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习作是一棵树的话,它肯定要向“书本”这源头活水汲取营养。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各类课文,语言优美、规范,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范本。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依据这些课文引导学生推敲词语、模仿句段、拓展练笔、领悟构思,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
一、推敲词语,让习作独运匠心
吴忠豪教授说过:“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写作方法规律的指导,记事写人的方法,写景状物的方法,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如何用好词语、写好句子,这些基本功的指导其实更加重要。”不仅如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立足课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形式,把握语言规律。
《推敲》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古人用词字字斟酌,启发我们要揣摩作者的用词之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中有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香里似的,而非“笼罩、淹没”所能及的效果。同时,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情感的聚焦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内涵。
二、模仿句式,为习作搭建阶梯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的段落结构都很鲜明,只要教师多关注段落中富有特色的语言,或是关注作者表达某一意思时采用的表达方法,把规律性的语言教给学生,学生就能从中学到规范的语言,并逐渐学会正确运用。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里有一段父亲对白杨的介绍,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对白杨树和对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的赞美,然后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哪儿有危险,哪儿有火灾,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严冬酷暑,不管是风吹雨打,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为我们的城市奉献着……他们就是勇敢的消防队员!”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训练点,只要教师以文本为依据模仿句式,学生的语言学习就是有源之水。
三、拓展练笔,为习作广开写路
现行的教材以单元为主,一个单元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较长,容易使阅读与习作相脱离。而随文练笔正是阅读和写作的中介,教师可让学生模仿练笔,或仿写迁移,或补白拓展,这些语言点的挖掘将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因此,教师要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文主阵地,为学生创设练笔机会,既让文本更丰满,又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为习作广开写路。
四、领悟构思,让习作蔚然成风
文章谋篇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好的谋篇布局会使主题鲜明凸显,内容层次井然有序,形成一个完美的和谐体。如果不讲究谋篇布局,即便再鲜活的生活素材,学生也会写成一团乱麻,或文章跳跃幅度让人无法理解,或篇章如断垣残壁。因此,教师要跳出文本看写作,要善于从文本的整体角度入手,在高屋建瓴中引导学生认清文本行文的脉络,洞察文本构建的框架,让学生在积极模仿、自主构建中实现言语的有效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爱上习作。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我们认识了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感受到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后,笔者请学生回过头来看看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如此引人入胜的。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文章时设置了三处悬念,以吸引读者一步步往下读。
之后,笔者出示随文练笔作业:小松鼠在“我们”家还会发生什么事?请仿照课文续写一件,并且注意要按照情节发展图来写,先设置悬念,再推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最后解释这个悬念。学生通过仿写,拉近了与名家作品的心灵距离,甚至有一种“我也能写得这样棒”的心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不会写”到“我会写”的过渡。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學的范本,值得慢慢咀嚼,细细品尝,好好吸收。教师只要运用好这“源头活水”,充分挖掘文本蕴含的语言资源,引导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语言,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诗意盈怀。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阳山七拱中心小学)
一、推敲词语,让习作独运匠心
吴忠豪教授说过:“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写作方法规律的指导,记事写人的方法,写景状物的方法,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如何用好词语、写好句子,这些基本功的指导其实更加重要。”不仅如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立足课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形式,把握语言规律。
《推敲》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古人用词字字斟酌,启发我们要揣摩作者的用词之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中有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香里似的,而非“笼罩、淹没”所能及的效果。同时,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情感的聚焦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内涵。
二、模仿句式,为习作搭建阶梯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的段落结构都很鲜明,只要教师多关注段落中富有特色的语言,或是关注作者表达某一意思时采用的表达方法,把规律性的语言教给学生,学生就能从中学到规范的语言,并逐渐学会正确运用。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里有一段父亲对白杨的介绍,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对白杨树和对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的赞美,然后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哪儿有危险,哪儿有火灾,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严冬酷暑,不管是风吹雨打,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为我们的城市奉献着……他们就是勇敢的消防队员!”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训练点,只要教师以文本为依据模仿句式,学生的语言学习就是有源之水。
三、拓展练笔,为习作广开写路
现行的教材以单元为主,一个单元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较长,容易使阅读与习作相脱离。而随文练笔正是阅读和写作的中介,教师可让学生模仿练笔,或仿写迁移,或补白拓展,这些语言点的挖掘将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因此,教师要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文主阵地,为学生创设练笔机会,既让文本更丰满,又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为习作广开写路。
四、领悟构思,让习作蔚然成风
文章谋篇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好的谋篇布局会使主题鲜明凸显,内容层次井然有序,形成一个完美的和谐体。如果不讲究谋篇布局,即便再鲜活的生活素材,学生也会写成一团乱麻,或文章跳跃幅度让人无法理解,或篇章如断垣残壁。因此,教师要跳出文本看写作,要善于从文本的整体角度入手,在高屋建瓴中引导学生认清文本行文的脉络,洞察文本构建的框架,让学生在积极模仿、自主构建中实现言语的有效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爱上习作。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时,我们认识了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感受到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后,笔者请学生回过头来看看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如此引人入胜的。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文章时设置了三处悬念,以吸引读者一步步往下读。
之后,笔者出示随文练笔作业:小松鼠在“我们”家还会发生什么事?请仿照课文续写一件,并且注意要按照情节发展图来写,先设置悬念,再推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最后解释这个悬念。学生通过仿写,拉近了与名家作品的心灵距离,甚至有一种“我也能写得这样棒”的心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不会写”到“我会写”的过渡。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學的范本,值得慢慢咀嚼,细细品尝,好好吸收。教师只要运用好这“源头活水”,充分挖掘文本蕴含的语言资源,引导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语言,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能诗意盈怀。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阳山七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