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有这样的疑问:“我家孩子喜欢看书,而且阅读的课外书也蛮多的,但是语文成绩却不见明显的提高?”是啊,我们语文老师的确经常向学生灌输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的观念,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优异也的确是与他们大量地阅读课外书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这一部分的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后却收效甚微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笔者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如下的问题:
1.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
2.阅读书目无序而混乱,没有阅读的梯度。
3.阅读只注重故事情节,没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导致阅读的无效性。
针对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无时、无序、无效”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实践,谈谈一些具体的操作和思考。
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他们往往比较重视书面作业的完成,而忽略了无形的阅读作业,所以确保每天的阅读时间是关键。为此,我们语文备课组与年级段协商,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阅读活动。每天抽出固定的一节课为阅读课,确保每天阅读30分钟,在每天的阅读课上,学生阅读同一本书,以便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营造一种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开学初就确定本学期必读的10本课外书,再列一个清单,让学生每人按照书单去购买相应的书籍。比如针对刚踏入初中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领他们进入阅读的世界。于是我们就推荐了如下的课外书:如《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老人与海》《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草房子》《小王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外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到了八年级,随着学生的心智慢慢地成熟,渐渐地推荐一些稍有深度的课外书,比如:《平凡的世界》《基督山伯爵》《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目送》《安妮日记》《人类群星闪耀时》。到九年级,就再上一个梯度,如《苏东坡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契诃夫小说集》《顾城的诗》《苏菲的世界》……这样安排和筛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如此这般,逐层推进,有序地阅读。
在确保阅读时间,有序阅读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和一定的阅读规律,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逐层递进地进行相关的指导,使阅读更加有效。
一、通过圈划、背诵,积累并习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在阅读课上,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圈划,圈一些生字词或特别有表现力的词语,划一些自己较喜欢的精彩语句、语段。然后,每天摘抄其中较为喜欢的一个精彩语段到《语文积累本》上,作为当天的作业。笔者在改学生积累作业时,挑选学生摘抄中的精彩语段,写在后黑板上,早读时,让学生读读背背。由于是“同读一本书”,师生还可以在读背的同时,聊一聊与这一语段相关的文本内容,再次初步感知原文,理解文章中词句的含义。这样一天一个语段,一个星期五个语段,一个月就可以积累20个语段,一个学期下来,就相当可观了。这一阶段属于“储备期”,能学以致用就已经习得了一定的语文能力。
(案例一)学生作文引用了龙应台《目送》中的语段:“也许母亲的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包含着对子女的深厚的爱。正如《目送》中所说的:‘母亲,原来是一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的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母亲会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一味地付出不求回报,只求子女能幸福平安。”
二、通過开展一些活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学会与同学交流分享阅读体会,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阅读。八年级时推荐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故事情节强,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品读关键细节,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解释主题与背景、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开设了一节“阅读汇报课”。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然后制作ppt,上台展示。内容分配如下:
1.片段品读
2.人物赏析
3.作者介绍
4.阅读感受
5.故事讲述
6.知识竞赛
(案例二)其中的一个小组汇报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感受《老人的心》:
当我阅读《平凡的世界》时,看到徐国强与老黑猫的故事,埋藏在心里最深处的悲痛、愧疚油然而生……我悲愤:一个子孙满堂本应该享受着天伦之乐的老人,在他余生里陪伴他的竟然是一只猫,一只也即将死去的老黑猫。徐国强做了一切努力,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最终却换不回老黑猫的一条命,一条奄奄一息的生命。他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黑猫在他怀抱中,咽下最后一口气,是多么地痛彻心扉啊!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那只老黑猫就是他的亲人,就是他所有情感的寄托啊!剩下来的日子留下他一个人,他该多么地孤寂啊!面对黑猫的离去,徐国强家人的反应却是如此的淡然啊!多么不以为然啊!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老人那颗孤寂、无助的心啊!
家人就像空气,形影不离,看似无用,但当他们失去时,你就会窒息,难过。此时,才懂得他们早已和我们密不可分了。只是我未免明白得太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将永远也无法弥补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啊,垂暮之年的老人,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多回家陪陪老人吧!哪怕一句问候,一声叮嘱……都可以温暖老人那颗孤寂的心。
读了这本书,我也该长大了……
三、通过评价,阐述个人独特的感悟,走向深入
另外,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个内容触动了你,可以在书页的旁边写上此时此刻自己的点滴感受。还记得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不大喜欢这种打打杀杀的内容,又加上是文言版本,所以阅读的进度有些缓慢。为了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三国之我见》,让学生把阅读《三国演义》的点滴感受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紧接着,笔者就此内容开了一节交流课,让学生以6-7人的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的作品,然后互相询问与质疑,交流各自的心得感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碰撞出些许思维的火花,也由此对三国有了一些略微深入的了解。这之后,笔者经常推荐学生的作品,读给全班学生听,然后再引入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中的一些内容,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解读。
(案例三)学生作品《关羽之死谁该负责》
《三国演义》看到这里,其中许多英雄豪杰开始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也有的慢慢失去了之前的英武。且先说关羽吧,关羽刚开始时“过五关斩六将”很是生猛。可到了曹操被诸葛亮突袭了两次,败走华容道时,关羽却因为心中放不下往日的恩情,放走了曹操。原本立下军令状的他,理应斩首。但是刘备看在往日的情谊上,赦免了关羽,这使得关羽心中滋生了一种侥幸心理,再加上在后来的战争中他屡立战功,不免就有些骄傲,目中无人。后来,孙权有意要与他联姻时,他不但拒绝了别人的好意,还自视甚高,竟然侮辱孙权说:“虎女不嫁犬子。”就在不断的自我膨胀中,关羽大意失荆州,最终丢失了自己的性命……
欣赏了学生的作品之后,笔者适时地引入一些关羽的小故事,以及易中天老师的一些观点:“关羽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关羽有德、有才、有资历,却没有政治头脑,是一个大侠而非大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亦或求学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笔者认为阅读也同样需要这三种境界,犹如上述“三境”般进行课外阅读,一层层推进,有时、有序、有效地阅读,相信学生最终能寻得“灯火阑珊处”的那个“她”。
面对这样的疑问,笔者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如下的问题:
1.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阅读时间得不到保障。
2.阅读书目无序而混乱,没有阅读的梯度。
3.阅读只注重故事情节,没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导致阅读的无效性。
针对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无时、无序、无效”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实践,谈谈一些具体的操作和思考。
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他们往往比较重视书面作业的完成,而忽略了无形的阅读作业,所以确保每天的阅读时间是关键。为此,我们语文备课组与年级段协商,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阅读活动。每天抽出固定的一节课为阅读课,确保每天阅读30分钟,在每天的阅读课上,学生阅读同一本书,以便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营造一种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开学初就确定本学期必读的10本课外书,再列一个清单,让学生每人按照书单去购买相应的书籍。比如针对刚踏入初中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领他们进入阅读的世界。于是我们就推荐了如下的课外书:如《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老人与海》《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草房子》《小王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外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到了八年级,随着学生的心智慢慢地成熟,渐渐地推荐一些稍有深度的课外书,比如:《平凡的世界》《基督山伯爵》《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目送》《安妮日记》《人类群星闪耀时》。到九年级,就再上一个梯度,如《苏东坡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契诃夫小说集》《顾城的诗》《苏菲的世界》……这样安排和筛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如此这般,逐层推进,有序地阅读。
在确保阅读时间,有序阅读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和一定的阅读规律,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逐层递进地进行相关的指导,使阅读更加有效。
一、通过圈划、背诵,积累并习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在阅读课上,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圈划,圈一些生字词或特别有表现力的词语,划一些自己较喜欢的精彩语句、语段。然后,每天摘抄其中较为喜欢的一个精彩语段到《语文积累本》上,作为当天的作业。笔者在改学生积累作业时,挑选学生摘抄中的精彩语段,写在后黑板上,早读时,让学生读读背背。由于是“同读一本书”,师生还可以在读背的同时,聊一聊与这一语段相关的文本内容,再次初步感知原文,理解文章中词句的含义。这样一天一个语段,一个星期五个语段,一个月就可以积累20个语段,一个学期下来,就相当可观了。这一阶段属于“储备期”,能学以致用就已经习得了一定的语文能力。
(案例一)学生作文引用了龙应台《目送》中的语段:“也许母亲的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包含着对子女的深厚的爱。正如《目送》中所说的:‘母亲,原来是一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的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母亲会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一味地付出不求回报,只求子女能幸福平安。”
二、通過开展一些活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学会与同学交流分享阅读体会,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阅读。八年级时推荐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故事情节强,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品读关键细节,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解释主题与背景、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开设了一节“阅读汇报课”。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然后制作ppt,上台展示。内容分配如下:
1.片段品读
2.人物赏析
3.作者介绍
4.阅读感受
5.故事讲述
6.知识竞赛
(案例二)其中的一个小组汇报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感受《老人的心》:
当我阅读《平凡的世界》时,看到徐国强与老黑猫的故事,埋藏在心里最深处的悲痛、愧疚油然而生……我悲愤:一个子孙满堂本应该享受着天伦之乐的老人,在他余生里陪伴他的竟然是一只猫,一只也即将死去的老黑猫。徐国强做了一切努力,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最终却换不回老黑猫的一条命,一条奄奄一息的生命。他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黑猫在他怀抱中,咽下最后一口气,是多么地痛彻心扉啊!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那只老黑猫就是他的亲人,就是他所有情感的寄托啊!剩下来的日子留下他一个人,他该多么地孤寂啊!面对黑猫的离去,徐国强家人的反应却是如此的淡然啊!多么不以为然啊!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老人那颗孤寂、无助的心啊!
家人就像空气,形影不离,看似无用,但当他们失去时,你就会窒息,难过。此时,才懂得他们早已和我们密不可分了。只是我未免明白得太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将永远也无法弥补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啊,垂暮之年的老人,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多回家陪陪老人吧!哪怕一句问候,一声叮嘱……都可以温暖老人那颗孤寂的心。
读了这本书,我也该长大了……
三、通过评价,阐述个人独特的感悟,走向深入
另外,还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个内容触动了你,可以在书页的旁边写上此时此刻自己的点滴感受。还记得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不大喜欢这种打打杀杀的内容,又加上是文言版本,所以阅读的进度有些缓慢。为了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三国之我见》,让学生把阅读《三国演义》的点滴感受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紧接着,笔者就此内容开了一节交流课,让学生以6-7人的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的作品,然后互相询问与质疑,交流各自的心得感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碰撞出些许思维的火花,也由此对三国有了一些略微深入的了解。这之后,笔者经常推荐学生的作品,读给全班学生听,然后再引入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中的一些内容,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解读。
(案例三)学生作品《关羽之死谁该负责》
《三国演义》看到这里,其中许多英雄豪杰开始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也有的慢慢失去了之前的英武。且先说关羽吧,关羽刚开始时“过五关斩六将”很是生猛。可到了曹操被诸葛亮突袭了两次,败走华容道时,关羽却因为心中放不下往日的恩情,放走了曹操。原本立下军令状的他,理应斩首。但是刘备看在往日的情谊上,赦免了关羽,这使得关羽心中滋生了一种侥幸心理,再加上在后来的战争中他屡立战功,不免就有些骄傲,目中无人。后来,孙权有意要与他联姻时,他不但拒绝了别人的好意,还自视甚高,竟然侮辱孙权说:“虎女不嫁犬子。”就在不断的自我膨胀中,关羽大意失荆州,最终丢失了自己的性命……
欣赏了学生的作品之后,笔者适时地引入一些关羽的小故事,以及易中天老师的一些观点:“关羽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关羽有德、有才、有资历,却没有政治头脑,是一个大侠而非大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亦或求学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笔者认为阅读也同样需要这三种境界,犹如上述“三境”般进行课外阅读,一层层推进,有时、有序、有效地阅读,相信学生最终能寻得“灯火阑珊处”的那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