同志负责。两个多月以后,我出院了,来到码头上用我从苏联带回的相机给032-1照了张照片。]
  
  5
  
  我之所以说032“不靠谱”,是有充分根据的。当时要求这型潜艇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恰恰就是这些诞生于“大跃进”中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最不靠谱!
  蓄电池是潜艇重要的动力源,当时鼓励使用银锌蓄电池。这种电池轻便、腐蚀性小,是很不错的,只是价格昂贵,好在当时“放卫星”是不计成本的。但是银锌蓄电池质量实在太差,根本无法上艇。为了保险起见,我决定把到货的银锌蓄电池都试一下,结果全部报废。电动机同样是潜艇上主要的部件,没有它潜艇就就寸步难行。而电动机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如不及时降温,极容易烧毁电动机。当时一般都采用强制空气冷却,但效率不太高。“放卫星”的电机厂声称研制成功双水内冷电动机(在电动机定子和转子上都安一个水套,循环水冷却),但直到1960年032下马,我也没看见那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双水内冷电动机!
  柴油机是潜艇的“心脏”。某造船厂柴油机车间声称研制出了三角形柴油机,它的气缸对顶配置,这样就有6个气缸,输出功率自然也成倍增长,理论上讲是没错,外国也有试制成功的,但当时我国做出来的则是另一回事了。其它部件如潜望镜、离合器等等,没有一样合格的。按照设计程序,潜艇的设计要经过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这三大步,缺一不可,由于没有合格的零部件,我们连初步设计也搞不下去,每天都望眼欲穿地等着合格零件的到来,那日子可真难熬啊!
  由于困难太多,032实在搞不下去了,海军于1959年12月底决定暂停032项目,后来成为七院副院长的于笑虹找到我征求意见,我很坦然地说,停就停了吧!
  
  6
  
  凡事都有两重性,032及032-1虽然无果而终,但还是有一些重要收获的。首先由于032设计机构人员的组成运作及后来的调动安排,直接促成了七院及几个专业潜艇研究单位和大学里潜艇研制专业的诞生。因为在此之前,我国并没有专业的潜艇设计单位,后来成立的七院及交通大学的有关专业人才很多都是我们哈军工搞032的人。其二,通过032-1的试验(尽管很不全面),证明了水滴形良好的水上水下操纵性,为我国的攻击型核潜艇选用水滴形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三,“失败是成功之母”,通过我国第一次独立研制032失败的教训,彻底打消了那种狂热的唯心、凭空想像的研制思路,从那时起,我国的潜艇研制工作就逐渐步入正轨,到今天无论是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都已近世界先进水平,回顾这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仍然可以看当年032人奉献的身影。
  [回到北京的记者,在季克勤老先生的帮助下,终于和自始至终参与032-1试验的李锡驹老人见了面:当时我(李锡驹)在032-1试验艇上当记录员,试验组长是陈厚泰、艇长韩文运、水手长陈吉林,还有备用水手长、舵工班长、电工兵、舰务兵、试验员和记录员等多人。当时旅顺基地司令员是刘华清少将。他对032-1试航也是很重视的。我们共试了三次,每次基地都要派出多艘舰船,执行指挥护卫保障等任务,在我们试验的海区,禁止任何舰船进入。
  032-1第一次试验是在军港的内海区试的,艇上共有5个人,主要做回转试验。艇在港区内兜圈子,岸上有专人各用一架六分仪(航海专用测方位的仪器)从不同位置测量艇位,两台六分仪同步测量。测量完毕以后,把测量结果绘成一张曲线图,在032-1水面试验时发现,032-1向前行驶时很稳定,但后退时发现航向稳定性不够理想,但这不应该算什么太大问题,在艇后加稳定翼就能解决这一问题。那次试验大概用了两个多钟头,总的讲还是比较理想的,参试人员也都松了一口气。
  第二次试验是在港外海面试的,那天天气很好,风平浪静。为了节省艇内蓄电池的电力,先用拖船把艇拖到试验海区,这次的试验目的是初步测量一下032-1的速度,大致程序是这样的:在海面等距离摆放浮动标杆,然后计算试验艇通过标杆之间的时间,推算出艇速,由于海里也是有洋流的,如河水有顺流逆流一样,所以艇要在顺逆中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由于032-1所用的是铁路系统行李车的铅酸蓄电池容量有限,所以速度也只达到9节左右,但也基本上达到试验目的。
  第三次也是在外海试验的,这次是下潜试验。按一般要求潜艇下潜要有安全深度,以防水面船只的水下部分伤及潜艇。这一深度要求在20米左右。032-1下潜以后,开始按要求进行各个项目的试验,不知不觉已超过了规定的上浮时间,而这时海面上指挥舰上的人着急了,又联络不上,因为032-1没有通信装置,也没有信号浮标,连潜望镜也没有(从M型艇上拆下的潜望镜,由于镜筒太长无法用),所以032-1在水里是名符其实的“聋子”和“瞎子”。指挥舰的人连忙往水里扔手榴弹(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很多,所以爆炸声波在水里能传很远,这是当时应用普遍的一种联络方法),032-1上的人还是没听见。后来是我们自己发现超时了,赶紧浮出水面。指挥舰上的人把我们一通儿数落,我们连忙解释:在水里032-1运动自如,我们一高兴,把上浮时间给忘了。
  三次试验过后,本来是要继续试验的,但1959年12月1日,海军418潜艇(苏制M级)在舟山海域失事,全艇只有一人生还,此事震动了全海军。在接下来的安全大检查中,032-1试验艇被指出安全隐患太多,艇内没有任何救生逃逸设备,于是下令032-1立即停止试验,改装验收合格再试后来032-1被运回上海江南造船厂,又将后段艇身切开,加长了艇身到16.7米(主要是为了装载大容量电池)。本来还要加装其它进一步试验所需的设备,但没有合适的,又加上“文革”采临,032-1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海军把032-1试验潜艇及相关档案材料都移交702所。“文革”中,032-1潜艇被卖了废钢铁!]
其他文献
  
军用装甲车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在问世之初,履带式装甲车以能适应战场复杂地形而备受青睐。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量简单且廉价的M113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几近成了北约机械化步兵的主力。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快速反应作战理论的兴起,加上现代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轮式装甲车在场地适应性能上已不输履带式,而轻便与速度优势使其大有与履带式装甲车平分秋色之势。1999年6月10日夜,一支200余人的俄罗斯空降兵突
强5是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单座超声速攻击机。主要用于低空、超低空突防,攻击兵力集结点、坦克群、机场、通信中心、导弹阵地以及海面舰船等各种战区或浅纵深目标。  强5是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单座超声速攻击机。主要用于低空、超低空突防,攻击兵力集结点、坦克群、机场、通信中心、导弹阵地以及海面舰船等各种战区或浅纵深目标。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带空-空武器进行自卫性空战,亦可装备空-空导弹执行空战
【编者按】1950年,当美国的军事专家们正绞尽脑汁去研究如何防范苏联红军突袭欧洲的时候,战争却出人意料地在朝鲜半岛爆发了。如同东西德一样,南北朝鲜分立的政权也是二战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产物,当东西方阵营在欧洲的紧张对峙转变成了在远东的直接冲突时,在电子战领域零敲碎打的外围侦察也迅速升格为战场上的真刀真枪对抗。美国战略轰炸机部队使用了更多的电子战手段来保证轰炸机的安全,同时也刺激了防御方电子对抗
一年前,《南沙红与黑》专题让我们无数的读者彻夜未眠,那一种种揪心的梦魇令人心碎不已,你和我灵魂间时刻流淌着能触摸那遥远蓝色国土的冲动。  作为一名中国人,最大的荣耀就是走过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海洋,无论它有多么遥远,无论路途多么艰险。    1 阴有小雨,风力2-3级。补给船今天出发。上船前,南沙守备部队按惯例要举行出征誓师大会,天下着毛毛细雨,誓师大会并没有受影响。    第一项是升国旗、奏国歌。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美国的强力扶持下,韩国政府在军工技术发展方面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计划为了应对驻韩美军整编和朝鲜半岛局努变化,韩国政府提出了扩充本国装备、推进装备国产化、开拓海外市场的构想。2008年李明博政府执政后,将“培育防卫产业”作为执政的重要课题,提出在2012年使韩国防卫产业“进人世界十强”的目标。然而,由“急功近利”引发的多种技术问题与设计缺陷,使韩国大部明星装备曝出多种致命问题,严重影
脉冲电波的早期利用    1920年代,无线电波主要用于电报和广播,直到1925年,才首次出现使用脉冲电波测量距离的事件。为了准确测量电离层的高度,在海军研究实验室(NRL)、西屋电气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和一些无线电爱好者的帮助下,美国科学家布赖特(Breit)和杜夫(Tuve)设计了一套试验方案:发射机和接收机分置两地,发射机向空中辐射方向发射电波,在接收机端测量地面直达电波与电离层反
在美国林林总总的战斗机型号中,有一种型号通过外形你绝对不会认为它是具有空战能力的战斗机,因为它卡通的外表会让你觉得可爱而无杀戮之气。它外形和重量都不大,其用途也只是蜻蜒点水的尝试,结局也和我们期望的那样,没有在实用中身沾血腥,而是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以供人们回忆和欣赏。它就是截止到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喷气式战斗机——XF-85 Goblin(“丑小鬼”)。为B-36而“寄生”二战后期的1944年,美国
锣鼓敲得震天响,千呼万唤始出来。1月29日,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PAK·FA/T-50,终于完成首飞。T-50的亮相,就像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花旦,尽管唱念作打的基本功还在,无奈青春已逝,独缺一抹当年的妩媚,举手投足间显露出久疏舞台的生涩。于是,有网友调侃地称其为“猛禽斯基”,也有人把它比作“被猛禽的侧卫”。是被斯基的猛禽?还是被猛禽的斯基?这还真是个问题,关乎到血统、关乎到基因。认识俄五代,让我们从T
有人说,在航空领域,有两类人可以被称作大师:一类是杰出的飞机设计师。他们将冰冷的钢铁幻化成飞翔的巨鸟;一类是技艺超群的飞行员。他们将钢铁巨鸟的每一丝生命潜能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勇敢和尾迹在蓝天上织出一块美妙的锦缎……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大小航展,就是为这两类大师们搭建的辽阔舞台。  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珠海航展上,你看到了什么?当八一队的歼10以六机三角队拉着彩烟掠过头顶的时候,自豪感一定会在你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