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有些东西,再过一千年也不会变

来源 :优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th_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都,千余年的光阴仿佛流水,销蚀了许多痕迹,也沉淀了许多往事。清少纳言《枕草子》开篇就是:“春天是破晓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起来了,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这是她一千多年前在御所卷帘下看到的山色。如今在京都,如此山色依然分毫无差。而京都的千年岁月,也可于日常一粥一饭、一针一线中窥见。
  千万不要和京都人比历史
  千万不要和京都人比历史。我曾向一位京都籍师兄介绍某国营老字号时曾自矜道:那可是一间百年老店!师兄淡笑不语——京都遍地都是几百年历史的老店,一百年在京都人眼里看来不过如落花一瞬。随便走进寺町通一间不起眼的旧书楼,不提防就听店家淡淡道一句:“鄙店已开张三百多年。”
  京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有绝对的自豪与自觉。他们乐于向外人展示京都之美,并不遗余力守护这一切。比如京都市内麦当劳的门脸一改红黄配色,选用与古都气质接近的深褐色。比如明治年间修建的琵琶湖疏水道要通过南禅寺境内,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一向温文尔雅的京都人强烈抗议,不许这现代化设施破坏古寺的静谧典雅。又比如这样一个严重依赖旅游业的城市,居然只有两条聊胜于无的地铁线路。在京都,如果要重建房屋,事先必须进行遗迹调查,而且房主还有义务支付这笔调查费。因为今天的京都是建立在各个时代的遗址遗迹之上的。
  悠久的历史赋予京都人无可取代的精神财富,也给京都人带来沉重负担。同志社大学附近一间八十余年历史的旧书店老板说:“我已经很衰老,不知哪天就倒下。虽然现在旧书生意难做,但只要有一个客人来光顾,我就得开下去。我的儿子也必须继承下去。”笔者问他:“您的儿子是否甘愿继承父业?”老人一笑:“甘愿不甘愿我不晓得,只晓得这间店开在这里,就必须服务附近大学的师生,这是我们家的使命。”正是这种使命感,京都人活得并不轻松。
  再过一千年也不会变的传统
  京都有一千两百余年历史,饮食方面有许多传统。古代,正月时要到郊外采摘小松枝、嫩菜,举行酒宴,煮七草粥,祝福无病长寿。而今天吃七草粥的风俗还在,日期定在新历一月七日。头几天超市里就会有洗得干干净净的“七草”卖。北京春天有咬春的习俗,要吃萝卜和春饼,跟这个很相似,只是远不及京都的这项风俗缜密。
  三月三日的女儿节,京都人吃菱饼、喝蛤蜊汤——依然遵守着千百年来的传统。七夕当夜宫中在清凉殿东庭举行仪式,流程和古代几乎没有任何出入:南侧供奉几案两张,摆上梨、枣、桃、鲍鱼、干鲷等。七月盂兰盆节架灵棚,设有毛豆、芋头、瓜、茄子、莲藕……一直到冬天,都有四时应景的食物。
  在古代,蔬菜多生吃,鸟兽鱼类多煮、烤。豆子要蒸熟发酵,风干、腌渍的食物也很多,林林种种,与今天的饮食没有多大差别。事实上连“京料理”一词的出现也要到明治以后。
  清淡的饮食和敏锐的感知力
  京都人很爱蔬菜,超市里标着“本地产”的蔬菜价格尤珍。鲜嫩清甜的九条葱、水菜、芦蒿、新笋。汉学家青木正儿就酷爱吃笋,他客居京都的时候,曾在庭中种竹子,只为等长出笋来吃掉。
  大原是京都野菜的重要产地,也产木炭。过去大原女子不少外出谋生,她们头顶薪束,或推一车蔬菜到京都市中叫卖,而这也成为京都特有的流风余韵。
  现在京都街巷间偶尔还能见到妇人推一车蔬菜,最多的是竹笋、紫苏、芦笋、黄瓜、蘘荷。蔬菜不宜久存,因此京都有了另一件颇可称赞的食物——京渍物。渍物即咸菜,是用醋、盐、味噌、酒糟腌渍的蔬菜。做京渍物通常用不了多长时间,它只取蔬菜本味最佳的时候制作。京都人甚至连初春的樱花蕾也会拿来盐渍,味道微苦,甚至连樱树的嫩叶也被采摘下来腌渍,或包樱饼,或切碎下饭,味道并不见得有多好,不过是他们爱极了樱花罢了。
  日本人饮食总是重视觉享受、轻滋味,所以他们的食物并不特别实用,量也不够足,而且他们很忌饱食重油。我费了一段时间来习惯,最后居然也能够分辨不同店号所产的豆腐的滋味,于是终于相信京都人对食物敏锐纤细的感知,恰源自日常清淡的饮食。
  京果子也是京都值得称赞的东西。 每次回国,离开前总忍不住买几盒果子。只是不少果子的保持期限极短,只有三五天。这种让人备感金贵的感觉让我拎着包装精致的果子走在路上时,蓦然发觉自己居然也染上了京都人的习气。
  女人还是京都的好
  日本有俗语“东男京女”,意思指男人是关东一带出身的好,有男子气概;女人还是京都的好,温柔能干。东男好不好我不知道,京女的好却是足足见识过的。今天的西阵织、友禅染,也可看作当日传统技艺的延续。于是也才有了京女们对穿着的挑剔与执着——老话说得好,大阪人吃穷,江户人喝穷,京都人穿穷。
  初到京都,常看见街巷人家门扉半掩,廊下素纹和服的老妇在修剪绣球花枝,她们也穿着这样的一身去乘电梯,丝毫没有违和感。京都大学素来有那么一些学生,脾气矜傲,行事不拘世俗常理。我在校内见过穿江户晚期风格和服、绾桃割髻的女生,也见过着袴装、背藤编书箱的男生。如此说来哪一天真在校内看到谁梳着武士头,也不会觉得奇怪吧。
  和服,幸好有京都
  明治开国以来,洋服大兴。与许多传统服饰一样,和服因“昂贵”、“麻烦”、“不利运动”等原因渐呈衰。战后吴服业界更不景气,有不少门店相继倒闭。很多和服商家将原产地放到人工费更低廉的中国。如今在日本,和服也就在结婚典礼、葬礼、七五三、成人式等场合露脸。幸好还有京都——恐怕没有哪个城市还像京都这样高频率地出现和服,也没有哪个城市像京都一样仍然有穿着和服闲庭散步的气场。
  京都有不少出版物,打着“和服之旅”的名头,专门推荐京都适合穿和服去逛的场所——事实上这样的地方在京都遍地都是。京都很多名胜古迹都需脱鞋参观,此时穿和服趿木屐就显得非常合适。
  虽然穿着和服挤公交追电车很不方便,但在京都,还是能看到许多穿和服的女人在站台上款款静立。特急之类的通勤车不要去,慢悠悠、逢站必停、人也不太多的普通车就好。京都的妇女杂志还专门有栏目讲解如何在公共交通设施上还能保持穿和服的高雅姿态,想必她们都认真学习过。
  但穿和服实在是件麻烦事,单是和服各部分各配件的名称就是一门学问,一般人都答不全。从里到外一层层穿好,每一步都有复杂的程序。结腰带更困难,发型、配饰也大有讲究。万不可小觑京都街头那些穿着素淡和服款款迈步的女人,她们这一身不知费了多少传统美学方面的熏陶。
  除非出身名门,如今的女孩子已很少有练习穿和服的机会。夏天祇园祭能把浴衣穿好就算很不错了。好在京都除了许多吴服店、和服教室外,还有不少价格亲民的和服租赁店。这些店铺主要面向年轻人和游客,备选的和服虽比不上高档和服店那些价格不菲的,但风格多样,花色繁多,所以依然很受欢迎。
  在京都,将和服穿得最迷人的,还是那些中老年妇女。岁月赋予她们从容优雅的姿态和淡然宁谧的气度。举手投足均与古都相契合,观者也觉赏心悦目。
  平安时代的宫廷女装十二单配色相当讲究,被称作“袭色目”。《源氏物语》与《枕草子》中多处可见。色目以季节分类,从外到内颜色渐变。如春天的“紫之香”,夏季的“菖蒲”,秋季的“红叶”,冬季的“枯野”。这样的传统审美在现代和服配色中也有应用。但如果搭配不当,难免像末摘花那样惹人嘲笑:“这位小姐身上穿着一件淡红色夹袄,颜色已褪得差不多。上面那件紫色短褂也十分破旧,近乎黑色。外面却披着一件黑貂皮袄。这种服装在古风中属上品,然而妙龄女子穿上却过于欠缺时髦,使人觉得有些不伦不类。”
其他文献
冬日的美目应该是顾盼生辉、明眸善睐的。又大又传神的眼睛如果加上卷翘浓密又纤长的睫毛就更加诱人了。看看那些最潮最迷人的魅力闪光榜单,No.1就是睫毛!几乎所有的动画卡通形象都在依靠睫毛、蝴蝶结、裙子来体现女性特征,可见睫毛是最经典女性魅力的延伸。千千万万的女孩从一支睫毛膏开始彩妆的奇妙探索之旅,并最终成为不黑不翘不出门的睫毛狂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睫毛膏是修炼“电眼”的关键,而我们记住每一款睫毛膏的几乎
期刊
说起闯荡国际舞台的华人时尚设计师,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婚纱女王Vera Wang、设计了众多彩妆与护肤产品的Anna Sui、即将执掌巴黎世家的王大仁Alexander Wang……虽然都是出生在美国、成长于海外,但我们仍格外注意他们来自于中国的姓氏,并由此产生奇妙的亲切感。其实除了这几个烂熟于胸的名字,还有更多“离我们更近”的华人时尚设计师在海外大放光彩,也不断有新人崭露头角。时尚无国界的年代,
期刊
在采访田峰之前,我向工作人员索要他的相关资料,我是这样说的——您好,因为度娘不给力,我难以搜到关于田总更多的个人信息,更不用说那种传奇故事般的人物特稿文字,一个奢侈品牌中国区的掌门人,难道不该有很多这样的宣传稿件吗?请搜集一些资料发给我,以便学习后整理采访提纲,谢谢!很快,我收到一份介绍他的文字:  田峰为人比较低调,所以一直以来没有准备自己的个人CV供媒体参考,他的个人经历简单概括是最开始就职于
期刊
“没头脑”和“不高兴”这对著名的冤家朋友告诉我们:有时候想得简单一些,要求少一些,会更容易感到快乐。新的一年,不妨从拥有一些容易实现的小愿望开始。  我要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大多数的我们从小就幻想着,当自己走进公众聚会或舞会场所的那一霎那,整个房间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注视着自己,目光充满羡慕和欣赏之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象越发不可实现,逐渐被取笑为“白日梦”,甚至跟朋友开玩笑说,衣着古怪
期刊
梅瑞并不是没有朋友,她只是有些不友善。直到她拆掉自己身上的所有樊篱,全世界都开始对她微笑。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在自己家里,亲眼目睹怀孕的母亲被破门而入的劫匪用枪威胁。由于年纪尚小,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创伤要比想象中小很多。但是,我母亲当时由于压力过大,羊水破裂,这让她久久不能从那次意外中恢复过来。母亲疑神疑鬼的情绪,深深影响了我,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对陌生人、大狗和警报声的恐惧。  三十年后,母
期刊
男人总说猜不透女人,  就像世人总摸不清猫科动物——  精巧,独立,  不为所困。  漠然——  万物流转,不过浮云。心之所属,才是彼岸。  好奇——  对“色”的偏好,对“新”的冲动。敢想敢为,一颗不死不老心。  魅惑——  一举一动,撩拨情愫。你在看什么,瞳孔揭露秘密。
期刊
W+K上海,是一家创意为先的传播公司,他们对创意的执着,在办公室的每个角落里都在被不遗余力地展现着,原本一个废弃的空间,给了设计者很多想象和改造的余地。改建之初,设计师说这本就是个创意公司,有着很多有创意的员工,也许不管怎么设计,最后都会被他们改造一番,于是干脆把3-5楼中间直接打通,没有电梯,没有任何装饰,所有的可能性全部交由员工去创造,而每一个进来的新人都被告知,这就是你的办公室,想怎么玩就怎
期刊
难道聊足球?——  OMG,饶了我吧,且不说我这个足球门外汉有99%的概率会注意力出窍,就算他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受女人追捧的足球明星,他也一定不愿意跟我继续这个他说了无数遍的话题,除非我能代表世界杯或者奥运会;  或者聊时尚?——  够了!他若是絮絮叨叨跟我说他那个著名的老婆自产自销的品牌,同时还说只有那种能穿进他老婆设计的裙子的身材才是他热爱的身材的话,我大概会在疯掉之前冲他翻一个白眼;  那就聊
期刊
喜欢歌本哈根首先源于安徒生以及他凄美的童话故事。至今为止去丹麦已经五次了,始终没有厌倦感,每一次旅行既让我有不同的感受,也让我深深眷恋它给我带来的始终不变的清新感。  记得第一次去歌本哈根是三月,其他北欧三国仍然是白雪皑皑的时候,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丹麦。漫步在蒙蒙的细雨中,我们沿着海岸向著名的长堤公园(langelinie——小美人鱼雕塑的所在地)进发。 蔚蓝的海水、对面一排在风中转动的风车、悠
期刊
那些“宅属性”极强的人,总会搞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发明,几乎所有的手指极限运动都是由他们琢磨出来的。  大概在20多年前,一个美国的滑板发烧友因为下雨无法进行练习,于是在家中百无聊赖地摆弄起桌上的滑板模型,结果发现一个10厘米大小滑板在手上的表现空间丝毫不亚于常规滑板,豚跳、内外转、尖翻、跟翻……只要手指够灵活,所有用腿脚完成的技巧都能在指尖实现,而且最关键的是——它不会摔得你鼻青脸肿。毫无疑问,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