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机构的驻留会给青年艺术家带来什么?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qu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我参加了中国文联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地点是在纽约。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其中要完成一个短期的策展人驻留项目。我所在的驻留机构是The New York Art Residency and Studios(NARS) Foundation,是一家位于布鲁克林地区、规模相对较小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大约有数十位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中青年艺术家来此驻留。
  在此次策展人驻留期间,我们走访了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与他们进行了交流。他/她们有做雕塑的、绘画的、装置的、影像的、video的,表現手法与使用的媒介十分多元,创作也比较自由。
  与国内年轻一代比较,这些艺术家较少受商业影响,创作非常个人化,保持着相对纯粹的状态。就作品来说,虽然面貌丰富,有个人化的语言,但仍然不够深入,鲜有打动人的作品。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艺术家普遍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缺乏好的展览平台与参加大型展览的机会。一些本地的青年艺术家,为了坚持创作,为了支付创作带来的开销,多的时候,需要打三份工。客观上,经济上的拮据,很难让艺术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为了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展示机会, NARS每一季度会做一个workshop的展览,由于展示空间不大,每位驻留艺术家可以提供一到三件作品。开幕酒会虽然很简单,但却十分必要。艺术家和机构会邀请艺术界的朋友过来捧场,捧场实质也是社交。大家均希望通过更好的交流创造一些机会。展览期间,基金会还会筹划一些小型的学术活动或交流活动。同样也是由于缺乏经费,这些展览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宣传,也不能出展览的图录,至多是几个页面,或者像明信片一样的展览介绍。与国内盛大的开幕式、丰盛的开幕晚宴以及打扮成艺术明星的青年艺术家比较起来,在纽约,像workshop的展览开幕就显得多少有些简陋。展览是以机构的驻留艺术家为主体,大多数时候是没有策展人介入的,所以,缺乏明确的学术主题,除了艺术家的朋友和圈子内部的人员,很难对更多的人产生吸引力。
  尽管运营十分艰难,在纽约,像这样中小型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还有很多,并且,有很多人愿意投入到非营利性的艺术机构管理与相应的工作中。为什么还有人会坚持呢?
  其实,机构的背后涉及的是文化生态与艺术制度的问题。在美国,如果企业与个人支持非营利性机构是可以减免税的。同时,当地政府每年也会有一些资金支持艺术与文化,尽管这些费用会很微薄。通过政府、企业、个人的支持,可以看到,在美國文化中,艺术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驻留也是十分重要的。或许是不够成熟,需要积累经验,需要沉淀自己,需要有一个从青涩到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艺术家保持了一种个人的、独立的创作状态。
  所以,艺术家从事创作,追求的并不是未来一定要成名,在商业上要如何取得成功,而是要保持这种生活中有艺术的状态,一种因艺术而具有的存在感,抑或说个人价值。同时,这些中小型非营利艺术机构在美术馆、超级画廊、艺术博览会,尤其是在所谓的纯艺术与商业性的艺术之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中间地带”。
  从这个角度讲,选择去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驻留,也同样会赋予艺术家一种艺术身份,让他们有尊严地、主动地、并且相对从容地决定,今后他们是否会做一名职业艺术家。从一个更大的艺术生态来说,艺术机构的驻留,也是一种人才储备。一方面,保持了艺术创作的在地性、鲜活性,让艺术家不要过早地进入商业系统,避免因商业的驱动,或者为了迎合市场而失去创造力;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因为驻留而成为一个青年艺术群体,进而发展为一种艺术社区,甚至形成一种亚文化的创作现象。
其他文献
“格斗狂人”徐晓冬与雷公太极掌门雷雷的决斗,最近在网络上传播得轰轰烈烈。在这场现代格斗与传统武术的对抗中,无论支持或嘲笑传统武术的大多数吃瓜群众对武术的认识都仅限于金庸和古龙的小说,他们平时也不关心武术或格斗,吃瓜群众的支持与反对背后的重点并不是武术或搏击,而是“传统文化”。  大多数传统武术的支持者其实并不了解武术与搏击。我们很多人之所以无条件地支持传统文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出于民族情感的倾向。
期刊
春日的午后,柔和的阳光、微热的清风正是踏青最好的时节。2017年3月25日,位于佘山风景区内的Wick Art 艺术沙龙倾情呈现了来自日本著名陶艺大师山根彰正和漫画家叶国平的联展,现场邀请了近200名宾客,共赴这场春日里的艺术之约。  高端会所迎来陶艺大师  Wick Art 艺术沙龙毗邻与佘山高尔夫俱乐部,周围绿荫环绕,清新自然,搭配典雅的欧式托斯卡纳风格设计,俨然成为了喧嚣都市内的一处世外桃源
期刊
2017新年伊始,蔡小松就忙忙碌碌——继3月到纽约参加“亚洲艺术周”上举办的展览《道殊—— 同求于墨》之后,5月又到香港的苏富比艺术空间举办个展,推出他的新作“松·感知”系列。时隔仅2个月,但所呈现的作品却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为什么会有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蔡小松当代水墨创作的三部曲。  由“虚”开始:“山水”系列  记得第一次看到蔡小松的作品,是在2008年秋天一个名叫“山
期刊
几乎没有哪个城市,能像巴黎这般承载如此多的幻想与浪漫追忆。说起巴黎,大家会想到哲学、艺术、文学,想到时尚、咖啡馆、甜点,想到红白蓝、自由、高冷优雅的巴黎人??被尘世困住的心,在念起这个词时就禁不住欣然雀跃。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写道,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这席盛宴也不复黄金时代的风情。不过,我们还是
期刊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上演着人们追求梦想的戏码。有些人贪恋于物质的享受,只要有一堆名牌包就开心;有些人则需要时不时地来上一个间隔年,天涯海角地走四方。但也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的愿望很简单:有一个院子,种上桂花树,树底摆上一张桌子,在秋风渐起的傍晚吃个螃蟹,喝个小酒,与周围的植物诉说心事。  陆宇星就属于这类人,她笑称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就萌生了这个很没出息的“理想”。但旁人却无可否认,虽看似简单平凡,实则
期刊
关于“物派”  “物派”的作品通常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极大地降低作品的人为处理痕迹,将讨论的重心移至物体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关系”的探求,自然地将“空间”视为作品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进行思辨。对于“物派”的宗旨,李禹焕将其归纳为:“离开‘制作’,物派所关注的确实不是‘物’,而是在与概念和过程的对应中产生变化的‘物’的外部性。通过行为与‘物’的对应,显示空间以及状态、关系、状况、
期刊
和陈煦明的采访约在上海静安区胶州路的一家咖啡馆,我询问是否需要去到工作室,熟悉她作品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工作室,就在日常生活里。曾经的殖民文化的冲击,让上海有独特于全世界所有城市的气质,这种历史造就的独特痕迹,遍布在上海的街边巷弄、一砖一瓦间,无数故事在每个角落上演。她穿梭在这个城市,有一双能敏锐捕捉到美的眼睛,一颗常常被感动的心,和一个自在的灵魂。所以她总能遇到恰好的光影、恰好的美景,便欢欣雀跃地
期刊
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的一个会议室里,我看到了许根顺的珍藏——分门别类的几大盒子影集,还有首日封之类。“2015年12月,我在新疆举办了《百国元首在中国——‘一带一路’摄影展》。2015年,我的作品还曾参加在福建泉州举办的第二届丝路电影节。展望2017年,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上海办展。”还未落座,许根顺就对我娓娓道来。  目前,许根顺的作品集——《国宾在上海》《第一夫人在上海》两本画册,也已出版发行
期刊
《财富堂》:郦馆长,你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20多年,如今转身创办美术馆,也算再度“创业”,重新出发。这两个行业差异很大,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郦韩英:坦率而言,这两个行业的确“大不同”。过去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代表了我那个阶段的人生状态,回忆起来,为生存、发展而奋斗,是很美好的,即便有些工作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但必须去做,还必须做好。苦吗?当然,但我不怕!记得刚刚涉足建筑工程的时候,我一度就
期刊
艺术高高在上,但很多人仍旧不懂它。  有人将奢侈品定义为“贵而无实际作用”的东西,那么艺术品除了占据这两个特点之外,还有着其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意义。因此它总是占据着至尊地位,甚至成为了评判个人内涵的标准。但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要读懂一件艺术品多少还是有些困难的,很多人因为不懂其中的价值,经常误解为这个圈子大多时候都是在无病呻吟。  不过,在如今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许是为了让世人能够更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