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海陆近五成营收缺数据支撑客户、供应商重叠存不合理现象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环海陆的创业板上市注册申请已于6月9日获证监会通过。对于该公司,《红周刊》在此前刊发的《中环海陆研发费用率不及行业平均水平 高学历人才占比落后、重要奖项专利不独家》文章中,对其实际科研实力和“高端属性”提出了质疑。如今进一步分析可发现,该公司还有其他不合理问题存在,譬如销售方面相关数据连续3年出现50%以上偏差,客户、供应商重叠,销售合同数据矛盾等,诸多的疑点指向该公司披露的招股书内容是极其不严谨的。

近五成营收“凭空出现”


  中环海陆招股书披露,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实现6.3亿元、7.99亿元和10.97亿元,同比增长37.98%、26.82%和37.19%。相较营收的增长,净利润增速更为明显,分别达到82.85%、121.11%和83.75%。表面上,公司是营收和业绩双双持续大增的,可若进一步分析看,可发现其营收数据有虚增的可能。
  在中环海陆合并现金流量表中,其2018年至2020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达到了2.93亿元、3.74亿元和5.7亿元,同期,新增的预收款/合同负债分别为-161万元、77万元和211万元,在对冲同期与现金收入相关的预收款项影响后,与2018年至2020年营收相关的现金流入了2.95亿元、3.73亿元和5.69亿元。
  若暂不考虑增值税税率影响,将其2018年至2020年的未含税营收与现金收入数据进行勾稽,可发现其当年未含税收入比现金收入分别多出3.36亿元、4.27亿元和5.28亿元。理论上,这多出的未收到现金的收入需要形成相应债权,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
  可实际上,在同期的资产负债表中,中环海陆的应收账款(包含坏账准备)、应收票据合计分别为4.38亿元、4.18亿元和4.31亿元(未考虑应收款项融资),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数据,2018年和2020年仅分别新增了8373万元和1322万元,而2019年则是减少了2039万元。很显然,这一金额与理论上应该增加的金额差异巨大,2018年至2020年分别存在2.52亿元、4.47亿元和5.15亿元的偏差,即使是考虑到这几年存在的数千万元应收款项融资影响,其每年仍有数亿营业收入缺乏相应数据的支持。
  需要重视的是,中环海陆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仅分别为6.3亿元、7.99億元和10.97亿元,缺乏数据支持的营业收入占比就分别达到了40%、56%和47%,而这还是在未考虑增值税税率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如果要考虑则偏差更为明显。总之,其招股书中披露的营收数据是存在很大疑点的。

客户、供应商重叠,存诸多不合理现象


  除了营收上的疑点,中环海陆销售链条上也是存在不少风险点的,比如大客户和供应商重叠、有的客户与公司疑存在关联关系、有的客户除了经营往来还有借贷关系等。此外,中环海陆的招股说明书和此前挂牌新三板时披露的客户数据、应收账款数据也都有一定出入。要知道,这些问题是很容易形成利益输送的,而中环海陆近五成的营收没有数据支撑是否也与此相关,显然让人联想。
  依据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来看,中环海陆对前五大客户和前五大供应商在经营上是较为依赖的,且这一依赖已经超出业内可比公司平均水平。2018年至2020年,中环海陆前五大客户合计贡献占公司总营收的47.38%、58.99%和61.76%,而业内可比公司却基本在40%以下。同期,公司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总采购比例高达73.7%、77.23%和81.05%,而业内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却分别为57%、55%和59%。
  重点在于,公司的客户和供应商是存在着不少重叠情况的。据招股说明书披露,中环海陆与前五大委外机加工厂商报告期内就一直存在既销售又采购的情况,比如2019年,公司向前五大加工商共采购了2215万元、销售了2158万元;2020年,公司向前五大加工商共采购2901万元、共销售3082万元。对此情况,公司称主要是“委外厂商在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刨花归发行人所有,但由于刨花产生于委外厂商处,且体积松散,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若将委外产生的刨花运回公司统一销售,会增加收集、运输和管理成本,不具有经济性。因此,发行人对委外加工产生的刨花就地销售,从而形成了客户与供应商重叠的情形”。
  言下之意是,在与这些委外机加工厂商合作的过程中,中环海陆不仅“一分钱没花”,还从这些合作厂商身上赚到了一些钱,而这些加工厂商在耗时耗人工耗成本后,不仅没有从中环海陆身上赚到钱,反而还“倒贴”一部分钱进去去购买刨花。可问题在于,这些加工厂商不惜花更多成本收购刨花,难道刨花的利润更高?如果这些加工商在实际经营中认为做刨花生意挣钱,其为何不专门收购刨花,非要来回“折腾”一番呢?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外协加工商中,连续多年合作金额最大的是一家名为张家港市科陆机械加工有限公司的企业,而这家公司恰恰是中环海陆的关联企业,其70%业务都依靠中环海陆实现。
  除了与前五大委外机加工厂商出现销售、采购重叠外,中环海陆原材料供应商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和常州林洪特钢有限公司在报告期内也出现向公司采购的情况。2019年和2020年,这些公司向中环海陆采购废钢金额分别为608万元、1248万元,而向中环海陆销售金额为4653万元和3284万元。
  此外,中环海陆还向其部分客户采购原材料,且采购金额要远远高于销售金额。据招股说明书,2018年中环海陆一边向中设集团销售577万元,另一边向其采购金额高达4852万元;2019年,在向中设集团仅销售92万元锻件情况下,采购金额则高达3184万元。
  中环海陆向中设集团的采购平均单价是高于其同类原材料采购平均单价的,其中,2018年高出0.02万元/吨,2019年高出0.03万元/吨。要知道,中设集团2018年和2019年都出现在公司的前五大供应商名单中,分别占采购总额比例为9.58%和4.93%。疑点在于,为何公司在对中设集团采购单价比同类原材料采购平均单价都要高的情况下,还要将其作为重要的供应商呢?难道中设集团的产品质量更可靠?   其实,中环海陆和中设集团的关系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红周刊》记者发现,两者之间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不仅共同拥有一项专利,且据天眼查数据,2017年12月,中环海陆与中设集团还发生了一笔金额为4500万元的借贷,由中环海陆向中设集团拆入,期限为2017年12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而除此之外,2015年和2016年,中环海陆与中设集团还一共发生了三笔资金往来,中环海陆分别三次向中设集团借款4500万元,累计1.35亿元,并订立合同将生产用设备以4500万抵押给中设集团,其中一笔始于2016年3月23日,于2017年12月31日履行完畢。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些资金往来信息,招股说明书中并未披露,显然,公司的信披环节是有瑕疵的。

多处数据自相矛盾,销售合同无法对上


  除上述疑点外,《红周刊》记者还发现,中环海陆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与此前在新三板挂牌时披露的财报数据存在一定相左情况。
  新三板挂牌时期的中环海陆2017年年报显示,中环海陆向上海欧际柯特回转支承有限公司销售了2145.8万元,为其第五大客户。但招股书却显示,2017年中环海陆第五大客户为振江股份,销售额为1899.51万元。很显然,两版财报数据自相矛盾,究竟哪个是真?让人好奇。
  除了客户信息无法对上之外,中环海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的2017年应收账款信息与新三板挂牌时的年报数据也并不相同。据招股说明书申报稿,2017年其应收账款余额共26943万元,其中坏账准备3072万元,而在新三板挂牌时的2017年年报中,其当年应收账款余额共26844万元,坏账准备2159万元,计提比例8.04%。
  更令人疑问的是,中环海陆与其客户新强联之间披露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矛盾。
  据新强联招股说明书和财报显示,新强联自2018年支付2400万元的应付账款后,与中环海陆再无来往。但中环海陆在招股书中表示,2020年4月27日与新强联签署了3055.58万元的销售合同,截至2020年8月31日仍在履行。在新强联2020年7月1日发布招股书,《红周刊》查询发现,其披露的“正在履行、合同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采购合同”内容中,并没有发现这笔交易。
  此外,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中环海陆也并未出现在新强联前五大供应商中,其招股书披露的3055.58万元合同在新强联的招股书中毫无记载,如此情况下,中环海陆这份销售合同是否真实就很令人怀疑了。

附表 营业收入相关数据(单位:万元)



其他文献
6月11日,宏昌科技(301008.SZ)正式登陆创业板,发行价37.60元/股。公开资料显示,宏昌科技主要生产家电专用配件,应用于洗衣机、净水器等领域,终端客户包括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松下集团等,2020年在国内洗衣机进水阀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未来,通过在高端化方面的持续投入,不断拓展智能坐便器、洗碗机等产品种类,又有扩产项目带来规模优势加持,宏昌科技或将打开更大成长空间。   专注家电专
期刊
“双碳”目标下,产业正在加速绿色转型,设备制造端迎来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   以通用动力机械及高压清洗机为例,随着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强化,节能、环保、高效成为通用动力机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同时,高压清洗机因其环保、高效、节能、节省劳动力等诸多优势,已经应用到冲洗车辆、建筑物外墙、酒店、地坪、禽畜圈舍等与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6月15日,绿田机械(60
期刊
中国建筑2020年年度报告披露,截至2020年末,公司在实施PPP项目合计387个,公司权益投资额6,261.5亿元,进入运营期的PPP项目118个,公司权益投资额约1,588亿元;在实施PPP项目与进入运营期项目权益投资额合计高达7849.5亿元。  2020年末,中国建筑账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金额为2766.74亿元,其中,永续债100亿元,扣除永续债后,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资产金额为2
期刊
科创板于6月16日迎来第三家、亦是山东省第二家“智能电网产业”科创细分主题类上市公司——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汇股份,股票代码:688681.SH)。   据了解,科汇股份致力于电气自动化及工业物联网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在电力故障监测、保护控制方面形成了鲜明特征和技术优势。此次上市后,公司有望在行业风口及科创板的双重加持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经营稳健毛利率连续
期刊
医疗器械大行业中,骨科无疑是优异赛道。根据QMED数据,2019年全球前二十大器械公司中包括5家大骨科公司,全产品线布局的史赛克当前市值超过900亿美元,特色化骨科巨头施乐辉当前市值约200亿美元。   近年来,身处优异赛道的国内骨科器械公司也纷纷登陆A股,例如大博医疗、凯利泰、三友医疗等。曾“低调”位于威高股份(1066.HK)身后的威高骨科(688161.SH)也即将登陆科创板。6月21日,
期刊
“谈减持色变”是A股完成股改之后十多年来常见的市场现象,其中包含了供求关系变化、控股股东控制力下降、高估值受考验等多重因素,大量限售股的解禁流通需要大量资金承接,更成为十多年来上证指数被诟病“长胖不长高”的关键所在。也正因为如此,监管层针对限售股的解禁、流通发布了一系列规定,并在去年颁布实施的新《证券法》中针对违法减持祭出了“没收违法所得”等多项处罚措施。不过,近期一起涉及金额接近30亿元的减持事
期刊
近期内地公募基金高管频繁变更,小基金公司首当其冲。根据《红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其中惠升、红塔红土、红土创新等公司都发布了高管变动公告,甚至有公司出现了高管变动多次的情况,红土创新就是一例。4月30日,原鹏华基金的权益投资总监冀洪涛空降公司成为总经理,补上了这一空缺半年的职位。  在高管频繁变动的背后,这家成立7年公司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浮出水面。据《红周刊》记者统计,截至今年首季末,公司主动权益类
期刊
在近两年的基金市场中,白酒、医药、科技、新能源类主题类产品数量日益增多,而早年曾红极一时的互联网+、工业4.0、美丽中国、一带一路等主题基金产品已被逐渐边缘化,除了已被清盘的,余下的早期主题基金产品的投资运作似乎早已偏离期初设定的方向,重仓的行业和个股更侧重于当前市场最热门赛道。  对此情况,上海某券商基金分析师王晓明分析称:“一方面,国内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有新的政策理念或者政策导向出台之后,市
期刊
发行概览:公司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66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本次发行人的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按照轻重缓急投资于以下项目:密封垫片技改扩产项目、隔热防护罩技改扩产项目、厚涂层金属涂胶板技改扩产项目、石川密封技术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基本面介紹:公司是发动机密封制品和密封材料的专业制造商,主要从事密封垫片、隔热防护罩、密封纤维板以及金属涂胶板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自上世纪
期刊
端午节后的市场,在没有明显利空、外围市场没有大的波动的情况下,走成了“端午劫”——指数与许多个股都出现了连续下跌。有好事的投资者联系今年以来的行情走势发现,自春节以来,每一次重要的节日之后,市场都会出现一波明显的调整,比如春节后、清明节后、五一假期后都是如此,似乎形成了一个神奇的“节日魔咒”。事实上,这种魔咒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它无非是一种让指数徘徊在箱体中运行的磨人走势。只是这种股市走势,在今年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