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棋客”江铸久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yica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涯棋客”江铸久

  记得2003年4月,中国围棋界曾发生一件令国人传诵的新鲜事:美籍华人、美国职业围棋协会会长江铸久九段,以1元钱的“商借费”加盟山西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围棋乙级联赛。
  此事的意义并不在于比赛的输赢,而在于它体现出一个美籍华人棋手的崇高棋德和对故土的深情厚爱。山西省体育局的领导说:“优秀运动员不忘家乡,从海外归来代表家乡参赛,是棋手的高尚棋德。江铸久作为山西培养出来的棋手,成名赴海外深造、发展,当山西需要高水平的运动员时,他毅然回来代表山西参加比赛,发挥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江铸久是从三晋大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说来也巧,被称为国粹的围棋的发源地也在山西(陵川棋子山),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1993年4月30日,中国曾发行一套特种邮票《围棋》。这一天,山西省邮票公司、晋城市、陵川县邮电局三家还在陵川县联合举办《围棋》邮品原地实寄活动,专门在棋子山设立临时邮局,新刻“山西陵川棋子山(临)048300”邮政日戳一枚,办理实寄业务(只此一天)。
  围棋发源地走出世界著名的围棋手,这实在是妙不可言的事情,似乎应验了“地灵人杰”那句话。
  江铸久和夫人都自称“天涯棋客”,说他们是“为棋走遍天涯,为爱走遍天涯”。那么,江铸久是如何从一个小棋迷成长为蜚声国际的“天涯棋客”?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探寻到这位世界围棋界英杰的一些人生轨迹。

棋为乐:小小年纪,迷上围棋


  “360百科”称“江铸久出生于山东省”有误。其实,山东只是江铸久的祖籍,他真正的生长地是山西省太原市。
  1962年2月17日,江铸久出生于太原市柳巷一个围棋世家。爷爷江润甲是个老中医,行医之外喜欢喝茶下围棋,倾毕生精力攻读了大量的古棋谱,通晓棋理弈道,省内外众多围棋爱好者甚至高手,常来登门求教、切磋。父亲江振国也爱好围棋,左邻右舍那些挑战者常常败在他的手下。他的家庭经济状况还算可以,一家子充满了温馨和欢乐。江铸久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很快就迷上围棋了。他说:“我爷爷的叔叔辈就开始下围棋了。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围棋,也不由地喜欢。”在江铸久心目中,小小的围棋棋盘,竟然是一个充满玄机和魅力的广阔天地。棋盘纵横各19道线,交织成361个位。黑白双方厮杀起来,扑朔迷离,变化无穷,棋手的意志、智慧、谋略、技巧,都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考验。对于幼年的江铸久来说,围棋的魅力让他心驰神往。江铸久5岁时,就和哥哥江鸣久、姐姐江声久、弟弟江玉九一同被父母送进太原的围棋班学习了,围棋成为江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江铸久对于围棋领悟快,进步也快。6岁时,他即能与大人对弈;11岁时,父亲便不是他的对手了。下围棋成了他生活的最大乐趣。文革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家长怕孩子出门惹祸,就让他们在家里下棋。这使他们在围棋天地里,越走越宽,愈钻愈深。
  冬天太原天气很冷,气温经常下降到零下十几二十摄氏度。下棋时需要烧炉子取暖。为了不给家庭增加负担,江铸久和小伙伴每天上学前,都要先去大院锅炉房的灰渣堆里捡没有完全燃烧的炭块——煤渣。放学回家以后,就用煤渣烧炉子取暖,在融融的暖意中进入围棋天地驰骋拼杀。
  江铸久不仅从围棋中获得了许多乐趣,而且获得了不少知识。比如,下棋要经常数棋子,这使他在上小学之前,就掌握了简单的乘法和除法。
  经过磨练,江铸久的棋艺业已在山西少儿中脱颖而出了。

棋为业:不骄不馁,奋勇攀登


  1970年,全國恢复围棋比赛以后,围棋赛事日渐增多。1973年,江铸久曾代表山西赴郑州参加了十一省市儿童围棋赛,一举夺得冠军。这是他围棋生涯中获得的第一个冠军。接着,他又同哥哥江鸣久和另一名队友,于1974年参加全国围棋比赛,争得团体金牌。
  此时,江铸久对于围棋已经是雄心勃勃,梦想自己有一天能正式进入省队和国家队,成为驰骋天下的围棋英雄。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不仅坚持实践,不断下棋,积累经验;而且在上中学以后,开始潜心钻研围棋理论,特别是被视为围棋经典的日本棋书——如吴清源的《黑布局》《白布局》,坂田荣男的《围棋攻逼法》等等,他都看得特别来劲,爱不释手。他还和哥哥江鸣久几次下江南四处投师,自费学艺。两年多时间,兄弟俩遍访了京、沪、江、浙、豫的围棋高手。他还时常到公园和大街小巷领教民间高手那千奇百怪的战法。就这样,江铸久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棋风:狠。在对弈中,越是紧张激烈之时,他越是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棋路妙招。
  1976年冬天,14岁的江铸久与哥哥江鸣久正式进入山西省体工队,这意味着,他已经把围棋当作终身的事业和职业了。他与队友南征北战,为山西队连年进入全国前6名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一边学下棋一边学日语,先后翻译了十几篇日文棋谱。
  1978年,江铸久被选人国家队。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他下定决心,要弘扬围棋这项国粹,把它发扬光大,为华夏争光添彩。在很多全国大型围棋赛事中,江铸久不畏强敌,出色发挥,获得可喜战绩。1982年,他考取了围棋五段,1983年定为围棋六段、七段。1986年获“新体育杯”第2名。1987年,他获得全国个人围棋赛第4名,是年升为围棋九段。1989年,他获得全国个人围棋赛第2名。
  江铸久还频频走出国门,远征日本,欧洲,与世界围棋高手较量,夺得显赫战绩。他还耗费心血,研读了3000多个古今中外的棋谱,使自己棋艺突飞猛进。
  1982年,在中日围棋对抗赛中,他七战七胜。1986年,在中日围棋第一届擂台赛中,他连胜日本五段依田纪基、八段小林觉、九段淡路修三、七段片冈聪、九段石田章,获特别奖。1980年至1986年,他与日本选手对弈,三十四局胜二十八局。他曾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并被聘为韩国棋院客座棋士。围棋界“拼命三郎”的称呼也随之不胫而走。   2018年7月下旬,2018“博思杯”亲缘围棋邀请赛在福州举行,中国队江铸久九段芮乃伟九段夫妇战胜美国麦克雷蒙九段牛娴娴三段夫妇,以三连胜强势夺得冠军。

棋为媒:江芮联姻,天作之合


  江铸久的夫人叫芮乃伟,是上海人,世界围棋历史上第一个女子九段棋手。江芮联姻,当然是以棋为媒。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理想追求,使他们相知相爱,结为伉俪。
  这桩珠联璧合的婚事还经历过一些波折:1991年8月21日,当时旅居日本的芮乃伟把结婚需要的文件送到东京下属的船桥市政府,当时江铸久还在美国,按日本的法律允许他们结为夫妻;但是,江铸久不在场的“单方面结婚”却不被中国领事馆承认。于是,一直等到1992年江铸久到东京参加第二届应氏杯围棋比赛的机会,于1992年7月8日二人又去登记了一回,江芮联姻总算得到中国官方正式承认。
  芮乃伟的成长历程中,颇多亮点令人羡慕,令人惊叹!
  芮乃伟1963年12月28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她11岁学围棋,14岁进体校,15岁进集训队。1982年、1984年、1986年分别获“新体育杯”围棋赛第四、第二、第五名。1982年定为职业围棋四段。1984年、1985年、1986年分别获中国围棋“国手战”第五、第四、第三名。1986至1989年,蝉联四届全国女子围棋个人赛冠军。1988年6月,升为围棋九段,当时是世界上唯一的围棋九段女棋手。这也标志着中国女子围棋进入了“芮乃伟时代”。
  1990年秋,芮乃伟远赴日本寻找下棋机会。1992年7月,芮乃伟以个人身份参加第二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这是她首次登上最顶级的世界大赛舞台。她相继战胜小松英树、李昌镐和梁宰豪,打进四强。这是女棋手在世界大赛历史中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1993年成为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的关门弟子。同年获第一个女子围棋世界冠军。此后10年中,她一共夺得8次女子围棋世界冠军。
  1996年,由于日本棋院拒绝接纳,芮乃伟始终无法立足日本职业棋界,于是随夫君江铸久移居美国。


生活中的“神仙眷侣”江铸久芮乃伟

  1999年4月9日,在旅美韩裔棋手车敏洙联络下,芮乃伟夫妇踏足韩国汉城,并正式在韩国棋院注册,成为韩国棋院客座棋手,后转为正式棋手。芮乃伟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韩国女棋手的成长。韩国棋院公开宣布:“芮乃伟九段来韩国之前,韩国女子围棋与中国和日本相比处于弱势。随着芮乃伟的到来,韩国女子围棋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世界最强。以前从来未曾获得过世界棋战冠军的韩国女子棋手,在芮乃伟来到韩国之后,总共获得了10次冠军,其中个人赛6次、团体赛4次。这些都不包括芮乃伟本人获得的。”
  2000年,在韩国围棋“国手战”中,她击败李昌镐、曹薰铉,夺得韩国围棋“国手战”冠军,轰动了韩国乃至世界棋坛。
  2000年,芮乃伟参加第十三届富士通杯世界围棋锦标赛,首轮战胜日本棋手彦坂直人进入十六强。同年参加第五届LG杯,连胜小林觉、邵炜刚进入八强。
  2001年,芮乃伟在第6届三星杯世界围棋公开赛里击败赵治勋、山田规三生两位日本棋手挺进八强。
  2007年1月,芮乃伟以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参加两个最高规格的女子围棋比赛:第六届正官庄杯女子围棋三国擂台赛和首届远洋地产杯世界女子围棋公开赛。下团体赛的时候,芮乃伟的身份是中国棋手;下个人赛的时候,芮乃偉则是韩国棋院棋手。
  2011年底,芮乃伟结束在韩国的客座生涯,回归中国棋院,成为中国围棋队的一员。
  2013年11月10日,即将年满50岁的芮乃伟九段在第十一届建桥杯中国女子围棋公开赛决赛中,以总比分2比O完胜上届冠军王晨星五段,首夺建桥杯冠军。
  2014年8月,芮乃伟打进第十九届三星杯本赛,并在首轮打败淘汰赛中两胜中华台北棋手萧正浩,再次打人世界大赛十六强。


江铸久夫妇与棋圣吴清源大师

  2015年9月16日,在第三届全国智力运动会职业围棋女子个人赛上,芮乃伟代表上海队出战,以6胜1负积12分的成绩夺得围棋专业女子个人赛金牌。
  201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在天津市举行,53岁的芮乃伟夺得群众比赛围棋决赛冠军,她也因此成为了全运会历史上夺冠年纪最大的选手。是年11月23日,第15届建桥杯中国女子围棋公开赛在上海揭晓,芮乃伟以2比0的总比分第二次夺得本项赛事的冠军,创最年长夺冠纪录。
  在围棋赛场上,芮乃伟是一员猛将;在其他领域,她也照样出色,不让须眉。她历来爱好读书写字,是颇有造诣名副其实的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女。写作方面,她文笔优美,才气四溢。书法方面,她持之以恒地钻研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字帖和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无论是一笔一画的临摹,还是泼墨挥笔的创作,其运笔均章法有度,神形兼备。
  尤其是她和丈夫江铸久之间的恩爱默契着实令人羡慕不已。芮乃伟一直把江铸久当作“我千辛万苦觅得的夫婿”。而江铸久对于芮乃伟则赞赏有加,发自内心地说:“芮乃伟对围棋研究、家事、健康管理都很认真彻底。”他还爆料:“在不出行的日子里,芮乃伟喜欢在家做饭,她自己有这个天赋,是一个优秀‘厨师’。她的清蒸甲鱼堪称一绝,炒肉片、鱼、排骨都做得不错,能做不少呢。”果真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其乐融融,人们称赞他俩为“神仙眷侣”。   国际象棋前女子世界冠军谢军则说:“芮乃伟是所有女棋手中最棒的,在她纤瘦的身体中蕴藏着很多的与众不同,颇有一点神秘色彩。”

棋为命:弘扬国粹,心系中华


  起源于中国的围棋,在古代称为“弈”,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继而流传到其他国家。但欧美国家民众对于中国围棋了解还是欠缺的。
  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增进外国从官方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继而推动国与国之间友好交流,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江铸久芮乃伟夫妇不再像以前频繁密集地参加围棋赛事,而是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围棋的教育和普及方面,特别向欧美国家民众介绍、推广围棋,以此当作自己的使命,自觉地担当起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的重任。江铸久自1996年开始,担任美国职业围棋协会会长。2002年,创立了面向西方围棋爱好者的美国围棋专业网站——“美国大师网”,知名度甚高,学生遍布全美。它普及围棋知识,先后举办了17届青少年围棋大型比赛,每年都搞围棋冬令营和夏令营,还与美国科学界联合举办过5届围棋活动,数次在国际数学会议上向西方科学界人士进行围棋普及活动讲座。江铸久因而拥有大量的围棋“粉丝”,被誉为“美国围棋之父”。


江铸久芮乃伟自传《天涯棋客》

  2011年9月,“围棋十八段夫妇”(人们对江铸久芮乃伟的尊称)在中国上海成立了“江芮(上海)围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江芮围棋”。他们又把精力放到培养青少年上面,这也是他们一生理想追求的重要方面。自2011年至今,他们和闵行区教育局试点推行“围棋进课堂”,特色课程推向全区22所中小学,包括零起点亲自代教培养了两批近百名教师,普及覆盖了近9000名青少儿。“特色围棋进课堂”还得到了上海市教委等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人们有理由相信,“江芮围棋”一定会越办越好。

棋为史:真实记录,永久流传



作者同江振国先生合影

  通晓英、日、韩三门外语的江铸久和芮乃伟先后合作出版了《天涯棋客——我们漂泊的围棋生活》(学林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风中的旅人》(书海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天涯棋客》是江铸久和芮乃伟的自传性著作,共29.8万字。此书包括三大部分:《芮乃伟:我的自述》《江铸久:我的自述》《芮乃伟江铸久:相爱的日子》。书中详细而坦诚地叙述了他们的围棋人生,从学棋启蒙,到升上九段;从中日擂台赛一战成名,到怅然去国;从数年陌生,到相知相爱,最终在韩国当客座棋士……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把他们的拼搏经历和心路历程一一展示,给人以励志启迪。书后还附有江铸久对芮乃伟战胜曾创造多项围棋历史记录的韩国国手李昌镐九段和韩国第一个九段棋手曹薰铉的棋谱的讲评,这些评述业已成为围棋界的珍贵史料和经典教材。
  《风中的旅人》是江铸久、芮乃伟从2004年至2008年在亚、欧、美三大洲的游记和旅居韩国的生活日记,共23.9万字,是继《天涯棋客》之后两人的第二本著作。网络评论说:“《风中的旅人》游记部分,作者用他们纯净的目光,棋手的思维展示了欧洲优雅的人文环境和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美国西部洪荒苍茫的自然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对美景的哲学感悟。生活日记部分,作者用大量淡雅的文字和真实的照片,记录了旅居韩国后的日常生活,也是对职业棋手生涯的真实记录。个中世界,胜负输赢,既单纯又复杂,耐人寻味……”
  江铸久和芮乃伟还出版多部围棋专业书籍,他们还拥有世界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全球影视影像及其文化衍生品的版权,并于2005年编剧和监制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吴清源》。
  江铸久和芮乃伟不仅用围棋赛事佳绩,向世人彰显华夏儿女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优秀品德,而且用心血著作文字,为推动祖国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发挥添砖加瓦的作用。相信这些心血著作文字也会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永久流传。
  近些年常回太原的江铸久,看着幼时生活过的街区道路发生了不少变化,总禁不住感叹:“太原变化真是不小呀!”当然,他也同众多游子一样祈望家乡发展得更好。他还献计献策:“如果下一步太原要發展,往山上发展也是可以考虑的。”这确实是个有远见有创意的提议。
其他文献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会战爆发。中条山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重大而惨烈的战役,是正面战场中日两军22次大的会战之一。此次战役中,担任中条山西线防卫的陆军第3军顽强抵抗,损失惨重,中将军长唐淮源、第12师少将师长寸性奇分别在夏县和垣曲交界的尖山、垣曲毛家湾镇的樱桃沟以身殉職,唐淮源、寸性奇遗骸分别由当地村民秘密安葬,48年来一直守口如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6年5月、6月,国家民政部分别
期刊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村的教育,晋中地区农村的初小、高小教师都很了不起,大都是省里正牌国民师范毕业生任教,他们无论是学识还是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堪称上等,当然也有个别是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的老教员,这种教员在当时那个年代算术方面比较年轻教员要稍显劣势。  那时候对教员的要求很严格也很全面,所有要讲的课程,都要精通。为了不断提高教员素质,保证教学质量,各县教育部门都会每三年组织教员进行一次会
期刊
对联是我国争妍斗丽的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包括门联、堂联、春联、戏联、寿联和挽联等等。过年贴对联叫贴春联,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年俗。“(腊月)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下字”说的是写春联;“(腊月)二十八,贴年画”,自然包括贴春联。春联,以张贴于千家万户门上的两句对偶形式的庆贺文字,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烘托春节的欢乐祥和气氛。双封面是《对联》杂志特色,
期刊
邓小平接见任之恭先生  他的故乡在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河西村,就因有了他这位上了《世界名人录》的物理学家、华盛顿华人各界联合会会长任之恭博士,村子也便出了名。他曾多次回国讲学,受到周总理、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的多次接见。怀着对这位物理学家的敬意,我们去他的故乡进行了采访。  1977年,当任之恭先生怀着热扑扑的心情回来寻根时,河西村却冷落了这位海外赤子。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村里还很贫困,他想看
期刊
贾题韬,当代佛学家,中国象棋理论的奠基人。董寿平,当代国画家,美术评论家,书画鉴赏家。两位大师都是洪洞人。两人从太原省立一中同学结识起,相交一生,感情笃深,佳话连篇。我把他们的故事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并州同窗  贾题韬,字略候,号玄非,1909年出生于赵城县(今洪洞县)罗云村一户富户人家。父亲贾仁俊毕业于省测绘学校,以教书为业。后来在山西省财政厅厅长王平(汾西大麦郊人)的提携下,任山西晋南同税委员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结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向科学进军,教育是基础。我国的教育经过解放初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把旧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事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毛泽东主席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期刊
沁源县韩洪乡造峪村境内的“八仙洞”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典故在我国家喻户晓。在山西沁源境内就有个“八仙洞”。开发和保护好“八仙洞”,使之成为我省旅游度假的圣地,打造绿色沁源品牌,同时增加当地村民收入。  沁源的“八仙洞”位于沁源县韩洪乡仁道村造峪自然村西2公里处,与霍州市七里峪风景区交界处,地处汾河源头之一,这里的河水一路西下,流经霍州市人汾河。  这里山势险峻、雄关漫漫
期刊
王伯唐  我叫王云英,生于山西省定襄县王进村一个富裕的农商人家。  定襄县,位于忻定盆地东部,周围群山环绕,丛蒙山柳林尖,巍峨挺拔、郁郁葱葱;域内滹沱、牧马、云中、同河四河贯流。这里田肥水丰,物华天宝,披着蒙山秀气、载着沱水灵光,是繁衍中华文化的沃壤,是弘扬革命传统的热土。  我的爷爷,做过清朝的贡生。我的家族奉循“诚信、博爱、笃行”祖训和“勿为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精忠报国”的国学思想。
期刊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是中国人共同的家族史。阅读了《中国人史纲》,特别是详细阅读了宋朝那些事儿,为之感慨,耳目一新,于是重读,仿佛那些历史还在演绎一种新的境界,令人难以忘怀。  宋分为北南两宋,历时3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不短不长的朝代。从立国开始就处在辽、金、西夏强邻压境的窘境中,但有意义的是它采取了一项崇文抑武、作养士气的基本国策,皇帝与士大夫(文人)共
期刊
陈石林  12月26日,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诞辰,每年的这个日子我都会回想起我为他老人家制作标准像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前,在“南京国际艺术人像摄影公司”工作的我,被公司派到香港工作,其间有幸结识了欧阳予倩、夏衍等人,从他们那里受到很多教益。新中国成立后,当我得知周恩来总理号召海外和港澳地区的科技人才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用一技之长报效祖国时,毅然放弃优厚待遇,于1950年夏回到内地,进入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