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顽固性鼻出血为突出症状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患者中发生鼻出血者不到2.5%[1],但往往是致命性的,多数患者在死亡前未能明确诊断[2].笔者总结近年来治疗的4例TCCF患者,现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 使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电子线输出因子,探讨直线加速器各组成部分对输出因子影响.方法 使用蒙特卡洛MCTP软件模拟瓦里安23EX医用直线加速器6、9、18 MeV电子线,源皮距100 cm下不同射野大小(2 cm×2cm~25 cm×25 cm)的输出因子.使用Scanditronix Wellhofer Blue Phantom自动扫描系统三维水箱测量相同条件下的输出因子.观察计算与测量结果差
创伤修复是体内多种因子和细胞参与的复杂过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影响创伤修复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研究经bFGF刺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αv整合素表达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分泌的情况,从而分析bFGF促进内皮细胞迁移、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研究bFGF促进创伤修复作用提供依据。
期刊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约占全部肺癌的80%.据2009肺癌国际分期,ⅢA(N2)期NSCLC包含分期为T1~3 N2M0期,即病理诊断为原发性NSCLC同时伴隆突下淋巴结和(或)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ⅢA(N2)期NSCLC所占比例约20%[1-2],手术是国内常用的治疗方法.根据ⅢA期NSCLC完全切除术后治疗失败表型看,局部
期刊
目的 探讨根治术后乳腺癌胸壁IMRT时为克服呼吸运动影响应用4DCT确定靶区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入组的17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序贯进行常规CT和4DCT扫描并采集图像,分别勾画靶区和正常组织.根据每位患者的3D、4D靶区分别制定3D计划和4D计划,并将3D计划按等中心坐标直接复制到4D靶区上比较差异及OAR剂量学变化,并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自由呼吸状态下呼吸运动导致PT
目的 进一步分析Ⅳ期NSCLC化疗同期三维放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2003-2010年前瞻性入组201例Ⅳ期NSCLC患者重新进行预后评价,包括依据放疗剂量>36 Gy的159例OS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120例PFS的影响因素分析.化疗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方案,中位周期数4个.原发肿瘤中位放疗剂量63 Gy.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Cox模型预后多因素分析时间从
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由于头部受钝性或锐器外伤导致血管壁全层破裂,血肿、血肿纤维组织包膜或增生的脑胶质组织包裹在破口周围,在血流的不断冲击下形成与血管相通的动脉瘤.该型动脉瘤易破裂出血,病死率高,治疗困难.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5例.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应用千伏级CBCT研究IMRT两种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60例胸腹部肿瘤IMRT患者均分两组,研究组采用体部固定底板+真空垫+热塑成型网罩体位固定方式,对照组采用体部固定底板+热塑成型网罩体位固定方式.放疗前行CBCT扫描并在线匹配,得出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并用2.5Σ +0.7δ算出PTV外放界值.对两组摆位误差比较行成组t检验.结果 研究组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
目的 基于4D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探讨放疗不同时段胸段食管癌GTV50、IGTV空间位置及重合度变化.方法 对3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于放疗前及放疗10次、20次时行4D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分别在每次扫描各时相图像上勾画食管癌GTV50并构建IGTV.比较不同时段靶体积大小、DI和MI.结果 疗程中GTV50、IGTV体积均呈递减趋势,两靶区中心点位置变化均不明显.初始靶区对放疗10次、20次GTV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发生率为颅脑损伤的5%~21%[1].目前对其临床特征尚缺乏足够认识,治疗方法多样而疗效并不确定.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经明确诊断及系统治疗的109例TSE患者,旨在探讨其分型、机制与治疗.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1例,女28例;年龄12~80岁,平均38.9岁.致病
期刊
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发展,放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1-2],然而放射诱导的肝损伤却成为放疗的瓶颈,放射诱导的RILF是放射性肝损伤的最终转归,因此减轻和治疗放射性晚期损伤在放射生物学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3].目前用于评价及预测RILF的新型特异性细胞因子鲜少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RILF模型大鼠不同时期TNF-α、NF-κBp65及TGF-β1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RIL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
期刊