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根生,何许人也?曾经的伊利集团副总,现在的蒙牛集团当家人。虽是闻名天下,但有些人只知其名却不知其事,更不识其人。
1983年,牛根生还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伊利前身)的一名普通工人。那时,一个叫郑俊怀的人调到濒临倒闭的奶食品厂任厂长。当时的奶厂一片凄凉,只有两间布满蜘蛛网的车间和一个狭小的门面。在一次动员大会上,为号召全体职工艰苦创业。郑俊怀向全厂职工讲起自己的母亲如何在贫困中支撑一个家。讲到动情处泪流满面,但台下的员工却无动于衷无精打采。尴尬之际,一个高大粗壮、说话直爽豪迈的年轻人带头鼓掌、高声叫好。他,就是24岁的洗瓶工人牛根生。郑俊怀一眼就看出,牛根生是个一呼百应的人。
郑俊怀没有看错他。奶厂筹建冷库,就在接近完工时,突然意外失火。望着被大火无情吞噬的冷库,郑俊怀心痛至极,一头冲进火海里欲同归于尽。火光中,牛根生一把抱住他,急得大喊:“郑大哥,难道你忘了你娘吗?你娘不是对你说越是艰难越要坚持吗?”郑俊怀猛然惊醒,鼻子一酸,紧紧握住牛根生的手,一句“好兄弟”后就哽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从此,兄弟二人相互鼓励。披荆斩棘,硬是闯出了一条财富之路。伊利集团一跃成为中国乳业的巨舰。
可再好的哥们儿,处久了,也难免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而致意见分歧,产生嫌隙。那时,牛根生已经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伊利集团的副总,按照高管分工,分管了技术中心、调度、质管、基建、牛奶公司等十几个部门,对自己绝对权威特别看重的郑俊怀心头不痛快了。1996年,牛根生率先为一位身患癌症的伊利员工捐款1万元,郑俊怀更是不悦,竟兀自放话道:“他副总捐1万,我老总该捐多少?”牛根生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两年。原是郑俊怀逼迫并着意安排的,但1999年牛根生回来后。郑俊怀硬是不给报销1万多元的学习费用。
郑俊怀和牛根生终于矛盾激化。到无法共事时,牛根生没有怨恨,没有中伤,而是选择了离开——辞去令人羡慕的副董事长和副总经理职务。牛根生辞职了,他筹集10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蒙牛”。从头再来,十几个旧部竟自动聚集到他身边。100万元干得了什么事?但是,牛根生的公司一成立,几个月间竟有300多从事奶业生产、销售、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原单位的优厚待遇。甚至千里迢迢追随牛根生重新创业。那时,郑俊怀想的是自己犯了一个大错:放掉了一条龙。
从无到有,“蒙牛”乳业奇迹般地迅速崛起。“蒙牛”和“伊利”同在呼和浩特市,狭路相逢,短兵相接。郑俊怀领导下的“伊利”对“蒙牛”采取的是严厉的封杀——不但以“取消经销权”对经销商进行威胁,绝不允许经销“蒙牛”。而且一夜之间砸烂呼市48块蒙牛广告宣传牌。牛根生冷静处之,保持极大的克制。不曾想,忍让和克制,竟使“蒙牛”的人气和销量大涨。
人生在世,有得意之时,也难免会有失意之日。谁也没有料到。2005年郑俊怀因挪用公款购买股票涉嫌犯罪而被捕。人们要求牛根生评论郑俊怀,牛根生却只说了一句话:“没有郑大哥的培养,就没有我牛根生的今天。”郑俊怀被检察机关带走后,牛根生辗转打听得知郑俊怀被关在包头看守所里,当即托人给郑俊怀捎去1万块钱生活费;又给郑俊怀92岁的母亲捎去1万元钱,只说是她儿子给她的生活费。郑俊怀的女儿在加拿大留学,学费不足,郑妻找上门来相求,牛根生当即与当年伊利的同事们商议,一起筹集了30万元,其中牛根生一个人便拿出了10万元。当牛根生把这些钱送到郑俊怀手中时,郑俊怀终于忍不住放声痛哭:“你不计前嫌,是难得的好人啊……”
牛根生仗义疏财还不止这些,2005年1月,牛根生将所持有的蒙牛股份全部捐给慈善事业,当时市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部捐股全球第一人,当时业界也誉称牛根生为“世界上最穷的富翁”。
然而在生活中。身家数百亿的牛根生却一直保持着俭朴的作风。他每天坚持到食堂排队打饭,吃跟员工一样的饭菜。他现在住的房子还没有副手的大,坐的车子也没有副手的高级,穿戴用品还赶不上手下的员工。就这样他也从不怨天尤人,他说:“我的原则是:要善于跟自己较劲。千般错万般错是自己的错,千不对万不对是自己不对,千不好万不好是自己不好。”因此,2006年,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他发现有人比他更合适管理企业。他就果断地把总裁的位置让了出去。他还表示2008年后还要把董事长一职让出去。为此,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感慨地说:“2006年我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先生。我认为他是当代的超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超乎常人的所作所为,所以我管他叫超人。”
这就是牛根生——做人光明磊落,待人宽厚包容;面对挑衅攻击忍让、克制,遭遇困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难怪,牛根生能够从普通工人中脱颖而出;难怪,牛根生对下属有着磁场般的吸引力;难怪,牛根生能够从一无所有的境地崛起。他以自己的言行生动地告诉人们:做事的根基是做人;要做大事,必得首先做一个大写的人。
编辑 张金余
1983年,牛根生还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伊利前身)的一名普通工人。那时,一个叫郑俊怀的人调到濒临倒闭的奶食品厂任厂长。当时的奶厂一片凄凉,只有两间布满蜘蛛网的车间和一个狭小的门面。在一次动员大会上,为号召全体职工艰苦创业。郑俊怀向全厂职工讲起自己的母亲如何在贫困中支撑一个家。讲到动情处泪流满面,但台下的员工却无动于衷无精打采。尴尬之际,一个高大粗壮、说话直爽豪迈的年轻人带头鼓掌、高声叫好。他,就是24岁的洗瓶工人牛根生。郑俊怀一眼就看出,牛根生是个一呼百应的人。
郑俊怀没有看错他。奶厂筹建冷库,就在接近完工时,突然意外失火。望着被大火无情吞噬的冷库,郑俊怀心痛至极,一头冲进火海里欲同归于尽。火光中,牛根生一把抱住他,急得大喊:“郑大哥,难道你忘了你娘吗?你娘不是对你说越是艰难越要坚持吗?”郑俊怀猛然惊醒,鼻子一酸,紧紧握住牛根生的手,一句“好兄弟”后就哽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从此,兄弟二人相互鼓励。披荆斩棘,硬是闯出了一条财富之路。伊利集团一跃成为中国乳业的巨舰。
可再好的哥们儿,处久了,也难免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而致意见分歧,产生嫌隙。那时,牛根生已经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伊利集团的副总,按照高管分工,分管了技术中心、调度、质管、基建、牛奶公司等十几个部门,对自己绝对权威特别看重的郑俊怀心头不痛快了。1996年,牛根生率先为一位身患癌症的伊利员工捐款1万元,郑俊怀更是不悦,竟兀自放话道:“他副总捐1万,我老总该捐多少?”牛根生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两年。原是郑俊怀逼迫并着意安排的,但1999年牛根生回来后。郑俊怀硬是不给报销1万多元的学习费用。
郑俊怀和牛根生终于矛盾激化。到无法共事时,牛根生没有怨恨,没有中伤,而是选择了离开——辞去令人羡慕的副董事长和副总经理职务。牛根生辞职了,他筹集10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蒙牛”。从头再来,十几个旧部竟自动聚集到他身边。100万元干得了什么事?但是,牛根生的公司一成立,几个月间竟有300多从事奶业生产、销售、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原单位的优厚待遇。甚至千里迢迢追随牛根生重新创业。那时,郑俊怀想的是自己犯了一个大错:放掉了一条龙。
从无到有,“蒙牛”乳业奇迹般地迅速崛起。“蒙牛”和“伊利”同在呼和浩特市,狭路相逢,短兵相接。郑俊怀领导下的“伊利”对“蒙牛”采取的是严厉的封杀——不但以“取消经销权”对经销商进行威胁,绝不允许经销“蒙牛”。而且一夜之间砸烂呼市48块蒙牛广告宣传牌。牛根生冷静处之,保持极大的克制。不曾想,忍让和克制,竟使“蒙牛”的人气和销量大涨。
人生在世,有得意之时,也难免会有失意之日。谁也没有料到。2005年郑俊怀因挪用公款购买股票涉嫌犯罪而被捕。人们要求牛根生评论郑俊怀,牛根生却只说了一句话:“没有郑大哥的培养,就没有我牛根生的今天。”郑俊怀被检察机关带走后,牛根生辗转打听得知郑俊怀被关在包头看守所里,当即托人给郑俊怀捎去1万块钱生活费;又给郑俊怀92岁的母亲捎去1万元钱,只说是她儿子给她的生活费。郑俊怀的女儿在加拿大留学,学费不足,郑妻找上门来相求,牛根生当即与当年伊利的同事们商议,一起筹集了30万元,其中牛根生一个人便拿出了10万元。当牛根生把这些钱送到郑俊怀手中时,郑俊怀终于忍不住放声痛哭:“你不计前嫌,是难得的好人啊……”
牛根生仗义疏财还不止这些,2005年1月,牛根生将所持有的蒙牛股份全部捐给慈善事业,当时市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部捐股全球第一人,当时业界也誉称牛根生为“世界上最穷的富翁”。
然而在生活中。身家数百亿的牛根生却一直保持着俭朴的作风。他每天坚持到食堂排队打饭,吃跟员工一样的饭菜。他现在住的房子还没有副手的大,坐的车子也没有副手的高级,穿戴用品还赶不上手下的员工。就这样他也从不怨天尤人,他说:“我的原则是:要善于跟自己较劲。千般错万般错是自己的错,千不对万不对是自己不对,千不好万不好是自己不好。”因此,2006年,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他发现有人比他更合适管理企业。他就果断地把总裁的位置让了出去。他还表示2008年后还要把董事长一职让出去。为此,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感慨地说:“2006年我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先生。我认为他是当代的超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超乎常人的所作所为,所以我管他叫超人。”
这就是牛根生——做人光明磊落,待人宽厚包容;面对挑衅攻击忍让、克制,遭遇困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难怪,牛根生能够从普通工人中脱颖而出;难怪,牛根生对下属有着磁场般的吸引力;难怪,牛根生能够从一无所有的境地崛起。他以自己的言行生动地告诉人们:做事的根基是做人;要做大事,必得首先做一个大写的人。
编辑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