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黎巴嫩战火的日子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3年大学毕业参军以来,27年的军旅生涯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先后受命担任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一、第二批维和部队指挥长;经历了2006年黎以大规模武装冲突……
  
  2006年3月,我国第一次向中东派遣维和部队。我先后受命担任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一批、第二批维和部队指挥长、指挥部党委书记,工兵营营长、党委书记。在长达18个月的时间里,带领部队成功经历了“黎以冲突”的生死考验,为祖国和军队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也“捍卫了联合国的尊严”(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司令皮雷格里尼语)。
  18个月,天天有故事,足够写一本厚厚的书。下面我就讲讲我们维和期间,经历34天战火中的一段故事吧:
  2006年7月12日上午8点40分左右,到司令部通信部门办事的翻译玛超突然打来电话:“营长,我刚刚在电台里听到通话,说边界开火了。”我立即打电话问在司令部上班的工程官罗太:“听说边界开火了?”他答:“没有啊,我们正常上班呢!”两个电话,谁真谁假?“看来都是真的!”我判断:边界肯定是开战了,但司令部在接到报告、处理和发出预警信息会有个过程。于是我拿起电话,要求通信值班室等各部门进入警戒状态,严守岗位,确保通信畅通。
  9点50分,天空一阵轰鸣,以色列空军战机飞临我们这个距边界仅仅十公里的营区上空,由黎巴嫩真主党袭击以色列巡逻队引发的大规模的黎以冲突开始了。
  以军现代化的战机轰鸣着或在营区上方空域盘旋,或向北飞去,开始投掷和发射各类航空炸弹,飞落的炸弹撕裂着空气发出令人胆寒的怪叫,以色列炮兵发射的炮弹呼啸着飞行,猛烈的爆炸此起彼伏,打击着以色列事先确定的各个目标;一座座桥梁被拦腰斩断,一栋栋房屋灰飞烟灭,营区周边烟尘四起,弹片不断飞进营区打得到处丁当作响,强大的冲击波震落了营房的门窗,震掉了墙皮,震荡着每个维和官兵的心灵。
  一周过去了,战火还在扩大。以军将轰炸的范围扩大到黎巴嫩全境,海军沿岸发射舰炮炮弹,陆军攻入黎巴嫩境内。我们维和部队无能为力。联合国从1978年第一次黎以战争期间开始部署到黎巴嫩的“临时部队”,在“临时”了28年之后,随着双边形势的好转逐渐减少兵力。现在,联合国没有决议,这支多国军队组成的仅仅1900余人的部队也没有能力,去强行制止这场突发的大规模冲突。司令部的指示只能是加强警戒,进入掩体隐蔽。
  黎巴嫩南部几乎所有能够通行车辆的道路桥梁都被炸毁,不仅黎巴嫩南部的百姓来不及逃离也无法逃离,而且维和部队自身的后勤保障几乎中断,我们和其他所有的维和友军部队面临严重威胁和危机,怎么办?
  我们不能看着南部地区数十万的黎已嫩百姓随着他们的住宅一起灰飞烟灭;眼看着储存的粮食和油料即将用完,想到那些部署在边界一带的数十个友军据点,他们的处境将比我们更加糟糕,我们自己也不能坐而待毙。于是,我给司令皮雷格里尼发出了主动请缨的邮件:
  “尊敬的司令阁下:
  根据我们当前的形势,我认为:对于当前的战事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实施控制。战事将持续较长时间,何时能够停止还是未知数;战事将继续扩大,以军地面进攻的力量将会继续加强,我们联黎部队都将面临严重的多重威胁,南部的黎巴嫩百姓也将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如果我们不能迅速抢通司令部所在地纳古拉通往提尔的^道路和通往印度营方向的B道路,印度营、加纳营、法国快速机动分队、波兰修理分队和中国营都将面临后勤保障彻底中断的状况,生存受到威胁。同时,南部地区的所有平民也无法逃离战区。因此,请司令部速与以军协调安全窗口,并向中国营下达执行任务,我们将道路抢修任务和搜救废墟中人员的任务同时执行。”
  司令官在接到邮件盛赞我的同时给我们下达了任务。我本想带队外出执行任务,但唐尚平副营长坚决不同意,他说:“你是最高指挥员,必须在家坐镇指挥,你出了事,部队怎么办?你在家指挥,才能保证我们在外面安全完成任务。”他坚决阻止了我想亲自带队的想法,坚定地提出由他带领部队外出执行任务。一支多功能的工程兵队伍就这样在以军给出的“安全窗口”中带着近二十辆机械装备出发了……
  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基本都是他带着队伍前出。我们所经历的故事用这有限的篇幅是讲不完的,我只讲其中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只有轰炸的闪光在夜空中东一下西一下地爆闪,我们的救援队出发了。半途遇到了一个特大的弹坑,直径达到二十多米。以军为我们的部队开进给出的“安全窗口”仅仅只有两小时的时间,此时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小时,哪怕是在白天,如果取土石填塞这个弹坑,就近方便的话也得至少两个小时,显然无法完成任务按时返回。我走过那条道路,知道我们运载履带式挖掘机的拖车是无法通过的,通过哨兵的炸点报告和自己的观察,我非常清楚那条道路沿线是真主党武装的活动区域和火箭弹发射主要阵地之一,也是以军轰炸的重点地带,显然无法通过。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命令部队暂时放弃任务,返回营区。但是,在已经被严重破坏的狭窄道路上,在那漆黑的夜晚,工程兵的车队要想掉头谈何容易,尤其是运载履带式挖掘机的拖车长达16米,根本就无法掉头。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拖车缓慢地后退,眼看“安全窗口”给予的规定时间已经结束,以军开始“关闭窗口”,收紧轰炸范围,炸点离我救援队伍越来越近……我顾不得危险拿着对讲机冲出指挥所,站到可以目视他们方向的高处,下达了必要时暂时放弃拖车的命令。运气终于降临,拖车的后方出现一个院子,拖车司机用拖车尾部强行抵垮院墙,在损失了三个轮胎的情况下,完成了拖车的掉头,追上前方等待的车队,车队在四周一片轰炸之中开回营区。
  次日早,救援队再次从另一个方向迂回出发,边修路边开进。刚进入一个较大村庄,以军就开始炮击。唐副营长焦急地报告请示怎么办?我急令作战组速将情况报告司令部,询问这个“安全窗口”是怎么协调的?没想到司令部回复原地等待。我意识到。如果停留在村庄中,由于建筑物的遮挡,以空军侦察机更是难以判定哪是维和部队的车队,等司令部协调下来,我的部队可能已经在村子里葬身于炮火之中了,于是果断命令:打开所有灯光和警报器向以军警示身份,全速冲出村庄。果不其然,我们自己救了自己,车队刚冲出村庄,以军的炸弹和炮弹也由外向内地收缩轰炸,那个村庄百分之八十的房屋被炸毁。事后证实。这次是司令部和以军之间协调有误。
  部队在空无一车一人的道路上继续边抢修边向前推进,又一次进入一个很大的村庄,满街不是被炸毁的房屋废墟就是巨大的弹坑,部队开始抢通施工。不知不觉地,不知从哪里冒出了各式各样的数百辆汽车,逃难的人群挤满车上,车上人们的眼光里充满了焦急也充满期待。那期待和焦急的眼神成为我维 和官兵的巨大动力,大家不惧危险和劳累,奋力工作,一小时过后道路疏通。官兵又成为临时的交通警察,维护秩序指挥车辆。当向北逃离战火的车辆通过我官兵面前时,车上伸出的是竖起拇指的大手小手、摇摆的手臂和灿烂的笑容,在不绝于耳的“舒克兰(谢谢)”声中不时夹杂着生涩的汉语“你好”、“谢谢”、“中国”……
  当战火的硝烟持续了34天退去之后,我们迎来了联合国总部的秘书长军事顾问梅塔中将一行。他高度赞扬了我们中国的维和官兵:“从联合国的角度来讲,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派出你们这样一支工兵部队。特别是在7月12日至8月14日黎以冲突期间,中国营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在联黎部队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危机的情况下,你们做好了充分的工作准备,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你们多次冒着炮火袭击的危险进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特别是在加纳村遇难人员的搜救任务和提尔市联合国雇员及其家属的搜救任务中,你们表现非常出色,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你们杰出的表现、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成功的经验都将对即将部署的联黎其他部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我们还迎来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他在回答记者关于维和部队在战争期间的作用时说:“他们完全可以要求重新部署到其他地方,远离危险。但他们深信此时他们必须帮助平民百姓,同时还要修路架桥以使道路畅通,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这就是那些身处冲突最前沿的人们,他们每天仅有半瓶水。由于用水紧缺而无法洗澡,他们不能走出掩体。但他们从未提出‘让我们离开这里’。”
  当我们第一期维和官兵完成任务即将返回祖国的时候,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司令官皮雷格里尼专程送来了对一支部队整体第一次作出的书面评价书(维和部从只对最高指挥官进行书面评价而不对部队进行书面评价),再次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成就。
  在我再次留任扩大后的中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指挥岗位期间,我自己也获得了新的殊荣:成为黎巴嫩政府第一个授予“军中勇士”勋章的指挥官。这不仅仅是对我的奖励,更是对全体维和官兵的奖励。
  在我离任前,部队司令官在上报联合国总部的“鉴定”中,我获得了如下的评价:
  “罗富强上校军事素质优秀,处事果断,行为举止有礼得当。在任职期间,罗富强上校将其部队领导成为了一支模范单位。
  在2006年7月黎以冲突爆发前的几个月里,罗富强上校以极其诚恳的态度和高度的献身精神,将其所领导的中国维和部队带入了正轨。罗富强不但以其杰出的领导能力确保7其下属所有军官和士兵在持续54天的冲突中保持了稳定的_态和高昂的士气,还以其大无畏的勇气向联黎部队在工程建筑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提供了支持,缓解了黎巴嫩当地百姓的痛苦。在其指挥下,中国工兵营不但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作战任务,还在清排作战区未爆弹等方面的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他文献
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都是黄金部队的女军官,都姓刘,不是亲姐妹却是“金”姐妹。她们唱的是“金”戏,用的全是“金”功夫。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驻胶东地区武警黄金七支队实验室刘自娟、刘玖芬、刘涛这三名女高级工程师,同台竞技,互帮互助,用青春和热望演绎着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好戏。  常人看来,化验工作无非是瓶瓶罐罐外加分析仪器的一阵忙碌,报出化验结果便万事大吉。然而,在三位专家眼里金矿样品的化验如
期刊
程宝林,男,河北邯郸人,1964年出生,1980年入伍。历任战士、技师、分队长、干事、股长、秘书、处长等职,现为北京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部副师职研究员,大校军衔。曾被军区评为“优秀青工干部”和“指导基层建设优秀机关干部”,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    艺术感言    曾经的新闻宣传经历,与文学和摄影创作结下扯不断“情缘”,后虽转行从事秘书、组织等其它工作,然“爱好”不忍割舍,业余时间仍笔耕
期刊
认识内蒙古军区鄂尔多斯军分区王中强政委已经很多年了,那时我正在北京军区开美术工作会议,我的创作草图是《花的草原》。军区领导来看创作草图,指示我们要创作些反映我区英模人物的美术作品,如扶贫将军赵忠渭,京城雷锋孙茂芳,治沙模范王中强,训练标兵肖毅等。我受领任务后就去采访王中强政委,那时他还是鄂尔多斯军分区杭锦旗人武部的部长。  就这样我结识了这位沙漠王。生在沙漠、长在沙漠的王中强深受“沙魔”淫威的肆虐
期刊
他经历两次部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服从组织,顾全大局,退出现役;他考入镇政府工作,为党和政府分忧,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主动离岗;他面对高薪聘用,得知“给”的钱不大“地道”,愤然拒绝……他就是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某预备役舟桥团转业士官——易飞宇。    2004年12月,在山东省平阴县组织的乡镇工作人员招考中,有180多名退伍人员参加,易飞宇顺利地通过招考,成为刁山坡镇政府一名全额事业编制机关工作人员
期刊
高达三四米的森林大火正在无情的蔓延。国宝大熊猫生存的家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武警森林官兵为营救大熊猫展开了一场保卫战……    2月9日16时,武警凉山州森林支队接到州森林防火指挥部紧急通知,“马边县永红乡森林火灾已蔓延至大风顶国家自然保护区,严重威胁到美姑县大熊猫保护基地的安危”。  火情就是命令,武警凉山州森林支队迅速组织抽调50名官兵紧急奔赴美姑县大熊猫保护基地,全力投入救援。    六十里路
期刊
初入军营,他的名字让身边的不少官兵都去翻了字典。“燊”,木字头上三把火,这个与“深”同音的生僻字,因不常用而少为人知。字典上的注释为“炽盛”之意。战士们都说: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名字起得都这么有学问。高用榘,这个2000年入伍的大学生士兵,在基层部队经过十年的历练,从普通的新兵成长为一名班长,再到一位基层雷达站干部。高用燊用自己“炽盛”激情完成了自己步入军营的“三级跳”。    第一级:新兵    
期刊
上,妻子打电话问我单位通信地址,弄得我一头雾水。她说:“再有几天就是你的生日,我买了个背包寄给你。”放下电话,一天的劳累没了踪影,心里已装满暖暖的幸福和浓浓的思念。  寂静的夜,躺在床上我辗转难眠,思绪穿过时光隧道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从相识相恋到步入婚姻殿堂,我们走过了平凡但不平淡的十年。结婚前,妻子对军嫂这个特殊的称呼有一定的理解,也做好了吃苦、奉献的准备,但婚前的一个插曲还是让她感到手足无措
期刊
每当在校园里招来一些羡慕的眼光,听到几句“真帅”时,都会在我心底增添一分力量!干部骨干对我表现给出了“从你身上嗅出了淡淡兵味”的评价,让我一整夜难以入眠,辗转反侧中心里一直在问:“我做到了吗?我做好了吗?我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我是北京交通大学2005级的女国防生。生在军营,长在军营,早就有着“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坚定信念。但是,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刻,我犹豫了。军人家庭出身的我,难道也要把自己
期刊
对话北京交通大学党副书记高艳——    北交大国防生绝大多数适应部队环境快    解放军生活: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北京军区国防生培养的依托高校之一,开展这项工作已近八年,您认为这项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  高艳:部队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官,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一项利国利民、提高军队人才培养效益,寓军于民的良策。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北京军区唯一一所在京国防生依托培养单位,在八年的依托培养工作中
期刊
母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再没有睁开眼睛,再没能说一句话。我握着母亲慢慢变凉的手,一声声叫着,心如刀割,忍不住大放悲声。我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我,没有和我见上最后一面,没有给我留下一句话。    母亲的突然去世,给我带来的悲伤和遗憾,一直无法平复。  2003年执行飞行任务之前,由于训练紧张,加之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不够好,父亲母亲一直住在绥中,有几次来北京,还大多是因为要给我帮忙照顾生病的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