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总称、总概括,即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次合成、归纳、概括为一个容量更大的概念——“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建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书名,改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而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学科,这门新学科实际属于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党史党建学为主要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学科;意义
一、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
(一)“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的定义
本文所说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总称、总概括。即“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十七大报告所说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①10。
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意在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次合成、归纳、概括为一个容量更大的概念,即统称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建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②{3}课的书名,改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改名之后,依旧编成一本教材、开成一门课,统称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的可行性
第一,毛泽东在1938年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时,讲了一段很精彩的话:“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2。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所谈到的“中国的特性”、“中国的特点”,与邓小平所说的“中国特色”,都是一个意思。所以,把毛泽东思想归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总范畴,肯定是可以的。
第二,我们党已经有了共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①6。这说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属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总范畴。
二、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学科
(一)“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际已在中国诞生
实际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早已在中国诞生。其标志,一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括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早已在中国诞生,《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党的其他重要文献,就属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始文本;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7年2月第1版{3},2008年2月第2版)②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8年9月第1版)①,也都已经出版。这3本教材的出版,不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简单介绍,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进行了新的整合,使其精华更加突出,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联系和共性更加清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精髓这两根红线(共性)的连接与融合上更加紧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更加突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更加鲜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更加明朗,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各自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指导意义的研究和介绍更加明晰;对毛泽东思想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研究和介绍更加准确和精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三大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的研究和介绍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更加贴近实际;对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的阐述更多的反映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最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分层研究,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建设与作用的研究,都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人民的新期待、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二)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学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05年曾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4},规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设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5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该通知在附件二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4}。该通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概况中又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4}。显然,按照这种设置,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暂属于“法学”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之内。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材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确要包含很多个学科,因为“作为理论体系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切重要方面,从学科上讲,包括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宗教学、艺术学、军事学、外交学、管理学、政党学等多门学科”{5}。
因此,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际属于一门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党史党建学为主要学科内容的涵盖很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只有建立这样一门综合性学科,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培养教师和学生宽广的理论视野和知识根底,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中国得到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贯彻落实。应当说这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
科,需要我们下很大力气去研究。
三、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新学科的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实践是长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长期的,与之相应,“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也是长期的。因此,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新学科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产生的全部理论成果的精华。它在内容上就像一根链条一样,形象地展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到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成果。尤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创造的理论成果,可以更好地、及时的涵盖进去。
第二,能较好地从理论上和教材的实际编写上,正确反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几乎反映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其中,有关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理论的探索,也能全面的体现出“始于毛、成于邓”的理论递进和实践的递进关系。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探索是长期的,有一定成效的,“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端和初始形态”{5}。而邓小平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者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二者之间,有一个质的飞跃。邓小平的成功之处很多,其中最精彩的是突破了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破了计划经济的藩篱,提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想;突破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一大二公三纯”的认识,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的发展;突破了社会主义大锅饭思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使中国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
第三,教师能更好地讲清、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这种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始于毛、成于邓”的关系。
第四,这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6}。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DB/OL].http://www.jyb.com.cn/jyzl/jyzc/gdjy/yjsjy/t20060406 _14845.htm/2005-12-23/,2007-11-08.
5、杜鸿林.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1).
6、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数字解读[N].光明日报,2006-05-15.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学报编辑部。作者为副教授)
关键词: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学科;意义
一、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
(一)“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的定义
本文所说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总称、总概括。即“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十七大报告所说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①10。
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意在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次合成、归纳、概括为一个容量更大的概念,即统称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建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②{3}课的书名,改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改名之后,依旧编成一本教材、开成一门课,统称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的可行性
第一,毛泽东在1938年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时,讲了一段很精彩的话:“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2。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所谈到的“中国的特性”、“中国的特点”,与邓小平所说的“中国特色”,都是一个意思。所以,把毛泽东思想归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总范畴,肯定是可以的。
第二,我们党已经有了共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①6。这说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属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总范畴。
二、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学科
(一)“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际已在中国诞生
实际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早已在中国诞生。其标志,一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括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早已在中国诞生,《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党的其他重要文献,就属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始文本;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7年2月第1版{3},2008年2月第2版)②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8年9月第1版)①,也都已经出版。这3本教材的出版,不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简单介绍,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进行了新的整合,使其精华更加突出,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联系和共性更加清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事求是精髓这两根红线(共性)的连接与融合上更加紧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更加突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更加鲜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更加明朗,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各自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指导意义的研究和介绍更加明晰;对毛泽东思想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研究和介绍更加准确和精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三大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的研究和介绍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更加贴近实际;对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的阐述更多的反映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最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分层研究,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建设与作用的研究,都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人民的新期待、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二)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学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05年曾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4},规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设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5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该通知在附件二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4}。该通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概况中又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4}。显然,按照这种设置,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暂属于“法学”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之内。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材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确要包含很多个学科,因为“作为理论体系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切重要方面,从学科上讲,包括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宗教学、艺术学、军事学、外交学、管理学、政党学等多门学科”{5}。
因此,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际属于一门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党史党建学为主要学科内容的涵盖很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只有建立这样一门综合性学科,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培养教师和学生宽广的理论视野和知识根底,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中国得到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贯彻落实。应当说这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
科,需要我们下很大力气去研究。
三、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新学科的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实践是长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长期的,与之相应,“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也是长期的。因此,建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新学科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产生的全部理论成果的精华。它在内容上就像一根链条一样,形象地展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到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成果。尤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创造的理论成果,可以更好地、及时的涵盖进去。
第二,能较好地从理论上和教材的实际编写上,正确反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几乎反映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其中,有关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理论的探索,也能全面的体现出“始于毛、成于邓”的理论递进和实践的递进关系。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探索是长期的,有一定成效的,“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端和初始形态”{5}。而邓小平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者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二者之间,有一个质的飞跃。邓小平的成功之处很多,其中最精彩的是突破了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破了计划经济的藩篱,提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想;突破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一大二公三纯”的认识,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的发展;突破了社会主义大锅饭思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使中国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
第三,教师能更好地讲清、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这种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始于毛、成于邓”的关系。
第四,这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6}。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DB/OL].http://www.jyb.com.cn/jyzl/jyzc/gdjy/yjsjy/t20060406 _14845.htm/2005-12-23/,2007-11-08.
5、杜鸿林.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1).
6、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数字解读[N].光明日报,2006-05-15.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学报编辑部。作者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