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坊桥移民自然村位于江西永丰县中部,面积4平方公里,座落在永(丰)宁(都)公路省道沿线,距县城30公里处。全村51户,226人,党员7名,耕地149亩,黄桅子600余亩,苗木基地300余亩,2008年人平纯收入6000余元。
该村从2005年度实施重点移民示范村组扶持项目以来,村容村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几年的努力,已成为永丰县闻名的“小康示范村”,2005年、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村落社区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村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站在新的起点上,梁坊桥人以全新的理念、高昂的热情,正向着更高的目标昂首迈进,决心在不久的将来把粱坊桥移民村建成永丰的“华西村”。
一、示范点建设前的基本情况
梁坊桥移民村组,1970年10月从浙江淳安迁来时为20余户150人,直到1997年还有部分移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村只有2幢砖木房。从1997年始通过国家多年的扶持,该村在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人、共产党员仇兴才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至2004年底,村内修了水泥路巷道;清澈的山泉水在一根根水管的导引下流入屋内灶前;针对耕地稀少的现状,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苗木产业,成为全县主要的苗木基地之一,并有偿征购荒山370亩加上责任山共种上了黄栀子600多亩,仅黄栀子收入人均达1000元,移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多元,有一半移民户在这几年建了砖混房。但是,还有一代泥巴房28幢,两条进村主道仍是泥泞不平,使整个村庄依然显得有点破烂;灌溉农田的水源流程过长导致灌溉难,移民文化生活过于单调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实施示范村项目的基本做法
(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
确定项目村组后,县移民办工作人员主动到项目实施的移民村组所在的乡镇政府争取主要领导的重视,把移民示范村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的小康示范村建设(后又称新农村建设)项目,请求政府帮助和指导移民搞好规划设计,协调有关纠纷,出台优惠政策。
(二)充分发挥移民的建设热情
县移民办工作人员深入到项目实施的移民村组跟移民座谈,了解民情民意,并认真组织该村项目管理小组人员、党员和村干部开好动员会,明确实施好此项目的意义、要求,明确实施好此项目的艰巨性,要使移民认识到实施重点示范村建设就是通过上级项目扶持为契机,自己花大力气、大投入实现村容村貌的突破性变化,以造就移民小康示范村为目标的移民项目建设,该项目只能在90%以上移民支持、有参与建设热情的移民村组实施。具体要求是:一要治理好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即开好群众动员大会,把群众动员起来,搞好村里的环境卫生,支持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乱搭乱建建筑,整理好乱堆乱放的杂物,实现环境整洁、净化、亮化、美化,并健全管理机构,形成长效机制。二要尽最大可能改建一代泥巴危房,这是整个项目实施好坏的关键,同时硬化村内路面。三要就项目的实施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方案要细化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由谁负责,并报县移民办备案同意,才能组织实施。四要抓好生活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朝着农村生活城市化的目标迈进。五要建立和健全村落社区组织,解决实现和谐社会有人管事的问题。这样宣传到位,任务明确,资金激励,激发了移民建设示范村的热情。
(三)认真抓好示范村项目落实
一是抓《实施方案》的制定。通过实地察看,与移民共同探讨《实施方案》大纲,即重点论证实施项目在示范村建设中的位置、怎样实施项目、什么时间完成项目,然后再由移民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保证其《实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抓《实施方案》的落实。为了保证项目按照《实施方案》上的时间见成效,在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县移民办引导移民抓住农闲有利时机,通过集、借、带多方筹集资金,创造条件精打细算实施项目,做到了动工早,项目实施快。
三、实施项目后的成果
围绕实施危房改造、“五通一气”和“三清三改”工程为中心,项目实施当年(2005年),就实现了“五通一气”,水泥硬化了通往村外4.5米宽的主道240多米,实施危房改造28户(新建成砖混房),建筑占地面3432平方米,消灭了危房;新修了三面浆浇的高质量水渠2900米,新建了三层400多平方米的移民活动室,还建了小广场等休闲活动场所。一个新村崭露头角,项目建设得到省市县领导的表扬。现在的梁坊桥,农田水利设施全面解决,实现旱涝保收;家家户户门前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家家户户通了有线电视,家家户户通了电信,70%的人家通了沼气,80%的人家有了水冲式厕所,99%的人家建了新房,50%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在全县第一个建了公墓房,告别土葬;新建了小广场和花圃绿化带。全村移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呈现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氛围,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梁坊桥移民村组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做法
一是组建能办事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能办事、会办事,还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做到村庄建设错落有致,布局合理,集生产、休闲于一体。三是确立切实可行的主导产业。以黄栀子、苗木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6年又办起了服装加工厂和太阳能热水器厂。四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梁坊桥自然村成立了一支以老党员、老干部、老退伍军人等为成员的志愿者协会,他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带动和影响了群众。五是实现社区管理民主决策。社区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召开群众大会,充分讨论,使群众产生共识,然后变为大家的共为。六是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每逢红白喜事,群众都会自发地无偿进行帮助。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建起了社区活动中心。为了移风易俗,建了公墓房,今后村里人无论谁百年,都要火化,骨灰统一存放在公墓房中。
五、几点体会
1 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就能为移民村组建设新农村出台优惠政策,保障移民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移民村组有一个大公无私,真抓实干的班子,是移民村组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县移民办,是移民村组建设新农村的参谋部和协调部;移民资金的扶持,是移民村组建设新农村的助推器。
2 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协会和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职工、老能人在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环境卫生、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宣传教育作用,对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充分尊重移民的意愿,对建设新农村没有热情的村组,可暂缓实施该项目。
该村从2005年度实施重点移民示范村组扶持项目以来,村容村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几年的努力,已成为永丰县闻名的“小康示范村”,2005年、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村落社区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村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站在新的起点上,梁坊桥人以全新的理念、高昂的热情,正向着更高的目标昂首迈进,决心在不久的将来把粱坊桥移民村建成永丰的“华西村”。
一、示范点建设前的基本情况
梁坊桥移民村组,1970年10月从浙江淳安迁来时为20余户150人,直到1997年还有部分移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村只有2幢砖木房。从1997年始通过国家多年的扶持,该村在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人、共产党员仇兴才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至2004年底,村内修了水泥路巷道;清澈的山泉水在一根根水管的导引下流入屋内灶前;针对耕地稀少的现状,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苗木产业,成为全县主要的苗木基地之一,并有偿征购荒山370亩加上责任山共种上了黄栀子600多亩,仅黄栀子收入人均达1000元,移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多元,有一半移民户在这几年建了砖混房。但是,还有一代泥巴房28幢,两条进村主道仍是泥泞不平,使整个村庄依然显得有点破烂;灌溉农田的水源流程过长导致灌溉难,移民文化生活过于单调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实施示范村项目的基本做法
(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
确定项目村组后,县移民办工作人员主动到项目实施的移民村组所在的乡镇政府争取主要领导的重视,把移民示范村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的小康示范村建设(后又称新农村建设)项目,请求政府帮助和指导移民搞好规划设计,协调有关纠纷,出台优惠政策。
(二)充分发挥移民的建设热情
县移民办工作人员深入到项目实施的移民村组跟移民座谈,了解民情民意,并认真组织该村项目管理小组人员、党员和村干部开好动员会,明确实施好此项目的意义、要求,明确实施好此项目的艰巨性,要使移民认识到实施重点示范村建设就是通过上级项目扶持为契机,自己花大力气、大投入实现村容村貌的突破性变化,以造就移民小康示范村为目标的移民项目建设,该项目只能在90%以上移民支持、有参与建设热情的移民村组实施。具体要求是:一要治理好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即开好群众动员大会,把群众动员起来,搞好村里的环境卫生,支持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乱搭乱建建筑,整理好乱堆乱放的杂物,实现环境整洁、净化、亮化、美化,并健全管理机构,形成长效机制。二要尽最大可能改建一代泥巴危房,这是整个项目实施好坏的关键,同时硬化村内路面。三要就项目的实施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方案要细化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由谁负责,并报县移民办备案同意,才能组织实施。四要抓好生活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朝着农村生活城市化的目标迈进。五要建立和健全村落社区组织,解决实现和谐社会有人管事的问题。这样宣传到位,任务明确,资金激励,激发了移民建设示范村的热情。
(三)认真抓好示范村项目落实
一是抓《实施方案》的制定。通过实地察看,与移民共同探讨《实施方案》大纲,即重点论证实施项目在示范村建设中的位置、怎样实施项目、什么时间完成项目,然后再由移民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保证其《实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抓《实施方案》的落实。为了保证项目按照《实施方案》上的时间见成效,在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县移民办引导移民抓住农闲有利时机,通过集、借、带多方筹集资金,创造条件精打细算实施项目,做到了动工早,项目实施快。
三、实施项目后的成果
围绕实施危房改造、“五通一气”和“三清三改”工程为中心,项目实施当年(2005年),就实现了“五通一气”,水泥硬化了通往村外4.5米宽的主道240多米,实施危房改造28户(新建成砖混房),建筑占地面3432平方米,消灭了危房;新修了三面浆浇的高质量水渠2900米,新建了三层400多平方米的移民活动室,还建了小广场等休闲活动场所。一个新村崭露头角,项目建设得到省市县领导的表扬。现在的梁坊桥,农田水利设施全面解决,实现旱涝保收;家家户户门前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家家户户通了有线电视,家家户户通了电信,70%的人家通了沼气,80%的人家有了水冲式厕所,99%的人家建了新房,50%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在全县第一个建了公墓房,告别土葬;新建了小广场和花圃绿化带。全村移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呈现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氛围,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梁坊桥移民村组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做法
一是组建能办事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能办事、会办事,还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做到村庄建设错落有致,布局合理,集生产、休闲于一体。三是确立切实可行的主导产业。以黄栀子、苗木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6年又办起了服装加工厂和太阳能热水器厂。四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梁坊桥自然村成立了一支以老党员、老干部、老退伍军人等为成员的志愿者协会,他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带动和影响了群众。五是实现社区管理民主决策。社区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召开群众大会,充分讨论,使群众产生共识,然后变为大家的共为。六是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每逢红白喜事,群众都会自发地无偿进行帮助。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建起了社区活动中心。为了移风易俗,建了公墓房,今后村里人无论谁百年,都要火化,骨灰统一存放在公墓房中。
五、几点体会
1 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就能为移民村组建设新农村出台优惠政策,保障移民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移民村组有一个大公无私,真抓实干的班子,是移民村组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县移民办,是移民村组建设新农村的参谋部和协调部;移民资金的扶持,是移民村组建设新农村的助推器。
2 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协会和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职工、老能人在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环境卫生、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宣传教育作用,对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充分尊重移民的意愿,对建设新农村没有热情的村组,可暂缓实施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