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是需要创设情境与氛围的,如此幼儿教育就能超越简单的“幼儿抚育”层次,也让幼儿教育有了一个真实的依靠。教学情境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描述,是更为深层次的一个问题。因为幼儿教育绝对不是经验的一点点积累,而是一种办园思想的指引。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儒家思想精华为基础的“和”文化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认识,而这种主流认识要想成为一所幼儿园的教育灵魂,其又必须植根于幼儿园所处地方的乡土文化。笔者所供职的幼儿园在农村,因而这种乡土文化就是很好的地方资源文化。
农村资源中的“和”文化
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中其实存在着丰富的“和”文化元素。因为“和”文化诞生于儒家思想(也是儒家对社会的一种勾划),其自身的描述加上后来的演绎,就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君子和而不同等论述,有着充裕的“和”文化思想。笔者所在的农村,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讲究的是相邻两家和如一家。这种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与“和”文化结合起来,并努力将其进行“园本”化改造,就构建出一个适合幼儿成长的文化氛围。
比如,如皋的长寿文化声名远播,百岁以上老人名列中国乃至世界前茅。长寿只是年龄的数字表达,背后却是浓郁的地方文化,长寿除了一些客观的自然原因之外,家庭的环境也很重要,妻贤子孝,儿孙绕膝。邻里的相惜如金,都是“和”文化的客观显露。笔者所在幼儿园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这一具有农村乡土特色的资源,从中挖掘出与“和”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围绕一个具体的百岁老人研究他的生活环境,发现他家庭幸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并将之与和文化联系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园本课程。
园本“和”文化与地方文化契合
在我们的身边,在幼儿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和”文化元素,地方文化资源是多年的文化民俗所积累下来的,其外在体现是一个地域之内的人与人的交往与活动,笔者注意到这种活动是直接影响人的认知,因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认知的表象。而文化是隐藏在活动之后的,需要慢慢分析并发掘。而园本“和”文化作为笔者所在幼儿园的一种发展脉络,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和”文化的理解与物化,使得幼儿所接受到的文化形象具体,使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有一个可靠的依托。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于幼儿的成长需要。即当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幼儿的成长上,并沿着这个点向园本“和”文化与地方文化资源方向进行延伸,并从中发现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两者契合点的体现。而围绕这个契合点,往往就可以开发出适合研究预期的活动甚至是课程。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家长提出,其实在幼儿的生长环境中,有一种活动可能是与“和”文化是相关的,这就是幼儿与爷爷奶奶的关系。这位家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基于爷爷奶奶甚至是更长一辈的老人与孩子之间关系常常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老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而另一方面接受现代信息熏陶的幼儿对他们并不完全接纳,具体情形暂不赘述。但在这位家长的描述中,该幼儿与老人们的关系非常好,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人常常以故事的形式给孩子讲一些过去的旧事。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和”文化案例,其虽然是发生在一个孩子与两个老人之间的个案,但却具有鲜明的推广意义。于是在该家长的协助下,了解到老人们口中常讲的与当地风土人情相关的一些文化故事,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作了推广。由于农村幼儿园常常是爷爷奶奶接送孩子,因而这样的家长会就有了直接的推广效果。于是,老人们所了解的关于本地文化民俗习惯的话题,就成为园本“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显然,这就是着眼于“人”的研究思路所带来的研究成果。
农村文化资源与“和”文化融合
在对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与“和”文化融合的研究中,笔者一方面注意幼儿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将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务于幼儿的成长,使得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笔者以为,这也是“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当前,即使在笔者所处的相对发达地区,其农村幼儿园办学现状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种提升是一种挑战,而此挑战又往往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幼儿教育生活所形成的职业倦怠,要想有效地克服这一职业倦怠,笔者以为,关键在于瞄准教师与幼儿的成长,寻找一个能够承载教师和幼儿成长的载体并对其进行研究,只有在不断研究中,才能使幼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
笔者践行的“和”文化,是基于农村地方文化的“和”文化资源,这既是对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又与本园发展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当园本“和”文化与农村文化资源结合在一起时,生于斯长于斯的幼儿就能汲取到当地文化的智慧,从而为幼儿的成长种下一颗乡土的种子,一个基于“和”文化的种子,对幼儿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中心幼儿园)
农村资源中的“和”文化
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中其实存在着丰富的“和”文化元素。因为“和”文化诞生于儒家思想(也是儒家对社会的一种勾划),其自身的描述加上后来的演绎,就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君子和而不同等论述,有着充裕的“和”文化思想。笔者所在的农村,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讲究的是相邻两家和如一家。这种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与“和”文化结合起来,并努力将其进行“园本”化改造,就构建出一个适合幼儿成长的文化氛围。
比如,如皋的长寿文化声名远播,百岁以上老人名列中国乃至世界前茅。长寿只是年龄的数字表达,背后却是浓郁的地方文化,长寿除了一些客观的自然原因之外,家庭的环境也很重要,妻贤子孝,儿孙绕膝。邻里的相惜如金,都是“和”文化的客观显露。笔者所在幼儿园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这一具有农村乡土特色的资源,从中挖掘出与“和”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围绕一个具体的百岁老人研究他的生活环境,发现他家庭幸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并将之与和文化联系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园本课程。
园本“和”文化与地方文化契合
在我们的身边,在幼儿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和”文化元素,地方文化资源是多年的文化民俗所积累下来的,其外在体现是一个地域之内的人与人的交往与活动,笔者注意到这种活动是直接影响人的认知,因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认知的表象。而文化是隐藏在活动之后的,需要慢慢分析并发掘。而园本“和”文化作为笔者所在幼儿园的一种发展脉络,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和”文化的理解与物化,使得幼儿所接受到的文化形象具体,使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有一个可靠的依托。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于幼儿的成长需要。即当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幼儿的成长上,并沿着这个点向园本“和”文化与地方文化资源方向进行延伸,并从中发现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两者契合点的体现。而围绕这个契合点,往往就可以开发出适合研究预期的活动甚至是课程。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家长提出,其实在幼儿的生长环境中,有一种活动可能是与“和”文化是相关的,这就是幼儿与爷爷奶奶的关系。这位家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基于爷爷奶奶甚至是更长一辈的老人与孩子之间关系常常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老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而另一方面接受现代信息熏陶的幼儿对他们并不完全接纳,具体情形暂不赘述。但在这位家长的描述中,该幼儿与老人们的关系非常好,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人常常以故事的形式给孩子讲一些过去的旧事。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和”文化案例,其虽然是发生在一个孩子与两个老人之间的个案,但却具有鲜明的推广意义。于是在该家长的协助下,了解到老人们口中常讲的与当地风土人情相关的一些文化故事,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作了推广。由于农村幼儿园常常是爷爷奶奶接送孩子,因而这样的家长会就有了直接的推广效果。于是,老人们所了解的关于本地文化民俗习惯的话题,就成为园本“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显然,这就是着眼于“人”的研究思路所带来的研究成果。
农村文化资源与“和”文化融合
在对农村地方文化资源与“和”文化融合的研究中,笔者一方面注意幼儿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将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务于幼儿的成长,使得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笔者以为,这也是“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当前,即使在笔者所处的相对发达地区,其农村幼儿园办学现状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种提升是一种挑战,而此挑战又往往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幼儿教育生活所形成的职业倦怠,要想有效地克服这一职业倦怠,笔者以为,关键在于瞄准教师与幼儿的成长,寻找一个能够承载教师和幼儿成长的载体并对其进行研究,只有在不断研究中,才能使幼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
笔者践行的“和”文化,是基于农村地方文化的“和”文化资源,这既是对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又与本园发展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当园本“和”文化与农村文化资源结合在一起时,生于斯长于斯的幼儿就能汲取到当地文化的智慧,从而为幼儿的成长种下一颗乡土的种子,一个基于“和”文化的种子,对幼儿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