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走上幸福路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w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丽的罗山脚下,有一个叫红寺堡的地方。这里街道整洁,村庄秀美;这里人心思进,祥和安宁。“中国葡萄酒第一镇”、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产区、全国首个慈善产业园……昔日蛮荒之地,今天生机盎然。17年来,在扶贫开发的滚滚浪潮中,在23万回汉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红寺堡成为扶贫开发的新样板。
  红寺堡区位于宁夏中部,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县级为单位、全部都是生态移民的县区。1999年1月,红寺堡开始开发建设,2009年9月设立市辖区。累计开发水浇地近60万亩,搬迁安置宁南山区移民近2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83%,回族占61%,行政区划面积2767平方公里,形成了两个镇3个乡1个街道63个行政村5个城镇社区的规模。2015年,红寺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5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68.64亿元,分别是2009年设区前的2.5倍、3.4倍和4.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开发之初的不足500元增加到5952元,先后有10.5万人稳定脱贫。
  自开发建设以来,红寺堡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自治区历次固原工作会议等一系列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及时传达学习中央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李建华书记调研盐池、同心扶贫开发座谈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目标,实施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慈善扶贫、项目扶贫多轮驱动,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共产党好、黄河水甜”成为移民群众的共同心声。
  前不久,记者一行来到美丽的红寺堡,听移民群众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扶贫脱贫故事。
  柳泉村民致富新模式
  在柳泉乡柳泉村,“1+1”这个新词语已经家喻户晓。“1+1”不是别的,它是一种扶贫新模式。“政府投资,企业管理,金融扶持,合作社运行,贫困户养殖”,正是这种养殖新模式,带领农户进入养殖新时代。
  在村民周玉虎的家里,记者看到,几头壮牛正在欢快地吃草。周玉虎欣喜地指着吃草的牛告诉记者,加入壹加壹农牧公司后,他家养了6头牛,一头牛纯收入在4800元,6头牛一年就能为家里增加收入近3万元。


  “牛一生病,公司就派技术人员来看。这样养牛省心省力,好得很。”周玉虎兴奋地说。
  柳泉村位于红寺堡区以东15公里处,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1172户5180人,贫困户有538户1656人。2015年,红寺堡区共整合各类资金5535.8万元,用于扶持该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打造精准扶贫综合示范村。其中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62万元,重点支持草畜产业发展,与宁夏壹加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贫困户”的“1+1”肉牛养殖产业扶贫模式,即“四级推荐”“五落实”“四到位”“一达标”“一兑付”的模式,打造精准扶贫的产业示范村。
  壹加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巍向记者介绍了“1+1”肉牛养殖产业扶贫模式。“四级”推荐,即通过“农户申请,村级和合作社审核,乡镇和扶贫办推荐,确定养殖户、养殖规模和贷款额度。“五落实”,即通过相关单位与企业、金融机构对接,做到“落实签订购牛合同、落实3户联保、落实企业担保贷款、落实银行放贷、落实扶贫资金贴息”。“四到位”,即在贫困户养殖过程中,企业做到“提供技术指导到位、日常监管到位、防疫监测到位、草料保障到位”,确保科学养殖。“一达标”,即通过4个月的精心养殖,确保牛犊从入园时80公斤达到210公斤的收购标准。“一兑付”,对达标牛犊,由企业统一收购,一次性兑付养殖收益1148元/头。
  “牛在最好喂养的时候由农户自己养,难养的时候公司养,村上已经有350户贫困户参与到壹加壹农牧公司的养殖模式中。”柳泉村村主任杨勇说。
  “通过一轮‘1+1’的产业扶贫模式试点养殖,养殖户普遍反映良好,具有投入成本低、养殖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的特点。贫困户一次贷款,一年内可循环养殖3轮,按照每户10头计算,一年纯收入可达到34440元。人均(按5口人核算)纯收入仅养牛一项收入将达到6888元。”新庄集乡副乡长段立栓说。
  “1+1的产业扶贫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买牛难、养牛技术不专业、缺乏养殖场地、卖牛难等问题,使农户由过去的零散养殖转变成为合作社经营。并且通过专业化合作养殖模式,为农户争取到了更大的金融支持,使农户生产和收益最大化。1万头牛可为当地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收益2000万元。”白巍说。
  “1+1的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的利益联结新机制,让许多农户告别了小打小闹的散养模式,进入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的养殖时代。养殖农户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实现了收益最大化,加快了脱贫步伐。”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壹加壹公司肉牛存栏量11000头,牛犊存栏量500头,打造壹加壹肉牛养殖示范村3个,带动周边500多户发展养殖。
  “按照壹加壹公司发展规划,2016年将带动红寺堡区超过1000户以上群众养殖30000头肉牛。”白巍说。
  西川村民过上好日子
  午后,记者来到新庄集乡杨柳村西川组村民高志福家中。阳光暖暖地照进院落里,一院子的玉米棒摞成堆,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金黄的。74岁的高志福老人红光满面,身板硬朗,正在院子里晒太阳。
  走进屋内,记者和高志福以及其他村民围坐在烧得热热的炕上,听高志福细说他家这几年发生的喜事。2003年,高志福一家从隆德县的一个小山村搬迁到了红寺堡,从山沟沟里来到这平展展的地方,住上了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全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全家5口人,儿子在外打工,每年收入2万元,儿媳妇在家门口的葡萄园打工,早晚能照顾家里,啥也不耽误。家里流转了7亩地,流转费一年有3500多元,我每月还有120元的养老金。出门就有车坐,不再靠天吃饭,信息也灵通,日子越过越好了。”高志福乐呵呵地说,“咱有信心过上好日子,还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娃娃们好好念书成才。”   发展生产,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在杨柳村西川组,村企合作产业扶贫让这里的贫困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杨柳村西川组村民全部为隆德县搬迁移民,现有632户2918人,耕地面积6600亩。2013年以来,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了宁夏天得葡萄种植有限公司,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0余亩,实施高效节水改造,发展葡萄产业,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据了解,西川组约有1400余亩土地撂荒,集中流转后,群众拿到了520元/亩的流转费,有效增加了收入,撂荒地、沙化地又恢复为良田。
  “土地流转后,葡萄亩收入4000余元,是种玉米的4倍多。如今,全村青壮年劳动力放心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全程参与葡萄田间管理,熟练掌握了技术要点,已有230余人成为产业工人。” 杨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文元说。
  经测算,西川组每年户均仅土地和务工收入2.7万元以上,其中基地务工收入5000元以上,外出务工收入1.8万元,土地流转费收入4000元,人均稳定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西川组群众经济条件明显改善,已有200余户翻建了新房,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
  王文元说,这两年进行土地流转后,光西川组就增加了110多辆小轿车,在银川、吴忠、红寺堡买房的村民大约有80多户,还有一部分农户养了牛、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也增加了收入。村里还有十几户群众没有脱贫能力,已经纳入低保。王文元说,让村里的贫困户都脱贫,仍是村两委今后要努力做好的事情。
  马渠村民迎来新生活
  生态移民,让一批批走出大山的人们告别了贫穷,走上了幸福路,迎来了新生活。
  2015年11月5日,红寺堡区新庄集乡马渠生态移民安置区又有来自同心县的13户移民安家落户,开始了新的生活。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看着配备齐全的生活设施,移民们心里美滋滋的。
  马渠是红寺堡区的生态移民安置区之一,为了让马渠的移民“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 红寺堡区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扶贫措施。
  在产业发展上,以规模化节水枸杞及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万亩生态枸杞种植基地。同时,按照户均1座养殖圈棚的标准,由合作社集中经营,发展规模养殖产业。
  在社会管理上,按照“5531”管理模式(着力强化责任、组织、服务、宗教以及社会保障“五大管理”,协调帮助移民签订土地承包、流转经营、务工就业、教育培训、拱棚种植等“五项合同”,及时向移民发放合法集体土地承包经营、农村宅基地使用以及房屋产权“三项证书”,逐步建立完善“一个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了相应的服务管理体系。积极与迁出县对接,及时为移民接转办理了两险、低保、大病救助、计划生育、子女就学等审批手续。
  为了让移民生活得更方便,设立了生活服务区,经营各类生活必需品,同时开通了红寺堡区至马渠的公交线路。各服务功能站所及时化解处理移民所反映的问题,确保移民新村社会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通上了公路、公交、自来水,通上了电视、宽带,吃得好,住得好,后顾之忧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美好……红寺堡的老百姓知道,通向幸福的路就在脚下。
其他文献
河南安阳县一所中学近日被媒体曝出收取学生“洗碗费”。这起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教育行政部门不作为值得反思。  涉事学校解释收费有三大理由:一、非学校收取,而是经营单位收取;二、交费属自愿,非强迫;三、收费项目和价格已向县教体局报备。  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学生自带餐具争抢水龙头洗碗、乱倒剩饭剩菜,容易引发纠纷、堵塞下水道,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改成食堂经营者提供餐具、统一清洗,管理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但
期刊
乡村生态旅游搞得热火朝天,贫瘠的土地上开出光伏之“花”,“互联网+”走进寻常百姓家……在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一条条精准扶贫新路径,一个个精准扶贫新“创意”,让这个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换上了新面貌。  乡村生态游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也是绿色环保的扶贫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盐池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发展旅游经济,也是一条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县委十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盐池
期刊
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宁夏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近日通过了验收,宁夏的育种“候鸟”们在种业“硅谷”终于建起了自己的“窝”。云南元谋、海南三亚及周边地区拥有全国独特的农作物种植条件,一年四季适宜作物生长,有“天然大温室”的美誉。20世纪50年代起,全国各地的农业育种研究机构先后在云南、海南建立了各类农作物繁育基地。经过近3年的建设,如今宁夏已建成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114.2亩,其中,海南乐东良种繁育基
期刊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自治区水利厅以保障水安全为目标,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统揽,全力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倾力发展民生水利,着力强化水资源管理,努力深化水利改革,统筹做好各项水利工作。力争各类水利投资总计50亿元;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建成通水;治理盐碱地25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0万亩;治理水
期刊
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是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泾源县立足县情,创新思路,在全县推行了村级后备干部“三推两考一培养”制度。即:“三推”,就是通过公开推荐、组织推荐和大会推荐三种方式推荐;“两考”,就是村党组织对推荐人选进行资格考察、乡(镇)党委对正式人选进行考核评价;“一培养”,就是结合实际,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村级后备干部进行系统化的培养教育。 
期刊
据悉,宁夏30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用一年多时间,将初始股本总额从12.72亿元做大到现在的80亿元,实现融资新突破,目前已有8家企业实现做市转让。为进一步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助推宁夏资本市场跨越发展,宁夏制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精神,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800万元,对宁夏2014年在新三板挂牌的16家企业给予每户50万元发行经费补助,鼓励企业借力新三板股份转
期刊
近日,银川市iBi育成中心,宁夏金久生物工程公司与美国美中酒业集团举行签约仪式,2016年该集团将采购金久公司生产的600吨、价值2000万美元的枸杞金酒。这标志着宁夏枸杞金酒迈出进军美国市场第一步。枸杞金酒因“提取了天然枸杞全部营养成分和药理成分”,以天然枸杞口感刚刚荣获美国最大酒类推广集团Future shift 2014-2015年度“最受国际欢迎中国酒评选”最高金奖。2016年3月,枸杞金
期刊
2016年宁夏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向社会公布。  一、促进创业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7.3万人,开展创业能力培训1万人,购买公益性岗位3500个,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2200名,帮助6000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500名。  二、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为306所农村学校(教学点)接入宽带互联网,为85所农村学校(教学点)
期刊
近日,银川开发区所属银川育成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开发区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的石油企业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签署了关于成立合资公司、促进沙特—中国产业合作、推动招商引资及本土化进程的合作备忘录。合资公司将为进入沙特的中国企业提供产业规划、运营、投资促进及管理等方面服务。沙特—中国产业合作,将为中国企业搭建海外发展基地和服务平台。近年来,银川开发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其中,西
期刊
◇设立2亿元新型工业化专项担保基金  ◇宁东铁路公司运价下调至0.19元/吨公里  ◇企业先进设备抵质押率提高到70%左右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于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宁夏从2016年起将通过新设立2亿元新型工业化担保基金等十条措施,助力宁夏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自治区将对该《意见》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问责。根据《意见》,在改善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